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本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发扬学术民主,贯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本部在兰州市,新校区在榆中。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有城关校区和逾中校区2部分组成。坐火车到兰州车站下车后打的可以直接到城关校区(10元左右的车费,建议打的,没有直通的公交)。如果要去逾中校区,本部有直达逾中校区的公交车(车费据说是7元)。如果是邮编和地址的话 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学院··系· 邮编:730000

一、西北民族大学在哪里西北民族大学地址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二、西北民族大学介绍【校情总览】学校地处兰州市,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图书资料400万余册(含电子图书);博物馆馆藏文物2964件1.png;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7亿元,固定资产总额36.4亿元。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2016年7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同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人才培养】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使命自觉,已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学校目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544人,其中本科生2425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95人。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机构】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科研机构】学校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89人,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456人。人才队伍中现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3个,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2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基础研究创新群体2个,领军人才8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学名师1人,“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学科专业】学校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71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现有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在甘肃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民族学为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7项,省部级项目69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75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文献整理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花儿的传承与开展;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 “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被评为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学版十佳学报、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藏文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十佳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字版优秀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点评

不是的!!但是 是 CSSCI核心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主办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出版周期:双月曾用刊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我们学校其实挺好的,毕竟是刚刚建立学校才20多年,各个方面的硬件设施都算是西北的顶尖的吧,图书馆是西北数一数二的,设施很好,进入图书馆都是自动开关,防盗设施也比较好,每个带书包去图书馆的学生可以把书包放在橱柜里,借书还书都很方便,也可以在借书的地方或者阅览室看书,有报刊,书刊,文献,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学报等等阅览室,分类比较齐全,在图书馆氛围学习很好。 教室都是比较好的,上自习的感觉也很好,平常的时候学习人比较少,到了考试之前你要提前去教室抢座位,当然图书馆也是如此。你也可以在教室累了上上网...用自己的笔记本啦!呵呵,最顶层还有为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安排的教室,七号的电信学院教学楼也有那种教室,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照顾了没电脑的同学。至于你说的校风问题,我个人觉得只要你自己想学习,是个懂事的学生,应该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其实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在名牌大学上学,很多也是平常不学习到了期末考试复习,这些都很普遍,关键是你自己处理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不过,如果,你真想考研的话,就要努力学习,因为这注定你要比别人付出很多! 学校有两个大餐厅,汉餐和清真餐厅,价格相对别的学校价格都是很便宜的,碗筷都是消毒的。还有教职工餐厅,以及计算机学院后面还有几个小餐厅,这几个餐厅做的饭都还不错,比如盖饭这里的就很好吃,其实清真餐厅三楼的盖饭也是很好吃的!!!其实主要还是米饭比较多,比较适合以米饭为主食的同学吃,不过,也有买馒头的。咱们学校外面的餐馆也还可以,价格比较低,而且比较实惠,还比较好吃,有一家的水饺又便宜又好吃!可惜我忘记名字了...如果南方的喜欢吃海鲜可以去新百最顶层,那里有自助餐,一位68元,很实惠的!当然,可能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也可能不是很适合你,不过总的来说还可以。 学校还有个后湖,冬天比较冷,湖上结冰了可以滑冰玩!夏天湖水很清澈,你可以在百度搜索北方民族大学,看一下我们学校的视频。风景很好!绿化面积很大,每天都有浇水的护林的人员,因为学校是国家民委的,比较有钱。后湖那里还有个商业街,几乎是有日常你所需要的所有东西了,也包括一些女式小衣服。不过买衣服,鞋子什么的要去银川的老城,这里的电子产品还有衣服相对东边的都比较贵,所以这些就在本地买好, 宿舍有八人间的,一年500元;四人间的,一年1200;女生有六人间的800.男生好象没有六人间的。四人间的宿舍比较宽敞,床是两层,所谓的两层就是下面是写字台,上面是睡觉的床铺,写字台有书架,可以放书。你所有的书都可以放在上面绰绰有余。还有橱柜跟床是一起的,有上下两个。洗手间也不错,洗漱的地方有镜子,厕所有窗户通风。楼道每天有专职人员打扫。卫生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就是宿舍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 就这些吧,你还想知道什么在提问吧。希望能读你有帮助,北方民大欢迎新同学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99)全国首届高等学校社科学报“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99)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Qian Min-hui, 2007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Schoolroom Instruction in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2),March/April 2007,pp.60-76.钱民辉 2007 2006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北京蓝皮书2007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钱民辉 2007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Qian Min-hui,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4 October 2006,pp.549-566.钱民辉 200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钱民辉 2006 结构失衡:教育大生态系统的致命伤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钱民辉等 2006 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工会组织的三个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钱民辉 2005 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钱民辉 2005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 《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钱民辉 2005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现代性的张扬与民族性的弱化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4年4月14日钱民辉 2004 高等教育扩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教师》2004年第7期钱民辉 2004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钱民辉 2004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中国大陆青少年违轨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华人社会青少年院护及特殊教育服务》商务印书馆(香港)石丹理 主编钱民辉 2003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钱民辉 2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钱民辉 20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民辉 2002 重建象牙塔:从北大恢复南墙说起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7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8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走进农村教育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7日钱民辉 2001 关注职业教育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 2001 论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西部人才开发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钱民辉 2001 小流域,大问题-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近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跨世纪教育研究》2000年9月钱民辉 2000 “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钱民辉 2000 1949年以前的中国教育体系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99高考综合评价及相关思考 《徐州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钱民辉 2000 西部人才开发的高起点与西部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关系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钱民辉 2000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学校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钱民辉 2000 运用评估杠杆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 《博士后》1999年第3期总第23期钱民辉 2000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译 2000 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1999 “吃饭的教育”没饭吃 《社会》1999年第1期钱民辉 1999 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再谈女性素质 《中国妇女报》1998年2月25日钱民辉 1998 21世纪呼唤新人文精神:费孝通人文教育思想初探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对内蒙古四县的教育调查报告分析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钱民辉 199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钱民辉 1998 内蒙古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钱民辉 1998 社会转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钱民辉 1998 学位与“学伪” 《社会》1998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云南省四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4期钱民辉 1996 论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钱民辉 1997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回顾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范式与教育变迁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钱民辉 1997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钱民辉 1997 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在京中青年学者谈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当代“学位病”现象透视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对教育变革命题的再检讨 《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钱民辉 1995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山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钱民辉 1995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 《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改革策略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关于教育变迁的新观念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钱民辉 1995 亚洲“四小”向发达世界看齐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3期(周刊)钱民辉 1995 自谋职业:古巴求职新动向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4期(周刊)钱民辉 1994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焦点、问题、限制 《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6期

