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笨蛋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钓鱼岛问题的题目,供大家参考:1.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2.国际海洋法争端解决机制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3.美国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介入浅析4.从国际法解决领土争端的现有模式论钓鱼岛问题的解决5.中外海争问题中的舆论策略研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媒体对爱国主义的舆论引导研究6.中日钓鱼岛争端之解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7.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的影响8.钓鱼岛问题的"战后处理论"话语建构9.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10.论新形势下钓鱼岛争端的解决策略11.钓鱼岛争端中的中日经贸关系12.浅谈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13.战后初期的琉球与钓鱼岛问题14.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15.钓鱼岛问题的现状与中日关系
竹径通幽处
摘 要: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两国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国也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摩擦。理性分析并全力推动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给中日两国带来“双赢”局面,对整个亚洲的经济腾飞同样意义深远。本文对现阶段中日贸易状况及相关要素进行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日经贸,贸易摩擦,直接投资,贸易收支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总体状况及主要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按中国海关统计,1972年恢复邦交时双边贸易额仅有亿美元,2005年达到亿美元,34年中增长倍,占中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而2006年第一季度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其增长之迅速可见一斑。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已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及相关要素的全面考察与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中国从日本进口最大的变化是钢铁比重逐渐下降,同时一般机械和电器机械迅速上升;中国向日本出口最显著的变化是原料性产品和纺织品比重下降,同时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增长带来的产业内、企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向“水平竞争型”转化。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投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一直呈增长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于1997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出现剧烈波动,项目数到1999年减少至1167件,合同金额减少至亿美元,而实际使用金额到2000年减少至29. 2亿美元。最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按照中方统计,项目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达到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带动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机器设备和主要零部件大规模向中国出口,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诱发出口效果”;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市场所需的大量产品要通过从中国进口来满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逆进口效果”。中日双边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形成了中日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三)中日贸易依赖关系发生变化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停滞的背景下,中日贸易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扩大到2005年,而同期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下降为。还可以从贸易密集度角度分析,贸易密集度是反映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指标。贸易密集度又可以分为出口密集度与进口密集度。其公式为: 出口密集度=(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的出口总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贸易中进口总额) 进口密集度=(A国从B国的进口额/A国的进口总额)/(B国出口总额/世界贸易中出口总额) 如果贸易密集度大于1,则表明两国的双边贸易关系比较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贸易密集度小于1,则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还比较弱。贸易 密集度的绝对数值表明,中日双边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极为密切的状态,两国的贸易依存关系非常强。表1贸易密集度的数值变化则表明,中日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近些年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密集度和中国对日本进口贸易密集度一直呈上升的态势。这实质上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发生着明显变化,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相对提高,而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相对下降,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已经成为其恢复经济景气的重要引擎之一。 (四)中日贸易收支向中方逆差型转变 按照中方统计口径,在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关系中早已呈现出双方在不同年份交互出现逆差的特点,而近年则形成中方逆差(日方顺差)不断扩大的特征。