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是什么东东
我在一个论坛发现一些资料,也许对你有用,分要记得给我,1. PLC电镀行车控制系统设计 2. 机械手模型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3. PLC在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基于PLC控制的纸皮压缩机 5. 基于松下系列PLC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6. 基于PLC的自动门电控部分设计 7. 基于PLC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8. 基于PLC的细纱机电控部分设计 9. 燃气锅炉温度的PLC控制系统 10. 交流提升系统PLC操作控制台 11. 基于PLC铝带分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2. 高层建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13. 转炉气化冷却控制系统 14. 高炉上料卷扬系统 15. 调速配料自动控制系统 16. 基于PLC的砌块成型机的电气系统设计 17. PLC在停车场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应用 18. PLC 在冷冻干燥机的应用 19.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 20. 电器装配线PLC控制系统 21.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22. 基于PLC的伺服电机试验系统设计 23. 陶瓷压砖机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24. 多工位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系统 25. 基于PLC的车床数字化控制系统设计 26. PLC实现自动重合闸装置的设计 27.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设计 28. 基于PLC控制的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 29. 基于PLC的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30. S7-300 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 31. 模糊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设计 32. 神经网络在线优化PI参数的PLC及组态设计 33. 模糊算法优化PI参数的PLC实现及组态设计 34. BP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实现 35. 推钢炉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6. 焦炉电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37. 基于PLC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38. 热量计的硬件电路设计 39. 高层建筑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40. 材料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 41. 基于PLC控制的调压调速电梯拖动系统设计 42. 基于PLC的七层交流变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43. 五层交流双速电梯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4. 四层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5. 三层楼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6. PLC在恒温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47.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8. 基于西门子PLC的Z3040型摇臂钻床改造 49. 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50. 油库上位机计量系统设计 51. 三层楼电梯的PLC自控系统的设计 52. 基于PCS-2000B过程实验装置的模糊解耦控制系统设53. 深孔钻机床的PLC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54. 基于PLC的多台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 55. 多层住宅楼电梯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56. 城市主干道十字路口交通灯PLC控制系统 57. PLC在变电所备用电源的应用 58. 基于松下PLC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 59. 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交通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60. 变频器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61. 变频器在自动配料系统中的应用 62.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变频器plc 毕业论文 63. 自动输送与分拣系统 64. 液体包装机电器系统的PLC控制系统 65. 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66. 基于PLC的给煤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67. 基于S7-200和VB高炉上料控制系统设计 68. 基于S7-300PLC的污水处理PH值中和实验系统 69. 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远程测控系统的设计 70. 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多泵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设计 71. 基于PLC与人机界面的工业伺服自动控制系统 72. 仓储堆垛机PLC控制系统的实现 73. PLC水压试验控制系统 74. PLC实现十字路信号灯自动控制 75. 基于FXON系列PLC的六层电梯控制设计 76. 基于PLC的教学挖土机的控制研究 77. 基于变频调速在泵站控制系统中应用的研究 78. 基于PLC的异步电机变频器控制研究 79. 西门子S7-300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80. 变频器在卷扬机上的应用 81. 模块化培训系统分类站的设计 82. 模块化培训系统提取站的设计 83. PLC在机床中的应用设计 84. 基于西门子802S系统改造 C6132普通车床 85. 基于PLC的三层电梯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86. 基于MCGS和THPLC-D型PLC实训装置的交通灯模拟控87. 基于PLC控制的火力发电厂输灰系统的设计 88. PLC在火电厂石子煤系统上设计及改造方案 89. 基于废水处理PLC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90. 双面钻孔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91. PLC在工业机械手中的应用 92. 基于PLC的电梯系统设计 93. 基于PLC的三相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 94. 基于PLC变频器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95. 用PLC对十字路口交通灯进行控制模拟 96. 造纸机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设计 97. 基于PLC的流量监控系统设计 98. 基于欧姆龙PLC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设计 99. 纸机传动系统方案选择与程序设计 100. 锅炉输煤PLC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101. 三菱FX2N PLC在冷冻干燥机中的应用 102. 基于西门子PLC的中央空调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103. 铜铝管焊机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104. PLC在自动验瓶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05. PLC在6刀自动刀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06. 基于PLC的摇臂钻床控制系统设计 107. PLC在板式过滤器中的应用 108. 基于PLC的智能交通灯监控系统设计 109. 基于PLC的贮料罐控制系统设计 110. PLC在粮食存储物流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11. 变频调速式疲劳试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112. 基于PLC的霓虹灯控制系统 113. PLC在砂光机控制系统上的应用 114. 磨石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115. 自动药片装瓶机PLC控制设计 116. 装卸料小车多方式运行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117. PLC控制的自动罐装机系统 118. 基于CPLD的可控硅中频电源 119. 贮丝生产线PLC控制的系统 120. 景观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 121. PLC在电梯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122. 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 123. 基于PLC的自动售货机的设计 124. PLC控制的行车自动化控制系统 125. PLC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126. 自动铣床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127. 组态控制交通灯 128. 组态控制皮带运输机系统设计 济 129. 组态控制抢答器系统设计 130. 数控技术中进给系统开发设计 131. PLC控制的升降横移式自动化立体车库 132. PLC在电动单梁天车中的应用 133. PLC在液体混合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34. 智能组合秤控制系统设计 135. 自动送料装车系统PLC控制设计 136. PLC在数控技术中进给系统的开发中的应用 137. PLC在船用牵引控制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138. 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设计 139. S7-200PLC在数控车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40. PLC在改造z-3040型摇臂钻床中的应用 141. PLC控制自动门设计 142. PLC控制锅炉输煤系统 143. 机械手PLC控制设计 144. 基于西门子PLC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仿真设计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自动化装置无所不在,自动控制系统无所不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典型、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或者是研究分析。一个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是很复杂的。通常都由给定系统输入量的给定元件、产生偏差信号的比较元件、对偏差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元件、直接对被控对象起作用的执行元件、对系统进行补偿的校正元件及检测被控对象的测量元件等典型环节组成。而控制系统设计则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完成工作的必要的组成控制系统的环节,确定环节的参数、确定控制方式、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校正使其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根据生产工艺对系统的稳、快、准等具体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元件。原理分析1.1 信号流图信号流图是表示线性代数方程的示图。采用信号流图可以直接对代数方程组求解。在控制工程中,信号流图和结构图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系统的结构和变量传递过程中的数学关系。所以,信号流图也是控制系统的一种用图形表示的数学模型。由于它的符号简单,便于绘制,而且可以通过梅森公式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因而特别适用于结构复杂的系统的分析。信号流图可以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也可以从系统结构图按照对应的关系得到。任何线性方程都可以用信号流图表示,但含有微分或积分的线性方程,一般应通过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变换为s的代数方程后再画信号流图。