戆戆的囡囡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东北农业大学是211大学,但不是985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黑龙江有4所211大学,1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EAU),简称为“东北农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特色高水平大学,“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487人,全日制在校生31107人,其中研究生6436人、本科生24340人、外国留学生251人。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7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专任教师1417人,其中教授333人、副教授48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1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9人。现有“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龙江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胡宝忠)、兽医临床教学团队(2008年,王洪斌)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洪斌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洪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向文胜、付强、刘忠华、姜毓君、张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向文胜、张颖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向文胜、张颖、付强、刘忠华、姜毓君、王相晶、韩英鹏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杨德光、向文胜、张颖、张淑珍黑龙江省级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教学团队(2009,,叶非)、农科数学课程群教学团队(2010,孟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教学团队(2009,赵奎军)、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2010,雷国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2008)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专业3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黑龙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项(涵盖8个专业),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学、生物技术、农业水利工程、园艺、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农学、园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乳品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物科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乳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东北农业大学-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兰西县种猪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绥化大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兰西生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西甜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兽医外科学、动物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保险与生活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乳与健康、生命教育(1~7讲)、大豆与人类健康(1~5讲)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外科学教学成果2017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3月,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二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乳品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重点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畜牧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基础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二级学科):蔬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新型农业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黑龙江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学位授予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兽医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草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植物保护、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生物工程)、兽医、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农业资源利用)、金融等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农业部科研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乳酸菌代谢调控与发酵剂制造技术、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区域试验站:农业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与制剂创制、北方寒地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设施栽培重点实验室、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小浆果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高寒地区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监控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寒地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寒地风景园林植物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饲料营养重点实验室、生物乳业重点实验室、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和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寒地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寒地黑土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寒地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功能基因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其他省部级研究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全国乳品信息中心、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检测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生物基因检测中心、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研究成果截至2019年3月,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2项。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3月,学校主办的期刊有:《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大豆科技》。《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并被CABI、CA、CSCD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等奖项。馆藏资源据2019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数据显示,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各类文献资源200余万册,其中印刷版文献140余万册,电子图书66万余册。印刷本文献中含中外文图书近120万册,中外文学术期刊及报纸2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订阅中外文学术期刊刊及报纸2000余种。馆藏中有文渊阁版《四库全书》一套,《续修四库全书》一套。馆藏文献已经形成以学校重点学科和研究型文献为主,电子文献资源覆盖相关学科的馆藏体系。