在2001年的中日贸易中,中方尚有顺差亿美元,2002年则转为逆差亿美元,2003、2004和2005年逆差扩大,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及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1—2月中国对日出口亿美元,由日进口亿美元,逆差已达亿美元,同比增长。步入新阶段的中日贸易在收支关系上之所以朝着中方逆差型发展,主要是基于两大背景:一是中国加入WTO后,正在逐步履行市场开放承诺,而日本早已按照WTO的要求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开放度,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潜力明显小于中国;二是中日双方经济增长差异导致了明显的进口扩张能力差异。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进口增长率也大大高于日本,这势必导致双方在吸纳对方进口商品的能力上也存有很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增长态势差别导致的进口扩张能力的差异在未来还会持续下去,由此势必导致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关系继续朝着“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方向发展。
别惹阿玉
论中美之间的汇率之战 近来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美国越来越多的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不分政党异口同声地指责中国政府有意低估人民币汇率,致使美国经济复苏艰难,甚至认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 的复苏。进而美国国会可能通过一项法案将人民币列为被政府操纵汇率名单,中美之间一场贸易大战似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发展到今天,似乎所有的关注焦点开始集中到人民币汇率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矛盾日益集中化、局面日益明朗化的发展趋势。人民币比较美元的汇率问题是一种经济现 象,这种经济现象背后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尽管本文还难以对所有这些因素及相互关联做出全面详细的分析,但可以大胆简要地概括为:这反映了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传统观念和价值取 向的巨大差异造成在现实世界中基本权利的严重失衡。由于这种差异在近一二十年里,起初表现了某种互补性,致使两国国内各项经济、政治政策沿着各自的方向自认为可以放心地一路走下 去,而实际上形成了在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对于缺乏基本权利的忍耐力和美国社会大多数民众对于无节制放纵的约束力之间某种无形的“竞赛”,终于这种差异的严重失衡发展到了一个无法 持续的程度。首先是美国的这种约束力发生了崩溃,出现由信用危机开始导致金融危机,再发展到经济危机,继而波及到全世界。 现在问题集中到了人民币汇率,表面上是汇率问题。但牵动的是中美两国社会各种深刻的矛盾和利益关系。 从美国方面来说,长期以来由于两国基本权利的严重失衡,美国社会实际上是依赖于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极端廉价的劳动,为其无节制的放纵提供了“输血”机制,同时也在相当大程 度上丧失了自身的“造血”机能,表现在制造业的日益空洞化,实体经济相对于虚拟经济严重萎缩。以至于经济危机爆发后突然发现美国经济已经大部分成了泡沫,实体经济的严重萎缩不仅 造成不得不依赖于各国(主要又是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同时长期的不劳而获、少劳多获也严重腐蚀、伤害了美国社会自身的健康和活力。美国社会民主党和共和党代表了两种主要的价 值观念和政策方向,小布什的两届共和党政府在美国综合国力最强劲的顶峰,曾经认为可以凭借超强的军事实力(这种实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中国在“输血”)长期维持不劳而获的世界霸主 地位,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实际进程让大多数美国人看到了这种政策的前景,加上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不得不认真全面地检讨共和党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后果,因此出现民主党奥 巴马一边倒的大选胜利。然而,民主党的价值观念认为美国首先要重温民主平等的立国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大多数普通民众不仅仅要节制消费,更要付出劳动,可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 生活方式不是短时间就能轻易改变的。美国民众曾经一边倒地支持奥巴马的“改变”,但是一旦这种“改变”涉及到民众现实生活方式的时候,普通美国民众的态度自然比较以前就要打折扣 了。而这种鼓励中小企业恢复竞争活力的政策首先直接面临的就是中国大量廉价产品的挑战,而人民币比较美元的低汇率就成了美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美国希望真正摆脱 经济危机首先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于是,美国两党一致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政府施加越来越强大的压力。实际上美国人也在经历转变经济结构的相当痛苦的过程,“世界上没有(永远 )免费的午餐”。 而从中国方面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十几年一直坚定信奉GDP至上的原则,邓小平一句“发展是硬道理”便垄断了经济政策智囊和制定者的所有思想活动 ,只要GDP年年增长就是正确方向,就是最终目标,却长期没有人深入思考问一句:“究竟什么是发展?”结果,几十年经济发展最值得自豪的成果就成了数万亿美元的外汇贮备,就成了万亿 美元的美国国债债券。几十年时间里数以十亿计普通劳动者创造的数十万亿人民币的劳动价值躺在国库中,或者提供给美国人民无节制的超前消费。而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生存质 量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发展指标、各项人均指标经过三十年含辛茹苦、甚至付出无数生命代价的劳动却仍然排在世界第100位前后。全世界的人也许都会奇怪,中国人究竟 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难怪基辛格就在前几天还在说:“中国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家。”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在中国国内来说综合反映的正是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 严重低估,再深入一步说就是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生命价值的被严重低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题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差异和失衡,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按 照美国方面的愿望和要求规定一个人民币对美元立刻升值的幅度,而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目前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实际的生活质量、劳动效率和基本权利的实际状况的逐步改善而逐步升值。