绘制信号流图时,首先要对系统的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的变量的因果关系,从左到右顺序排列;然后,用表明支路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正确连接,便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在结构图中,由于传递的信号标记在信号线上,方框则是对变量进行变换或运算的算子。因此,从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时,只需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的传递信号,便得到节点;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于是,结构图也就变换为相应的信号流图了。1.2 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由控制系统的结构图通过等效变换(或简化)可以方便地求取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或系统输出量的响应。实际上,这个过程对应于由元部件运动方程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传递函数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其方框间的连接必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方框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因此结构图简化的一般方法是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在简化过程中应遵循变换前后关系保持等效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变换前后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若G1(s) 的输出量作为G2(s) 的输入量,则G1(s) 与G2(s) 称为串联连接,见图1 – 1 。图1 – 1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1.3.2 并联方框的简化(等效)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如果他们有相同的输入量,而输出量等于两个方框输出量的代数和,则G1(s) 与G2(s) 称为并联连接,见图1 – 2 。图1 – 2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1.3.3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若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如图1 – 3 形式连接,则称为反馈连接。“ + ”号为正反馈,表示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加;“ — ”则表示相减,是负反馈。图1-3 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 )Ф(s)表示闭环传递函数,负反馈时, Ф(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正反馈时, Ф(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为前向通路传递函数。单位负反馈时, 1.4稳定裕度控制系统稳定与否是绝对稳定性的问题。而对一个稳定的系统而言,还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程度的问题。系统的稳定程度则是相对稳定的概念。相对稳定性与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时,不仅要求它是绝对稳定的,而且还应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程度,即具备适当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不致因建立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计算中的某些简化处理,或因系统参数变化而导致系统不稳定。对于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中没有虚轴右侧零、极点的最小相位系统而论,G K ( jω ) 曲线越靠近 (- 1,j 0)点,系统阶跃相应的震荡就越强烈,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差。因此,可用G K ( jω ) 曲线对(- 1,j 0)点的靠近程度来表示系统的相对稳定程度。通常,这种靠近程度是以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来表示的。1.4.1 相角裕度设ωc 为系统的截止频率,A ( ωc ) = | G ( jωc ) H( jω c) | = 1 ,定义相角裕度为γ =180° +∠G ( jωc ) H( jω c)相角裕度γ的含义是,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再滞后γ度后,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1.4.2 幅值裕度设ωx为系统的穿越频率 , φ( ωx ) = ∠ G ( jωx ) H( jω x ) = ( 2k + 1 ) π ; k = 0 , ± 1 , ± 2 ……定义幅值裕度为 h = 1 /|G(jωx)H(jωx)|幅值裕度h的含义是,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幅频特性再增大h倍,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复平面中γ和h的表示如图1-4 所示 图1-4 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1.5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基于一个控制系统可视为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当被控对象确定后,对系统的设计实际上归结为对控制器的设计,这项工作称为对控制系统的校正。按照校正系统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1.5.1 串联校正串联校正装置一般接在系统误差测量点之后和放大器之间,串接于系统前向通路之中,如图1 – 5 。串联校正装置有源参数可调整。 图1 – 5 串联校正1.5.2 反馈校正反馈校正装着接在系统反馈通路之中。如图1 – 6 。反馈校正不需要放大器,可消除系统原有部分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1 – 6 反馈校正1.5.3 前馈校正前馈校正又称顺馈校正,是在系统主反馈回路之外采用的校正方式。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给定值之后及主反馈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路上,如图1 – 7 所示,这种校正方式的作用相当于给定值信号进行整形或滤波后,再送入反馈系统;另一种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对扰动信号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并经变换后接入系统,形成一条附加的对扰动影响进行补偿的通道,如图1 – 8 所示。 图1 – 7 前馈校正1 图1 – 8 前馈校正21.5.4 复合校正复合校正方式是在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 – 9 所示。 图1 – 9 复合校正1.6 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方法期望特性设计方法是在对数频率特性上进行的,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性能指标绘制出所期望的对数幅频特性。而常用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又有二阶期望特性、三阶期望特性及四阶期望特性之分。1.6.1 基本概念系统经串联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G0(s)是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Gc(s)是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显然,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c(s) G0(s)取频率特性,有G(jω) = Gc(jω) G0(jω)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幅频特性,则L(ω) =Lc(ω) + L0(ω)式中,L0(ω)为系统固有部分的对数幅频特性; Lc(ω)为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L(ω)为系统校正后的所期望得到的对数幅频特性,称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上式表明:一旦绘制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L(ω),将它与固有特性L0(ω)相减,即可获得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Lc(ω)。在最小相位系统中,根据Lc(ω)的形状即可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进而用适当的网络加以实现,这就是期望频率特性设计法的大致过程。1.6.2 典型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通常用到的典型期望对数频率特性有如下几种;1.6.2.1 二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典型的二阶系统,又称为 Ⅰ 型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c(s) G0(s) = K /s (Ts +1 ) = ωn2 / s ( s + 2§ωn ) = ( ωn/( 2§))/(s(1/(2§ωn) s+1))式中,T = 1 / 2§ωn , 为时间常数;K = ωn/ 2§ ,为开环传递函数。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是G ( jω ) = ( ωn/( 2§))/(jω(1/(2§ωn) jω+1))按上式给出的二阶期望对数频率特性如图 1 – 10 所示,其截止频率ωc = K =ωn/ 2§转折频率ω2 = 1 / T = 2§ωn 。 两者之比为ω2 /ωc = 4 § 2工程上常以 § = 0.707 时的二阶期望特性作为二阶工程最佳特性。此时,二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为σ % = 4.3 %ts = 4.144 T由渐进特性 :ωc =ω2 / 2 , γ = 63.4° ;由准确特性 :ω2 = 0.455ω2 ,γ = 65.53° 图 1 – 10 二阶期望对数频率特性1.6.2.2 三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三阶系统,又称为 Ⅱ型三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K ( T1 s + 1 ) / s2 (T2 s + 1 )式中,1 / T1 <√K < 1 / T2 。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 ( jω ) = K ( jT1ω + 1 ) / (jω)2 (jT2ω + 1 )三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1 – 11 所示。其中 ω 1 = 1 / T1 ,ω2 =1 / T2。由于三阶期望特性为Ⅱ型系统,故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 = ∞ ,而加速度误差系数Ka = K。三阶期望特性的瞬态性能和截止频率ωc 有关,又和中频段的宽度系数h有关。h = ω2 /ω1 = T1 / T2在h值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可按下列关系确定转折频率ω1和ω2:ω1 = 2ωc /h+1 , ω2 = 2hωc /h+1 图 1 – 11 三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1.6.2.3 四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三阶系统,又称为 Ⅱ型三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K ( T2 s + 1 ) / s (T1 s + 1 ) (T3 s + 1 ) (T4 s + 1 )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jω)= K (jT2 ω + 1 ) / jω(jT1 ω + 1 ) (jT3 ω + 1 ) (jT4 ω + 1 )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1 – 12 所示。图 1 – 12 对数幅频特性其中截止频率ωc 、中频段宽度h可由要求的调节时间ts 和最大起调量σ% 确定,即ωc ≥ (6 ~ 8)/ts h ≥ σ+64 / σ- 16近似确定ω2 和ω3 如下:ω2 = 2ωc /h+1 , ω3 = 2hωc /h+1四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由若干段组成,各段特性的斜率依次为-20dB/dec、-40dB/dec、-20dB/dec、-40dB/dec、-60dB/dec。若以-20dB/dec作为1个斜率单位,则-40dB/dec可用2表示,-60dB/dec可用3表示。于是,各段的斜率依次为1、2、1、2、3,这就是工程上常见的所谓1-2-1-2-3型系统。其中:低频段:斜率为-20dB/dec,其高度由开环传递函数决定。中频段:斜率为-20dB/dec,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相对稳定性。