先后购买清华同方、北京万方和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Agricola、FSTA、EBSC0、Springer、CA等外文数据库,购买书生、超星电子图书66万册,自建了“大豆”、“奶牛乳业”、“学位论文”等特色数据库。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瑷逮云暮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丽水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介绍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处州师范学堂。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017年10月,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1月,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第二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是丽水最高学府和唯一的本科院校,是浙江省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浙江理工大学牵头,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共同参与,对口帮扶丽水学院。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000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华侨学院、创业学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开办47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1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下设8个二级学院,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24个高职专科专业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该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2万册,期刊2000余种,电子图书万册,拥有硕博论文278万余篇,已建成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100人,其中教授97人,博士200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9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4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护理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光源与照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艺、音乐学、口腔医学、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电子商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专业:
园林、化学、旅游管理
丽水学院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
丽水学院省级精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技术、遗传学、中学语文教学法、旅游会计、旅游规划与开发、动物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口语、分析化学、油画风景写生、视唱练耳、C语言程序设计、植物生理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
丽水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研究与应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医学。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9月,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研究院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所1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学术期刊
《丽水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30日,原名《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月,学报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每年一、三、四、六期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二、五期刊登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报文摘》固定引用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释义:创意源于丽水的青山绿水,这里山水秀丽、人杰地灵。水,孕育滋养万物,象征学院博大的胸襟,宏伟的气度,体现“有容乃大”的搞莫按摩。寓意丽水学院是一所学科全面、设置合理的求学育人殿堂。水,源远流长,象征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水,奔流不止,象征学院开放,现代的办学理念和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风貌。
学院荣誉
2006年,根据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浙江省文明单位的复评结果,继续保留“浙江省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7日,丽水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
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三尺优姬
1、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国防科工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也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2、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2300亩,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学校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截至2021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4、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根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西园路校本部、东山校区和相城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16亩。
设有园艺科技学院、园林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智慧农业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苏州农民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38个,面向全国17个省、自治区招生。
5、苏州职业大学
苏州市职业大学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11年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
自1981年成立以来,秉承勤、勇、忠、信的校训,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成为区域品牌院校。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石湖、干将路、潭山和吏舍弄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262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70余万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市职业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常熟理工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科技大学
游客小孩儿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万册,学位论文万册,资料等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草莓宝宝2006
