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1

baibailittlelove
首页 > 期刊论文 > 活性污泥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易洛洛

已采纳

1. 王淑莹,曾薇,董文艺,杜红,陈韬. SBR法短程硝化及过程控制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⑽:1-5陈韬,王淑莹,彭永臻,田文军. 常温下A/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⑿:5-82. 王淑莹,高大文,彭永臻. SBR法处理高浓度豆制品废水的试验研究. 水处理技术,2002,28⑸:296-298。3. 曾薇,王淑莹,彭永臻,陈韬. 供氧方式对SBR法硝化过程控制的影响. 环境化学, 2002,21⑹:571-5754. 高大文,王淑莹,彭永臻,梁红. 温度变化对DO和ORP作为过程控制参数的影响.环境科学,2003,24⑴:63-695. 崔有为,王淑莹,孔祥智,记立平,王海东.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抗盐度冲击的能力.中国给水排水,2003,19⑾:12-156. 马勇,王淑莹,王晓莲,彭永臻. A/O脱氮工艺的控制策略和应用性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⑽:18-227. 崔有为,王淑莹,于德爽,祝贵兵,彭永臻. 以溶解氧作为SBR法处理含盐污水的计算机控制参数可行性研究. 给水排水,2003,29⑹:54-578. 王淑莹,陈滢,付强,范彩安,甘一萍,彭登富,彭永臻. A/O脱氮工艺中污泥上浮的原因与控制. 给水排水,2003,29⑺:13-159. 王淑莹,崔有为,于德爽,祝贵兵,王海东. 无机盐对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影响.环境工程,2003,21⑸:7-910. 马勇,王淑莹,王晓莲,彭永臻. 利用ActiveX技术开发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测绘通报,2003,7:41-4311. 王淑莹,代晋国,李利生,顾华,彭永臻. 水环境中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9⑷:486-49012. 代晋国,王淑莹,李利生,李勇智,武佃卫,杨忠山,彭永臻. 基于GIS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及应用.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⑹:36-3913. 李勇智,王淑莹,吴凡松,代晋国,彭永臻.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与富集.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⑴:45-4914. 宋学起,王淑莹,彭永臻,陈滢,吴凡松,李秀玮. 以氯化和时间控制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 高技术通讯,2004,14⑴:95-9915. 陈滢,王淑莹,张艳萍等. 短程硝化在处理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2004,⑽:25-2916. 陈滢,王淑莹,彭永臻,宋学起,刘敏. 用实时控制SBR实现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 高技术通讯,2004,14⑷:83-8817. 王之晖,王淑莹,彭永臻,高春娣. 前置反硝化脱氮系统外加碳源在线控制基础.环境科学. 2004,25⑶:73-7718. 刘秀红、王淑莹、高大文、杨庆、吴凡松,短程硝化的实现、维持与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⑿,7-1219. 王海东,王淑莹,张永利,崔有为. 厌氧—往复好氧组合式工业废水处理新工艺.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⑻:49-5220. 崔有为,王淑莹,宋学起,王海东,祝归兵,彭永臻. Nacl盐度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影响. 环境工程,2004,22⑴:19-2121. 王之晖,王淑莹,彭永臻,李勇智. 智能控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⑶:69-7322. 祝贵兵,王淑莹,李探微,王亚宜,伦中财,彭永臻. 采用污泥过滤进行固液分离的试验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⑹:739-74323. Wang S Y,Gao D W,Peng Y Z,Wang P,Yang Q.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 for Nitrogen Removal from High Nitrogen Soybean Wastewater with On-Line Fuzzy Control.