低中频连接段、中高频连接段和高频段:这些对系统的性能不会产生终于影响。因此,在绘制时,为使校正装置易于实现,应尽可能考虑校正前原系统的特性。也就是说,在绘制期望特性曲线时,应使这些频段尽可能等于或平行于原系统的相应频段,连转折频率也应尽可能取未校正系统相应的数值。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2.1 画信号流图信号流图如图2 – 1 所示 G1 (s) = 4 ,G2 (s) = 10 ,G3 (s) = 2.0 / (0.0.25 s+1) , G4 (s) = 2.5 / s(0.1 s+1)图2 – 1 小功率随动系统信号流图2.2 求闭环传递函数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1 (s) G2 (s) G3 (s) G4 (s) = 200 / s (0.025 s + 1 ) (0.1 s + 1)= 200 / ( 0.0025 s3 + 0.125 s2 + s )则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Ф = 200 / ( 0.0025 s3 + 0.125 s2 + s + 200 ) 求开环系统的截至频率G(s) = 200 / s (0.025 s + 1 ) (0.1 s + 1)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jω) = 200 / jω (0.025 jω + 1 ) (0.1 jω + 1)由|G(jω)|= 1 可得截止频率 ωc = 38 s-1 求相角裕度将ωc = 38 s-1带入G(jω),可得相角裕度γ= 180°+(0°- 90°- arctan1/0.95- arctan1/3.8)=-28.3° 求幅值裕度令G(jω)的虚部等于0.可得穿越频率ωx=20 s-1此时,G(jω)=A(ω)=0.0833,则幅值裕度h=1/ A(ω)=12 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程序如下num=200;den=[0.0025,0.12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2 所示,其低频特性已满足期望特性要求 图2 – 2 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计算期望特性中频段的参数:ωc ≥ (6 ~ 8)/ts = (6 ~ 8)/ 0.5 = 12 ~ 16(rad s-1)h ≥ σ+64 / σ- 16 =25 + 64 / 25- 16 = 9.89取ωc = 20 rad s-1 ,h = 10。计算ω2 ,ω3 :ω2 = 2ωc /h+1=≅ 2ωc / h = 2×20 / 10 = 4 ω3 = 2hωc / h + 1 ≅ 2 × 20 = 40由此可画出期望特性的中频段,如图2 – 3所示。根据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方法,可以画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2 – 3。图2 – 3 期望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将L ( ω )减去L 0( ω )(纵坐标相减)即得L c( ω ),L c( ω )即为系统中所串进的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4 所示。图2 – 4 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根据其形状特点,可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c(s) = ( 0.25s + 1 ) ( 0.1s + 1 ) / ( 2.5s + 1 ) ( 0.01s + 1 )要获得上式所描述的传递函数,既可用无源校正网络实现,又可用有源校正网络实现。 采用无源滞后------超前网络无源滞后------超前网络如图2 – 5 图2 – 5 无源滞后------超前网络其传递函数Gc(s)=(( T1 s + 1 ) ( T2 s + 1 ))/(( T1 s / β + 1 ) ( βT2s + 1 ))比较上式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得T2 s = R2 C2 = 0.25 , βT2 = 2.5T1 s = R1 C1 = 0.1 , T1 / β = 0.01如选C1 =0.33μF,C2=5μF,则可算得R1=0.1/0.33×10-6=3000kΩR2=0.25/5×10-6=50 kΩ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2 – 6 所示图2 – 6 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 采用有源校正网络由于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校正网络同时兼有校正和放大作用,故图2 – 7 中的电压放大和串联校正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且由单一的有源网络实现。如图2 – 7 所示的网络中,当R5≫R3时,导出的传递函数为G ( s ) = - Z2 ( Z2 + Z4 ) / Z1 Z4 )式中,Z 1 = R1 ;Z2 = R 5 + R 2 / R 2 C 1 s + R2Z 3 = R3 ;Z4 = R 4 + 1/ C 2 s再经一级倒相后,网络的传递函数可表示成G(s)=(R2+R5)/R1 (R2R5/(R2+R5) C1s+1)/(R2C1s+1) ((R3+R4)C2s+1)/(R4C2s+1) 图2 – 7 有源校正网络电压放大与校正环节合并后的传递函数为10 Gc(s)=10×( 0.25s + 1 ) ( 0.1s + 1 ) / ( 2.5s + 1 ) ( 0.01s + 1 )比较以上两式,并选C1=10μF, C2=20μF,则可求得校正网络的参数如下:R 2 C 1=2.5,故R 2=250kΩR 4 C 2=0.01,故R 4=500kΩ(R 3+ R 4)C2=0.1, 故R 3=4.5kΩR2R5/(R2+R5) C1= 0.25,故R 5=28kΩ(R2+R5)/R1=10,故R 1=28kΩ取R 0=R 1=28kΩ。则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2 – 8 所示。图2 – 8 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3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bode图3.1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2。程序如下num=200;den=[0.0025,0.12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3.2 绘制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3 。程序如下num=[0.025,0.35,1];den=[0.025,2.51,1];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3.3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4 。程序如下:num=[50,200];den=[0.000625,0.08775,2.53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总结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这么简单的题目?关于PLC就可以?没别的要求了 ? 没有个设计方向?我这好象有几套...2008毕业论文(自动化)
应自动门机的种类很多,且在选购自动门一篇中已有简单介绍,在此,仅以平移型感应自动门机为例介绍一下自动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首先,平移式自动门机组由以下部件组成: (1) 主控制器:它是自动门的指挥中心,通过内部编有指令程序的大规模集成块,发出相应指令,指挥马达或电锁类系统工作;同时人们通过主控器调节门扇开启速度、开启幅度等参数。 (2) 感应探测器:负责采集外部信号,如同人们的眼睛,当有移动的物体进入它的工作范围时,它就给主控制器一个脉冲信号; (3) 动力马达:提供开门与关门的主动力,控制门扇加速与减速运行。 (4) 门扇行进轨道:就象火车的铁轨,约束门扇的吊具走轮系统,使其按特定方向行进。 (5) 门扇吊具走轮系统:用于吊挂活动门扇,同时在动力牵引下带动门扇运行。 (6) 同步皮带(有的厂家使用三角皮带):用于传输马达所产动力,牵引门扇吊具走轮系统。 (7) 下部导向系统:是门扇下部的导向与定位装置,防止门扇在运行时出现前后门体摆动。 当门扇要完成一次开门与关门,其工作流程如下: 感应探测器探测到有人进入时,将脉冲信号传给主控器,主控器判断后通知马达运行,同时监控马达转数,以便通知马达在一定时候加力和进入慢行运行。马达得到一定运行电流后做正向运行,将动力传给同步带,再由同步带将动力传给吊具系统使门扇开启;门扇开启后由控制器作出判断,如需关门,通知马达作反向运动,关闭门扇。
联系我阿。谈谈
摘要:通过对应急发电机自启动要求的分析,结合装备现状、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利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改造现有设备的优势,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PLC 应急发电机 方案 配电系统 通过对应急发电机自启动要求的分析,结合装备现状、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利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改造现有设备的优势,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以供参考。 通常传统发电机控制采用落后继电接触器控制方式,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太多,体积大,功能少,寿命短,线路复杂,接点多,造成故障多可靠性差,维修困难;而采用微电子技术由于集成电路(IC)的系统芯片种类繁多,体积大,设计周期长,费用低,工艺复杂,抗干扰性差,可靠性差;而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优越、可靠性高、灵活通用、易于编程、使用方便等优点,近年来在工业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应急发电机组用PLC控制有很多优点,它主要通过软件控制,从而省去了硬件开发工作,外围电路很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由于它简单易行的可编程序功能,无须改变系统的外部硬件接线,便能改变系统的控制要求,使系统的“柔性”大大提高。 主要设计功能 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停电,应急发电机立即给设备继续供电。应急电源原动机一般采用一台独立冷却和供油系统的柴油机,并设有自启动装置,保证在主站失电后0-50秒内启动,应急电网通常为主电网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用电设备由总配电板供电,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由应急发电机组供电,因此在应急配电板上的应急发电机主开关与主开关向应急配电板供电的开关之间设有电气联锁,以保证安全。 应急发电机组作为一个应急电源,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自动启动 当正常供电出现故障(断电)时,机组能自动启动、自动升速、自动合闸,向应急负载供电。 2、自动停机 当正常供电恢复,经判断正常后,控制切换开关,完成应急电到正常电的自动切换、然后控制机组降速到怠速、停机。 3、自动保护 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油压过低(小于0.3MP)、冷却水温过高(大于95度)、电压异常故障,则紧急停机,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如果出现水温高(大于90度)、油温高等故障。则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维护人员进行干预。 4、三次启动功能 机组有三次启动功能,若第一次启动不成功,经10秒延时后再次启动,若第二次启动不成功,则延时后进行第三次启动。三次启动中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按预先设置的程序往下运行;若连续三次启动均不成功,则视为启动失败,发出声光报警信号(也可以同时控制另一台机组起动)。 5、自动维持准启动状态 机组能自动维持准启动状态。此时,机组的自动周期性预供油系统、油和水的自动加温系统、蓄电池的自动充电装置投入工作。 6、具备手动、自动两种操作模式。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应急电源多采用135系列的柴油机组,下面就以此为例用PLC实现对柴油机自启动的控制。 电路分析 设计说明:控制面板上有“手动/自动”选择旋钮, “启动”、“加速” 、 “减速、”“合闸”、“分闸”按钮,柴油机上加装接近开关(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速度,加装油门电机用于控制柴油机转速,加装电磁铁用于停机熄火,电压检测、水温、油压都是外部开关信号。 一次启动过程:正常电失电后,经5秒确认,“启动电机”启动4秒钟,如柴油机发火运行,则接近开关(旋转编码器)测到柴油机达到启动转速,PLC立即停止“启动电机”。柴油机怠速30S后开始根据接近开关的信号加速,直到稳定转速,发电机开始发电,电压正常后合上主开关向负载供电。运行中PLC自动稳定转速。 三次启动过程:若一次启动未成功,则接近开关(旋转编码器)测到柴油机达不到启动转速速度,并在5秒后测不到柴油机转速,由PLC内部的定时器来进行控制进行再次启动,以10秒作为一个周期,三次启动时间约30秒,32秒后输出报警,如启动中接近开关(旋转编码器)测不到柴油机达转速,则直接启动失败。 启动失败及柴油机组停机:启动失败后,电磁电把油门拉回到“停机”位置,当正常电恢复时,PLC发出分闸信号并由油门电机减速到怠速60S后,电磁电将油门拉回“停机”位置,柴油机缺油熄火。 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增加小型人机界面,以文字、指示灯、图案等形式显示柴油机的各种数值及状态。并可通过其面板的按钮改变柴油机的数值及状态。可修改有与时间有关的参数,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范围设定,超出范围的数据拒绝输入。可以对柴油机的各种故障以文字形式显示以便于查找故障,如三次起动失败,转速高,缸温高,市电供电等等。