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最知名的报纸和杂志:《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业》杂志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百度空间有详细信息
应该是冶金工程学报
冶金工程杂志
矿冶工程杂志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上网期刊 EI、CA等检索期刊 矿冶工程杂志社为技术类科技期刊。主要报道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学科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论文。在栏目设置方面,除保留原有的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栏目外,还开辟综合评述、专家论坛、化工环保、工程与机械、企业管理、经验交流、院所视窗、群英荟萃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冶金、矿山、材料加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主要栏目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环保、矿业经济管理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是由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办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省级期刊。
2016年2月份更新被踢出EI的中文期刊:1009-6264 材料热处理学报1006-3021 地球学报1005-0388 电波科学学报1001-3555 分子催化1673-0224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672-3813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1001-9731 功能材料1006-2793 固体火箭技术1005-0086 光电子-激光1001-6929 环境科学研究0253-2417 林产化学与工业1000-0925 内燃机工程1001-4322 强激光与粒子束1000-985X 人工晶体学报1000-1441 石油物探1672-1926 天然气地球科学1004-0277 稀土1673-9078 现代食品科技1009-6582 现代隧道技术1002-0861 烟草科技1671-8879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72-7126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003-0174 中国粮油学报1004-5708 中国烟草学报1004-5341 China Welding (English Edition)1022-4653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1934-634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1672-5220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1005-91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1982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由国家教委选派留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金属及材料工程系,1992年获中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同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助理、总工程师、第一副所长,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军工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20 余项重要科研课题,在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和金属间化合物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合作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1994年被评为中南工业大学首届十佳青年教师,1995年入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第一层次),1996年被授予湖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称号,同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 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主任,美国粉末冶金学会(APMI INTERNATIONAL)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粉末冶金工业》和《粉末冶金技术》杂志副主编,《中国体视学与图象分析》、《中国钼业》、《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材料科学》、《硬质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杂志编委;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教育部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开放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委员,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多次担任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国际联络会委员,秘书长,分会主席,特邀报告人等职。