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4,49(5-6): 121-12724. Wang S Y,Gao D W,Peng Y Z,Wang P,Yang Q. Alternating Shortcar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for Nitrogen Removal from Soybean Wastewater by SBR with Real-Time Contro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⑶:380-38325. Wang S Y,Li Y Z,Peng C Y,Peng Y Z. Nitrogen Removal from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and Free Ammonia via Partial Nitrificatio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50⑹: 31-3626. 王晓莲,王淑莹. 马勇,彭永臻,A2O工艺中反硝化除磷及过量曝气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化工学报,2005,56⑻:1565-157027. 崔有为,王淑莹,朱岩等. 模糊控制强化生物除磷SBR系统的除磷过程. 高技术通讯,2005,15⑺,95-10028. 王亚宜,王淑莹,彭永臻.MLSS、PH及NO2--N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中国给水排水,2005,21⑺:47-5129. 王淑莹,马勇,王晓莲,彭永臻. GIS在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⑴:123-12630. 曾薇,王淑莹,彭永臻. SBR法好氧曝气时间的模糊控制. 水处理技术. 2005,31,⑴:65-6831. 王少坡,王淑莹,彭永臻,李勇智. 常温内源反硝化脱氮过程中pH和ORP变化规律.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⑶:20-2432. 崔有为,王淑莹,甘湘庆,姜桂莲,李桂星,袁一星,生物处理含盐污水的盐抑制动力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⑸:38-4133. 王海东,王淑莹,彭永臻,于德爽. UNITANK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污泥膨胀的特点与控制. 给水排水,2005,31⑶:37-3934. 王晓莲,王淑莹,彭永臻,进水C/P比对A2/O工艺性能的影响,化工学报,2005,56⑼,1765-177035. 崔有为,王淑莹,朱岩,李桂星,甘湘庆,彭永臻,海水代用及其含盐污水的生物处理,工业水处理,2005,25⑽,1-536. 王淑莹,王晓莲,李探微,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⑹:608-61237. 王亚宜、王淑莹、彭永臻、祝贵兵、令云芳,污水有机碳源特征及温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06,26⑵:186-19238. 王亚宜、王淑莹、彭永臻,反硝化除磷的生物化学代谢模型,中国给水排水,2006,22⑹:4-739. 令云芳、王淑莹、王亚宜、王伟、彭永臻,A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37⑵:7-1140. 白璐、王淑莹、高守有,低曝气量与实时控制下的常温短程硝化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22⑼:30-3341. 马勇,王淑莹,曾薇,彭永臻,周利,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中试(一)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6,26⑸:703-709,42. 王晓莲,王淑莹,王亚宜,彭永臻,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的运行控制策略,环境科学学报,2006,26⑸:722-72743. 杨庆,王淑莹,杨岸明,郭建华,薄凤阳,彭永臻,基于三层网络的SBR法深度脱氮智能控制系统的中试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6,26⑸:745-75044. 白璐,王淑莹,彭永臻,高守有,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沉降性的研究,工业水处理,2006,26⑸:54-5645. 王淑莹,梁秀荣,文洋,陈滢,甘一萍,氧化沟工艺中污泥膨胀原因的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⑷:347-35146. 王伟,王淑莹,王海东,令云芳,刘智波,连续流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控制要点及优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⑽:83-8747. 郑淑文,王淑莹,张树军,彭永臻,两级UASB与好氧组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启动运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⑽:88-9248. 令云芳,王淑莹,王伟,王亚宜,厌氧段HRT对A2N工艺反硝化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水处理技术,2006,32⑽:44-47