是绿萝本条目是天南星科麒麟叶属藤本植物,绿萝(拉丁学名:Epipremnum aureum),[1]又名黄金葛、石柑子、魔鬼藤,[2]是天南星科麒麟叶属的一种大型的常绿攀援植物。[3][4]绿萝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等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3]现广泛种植于亚洲各个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栽培于气候湿润温暖的南方各省市。[5]绿萝的茎具有攀援性,缠绕着岩石或树干生长。枝干生有许多分枝,形状细长像鞭子一样。[6]其叶片呈卵形或者长圆形,前端较尖,基部为心脏形状。[7]其四季常青,叶表翠绿带有光泽,大多夹杂着不规则状的黄色斑纹。[8]绿萝是一种多功用植物,其枝条缠绕性强可修饰,叶片翠绿有斑纹,具有观赏价值;[9]其叶片能够吸收和净化有害气体,具有环保作用。[3]基本信息中文名绿萝拉丁学名Epipremnum aureum别名魔鬼藤、石柑子、黄金葛分布区域亚洲马来西亚、日本、印度等各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各省市科学分类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兰纲目泽泻目科天南星科属麒麟尾属种绿萝展开形态特征根绿萝的茎节处多生有气生根,气根发达,形状如同鞭子。[6]茎绿萝属于大型藤本植物。其藤蔓缠绕性强,攀附着其他物体进行延伸,长度可超过10米,生长成熟后的植株形态高大壮观,[10]且随着植株生长年龄的增加,绿萝茎会增粗。[6]绿萝的茎叶绿萝的成熟枝干上面的叶柄比较粗,长度在30~40厘米,基部则比较宽大,上部的关节较厚。[11]绿萝的叶片前端渐尖,为卵圆或长圆形,基部接近心脏形状。[9]叶片生有多对一级侧脉,与中部主脉呈70度~80度锐角,因其形状较粗,叶片表面呈略微的隆起状态;而在一级侧脉之间生有纤细的二级侧脉和微弱的细脉,三者呈网结状。[5]藤蔓呈现向上生长,其叶片会越来越大;而向下垂悬时,叶片则会变小。[7]其叶鞘较长,在叶片腹部有宽状的槽沟[11],表面分布有黄色的不规则图形。[12]绿萝四季常青,[8]其叶片为薄革质,叶表柔韧且有光泽。[12]花绿萝一般在夏季开出白色花朵,但是鲜少见其花,且在室内则基本不会开花。[10]物种分布世界分布绿萝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域主要是包括马来西亚、日本、印度、中国在内的亚洲各热带地区。[13]中国分布绿萝主要生长在中国气候湿润温暖的南方,[6]如中国东南部的江西、上海、浙江、江苏、台湾,南部的海南、福建、广东、湖北,西南部的四川、云南、重庆等地方。[5]生活习性绿萝是一种阴性植物,忌烈日曝晒,以室内光线和人工光照为宜。光线过强时,绿萝叶片颜色会变浅,节间距离会变短,茎蔓生长速度会变慢;光线过弱时,叶片上的斑纹会变浅甚至消失,易滋生病菌。[10]绿萝既不耐寒,也不耐高温,可供正常生长的温度在15℃~25℃,[14]在冬季不低于10℃。[12]当温度超过30℃,或者冬季温度低于10℃时,绿萝的生长速度趋于缓慢,叶片会向下垂落、枯萎变软;当温度低于5℃,绿萝的叶片会脱落。[14]绿萝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瘠薄的土壤中也能生长。培养可用富含腐殖质的腐叶土,疏松、肥沃的菜园土、竹园土等,与沙土按适当比例混合,混入少量禽畜粪便基肥,确保其保水性和渗透性。[15]繁殖方式绿萝不易开花,基本只能靠无性繁殖,[11]其繁殖以扦插和水培为主。[16]扦插扦插又称插条,是植物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绿萝扦插对时间季节没有严格要求,满足适宜温度就可以扦插成活。一年中的5~7月为最佳扦插时段,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绿萝茎段,[10]插在细沙、泥炭、腐叶土等混合而成的繁殖床中,[14]注意适湿适温,在适宜的环境中大约20天左右就能够长出新的根茎。[17]新根和嫩叶长出后即可装盆移植,每盆植入3~4株。[14]水培水培是一种在水基溶液中无土栽培植物的方法,可以直接用水培养,也可以用营养液培养。[18]借助塑料棚、遮阳网等条件和设备,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宜绿萝生长的范围。在整个培育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水分,定期施加营养液。[7]水培绿萝对水质有较高要求,需注意适时更换水溶液和进行水位控制,[10]避免植株旱涝、细菌滋生致使绿萝根茎腐坏。另外,水培所需绿萝幼苗的繁殖也是由茎段扦插得来。[16]水培绿萝物种毒性绿萝有毒,其汁液中含有不溶性草酸钙,[19]属于低毒。[20]只要不采食绿萝的汁液,就不会中毒,[20]一般猫、狗和马等动物容易误食中毒。[19]其中毒症状通常表现为口腔肿胀疼痛、过度流口水、呕吐、吞咽困难等。[19]功用价值观赏价值绿萝作为常绿藤本植物,四季常青,且枝茎细软延伸,缠绕性强,可供造型修饰。[12]绿萝叶片翠绿,表面柔软有光泽,有黄色的斑纹或斑块,色彩性强。绿萝可做成绿萝柱、壁挂、悬吊、水插等,具一定的装饰和观赏价值。[17]绿化价值在绿萝叶片的表面,有许多气孔,它们能够帮助绿萝有效吸收和净化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吸附香烟烟雾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绿萝可以通过生物代谢将甲醛转化成糖或氨基酸等物质,还可以降解氨基苯甲酸,[21]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22]此外,栽培绿萝的根能够吸附沉降水中的浮游物,实现水体修复和水质净化。[23]病虫防治常见病虫害绿萝一般会患有叶斑病和根腐病,并且也容易受到害虫的影响,主要有炭疽病、蚧壳虫等。[24]相关防治防治病虫害,要坚持施肥为主、农药为辅、少肥勤施。绿萝的肥料通常以氮肥为主,此外还有钾肥、液体肥。[25]给绿萝施肥浓度不能太高,需少肥勤施,施肥之后要及时浇水。[9]此外,农药的使用要注意对症适量,不同的病虫害的对症措施不同,所需用的药物及其倍液比例也不尽相同。例如:防治炭疽病、叶斑病,可选用炭特灵可湿性粉剂;防治蚧壳虫,可以喷施速扑杀乳油。[14]防治根腐病,要适时为土培绿萝进行换盆和修剪,为水培绿萝换水并清理根茎。积极的管理和养护措施,能帮助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植株病灶,清理腐败和坏死的根茎和枝叶。水培绿萝的容器易生绿苔,需注意对杂质和药渣的清除。[10]除此之外,注意室内开窗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强光暴晒,改善植株生态环境。[14]参考资料[1]解淑娟. 绿萝(Epipremnum aureum)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5[2022-10-07].[2]家庭如何水培空气净化能手EB/OL.中国科学院. [2022-10-07].[3]空气保卫战-植物士兵绿萝.中国科学院. [2022-10-07].[4]杨路路. 绿萝家庭栽培与养护[J]. 花卉, 2019, (19): 22-23. [2022-10-07].[5]绿萝Epipremnum aureumEB/OL.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2022-10-07].[6]绿萝Epipremnum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物种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0-07].[7]全宏军. 绿萝(Epipremnum aureum)无土栽培技术[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 (24): 181-182. [2022-10-07].[8]王浩云, 曹雪莲, 孙云晓, 闫明壮, 王江波, 徐焕良. 基于光学特性参数反演的绿萝叶绿素含量估测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21, 52(03): 202-209. [2022-10-07].[9]费千英. 绿萝栽培养护措施及应用价值[J]. 乡村科技, 2020, (09): 56-57. [2022-10-07]. ..[10]尤智辉, 卓声莹. 广西桂中地区绿萝栽培技术探究[J]. 广东蚕业, 2022, 56(04): 87-89. [2022-10-07].[11]绿萝EB/OL.植物智. [2022-10-07].[12]樊超, 唐立郦, 姚洪泉, 董德建, 马启慧. 绿萝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08): 156-158. [2022-10-07].[13]郎伟. 绿萝养殖方法[J]. 天津农林科技, 2017, (01): 20. [2022-10-07].[14]张学通. 绿萝的盆栽与养护[J]. 中国林副特产, 2006, (03): 62. [2022-10-07].[15]余为国, 余汉林, 廖立新, 洪钰莹, 钟木玲. 绿萝的繁殖及室内栽培简述[J]. 湖北植保, 2017, (05): 63-64. [2022-10-07].[16]陈佳丽, 张红, 刘思家, 贾海慧, 耿建芬. 绿萝的组培水培快繁技术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19, 35(06): 30-33. [2022-10-07].[17]吴方林. 异味吸收器——绿萝[N]. 中国花卉报, 2005-12-24, 005. [2022-10-07]. .[18]程立超, 曾令鑫. 不同水培条件绿萝生长状况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2020, (01): 24-26+30. [2022-10-07]. .[19]Epipremnum aureumEB/OL.美国爱护动物协会. [2022-10-07].[20]才林. 植物百科全书[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21]吴玥, 程函列, 厉益利, 孙亭, 戚高晟, 邵波. 水培绿萝对水体有机紫外吸收剂的净化研究[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 30(03): 19-23. [2022-10-07].[22]王康, 冯灿华, 陈珍, 沈捷, 应佳宏, 李孝乾, 汪翔宇. 绿萝对香烟烟雾的净化与生理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2): 118-123. [2022-10-07].[23]张步迪,李风顺.绿萝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J]. 科技视界, 2017, (02): 221. [2022-10-07].[24]林衍德. 绿萝栽培管理方法研究[J]. 南方农机, 2018, 49(08): 160. [2022-10-07].[25]刘博文. 绿萝的养护与管理[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 30(10): 150+31. [2022-10-07].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园艺学报(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获得了首个影响因子1.524,在36种园艺学科期
[1] Fadi Chen, Fengtong Li, Sumei Chen, Zhiyong Guan, Weimin Fang. 2009. Meiosis
无土栽培的研究实践活动 xx无土栽培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xxx 一、研究小组的成员无土栽培研究实践小组成员及分工组长:xx 负责
这是园艺学报的网站,上面有投稿指南,现在已经开通了网上在线投稿功能。祝好运。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东北农业大学是211大学,但不是985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黑龙江有4所211大学,1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