是《功能材料》——材料专业类学术期刊,1970年创刊,由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材料研究院主办,重庆功能材料期刊社出版。主要报道:功能材料科学与工程各领域最新成果的原始论文和研究报告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进展综合论述。《功能材料》学术作风严谨,科技视野开阔,在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界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美国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期刊·荷兰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文献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金属文摘METADEX文献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CAJ 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收录期刊。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美国德州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先进粉末冶金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铝合金强流变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冶金学会材料科学学委会会员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编委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委会委员 1.高性能铝合金及铝基复合材料2.涂层硬质合金3.新型电池材料4.纳米粉末及其材料5.新能源材料 近五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15项)1) 超强铝合金耐蚀多相微结构的调控与作用(2005CB623704)(国家铝973项目第4课题,组长)(390万,2005.10-2010.12)2) 高模量高导热低膨胀金属基复合材料浸渗制备技术研究(KKPT-04-22ZD)(国家军工配套重点项目,负责, 350万, 2005.1-2008.12)3) 新型炮架铝合金研制(413-12020-205)(总装备部国防预研项目--炮架铝合金子课题,负责160万,2001-2005年4) AL-Zn-Mg-Cu系铝合金高温预析出韧化及机理(50471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 25万,2005.1-2007.125) 高强耐磨天线杆用铝合金管(MKPT-03-148)(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负责)(120万, 2003-2005年)6) 锂合金负极材料研究(MKPT-05-208)—海水电池用锂合金负极材料研究子课题(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负责, 47万,2005.8-2007.8)7) 模板组装磁性纳米线阵列及复合涂层的吸波性能研究(2003AA305940) (国家863项目, 70万, 2003-2006年,由兰州大学和中南大学共同承担, 任项目副组长、中南大学小组组长)(中南大学经费35万,)8) 超强铝合金中多元共格弥散相的形成与作用(教技[2006]102号)(教育部国防预研基金,30万元,负责,2006.1-2007.12)9) 梯度结构硬质合金的制备机理及应用理论基础的研究(50323008) (国家基金委优秀重点实验室专项,100万(本人经费15万),排名3,2003-2006年)10)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50721003)(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参加,排序7)(500万(本人经费30万) 2008.1-2010.12)11) 新型强韧化热处理技术研究(2007BAE38B0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5万,2008-2010年,负责)12) 7B50(7150)厚板、挤压材研制JPPT-G2008-2-1-3(国防科工委大飞机专项,30万,2009-2012年,负责)13) 大型复杂构件整体/局部塑变成形与晶体缺陷组态调控(2010CB731701)(国家973项目“航空航天用高性能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件制造的基础研究” 第1课题,2010-2015年,中南大学负责人,400万)14) 高效可转位刀具系列及超硬刀具(2009ZX04012-021)(国家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2009-2011年,中南大学负责人,75万)15)车载制氢材料 前期973项目(100万,参加,中南大学负责人,)2010-2013年 近五年申请专利17项,授权5项1. 陈康华, 黄兰萍, 罗丰华, 铝基钨酸锆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007年授权)2. 陈康华, 黄兰萍, 方华婵,张茁, 抗再结晶Al-Zn-Mg-(Cu)合金,(2009年授权3.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黄兰萍, 高强高韧耐蚀Al-Zn-Mg-(Cu)合金,ZL(2009年授权)4.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 含钕或镝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2010年授权)5. 陈康华,肖代红,巢宏,一种Al-Zn-Mg-Cu系铝合金的三级固溶热处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2010年授权)6.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黄兰萍. 一种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9.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 含镨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0.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 含钆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1. 陈康华,方华婵,张茁,祝昌军. 耐应力腐蚀Al-Zn-Mg-(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2. 陈康华,张茁,方华婵,周年润. 铝合金细化剂及用该细化及制备的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3. 陈康华,张茁,方华婵,周年润. 含铌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4. 陈康华,张茁,方华婵,周年润. 含铌和镱抗再结晶耐蚀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5. 陈康华,张子岩、方华婵、彭国胜,一种提高抗析氢腐蚀性能的锂水一次电池用锂合金负极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6. 陈康华,彭国胜,陈送义,Al-Zn-Mg-Cu系合金的固溶热处理方法及用该方法处理的铝合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7. 陈康华,祝昌军,方华婵,彭国胜,一种用于制备碳化硅粉末烧结多孔体的组合粘结剂及使用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1、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2007年)。