331 评论

janelin1002

浅谈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分析

摘要:向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在污水中形成的一种呈黄 褐 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这种絮凝体就被称为“活性污泥”。

关键词:活性污泥;接种菌种;驯化培养

在活性污泥中,除了微生物外,还含有一些无机物和分解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和有机物构成活性污泥的挥发性部分(即挥发性活性污泥),它约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80%。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活性污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和驯化出来的。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值,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驯化则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选择和诱导,使具有降解污水中污染物活性的微生物成为优势。

1 接种菌种

接种菌种是指利用微生物生物消化功能的工艺单元,如主要有水解、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单元,接种是对上述单元而言的。

依据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应分别接种不同的菌种。

接种量的大小:厌氧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少于水量的8-10%,否则,将影响启动速度;好氧污泥接种量一般应不少于水量的5%。只要按照规范施工,厌氧、好氧菌可在规定范围正常启动。

启动时间:应特别说明,菌种、水温及水质条件,是影响启动周期长短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在低于20℃的条件下,接种和启动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冬季运行时更是如此。因此,建议冬季运行时污泥分两次投加,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浓缩污泥),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投加比例为10﹪(浓缩污泥,干污泥为8%),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条件,连续闷曝(曝气期间不进水)7天后,检查处理效果,在确定微生物生化条件正常时,方可小水量连续进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显或气温明显回升时,再次向两池分别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艺才能正常启动。

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其它不同类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

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

粪便污泥上清液。

2 驯化培养

驯化条件

一般来讲,微生物生长条件不能发生骤然的突出变化,常规讲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驯化过程应当与原生长条件尽量一致,当条件不具备时,一般用常规生活污水作为培养水源,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7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或者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

驯化方式

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天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 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

厌氧、好氧、水解等生化工艺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过程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根据现场条件加以调整。

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3 注意事项

活性污泥培菌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活性污泥的培菌应尽可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进行。因为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快,培菌时间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则应该采用接种培菌法,所需的种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特别是在夏季。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如曝气池中污泥已培养成熟,但仍没有废水进入时,应停止曝气使污泥处于休眠状态,或间歇曝气(延长曝气间隔时间、减少曝气量),以尽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条件时,应投加大粪、无毒性的有机下脚料(如食堂泔脚)等营养物。

参考文献:

张帆远航.造纸中段废水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2007

刘佑泉.印染废水处理研究.2006

牟杏妹.常州市江边污水厂一期工艺运行调试与评价[学位论文].2006

刘新亚.混凝-生化法处理油墨废水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学位论文].2008

张向军.UASB-MAP-SBR法处理含DMF、PVA的制革废水.[学位论文].2010

吴波 等.石化污水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

陈奥菲.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

149 评论

开心一刻0312

2017年水处理技术论文篇二 浅谈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摘要] 水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水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人口增长、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污染加剧等问题造成水资源不足日益严重。因此给水处理技术一直在改进。本文旨在介绍一些给水处理日益发展的基本技术。 [关键词] 给水处理 污染物 现代化 高级氧化 膜技术 1.现代化处理技术 化学氧化 水质处理常用氯氧化,当有机污染尚未得到去除时,会产生较多的有害消毒副产物。目前采用KMnO4语气复合剂(一种专门商品)的应用逐渐展开,对氧化有机物、改善混凝取得较好效果。臭氧预氧化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又可除嗅、脱色,去除铁、锰,但往往结合后续深度处理臭氧—活性炭时才采用。 加吸附剂粉末炭 粉末炭,具有吸附能力好、投加灵活、对污染物处理效能高等优点,但由于耗费较高(约105元/m^3左右),一般只有在消除冲击性污染时采用,投加量需10~20mg/L,现在一些水污染事件中就曾应用过此技术,此外还可以通过此技术对原水进行控制,并将该技术演化,如形成活性炭吸附带控制突发性污染事件等。 调节pH 由于投加酸与碱,运行成本增加,又在原水中增加无机离子,在我国很少采用,国外在此方面研究较多,这里不做详述。但其对原水pH的控制以及对某些污染物去除还具有良好的功效的,这一点也被业内广泛认可。 生物预处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处理工艺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市政给水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滤池氧化法、生物活性炭滤池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多种形式。生物预处理借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的氨氮等有机污染物和铁、锰等无机物进行去除,从而改善水的混凝沉淀性能,使后续工艺较好的发挥作用,提高出水的水质。 2.给水处理的新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是给水处理的新技术,并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在水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超声空化氧化技术等。 臭氧氧化技术 臭氧由于其在水中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常用来进行杀菌消毒、除臭、除味、脱色等,在饮用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氯氧化发用于给水、循环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有可能产生三氯甲烷等“三致”物质而受到限制,使臭氧在水处理中的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臭氧应用于废水处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臭氧发生的成本高,而利用率偏低,臭氧处理的费用高;臭氧与有机物的反应选择性较强,在低剂量和短时间内臭氧不可能完全矿化污染物,且分解生成的中间产物会阻止臭氧的进一步氧化。因此,提高臭氧利用率和氧化能力就成为臭氧高级氧化法的研究热点。臭氧的高级氧化技术就是通过臭氧氧化与各种水处理技术的结合,形成氧化性更强、反应选择性较低的羟基自由基。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超临界水反应与氧化组合为“超临界水氧化(SCWO: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技术,应用较多。超临界水有优良的溶剂特性,增加了电导率和离子值。表示溶剂的极性的电导率,在常温常压下的值较高(78),在高温高压下的己烷和甲醇等无极性,与弱极性的有机溶剂的电导率等值(2~30左右)。因此,在高温高压下的水溶解有机物是可能的。 SCWO技术有以下特点: 1) 将有机物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使之无害化。 2) 不产生以二恶英为代表的有害的副产物。 3) 反应速度快,单位时间内处理量大,装置小型化。 4) 与焚烧炉不同,不需要烟筒,不排放烟气。 在临界温度下易于控制加水分解反应,或易于控制原子团的反应,这是超临界水作为反应溶剂的优越性。不用酸和碱即可进行废水处理,是极好的环境处理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 所谓光催化氧化反应,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源于光子的能量,在太阳能的利用中光电转化以及光化学转化一直是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光催化氧化技术利用光激发氧化将O2、H2O2等氧化剂与光辐射相结合。所用光主要为紫外光,包括uv-H2O2、uv-O2等工艺,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中CHCl3、CCl4、多氯联苯等难降解物。另外,在有紫外光的Fenton体系中,紫外光与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使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率大大加快,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去除。 超声空化氧化技术 超声空化是指水中的微小泡核在超声波作用下被激化,表现为泡核的振荡、生长、收缩及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超声空话技术就是利用声解,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CO2、水、无机离子和有机酸等成分。超声空化技术具有少污染或无污染、设备简单等优点,同时,还伴有杀菌消毒功效,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水处理新技术。但现阶段超声空话技术主要用于实验室小水量的处理研究中,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为了提高降解速度同时降低费用,国内外的水处理工作者又相继研究开发了关于超声波与其他技术相联合的新工艺,如臭氧/超声波联合工艺。在臭氧/超声联合处理含酚水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膜处理技术 随着人类对膜的逐步认识,各种人工合成膜也应运而生,其种类繁多,作用也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选择透过性。膜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层屏障。 膜式活性污泥法技术是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的水处理技术。是利用膜分离设备截留生化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浓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可以分别控制,而难降解的物质在反应池中不断反应、降解。因此膜处理工艺是通过膜分离技术大大强化了生物处理的功能。 3.结语 我国的给水处理目前普遍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组成的常规水处理技术, 优点是水处理成本低, 平均处理效果较好。此外, 水源污染加剧,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某些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而新兴的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改善提供了支撑。臭氧-活性炭处理、膜技术等水处理技术在去除效率、无害性等方面均有常规处理无法比拟的优势, 并且在发达国家的使用经验也表明了这些技术的可靠性。随着科技的进步, 材料学的发展,这些新兴工艺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因此我们可以预见, 未来的水处理, 将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煜康,唐锂.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的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2]苑宝玲,王洪杰.水处理新技术原理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3] 陆煜康.水处理新技术与能源自给途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作者简介: 阚沙沙(1992-),女,汉族,吉林松原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给水排水工程. 郭丹丹(199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给水排水工程. 看了“2017年水处理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水处理技术论文 2. 锅炉水处理技术论文 3. 工业水处理技术论文 4. 膜法水处理技术论文 5. 锅炉水处理技术论文(2)

109 评论

相关问答

  • 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

    药学论文选题(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

    杭椒牛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城市污泥利用现状研究论文

    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污水处理中污泥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民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化进程不

    泷泷大魔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幼儿园泥工活动的研究论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泥工活动方案,希望对大

    黄金哇塞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性论文

    呵呵,我这里有,你给个邮箱给你发过去,有较多图片粘不过来

    mirandaml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活性污泥研究论文

    1. 王淑莹,曾薇,董文艺,杜红,陈韬. SBR法短程硝化及过程控制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⑽:1-5陈韬,王淑莹,彭永臻,田文军. 常温下A/O工

    baibailittlelov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