带密码保护功能,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更改重要数据和开关量。机组--自控的特点(1)机组由柴油机发电机组和中心控制柜组成,可以单机单柜、双机单柜或联网自动化控制(无人值守)。(2)控制柜的核心是可编程序控制器(PLC),通常选用选用北京凯迪恩公司CPU306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运行可靠,质量稳定。(3)充分利用PLC的指令和功能编制程序,尽量减少外围控制元器件和接口,电路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维护。(4)利用PLC的高速计数器功能,准确测出机组转速,不采用原来的测速发电机、转速表,避免了安装困难并提高了可靠性。(5)控制器采用直流24V供电,并配备先进的高频开关式直流充电设备,可对蓄电池进行浮充电,保证控制柜直流供电。(6)PLC中的EPROM(只读存储器)可固化程序,使原程序长期不丢失。(7)利用PLC的通信功能可实现近程、远程集中监控。技术要求:采用旋转编码器比接近开关性能效果更好。接近开关技术要求:螺纹式接近开关检测距离10mm±10%工作电压DC型:10-30VDC 三线型响应频率400Hz 接近开关又称无触点接近开关,是理想的电子开关量传感器。当金属检测体接近开关的感应区域,开关就能无接触,无压力、无火花、迅速发出电气指令,准确反应出运动机构的位置和行程,即使用于一般的行程控制,其定位精度、操作频率、使用寿命、安装调整的方便性和对恶劣环境的适用能力,是一般机械式行程开关所不能相比的。根据所需的输入/输出点数选择PLC机型 根据自动化机组的控制要求,所需PLC的输入点数为14个,输出点数为10个。系统的控制量基本上是开关量,只有电压是模拟量,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检测电路把模拟量转换成开关量、如电压监测可以用电压保护器代替。这样可以选用不带模拟量输入的PLC。对于小型发电机可不加装油门电机用于控制柴油机转速。本系统选用北京凯迪恩公司CPU306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可靠性高,体积小,输入点数为14个,输出点数为10个。电源、输入、输出电压均为24VDC。分配PLC输入输出 根据自动化机组的控制要求和电气原理图,PLC输入、输出信号分配表见表1。表1输入/输出分配表I0.0 停市电信号 Q0.0 油门加速 I0.1 接近开关 (旋转编码器) O0.1 油门减速 I0.2 接近开关** (旋转编码器)** Q0.2 启动电机 I0.3 电压正常 Q0.3 合闸 I0.4 油压低 Q0.4 分闸 I0.5 水温高 Q0.5 停机电磁铁 I0.6 手动/自动 Q0.6 故障信号 I0.7 启动按钮 Q0.7 I1.0 加速按钮 Q1.0 I1.1 减速按钮 Q1.1 I1.2 停机按钮 I1.3 合闸按钮 I1.4 分闸按钮 I1.5 合闸输出信号注: I全为直流24V输入Q为无源触点输出(24V3A)1表示接通0表示断开 电路设计见附录1所示:(Autocad2004打开) 发电机时序图见附录2所示:(Autocad2004打开) 发电机PLC源程序见附件:(从北京凯迪恩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下载最新版EasyProg软件打开)源程序是加装接近开关,柴油机每转发出6个脉冲信号,柴油机每分钟1000转,0.5秒一个周期测速,如采用旋转编码器则0.1秒一个周期测速,效果更佳。结论 采用PLC控制的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硬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响应速度快,性能、价格比很高,和单片机系统相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经现场使用考验,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很方便地进行扩展。程序稍作修改,就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控制要求,对于现代智能楼宇,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通讯模块纳入到整个楼宇的监控系统之中,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极高的实际推广价值。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课程涉及到各种电动机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的基础理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
【摘 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控制系统,其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推动,这一系统开始趋向于自动化的应用形式。电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器的种类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自动化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可以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还介绍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希望对相关电力人员有所帮助,使相关企业生产可以更加安全、稳定的进行。
【关键词】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安全防护
电力拖动系统在工业领域应用极其广泛,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人类社会对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很多工业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也对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自动化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是对传统系统的改进与优化,这种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而且满足了企业对自动化机械设备生产运行的要求。为了使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相关人员要研究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护 措施 ,这也可以为企业增产以及效益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1.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在工业企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电动机的运行状况,还可以通过信息反馈,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机制的运转情况,比较常见的反馈信息是电流信息。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中包含着很多的构件,其中电气设备是生产运行机制中比较重要的系统,其也是企业实现机械自动控制的关键因素。在利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从 显示器 中,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信息反馈,可以有效的实现电力拖动的自动化控制。
实现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运行,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信息的反馈,以及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可以有效的制定出不同的控制方案,还可以实现机械运行的自动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编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不但具有强大的计算等功能,还具有操作便捷等特点,所以,工作人员一定要多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这样才能编制出独立的驱动程序,实现多种设备的自动控制。工作人员还要利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实现系统的对接测试,这些步骤有利于简化电力拖动自动化控制编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各项参数可以认为调动,根据不同的要求,技术人员可以更改编程,所以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但是从系统的设计原理来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控制中心,而且是通过信号传输完成下达命令以及执行命令这一系列工作。
2.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的内容选择
2.1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对电动机的选择
电动机功率的选择应当与生产机械标准要求直接挂钩,要选择与其相匹配,能够拥有一定负载的电动机,这样,才能保证生产机械的正常运行。电动机采用直流还是交流电需要结合企业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量,通常情况,企业只需要选择操作简单,稳定性强、价格低廉的交流异步电动机。但如果所在企业生产机械功率大、调速范围广,则可以采用调速性能优质的直流电动机。在选择电动机时也要考虑后期维护问题,任何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可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出现故障,为了降低线路损坏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设计人员一定保证维护工作的便捷性,便于及时抢修。
2.2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对电器控制线路的选择
电器控制线路的选择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不但影响着整个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也影响着电器选择的质量,在选择电器控制线路时,需要参考不同部件的特点以及生产的需求,在控制线路时,要利用总体框架,细化生产线路中局部电器的控制,还要考虑不同设备之间的关联,将局部电器控制融入整体线路控制中,构成完整的控制线路。
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电器控制线路的选择,需要保证元件选择的正确性,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设备,这样能延长设备使用年限,还能降低外界因素对电器的影响与干扰,使电器的运行线路更加稳定。相对而言,选择安全可靠的继电器,可以降低电器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可以降低设备维修的成本。另外,在选择具体的电器控制线路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2.2.1触头设计
在选择电器控制线路时,首先要保证线路中的电器触头可以有效的对接在一起。比如,有的线路中,将常闭与常开的电器触头连接在一起,这两种电器处于不同的电源中,很容易因为触头的长期接触而出现短路等问题,而且如果该线路的绝缘防护措施做的不好,则很容易引发线路的安全故障。
2.2.2电器线圈联接
在设计电器的线圈联接时,要注意线路中的电器线圈是否联接正确,如果出现线圈设计失误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也会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在检测电器线圈的联接时,要观察串联的线圈是否存在于交流控制线路中,要保证两个线圈的外加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另外,非并联的线圈也不能直接联接。
3.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
3.1短路保护
短路故障一般是因为电流短路而造成局部电气设备绝缘体过热损害,电流过大,容易造成强大的电磁脉冲进而产生电动应力,进而损害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或各种电器设备。
3.2过流保护
如果使用电动机不当,很容易使得电动机超负荷运作,这样会引起电动机局部过电流,一般的过电流能量是正常启动电动机电流的数倍,因此容易损害电动机及系统元器件。
3.3热保护
任何元器件在经过长时间工作时都会出现过热现象,如果电动机绕组或长时间超载运行,那么势必会造成自身温度高于允许值,进而导致电动机出现故障,为避免过热损害,可以采用多个电动机相替换的 方法 进行热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时电动机以及电器线路的选择进行了介绍,这些内容可以有效的保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另外,笔者还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相关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从而提高该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使其在工业生产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凤,杨耕.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安全性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7).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华.浅析电力系统中的电器控制线路设计[J].科技信息,2010(35).