2、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三等奖,中国有色协会,排名第一,“坦克涡轮增压器及汽车空调压缩机叶轮用铝基材料”,(2006年)3、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4年) 至2013年,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2名,并承担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李元元长期从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成形,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精密成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金属新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精密制造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等。其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李元元曾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国家军品配套、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8项,部省级项目23项,国防军工项目12项,主持和参加其他项目46项。截至2014年统计,李元元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其中已投入实施专利29项、 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李元元在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学术特色和专业优势:他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较系统地揭示了粉末成形致密化机制,首次建立了有孔隙连续体粉末冶金材料压制过程数值模型;初步形成了高性能高精度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及零件的成形理论和新技术。他还提出了快速凝固-球磨-粉末热挤压制备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球磨混粉-温压成形-液相烧结制备钢铁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的新方法,并且揭示了上述材料的成形规律,组织结构特征,强化、断裂和摩擦磨损机制。系统揭示了铝青铜、锌合金、镁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以上合金的设计原则和实现强韧化的新方法。 “高性能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形及其应用”、“高性能高硅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特殊用途用新型高强耐磨铜合金”、“高强度耐磨锌合金(ZMJ)电梯曳引机、减速机蜗轮铸件”等10项成果,先后通过了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鉴定结论均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研制开发了六大类新材料及其零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轻工、冶金、家电、办公机械、国防军工等行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1982年6月开始在湖南大学任教起,李元元一直从事材料工程学科教研教学工作。1982年至1994年期间先后在湖南大学机械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8年获批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2011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由中共教育部党组任命为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并担任校长 。其指导培养了博士后7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7名。 李元元累计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16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222篇,ISTP收录3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主编、参编著作3部。■主要论文1、Effect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7075/6009 allo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9年05期 ;1037-10432、镁合金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展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1期;14-17+853、放电等离子烧结-非晶晶化法合成钛基块状非晶复合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10期;2305-23234、粉末冶金高致密化的新途径;《材料导报》2003年11期;5-85、温压工艺及其关键技术;《机械工程材料》2001年01期;18-216、产业化温压设备中的加热系统;《粉末冶金工业》2000年06期;14-187、粉末冶金高致密化成形技术的新进展;《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1-98、Al-Cu-Mg-Zn合金相变储热材料热循环稳定性研究;《热加工工艺》2012年22期;107-1099、粉末包套挤压非稳态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05期;9-10 10、大塑性变形-反应烧结TiAl合金的高温压缩屈服强度;《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3期;289-292■主要专著1、《金属粉末温压成形原理与技术》2、《新型材料与科学技术·金属材料卷》3、《机械工程概论》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项目:高强韧耐磨铝青铜合金的研制及其应用(J-215-2-09) 2010年 项目: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成形系列技术及其应用 (J-215-2-01)2004年 2、部、省科技一等奖4项(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3、广东省“火炬”二等奖1项4、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5、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6、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7、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研行业 