美国 也绝不应该以各种方式强迫人民币升值,中美两国的现状已经是由于多年来基本权利的严重不平等造成的结果,这种不平等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美国应该(实际上 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强迫的手段(包括战争的手段)迫使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并且知道怎样合理地、理智地、 坚定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具体到现实问题,目前的实体经济缺乏与中国廉价产品竞争的实力对美国来说是一个现实难题,确实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但是,中国目前又不可能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很快地完成社会经济 结构、特别是政治结构的转型,而且如果继续以廉价劳动力依赖于出口维持经济增长只会进一步积累社会矛盾,受到伤害的是中国长远的核心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根据现状不应该也不 可能大幅度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如果美国认为不得不发起贸易战保护、鼓励美国中小企业恢复生产,提高大多数民众就业从而加快经济复苏,只要不是有意与中国对抗,适当的贸易保 护对双方反而都有好处。低烈度的贸易战可以略带强制性的迫使中国加快摆脱出口依赖,转向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大多数劳动者生活质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而从中国方面来说没有必要 惧怕美国某种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战应该可以做到大致上限于中美之间,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像中美之间那样严重不平衡。 总而言之,中美双方的现状已经是谁也离不开谁,任何一方的恶意挑战都会伤害到自己,明智的决策是双方都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而不要刻意利用对方的困难。
小夕玲儿
中日友好或是一厢情愿 两千年从没友好中日新甲午,对弈“车马炮” 中美的世界经济合作与战略博弈适用于围棋智慧,而中美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附近,即东海局势的博弈则犹如一盘中国象棋。当年美国为称霸世界,在远东重新扶植一个新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不失时机地选中了日本,以《旧金山和约》激活日本。今天的美国在西太平洋为了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再一次松绑日本,以象棋布局——启动“日本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西太平洋上应对中国的棋局早已铺开。但美国所启用的一些棋子大多已没有太大用处。比如,中国台湾,只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已经冲到“底线的兵”,象棋中称之为“老兵”,发挥的作用与力量最弱。而韩国,则是美国西太平洋战略博弈的一只“马”,但因中国与韩国近几年经贸合作和地缘政治影响,至多也只是美国的一只“绊脚马”。遭台风“海燕”重创后菲律宾尽管甘听美国使唤,但只能放几声空炮,充其量只是当美国的一只“没有炮架子的炮”。尽管澳大利亚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说三道四,但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中国合作,因此,澳在美国西太平洋遏制中国的棋局中是一只“不会过河的象”;显然,只有日本奋不顾身地充当了美国西太平洋遏制中国棋局中的“车”。这只“车”还是一只冲过河的“骑河车”,这条“河”就是冲绳海槽,“车”横冲直撞想控制中方兵、马等各子的活动,即除了控制中国的钓鱼岛还想要控制中国海军进出的几条海峡。至于朝鲜、俄罗斯、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洲国家等则是这盘东海棋局的围观者。观看去年年底以来的棋局,可以说,中国“飞象开局”,遇到日本“臭棋”。如果将三中全会决定成立深改组比作象棋中“飞象”,国安委比作象棋中的“跳马”,那么三中全会结束十天后,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则是在中国象棋中走了一着“巡河车”,它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动作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可谓出了一招“臭棋”。此举让众多饱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亚洲邻国产生不满与不安。中国多位驻外使节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召开记者会等方式批驳安倍政府错误言行,站在世界和平与人类道德制高点展开外交攻势。这是在防守中抓住战机,果断使出的妙手。时至今日,我们要认清日本人特有的崇强鄙弱的民族性格。综观中日两千年的交往,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从来没有过平等友好的关系。在宋朝以前的强盛时期,日本称臣于中国,那时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毫无保留地传授文化与技术;从明朝开始衰弱时,日本人则对中国不断侵略、掠夺。再看二战后,从中日友好大局考虑,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政府宣布放弃战争赔款的诉求,而日本如今却在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从历史和现实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世代友好下去”恐怕只是中国一厢情愿的想法。l月19日自民党明确提出要修宪并删除“不战誓言”,为未来发动新的战争解除“紧箍咒”。中日新的“甲午战争”开始打响。在这场新的中日“甲午战”中,中国要从实力和心理上双重打败日本,让日本人心服口服。对中国而言,丢掉幻想,做好对日“车马炮”搏杀的准备才是根本之策。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中日经贸关系,可从历史,到现在,再展望未来。作为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中日经贸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经济,希望能够从这里入手去写。不用写空泛的东西,只要自己有一个理
地面强国和地底强国,文化上属于两代人的血缘关系,经济上目前英镑汇率还是比美元高,军事上美国唯一不敢叫嚣的国家。地面强国指的是看得见的意思,美国这方面比较张扬,和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钓鱼岛问题的题目,供大家参考:1.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2.国际海洋法争端解决机制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3.美国对中日钓鱼岛争端
中日文学异同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绯句与唐诗的对比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对比 日本的侦探小说如东野圭吾与中国公案小说的对比。。类似的
论中美之间的汇率之战 近来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美国越来越多的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不分政党异口同声地指责中国政府有意低估人民币汇率,致使美国经济复苏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