《 试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更多电器的出现导致电力的需求不断攀升,因而人们对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鉴于此,拟通过对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案的确定、设计应遵循的规章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进行分析,为使用者与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电力拖动 自动控制 运行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7-3973(2012)010-028-02
1 引言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程度与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前的工业生产领域中,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 系统安全 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机械生产要求。电力拖动系统可以很好的对电动机、各类继电器等原件进行保护,进而减少系统运行过程中故障发生概率。因此,研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提升其自动化程度,增强其安全性,完善其功能,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2 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及其设计
2.1 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操作人员在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得到电动机各信息的反馈,例如电流反馈等。在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中,电气设备是实现机械自动控制的核心器件。计算机系统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信息显示、运行连锁、安全保护等信息,同时其也是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实现的唯一途径。
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实行不同的自动控制方案。电力拖动自动控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完成逻辑计算、功能模块化、编程等工作,然后为操作人员提供独立于机械设备的仪器驱动程序,方便使用者可以较快的将程序与自己的系统进行对接测试,方便编程。虽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各项参数及要求的设定“因人而异”。但从系统的本质来讲,系统构成的基本原理还是殊途同归的,即以计算机为系统的集中控制中心,信号输入给计算机下达指令,信号输出执行指令。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接收信号与输出信号的系统反应如图1所示。
2.2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
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设计方面,是否确定好方案与控制方式将会决定整个设计能否成功。如果宏观方案是正确切实可行的,那么生产设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可能性才能得到保障。在设计时,即便出现某个控制环节设计的错误,也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与测试达到要求,但如果宏观方案一开始就制定有问题,那么设计工作必须等到方案明确后重新开始。
学术领域认为,所谓电力拖动自动控制方案,其主要是依据不同的生产工艺要求,例如根据运动要求、加工效率、零部件加工精度等条件来决定电动机运行、类型、数量、传动方式等控制要求。最后将这些调研好的工艺要求与控制要求相结合,作为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电器原件选择的重要参考凭证。譬如说,在设计效率要求较高的加工机床时,拖动方式可以随机变化,如可以使用直流拖动,也可以使用集中拖动等。确定好拖动方案后,拖动电动机的数量以及各项参数也随之明了,控制方式的选择就是控制要求的选择。
2.3 电力拖动系统自动控制电动机的选择
在确定好电力拖动系统设计方案后,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电动机的数量、规格及各项参数如额定转速、功率等进行选择与确定。笔者通过 总结 ,归纳出电动机在选择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电动机功率的选择应当与生产机械标准要求直接挂钩,要选择与其相匹配,能够拥有一定负载的电动机,这样,才能保证生产机械的正常运行。此外,在明确电动机功率时,还需对以下三大要素进行综合考虑:1)允许过载能力;2)启动能力;3)电动机发热。确决定电动机功率选择的核心条件是电动机容量,通常,电动机容量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所以电动机额定功率的确定要进行多次校验确认。
(2)电动机采用直流还是交流电需要结合企业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量,笔者认为,通常情况,企业只需要选择操作简单,稳定性强、维护遍历、价格低廉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即可。但如果所在企业生产机械功率大、调速范围广,则可以采用调速性能优质的直流电动机。
(3)电动机额定转速需要结合以下方面来选择,主要是看所在企业机械匹配的技术经济程度,如企业所需电动机需拥有较高的使用寿命,并较少使用,那么就需要结合企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如果企业使用电动机频繁,那么该电动机额定转速就需要以电动机的动能储存量来选择。
(4)必须在供电电网电压基础上选择电动机额定电压各参数,必须保证两者一致。电动机机构形式要根据企业的作业环境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电动机数量、规格以及各项参数的选择应当根据企业的经济、技术、作业环境、使用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选择,要保证所选择的电动机既能满足企业生产机械的实际需求,又能够保证其运行的可靠性与实惠。
2.4 电力拖动设计中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
拖动方案与电动机的选择之后,其次是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电器控制线路是整个电器选择与安装图设计的主要依据,通常,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是,根据所有部件不同的需求,根据控制线路的总体框架来细化局部线路,最后根据生产机械的实际需求与相互关联,将局部线路统筹规划到线路总体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线路。
设计前期调研:控制线路设计之初,设计者需要对企业生产工艺与机械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控制线路仅需要满足下属三种功能即可:即制动、起动与反向。生产机械工艺较大的企业通常还需要平滑调速、安全预警功能等。另外,操作者能否对控制线路做出及时反应,能否进行操作等问题也都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调研明白。
设计过程的掌控:控制线路能否稳定安全运行取决于控制线路工作是否安全与稳定,因此在选择设计元件时,应当采用性能良好、使用期限长、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稳定的继电器,同时在规划具体线路时,笔者认为,设计人员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触头的设计,要保证所有电器触头必须全部正确对接。例如同一电器,如果将常闭与常开的辅助头放在一起,那么当将它们接在不同相的电源上时,很可能由于限位开关上的常开/闭触头产生电位差使得电路短路,如果线路没有良好的绝缘性,那么势必会造成电路短路事故。
(2)设计电器线圈联接时,要保证所有电器线圈正确联接。串联的两个电器线圈一般不能出现在交流控制电路中,即便串联的两个线圈的额定电压和等同于外加电压,也不允许非并联线圈连接。要实现接触器与接触器,接触器与线圈的同步,应当将所有线圈并联在电路中,使所有线圈承受相同的额定电压。
(3)设计后的控制机构,其后期维护与操作必须简单明了,在操作人员采用某种控制方式控制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迅速、快捷的切换到其他控制方式,例如,在进行自动控制时,可以根据需求直接切换到手动控制,所有电控设备都需保证其后期运行的稳定性与维护的便利性,同时还需为其配置隔离电器,以便在仪器出现故障时进行抢修。
2.5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出当前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在设计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1)经济简单化原则。企业在选择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时,都想要低廉的价格换来可靠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尽最大努力将系统不必要的电器与触头数量进行减少,线路设计应当最优化。
(2)稳定、安全、可靠性原则。在经济简单化原则基础上选择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较强的元件。
3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
任何系统的出现都需要制定想匹配的安全防护措施,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亦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分为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系统保护;另一种是电器保护。电器保护是最基本,也是必要的保护,其通常有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欠压保护以及热保护。而计算机系统保护则是不可或缺的保护,它属于高级保护,主要是对确保系统运行、维稳等进行保护。笔者在下文将从以下几点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进行分析:
(1)短路保护:短路故障一般是因为电流短路而造成局部电气设备绝缘体过热损害,电流过大,容易造成强大的电磁脉冲进而产生电动应力,进而损害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或各种电器设备。
(2)过流保护:如果使用电动机不当,很容易使得电动机超负荷运作,这样会引起电动机局部过电流,一般的过电流能量是正常启动电动机电流的数倍,因此容易损害电动机及系统元器件。
(3)欠压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电源电压不能满足电动机正常运作的需求,容易造成系统因欠压而减缓电动机速率甚至同志运作,当负载矩不变时,可以适当的增加电源来提压。另外,欠压还会造成电气释放问题,进而影响系统所有器件的正常工作,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系统故障。所以,笔者认为,当电压达到电动机电压临界值时,可以采取切断电源措施来进行保护。
(4)热保护:任何元器件在经过长时间工作时都会出现过热现象,如果电动机绕组或长时间超载运行,那么势必会造成自身温度高于允许值,进而导致电动机出现故障,为避免过热损害,可以采用多个电动机相替换的方法进行热保护。
(5)安全链:安全链的保护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欠压保护的控制;2)过流保护的控制;3)水压保护;4)油压保护;5)轴瓦温度保护。安全链是将上述五种保护串联在一起的保护,无论其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计算机都会直接将自动控制系统关闭。
(6)运行连锁和启动连锁的保护:当计算机接收到信号后,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所配置的程序完成,该过程主要是预防系统运行时信号条件的消失或电动机缺乏条件启动的保护。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加强、完善系统设计与安全防护的意见,以期为设计者与使用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春凤,李旭春,杨耕.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安全性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7).