2001——2011年任第六、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 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第四、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六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第十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学会特聘专家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第八届广东省青联副主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科技副主席广州市机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机电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杂志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中国机械工程》编委《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会副主任《铸造》编委会副主任委员《CHINAFOUNDRY》(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副主编《Wear》、《Materials Research Bullitin》审稿人 政界 1998年至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1年被评为广东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广州百名教育新秀,1992年获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丁颖科技奖,199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被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荣称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5年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党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1年荣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 先进个人优秀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广东省高校第一批“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 2005年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镁法海绵钛爬壁钛生成量的初探沈俊宇(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省 563004)摘要:在海绵钛的还原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的上部器壁会生成大量环状的爬壁钛,一炉产品爬壁钛的生成量少则500 kg左右,多则达800至1000 kg,爬壁钛不仅产品取出困难,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而且其质量较差,经济损失大。本文分析了海绵钛爬壁钛的形成机理及生产过程中爬壁钛增多的原因,提出了还原中后期最大加料速度限制,以缓解反应剧烈程度和控制反应液面高度在1#范围内小幅波动,防止形成新的活性中心,是生产过程中减少爬壁钛生成量的主要途径。关键词:海绵钛 爬壁钛 生成量 加料速度 反应液面高度A Study the Production of the Titanium on Wall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Sponge Producing by Magnesium ProcessJunyu,Shen(Zunyi Titanium CO.LTD.Guizhou 563004)Abstract:A quantity of annular titanium will be produced on upper walls of reactors during the reduction and distillation。The production per batch is from 500kg to 800 or 1,000kg. It is difficult for operators to take products out ,and also influences the quality .Therefore ,the titanium on walls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labor intensity ,but also causes a big lo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itanium on wall and reasons why its production increases.Also,in order to ease the strong reaction,make the liquid level in reaction waves no more than 1’’and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new active centers ,the paper introduces a main method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the titanium on walls,that is to retrict the max.feed speed in mid or late period of reduction and distillation.Keywords:titanium sponge the titanium on walls production feed speed liquid level in reaction 1 前言在海绵钛的还原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的上部器壁会生成大量环状的爬壁钛,如图1所示。爬壁钛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第一,由于目前使用双法兰反应器,反应器上部热损失较大(上部有三圈水套,反应器约300 mm高度在加热炉外),上部爬壁钛中的氯化镁很难被蒸发出去,使爬壁钛中含有较高的杂质元素氯,剥取产品时会看到反应器口部(爬壁钛的最上部)粘有大量的镁和氯化镁。第二,海绵钛还原、蒸馏反应器为铁制反应器,由于爬壁钛在反应器器壁上粘附较强,加之双法兰反应器上部热损失大,为保证反应器上部温度,蒸馏期间加热炉1#、2#加热电阻丝送电频率高且时间长,致使爬壁钛普遍有发亮现象,分析结果显示杂质元素铁含量较高。第三,爬壁钛在反应器上部空间极易被泄漏进的空气污染,使产品中杂质元素氮、氧含量较高。