西北民族大学期刊认定

一、西北民族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 二、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历史沿革】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校情总览】学校地处兰州市,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建筑面积735645.33平方米;图书资料394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964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013亿元,固定资产总额35.44286亿元。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2016年7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人才培养】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使命自觉,已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434人,其中本科生24248人,研究生1676人。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学机构】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科研机构】学校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926人,其中专任教师124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9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01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9人。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9人,领军人才6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1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1人,领军人才9人,优秀专家5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6人;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6人,青年教师成才奖61人。学校有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科专业】学校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71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在甘肃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民族学为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成为省级“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3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8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4项,省部级项目6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44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在玉树地震救灾中,藏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学校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非遗保护传承试点单位;连续16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俄、英、德、加、埃及、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和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合作,曾有2位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6位荣获甘肃省政府“敦煌奖”。 西北民族大学在哪里 西北民族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西北民族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电话 西北民族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北民族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西北民族大学招生办电话 西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西北民族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西北民族大学是几本 是一本还是二本

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是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3071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7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1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6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学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学专业。有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口译课程。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建有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成为“民族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成为“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8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50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22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37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92万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3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三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点评

内蒙古民族大学比较好一些。

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4个。

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内蒙古民族大学

草业与畜牧 当代畜牧 福建畜牧兽医 甘肃畜牧兽医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西畜牧兽医 贵州畜牧兽医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今日畜牧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 黑龙江畜牧兽医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湖北畜牧兽医 湖南畜牧兽医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吉林畜牧兽医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山东畜牧兽医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四川畜牧兽医 饲料与畜牧 现代畜牧兽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疆畜牧业 畜牧市场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畜牧与饲料科学 养殖技术顾问 云南畜牧兽医 浙江畜牧兽医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畜禽种业 猪业科学 其中: 核心期刊表 1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 中国兽医杂志 3 中国兽医科技 4 中国兽医学报 5 畜牧兽医学报 6 中国家禽 7 中国畜牧杂志 8 中国饲料 9 畜牧与兽医 10 黑龙江畜牧兽医

赤峰学院这种垃圾学校咋跟民大比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由创建于1958年有着坚实办学基础的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于2000年6月合并组建,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隶属于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教育厅主管,是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多年来,学校注重发挥民族特色、地区特点和学科优势,确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创新和发展蒙医蒙药,培养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为自治区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学校的发展建设,始终受到国家和自治区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曾为学校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乌云其木格,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政府原主席杨晶、自治区政协主席陈光林等都曾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学校总占地面积3528亩,其中教学占地面积91.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9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1726人。专任教师1004人,其中正副教授43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5人。学校现有本专科学生16610人,研究生435人,留学生31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15700人。五十年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2万多人。学校设政法与历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蒙古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蒙医药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共23个教学单位;设图书馆、分析测试中心、学报编辑部、网络中心等6个教辅单位;设后勤服务总公司和两个附属医院。学校有世界史研究所、科尔沁文化研究所、计算物理研究所、蒙医药研究所等11个校级研究所。现有本科专业57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7个,涵盖了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经济10个学科门类。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社会科学汉文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藏书159万册,中外文期刊种类3000余种,建有光盘、网络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镜像站,拥有大型电子阅览室。学校有7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有连通三个校区及教工住宅的校园网络。学校已与辽宁大学、苏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同时,还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卫生科技大学和日本酪农学园大学、上越教育大学、作新学院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霍林河大街22号邮编:028043网址:

  • 索引序列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点评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点评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
  • 西北民族大学期刊认定
  • 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