[2]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黄华.浅析电力系统中的电器控制线路设计[J].科技信息,2010(35).
[4] 罗毅,李莺.浅析电力拖动系统稳定运行的充要条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有关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推荐:
1. 自动化专业自荐信范文
2. 浅谈电力优质服务论文
3. 自动化专业求职方向
4. 浅谈电力安全管理论文
5. 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硕士论文
6. 有关电力锅炉技术论文
目 录 引 言 1 1. 概述 2 1.1 国内外自动门发展现状 2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2. 自动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 2.1 自动门的功能需求分析 4 2.2 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4 2.3 自动门技术参数的确定 6 2.4 自动门的机械传动机构设计 6 3. 自动门硬件系统的设计 8 3.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8 3.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选型 8 3.2.1 PLC概述 8 3.2.2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选型 9 3.3 驱动装置的选型 11 3.4 变频器的选型 12 3.4.1 变频器原理 12 3.4.2 变频器的选型 12 3.4.3 变频器的参数设定 13 3.5 感应开关的选型 15 3.6 自动门系统I/O分配表 15 3.7 控制系统的电气接线 16 4. 自动门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17 4.1 PLC梯形图概述 17 4.2 梯形图编程环境 17 4.3 程序流程图 19 4.4 梯形图的设计 20 5. 系统调试 21 5.1 梯形图程序的下载 21 5.2 程序调试记录及结果分析 22 结束语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Ⅰ 自动门的硬件连接电路 25 附录Ⅱ PLC的I/O地址分布图 26 附录Ⅲ 自动门梯形图程序 27 致 谢 33
目录 1 绪论 3 1.1 选题意义及课题来源 3 1.2 国内外现状简介 3 1.2.1 PLC在高炉中的应用 3 1.2.2 PLC在泵站系统中的应用 4 1.3 课题意义及论文的主要工作 4 1.3.1 选题意义 4 1.3.2 本次设计的主要工作 5 2 系统工作原理 6 2.1 控制系统要求 6 2.1.1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6 2.1.2 设计技术指标 6 2.1.3 设计原则 7 2.1.4 系统的保护设计框架 7 2.2 系统控制方案的确定 8 2.2.1 方案概述 8 2.2.2 方案确定 8 2.3 系统工作原理 10 2.3.1 系统整体结构模型 10 2.3.2 系统组成及框图 11 2.3.3 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12 3 系统硬件设计 14 3.1 系统硬件总体组成 14 3.1.1 系统硬件组成 14 3.1.2 系统机械流体部分组成 14 3.1.3 系统电气部分组成 15 3.2 泵的选型和设计 15 3.2.1 系统要求 15 3.2.2 拟选用的元件 15 3.3 PLC控制部分的的设计 16 3.3.1 PLC的I/O需求和分配 16 3.3.2 PLC的选型和主要技术指标 17 3.4 转换部分设计 20 3.4.1 转换部分方案的确定 20 3.4.2 单片机PIC18F2480简介 22 3.4.3 单片机PIC18F2480电路设计 25 3.5 检测部分设计 28 3.5.1 铂热敏电阻PT-1000 28 3.5.2 JLS40压力传感器 29 3.5.3 AD靶式流量开关 29 3.5.3 三达德KH-32型电流互感器 30 3.6 抗干扰处理、保护设计 31 3.6.1系统避雷措施 31 3.6.2系统抗电磁干扰措施 32 3.7 系统组要元件 33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34 4.1 软件设计概述 34 4.2 控制主程序的梯形图设计 38 4.3 单片机部分C语言设计 44 5 通信部分设计 49 5.1 系统联网和通信部分框架 49 5.2 系统与上位机通信部分方案设计 51 6 组态部分设计 53 6.1 组态方案概述 53 6.2 组态设计 53 6.2.1窗口设计 53 6.2.2 变量设计 56 6.2.3 主要脚本程序 58 6.3 组态仿真 64 7 结论 67 7.1 本设计完成的主要工作 67 7.2 优化设计可以进行的工作 67 7.3 设计心得 68 致谢69 参考文献 70 我有你需要的论文,加④③⑤③⑤①⑥②我来帮助你!希望采纳
这也找人帮?
我有,想要找我聊.
楼主您好。现在一般毕业论文现在大多是收费的,我建议你去浅论天下 看下,我的论文也是在那写的,或者你自己写,在这问,得不到论文的 。
铜线直径1.2毫米导线截面1平方毫米的导线100米电阻1.5欧姆,双股接出50米总电阻1.5欧姆。铜线直径1.6毫米导线截面2平方毫米的导线100米电阻0.8欧姆,双股接出50米总电阻0.8欧姆。8芯的网络线,铜芯有粗有细,有的有4根镀铜铁芯线,就算每根铜芯直径0.3毫米,导线截面积0.07548平方毫米,100米电阻23欧姆,以4根并联成一股,双股接出50米总电阻5.8欧姆。接出10米总电阻1.16欧姆。这要看什么样的充电机,要看是否为固定输出电压的,还是三段式智能的,对于固定电压输出的充电器,输出侧直流电阻可以大一些,也就在1欧姆以内,最多可以到5欧姆。对于三段式,导线直流电阻要更小些,导线长了,无非就是电池充电超过10个小时也充不满。对于专门设计的充电器,采用中压供电,可以对100米外的电动车充电,导线电阻可以10欧姆,而采用小截面导线,还可以对每个12V电池单独充电,充电结束后,自动降低充电电压,可以遥测每个电池的充电状态。这就是功夫了。 跪求24V30A充电机电路图现在有许多这样的产品出售呀。自己做要定制大功率变压器,一般地说,是输出交流电压24伏特到33伏特,功率是1千瓦(应该是伏安),注意要在次级24伏特到33伏特之间抽多几个头。简单的方法,是将次级输出用全波整流,直接输出到电池,要串联电流表,要并联电压表,用工业电器的开关(浙江省一带盛产)人工调节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充电的进程人工调节。至于自动稳压、自动稳流的充电机,在35年前,可控硅的控制方式资料是公开出版印刷的。简单应急的方法,是用功率足够的行灯变压器(36伏特安全电压输出)、隔离变压器、电焊机变压器,对其次级加绕几圈,正向串联或者反向串联,调整输出电压和充电电流到合适的范围。电动自行车刚换了新电瓶,昨晚充了一晚上充电器灯还是红的,是电瓶问题还是充电器问题?我昨天刚换了新电瓶,昨晚充了一晚上充电器灯还是红的,是电瓶问题还是充电器问题?原先我的旧电瓶也是无论充多久都是红灯,电池发热很严重,所以才换了电瓶,可现在充电器还是不变绿。原先电池是10A的,现在换12A电瓶,充电器是1.8A的,能够冲12A的电瓶? 问题补充:原先我的电瓶就是被充得变形非常严重才换新的,每天都充12个小时,这就有两个方面要讨论;首先是要用电压表测量充电器不接电池,空载状态下的输出电压,再测量充电十多个小时后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你还是自己购买一个普通的指针式三用表为稳妥,平时就接在充电器的输出端两边测量电压,经常留意观察其电压的变化。俺是购买了通用的、单一用途的指针电压表并联在充电机上,连续观察充电电压的变化过程。至于充电电压的正常范围,网络上有许多网页连篇累牍地介绍,请自行检索为盼。以上的工作就是判断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否失控。因为蒋胡述军卓强迫本人下岗,下列的内容是简单介绍;即使是符合国内各个工厂出厂标准的充电器、即使是那些三段式智能充电器,哪怕是计算机控制的充电器,都是将几节电池串联起来充电,再新、性能再一致的几节电池,经过若干充放电循环,各节电池的电压和容量的差异会越来越大,通常的故障现象就是其中部分电池鼓胀。如果是新旧电池搭配使用,这种故障的发生几率就更高、更频繁。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采取每节电池一个单独的充电器。这对于从高层住宅上向楼下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是综合能力的考量!特别是对各节电池充电过程单独遥控、遥测。 本人在此有长期的经验。例如楼上有通用的充电器,电动自行车上另外有用分立元器件搭建的超低压降差充电控制器。你应当去要那些高考状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生、博士导师为你解决实际需要,他们的工资月薪起点万元人民币以上,俺是领取社会救济地。高层楼宇对楼下蓄电池充电、远程充电设计,采用中压、低压输电传输,采用完全分立元器件搭建超低压降差电路、遥控、遥测电路,尽量不采用单片机才能体现高素质设计能力,而且实现时序控制、充电电压自动调节、充电电流自动调节。电动车48V1.8A的充电器,延长输出端30米线后,可否用48V2.5A或者48V3A的充电器?因为住五楼、电动车在一楼,所以充电很不方便。如果用原配充电器,延长充电器输出端后电池经常充不满(延长220V端的话不是很安全)!这是要专门设计的充电器。本人的一个做法,是将现有充电器输出电压调高,在自行车上另外有一个协调电路。因为实际上有充电末期降压的要求,完善的电路要专门设计,具体设计细节和完整的图纸、测试数据,可能要5年到10年后才公布。现在已经积累了过百张图纸,都可以使用,各有优缺点,其正规的设计对于电路理解要十分深刻,把握极其准确。本人实际上的测试到达120米距离,安全电压范围的中压输电,末端再调整。现在也使用带遥测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的线路,这是对每个电池单独充电的完善方式。市场上完全没有相关的产品。俺是长期从高层楼宇,向楼下电动自行车充电地,经验丰富。要保证有利于电池的寿命,保障传输安全,要使用超低压降充电器,本人既使用全分立元器件组装的超低压降线性稳定保障线路,也使用进口超低压降线性集成电路,也使用开关调制集成电路。你所表述的问题,是因为一般电动自行车充电器设计水平低、对成本限制压力大而导致地。对于高能电池,强调要持续检测电池温升;而对于铅酸电池,其耐受能力强的多,如果铅酸电池充电状态下温升过高,已经过充电十分严重啦。充电器不能自动跳灯的反映十分普遍,最简单地方法,是*****,人工监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浮充电电压;障碍是现在充电器生产企业都对线路保密,要花费几天时间目力慢慢详细判读线路的装配分布,以逆工程的方法重新绘制电路图,方可制定改装措施。