由表1可看出,产品分析爬壁钛质量级别基本上在3—5级(极少部分在2级以上),同时,也有少部分因杂质元素过高成为等外品。一炉产品爬壁钛的生成量少则500kg左右,多则达800至1000 kg,经济损失较大。另外,爬壁钛过多也给产品取出带来困难,增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为了减少爬壁钛生成量,降低损失,我们进行了控制液面高度及调整料速试验。表1 2007年下半年爬壁钛质量统计表分析批数(批) 2级品批数(批) 3~5级品批数(批) 等外品批数(批) 2级品影响因素 3~5级品、等外品影响因素75 12 51 12 HB、Fe、Cl、O、N HB、Fe、Cl2 爬壁钛形成机理镁还原TiCl4主要反应为:TiCl4+2Mg=Ti+2MgCl2,在还原反应刚开始时,加入的TiCl4大部分气化,发生气相TiCl4—气相Mg或气相TiCl4—液相Mg反应,同时也有一部分TiCl4液体未来得及气化,进入液镁中,发生液相TiCl4—液相Mg间的反应。还原刚开始在反应器铁壁和熔镁表面夹角处上,一旦有钛晶粒出现后,裸露在熔镁面上方的钛晶体尖峰或棱角便成为活性中心。[1] 镁还原TiCl4主要在此活性中心上进行。液镁靠表面张力沿铁壁和钛晶体毛细孔上爬,被吸附在活性中心上,与气相TiCl4反应生成最初的海绵钛颗粒。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海绵钛颗粒依赖其与反应器壁的粘附力和熔体浮力的支持沿反应器壁在熔体表面逐渐长大,并浮在熔体表面。随着生成的海绵钛块增厚、增大,加之排放氯化镁,失去熔体浮力支持的海绵钛块体大部份就会沉落在熔体底部,这样在反应器器壁上,将有环状海绵钛粘附在其上,其实,这部分也是最初的爬壁钛。另外,在还原反应初期,液镁有很大的蒸发表面,而空间压力较低,故镁具有很大的蒸发速度。还原反应中期,反应温度较高和对反应器底部加热时,也会有部分镁蒸发。镁蒸气挥发后,冷凝在反应器器壁和大盖底部,与气相TiCl4反应也会生成部份爬壁钛。海绵钛块沉落熔体底部后,熔体表面会重新暴露出液镁的自由面,还原反应将恢复到较大的速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在熔体表面会重新生成海绵钛桥,通过排放氯化镁,钛桥被破坏,海绵钛块靠自重下沉,又为下一层海绵钛生长创造条件,爬壁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还原反应如此周而复始进行,直至镁的利用达到65%—75%之后。3 生产中爬壁钛增多原因分析3.1中后期加料速度随着还原反应的进行,特别是进入中期后,加料速度逐渐增加,反应进行的非常剧烈,熔体表面反应区中心部最高温度可达1200℃以上,而镁的沸点仅1105℃,此时镁处于沸腾状态。加之目前还原操作料速按玻璃转子流量计实际刻度与自动加料系统对照进行加料,因玻璃转子流量计出厂时是用水标定,当被测介质改为TiCl4时,其修正系数,经计算应为1.13。当玻璃转子刻度显示最大加料量为150 kg /0.5h,实际料速已达160~170 kg /0.5h。这样更加剧了反应的剧烈程度,沸腾的液镁将不断吸附在最初反应器壁上已形成的少量环状爬壁钛上,通过钛晶体毛细孔上爬,与气相TiCl4反应生成新爬壁钛,使原环状爬壁钛增多、增厚。另外,由于反应剧烈程度增加,也加剧了液镁的气化,液镁蒸气挥发后,冷凝附着在反应器器壁上部和大盖底部,与气相TiCl4反应生成爬壁钛,这些爬壁钛主要粘附在反应器器壁上部和大盖底部。因此,最大料速持续的时间越长,生成爬壁钛也就越多(表2)。表2 部分大料速爬壁钛生成量统计表最大料速(kg /0.5h) 持续的时间(h) 爬壁钛占毛产量比例(%)生产炉-1 155~165 35 12.75生产炉-2 145~155 40 13.55生产炉-3 155~165 36 15.67生产炉-4 155~165 40 10.35生产炉-5 155~165 35 10.753.2 反应液面高度反应液面高度太低、波动范围过大会增加爬壁钛生成量,其原因如下:第一,当反应液面高度过低时,TiCl4距液镁表面间距面相对较远,发生液相TiCl4—液相Mg间的反应相对减少,气相TiCl4与镁蒸气反应相对增加,从而增加爬壁钛生成量。第二,因未定时、定量准确排放MgCl2,反应液面高度大幅上下波动,易在钛晶体活性中心之外,形成新的活性中心,液镁靠表面吸引力沿铁壁和钛晶体孔隙上爬,被吸附在活性中心上,这样在反应器壁上会粘附形成新的爬壁钛。因此,不控制好液面高度,及时准确排放MgCl2,也将增加爬壁钛的生成量(表3)。表3 反应液面高度大幅波动量统计表反应液面高度波动范围 爬壁钛占毛产量比例(%)生产炉-6 1#~2# 11.88生产炉-7 1#~2# 12.82生产炉-8 1#~2# 13.67生产炉-9 1#~2# 15.02生产炉-10 1#~2# 14.02生产炉-11 1#~2# 12.814 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爬壁钛是海绵钛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形成的,但其生成量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对加料速度以及反应液面高度进行了调整。结合生产实践,采取两项措施:第一,我们对部分处于通风不好而影响散热的炉子还原中期最大加料速度限制在135~140 kg /0.5h,以缓解反应剧烈程度,特殊炉次,因反应温度太低,可以适当提高至160~170 kg /0.5h,但持续时间不能太长,最多3~4 h;后期最大料速限制在105~110 kg /0.5h。第二,控制反应液面在1#范围内小幅波动,防止形成新的活性中心,以达到降低爬壁钛生成量的目的(表4)。表4 调整料速及排放MgCl2制度试验对比表料速及排放MgCl2制度 平均爬壁钛占毛产比例(kg) 平均钛坨重量(kg) 平均加料时间(h) 中期平均最大料速(kg /0.5h) 后期平均最大料速(kg /0.5h)调整前 11.56 5291 89 160 120调整后 8.28 5483 87 138 107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控制最大料速以及控制好液面高度及时准确的排放MgCl2,产品生成的爬壁钛占毛产比例大大下降,调整前平均爬壁钛为11.56%,调整后平均爬壁钛8.28%,平均下降3.28%。在进行调整料速试验期间,对生产炉-59一炉产品还原中期加料再次进行提高料速到155~165 kg /0.5h试验,结果爬壁钛增至占毛产量的14.93%,从这点也证明了加料速度对爬壁钛形成的影响。此外,调整前,钛坨平均重5291 kg,调整后,钛坨平均重5483 kg,平均毛产重量未受影响;调整前平均加料时间89小时,调整后平均加料时间87小时,加料时间也略有减少。试验在降低爬壁钛生成量的同时,缩短了还原生产周期,降低了还原电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结论5.1对处于通风不好而影响散热的炉子还原中期最大加料速度限制在135~140kg /0.5h,后期最大料速限制在105~110 kg /0.5h 5.2控制反应液面高度在1#范围内小幅波动。本试验在巩固海绵钛钛坨产量的情况下,降低了爬壁钛生成量,试验取得了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海绵钛爬壁钛生成量打下了基础。参考资料[1] 莫畏, 邓国珠 ,罗方承 . 钛冶金[M].版次(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281-293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大家了解了吗,有哪些题目可以供大家选择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到大家!
41、摆线转子数控加工程序的研究
42、球团烟气氨法脱硫控制系统及仪表检测
43、PDCA循环在高炉本体安装项目中的应用
44、山西文水炼钢连铸EPC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45、冶金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
46、试论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47、冶金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模式优化
48、基于逆向工程的激光熔覆搭接率的确定
49、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研究
50、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51、冶金流程工业机械装备智能化与在役再制造工程战略研究
52、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索
53、再制造工程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探微
54、冶金防腐工程的浅析
55、冶金工程中可回收式锚索施工工艺探讨
56、多点驱动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研究
1、润滑系统在冶金设备中的应用与分析
2、冶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安装调试要点
3、浅谈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运用
4、起重机械检验过程中的设备问题和管理研究
5、HTR-PM余热排出系统水冷壁制造方案
6、中国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模式和发展方向
7、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8、镍基合金在激光熔覆再制造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9、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的配比实验
10、大型冶金工程项目机电安装BIM应用研究
11、冶金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与思考
12、深竖井支洞在水工隧洞中的应用
13、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4、冶金工程质量管理与改进
15、浅谈铁路信号工程技术施工管理
16、基于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的产品缺陷检测
17、BIM技术在大型冶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8、工业含铬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9、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20、H公司电石冶炼厂建设项目的`采购风险管控研究
21、钙镁诱导低合金高强度钢针状铁素体强韧化机制研究
22、链箅机-回转窑制备全赤铁矿氧化球团的关键技术研究
23、基于透明计算技术的智能手表设计与实现
24、箱型钢柱加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5、浅析海外冶金与矿山工程的设计管理
26、端曲面齿联轴器的创成原理及设计
27、膜技术在含金属离子废水中的应用进展与发展趋势
28、反渗透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29、选择性激光烧结在3D打印中的应用
30、冶金工业高压供配电系统施工与运营关键技术
31、冶金外墙装饰施工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32、多铁性颗粒复合材料内部的平行多裂纹问题
33、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铬氧化物还原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34、中碳钢中的氧化物冶金行为及脉冲磁场对其的影响
35、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的关键问题探讨
36、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37、加载环境对合金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
38、电气安装与调试成套技术在炼铁及轧钢工程快速改造大修中的应用
39、盾构刀盘驱动无级变速离合器摩擦副烧损失效机理的研究
40、绿色可循环钢铁厂工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57、Cu基金属粉末的特种微成形工艺及性能评估
58、创建面向冶金生产过程的开放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9、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安装施工技术
60、冶金设备安装调试要点分析
61、酸性环境用低温无缝钢管(-50℃)的研制
62、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的方法基础与应用研究
63、新型滤筒除尘器的性能实验研究及工业应用
64、高强度贝氏体精轧钢筋性能优化及断裂行为研究
65、激光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66、冶金自动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7、多热源作用下侧吸罩流场及捕集效率特性的研究
68、典型冶金原辅料的微波吸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69、基于光场成像理论的弥散介质光热特性重构
70、铁合金等离子体的时空特性研究
71、活塞式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
72、铜冶炼项目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究
73、概算包干模式下冶金工程的造价管理初探
74、基于METSIM的钨冶炼工艺过程仿真研究
75、基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炉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评价研究
76、磷矿浆脱除燃煤锅炉烟气中SO_2的研究
每个学校都有所不同主要课程物理化学、金属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无机化学、金属学及热处理、冶金基础理论、冶金工艺学、冶金设计基础、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实验基础等。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操作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