更大的困难是现在将几个额定电压12伏特电池串联起来充电的方法有严重缺陷,电池经过几十个充放电循环后,各个电池的容量、各个电池的电压相差越来越大,即使人工干预充电,也是杯水车薪、无助于事、干着急、无法施以援手。彻底解决的方法是每个电池一个充电器,每个电池都有*******连续监测,这种充电器不是现在的三段式充电器或者企业所宣传的“计算机智能”充电器。本人一直想全面无偿公开相关设计和大量测试数据,你们要叶勤、胡军、蒋述卓开放免费教学网络吧,还有他们掌管的出版社呀。 什么牌子的电动车充电器质量好,本人想做这方面的代理告诉你吧,牌子响的没有一家能达到以下全国最高功能、性能、指标,而且那些大品牌是暴利产品!他们的产品售价,按照正常的利润空间,就能达到以下效果,已经向某高校科技服务公司提出,他们无法意识到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尤其是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现在不生产,不销售,冻结。你有需要,可以通过网管来联系,也许可以授权生产,与经济利益诉求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没有先决的条件,从法律上来表达,就是可以考虑免费。下面也不是正面回答,是几个其他答案的汇编,你慢慢去理解吧,如果国内外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你再来抨击吧,如果你发掘不到,那就要抨击大品牌充电机,尤其是那些不给线路图、不给装配图、又是贴片安装,不可维修、不给配件、不公开测试条件和测试结果、不公开故障特征与处理维修方法的生产企业、用户不可以调整、不可以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电动车充电器电源间歇震荡怎么回事一般是输出短路啦!就相当于打嗝的效果,这是洋人设计的安全保护措施。具体要看是否电压等级错误不匹配,输出电流是否小而电池容量太大(这个可能性小,因为正常的充电器限制最大输出电流),是否过载。
水箱安装液位计控制,可以安高、低液位开关和电铃—蜂鸣器,水位低0.5米报警,高1.7也报警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方面的应用一、变频调速的特点及分析 用户用水的多少是经常变动的,因此供水不足或供水过剩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用水和供水之间的不平衡集中反映在供水的压力上,即用水多而供水少,则压力低;用水少而供水多,则压力大。保持供水压力的恒定,可使供水和用水之间保持平衡,即用水多时供水也多,用水少时供水也少,从而提高了供水的质量。 恒压供水系统对于某些工业或特殊用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某些生产过程中,若自来水供水因故压力不足或短时断水,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使产品报废和设备损坏。又如发生火灾时,若供水压力不足或或无水供应,不能迅速灭火,可能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某些用水区采用恒压供水系统,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变频调速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变频调速为核心的智能供水控制系统取代了以往高位水箱和压力罐等供水设备,起动平稳,起动电流可限制在额定电流以内,从而避免了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由于泵的平均转速降低了,从而可延长泵和阀门等东西的使用寿命;可以消除起动和停机时的水锤效应。其稳定安全的运行性能、简单方便的操作方式、以及齐全周到的功能,将使供水实现节水、节电、节省人力,最终达到高效率的运行目的。二、恒压供水的变频应用方式 通常在同一路供水系统中,设置多台常用泵,供水量大时多台泵全开,供水量小时开一台或两台。在采用变频调速进行恒压供水时,就用两种方式,其一是所有水泵配用一台变频器;其二是每台水泵配用一台变频器。后种方法根据压力反馈信号,通过PID运算自动调整变频器输出频率,改变电动机转速,最终达到管网恒压的目的,就一个闭环回路,较简单,但成本高。前种方法成本低,性能不比后种差,但控制程序较复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公司开发NKL-A系列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就可实现一变频器控制任意数马达的功能。下面讲到的原理都是一变频器拖动多马达的系统。三、PID控制原理 根据反馈原理:要想维持一个物理量不变或基本不变,就应该引这个物理量与恒值比较,形成闭环系统。我们要想保持水压的恒定,因此就必须引入水压反馈值与给定值比较,从而形成闭环系统。但被控制的系统特点是非线性、大惯性的系统,现在控制和PID相结合的方法,在压力波动较大时使用模糊控制,以加快响应速度;在压力范围较小时采用PID来保持静态精度。这通过PLC加智能仪表可时现该算法,同时对PLC的编程来时现泵的工频与变频之间的切换。实践证明,使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造价也不高。 要想维持供水网的压力不变,根据反馈定理在管网系统的管理上安装了压力变送器作为反馈元件,由于供水系统管道长、管径大,管网的充压都较慢,故系统是一个大滞后系统,不易直接采用PID调节器进行控制,而采用PLC参与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对控制系统调节作用。四、变频控制原理 用变频调速来实现恒压供水,与用调节阀门来实现恒压供水相比,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可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出来)。其优点是: 1、 起动平衡,起动电流可限制在额定电流以内,从而避免了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 2、 由于泵的平均转速降低了,从而可延长泵和阀门等的使用寿命; 3、 可以消除起动和停机时的水锤效应; 一般地说,当由一台变频器控制一台电动机时,只需使变频器的配用电动机容量与实际电动机容量相符即可。当一台变频器同时控制两台电动机时,原则上变频器的配用电动机容量应等于两台电动机的容量之和。但如在高峰负载时的用水量比两台水泵全速供水量相差很多时,可考虑适当减小变频器的容量,但应注意留有足够的容量。 虽然水泵在低速运行时,电动机的工作电流较小。但是,当用户的用水量变化频繁时,电动机将处于频繁的升、降速状态,而升、降速的电流可略超过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导致电动机过热。因此,电动机的热保护是必需的。对于这种由于频繁地升、降速而积累起来的温升,变频器内的电子热保护功能是难以起到保护作用的,所以应采用热继电器来进行电动机的热保护。 在主要功能预置方面,最高频率应以电动机的额定频率为变频器的最高工作频率。升、降速时间在采用PID调节器的情况下,升、降速时间应尽量设定得短一些,以免影响由PID调节器决定的动态响应过程。如变频器本身具有PID调节功能时,只要在预置时设定PID功能有效,则所设定的升速和降速时间将自动失效。五、恒压供水系统特点 1、 节电:优化的节能控制软件,使水泵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运行; 2、 节水:根据实际用水情况设定管网压力,自动控制水泵出水量,减少了水的跑、漏现象; 3、 运行可靠:由变频器实现泵的软起动,使水泵实现由工频到变频的无冲击切换,防止管网冲击、避免管网压力超限,管道破裂。 4、 联网功能:采用全中文工控组态软件,实时监控各个站点,如电机的电压、电流、工作频率、管网压力及流量等。并且能够累积每个站点的用电量,累积每台泵的出水量,同时提供各种形式的打印报表,以便分析统计。 5、 控制灵活:分段供水,定时供水,手动选择工作方式。 6、 自我保护功能完善:如某台泵出现故障,主动向上位机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启动备用泵,以维持供水平衡。万一自控系统出现故障,用户可以直接操作手动系统,以保护供水。六、系统应用范围 1、 自来水厂、加压泵房 2、 居民生活区、宾馆及其它建筑 3、 企业生产用水 4、 锅炉循环水系统 5、 农田灌溉系统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毕业论文 (设计)指导书(适用于2007届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控制专业)目 录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二.毕业论文(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三.毕业论文(设计)的结构与要求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及对学生的要求五.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的时间安排六.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七.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八.附件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2007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 职 称 需要学生人数及专业 课题名称 课题内容及意义对学生的要求 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备注:学生分为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等专业。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前要进行撰写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统称毕业环节),这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是迈向实际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演练。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软、硬件知识,独立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问题,掌握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模式和步骤,以达到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论文(设计)要完成的任务是:1.根据所选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到各有关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和调研,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文献。2.根据实习和调研所掌握的资料,对论文(设计)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见解,编写应用程序,最终完成论文(设计)。二.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的程序和步骤: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一)选题阶段根据给出的论文题,按自身的理解和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填报论文题目,学生也可自行选择未给出的论文题。学生须明确所选题目的要求及深度。学校根据学生填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志愿,在综合评定后,最终确定学生的论文题目,并指定指导教师。自选题须经指导教师认证。(二)撰写论文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选题目目前的状况及用户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画出系统流程图,编写程序,进行上机调试,最终完成论文(设计)。(三)毕业答辩阶段学生按期做完毕业论文(设计)后,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教师要写出审阅意见,并在论文上签字。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学生均须进行毕业答辩。答辩按以下程序进行:1.学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本人论文的主要内容;2.答辩委员会和参加老师对论文提出问题;3.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答辩;4.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三.毕业论文(设计)的结构与要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报告字数不少于12000字◆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Abstract)(可选)◆前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状况介绍等。◆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需求、本课题任务及目的等。◆系统开发工具:本课题使用的软件工具介绍等。◆系统设计与开发:本课题程序结构、数据结构、算法、系统开发流程、主要模块及其原程序注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代码调试与系统测试:应用程序测试、系统测试等。◆总结:系统的功能、使用说明、存在的问题、收获和体会等。◆附录◆参考文献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及对学生的要求(一)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指导学生拟定论文进度,布置给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每周至少半天时间对所带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帮助学生分析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对方案的可行性、流程的正确性、程序的严谨性等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做好论文的审阅和学生的释疑工作。(二)对学生的要求1、拟定个人工作计划,搜集、阅读、分析、整理有关资料;2、复习有关专业理论及编程需用的程序语言,做好实习、撰写论文准备工作。3、在毕业环节过程中,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对论文内容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应简单抄袭资料。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4、遵守实习、劳动纪律,注意安全。服从教师指导,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工作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五.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的时间安排序号 专业名称 毕业设计时间 备注1 电子信息专业(04级普通、对口) 第10周~第18周(2007.5.7~2007.7.6) 2 计算机控制及应用专业(04级普通) 第10周~第18周(2007.5.7~2007.7.6) 答辩时间另行通知。以上时间如有变化,会及时通知。六.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毕业论文的成绩将综合考虑毕业环节个人表现、论文水平及毕业答辩的情况。七.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设计题目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1、 任务设计一个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速。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电机转速保持在设定转速上。2、要求(1)、电机转速控制范围为0-1200RPM。(2)、要求设置相应的按钮使用户能够设置电机转速、算法参数大小以及电机的启动和停止等。(3)、电机控制算法可以采用PID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模糊PID控制算法等。(4)、电动机的转速调整通过晶闸管调压模块调整加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压来实现。(5)、要求在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系统的设置值与实际输转速之间的误差(即稳态误差)控制在15%以内。设计题目二 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1、任务设计一个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电烤箱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上。2、要求(1)、温度范围为0-200℃。(2)、温度值、控制参数等可以手动设置并能显示设定温度、实际温度、控制参数等(3)、系统的启动和停止等操作可以通过键盘控制。(4)、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在正负5℃。设计题目三 自动往返小车的设计1、任务设计制作一款具有智能判断自动往返功能的小车,能沿设定轨道自动往返。路长20厘米,并在路的两边贴有黑线轨道,路中间贴有数片铁片,路两头有路障。2、要求(1)、能在路两头自动往返行驶(2)、寻迹功能(按路面的黑色轨道行驶)。(3)、检测路面所放置的铁片的个数的功能。(4)、计算并显示所走的路程和行走的时间,并可发声发光。设计题目五、自动水温控制系统1、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对象为1升净水,容器为搪瓷器皿。水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人工设定,并能在环境温度降低时实现自动控制,以保持设定的温度基本不变。2、要求(1)温度设定范围为40~90℃,最小区分度为1℃,标定温度≤1℃。(2)环境温度降低时(例如用电风扇降温)温度控制的静态误差≤1℃。(3)用十进制数码管显示水的实际温度。设计题目六、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1、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同时对一路工频交流电(频率波动范围为50 ±1Hz、有失真的正弦波)的电压有效值、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进行测量的数字式多用表。参见附图。2、要求(1)测量功能及量程范围a、 交流电压:0~500V;c、 有功功率:0~25kW;d、 无功功率:0~25kvar;e、 功率因数(有功功率/视在功率):0~1 。为便于本试题的设计与制作,设定待测0~500V的交流电压、0~50A的交流电流均已经相应的变换器转换为0~5V的交流电压。(2)准确度a、 显示为 位(0.000~4.999),有过量程指示;b、 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0.8%读数+5个字),例:当被测电压为300V时,读数误差应小于±(0.8%×300V+0.5V)=±2.9V ;c、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1.5%读数+8个字);d、 功率因数:±0.01 。(3)功能选择:用按键选择交流电压、交流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测量与显示设计题目七、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1、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示意图如右图所示。2、要求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数显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2控制点滴速度,如右图所示;也可以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误差范围为设定值 ±10% ±1滴。 (3)调整时间≤3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1降到警戒值(2~3cm)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3、说明 (1)、控制电机类型不限,其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自定。 (2)、储液瓶用医用250毫升注射液玻璃瓶(瓶中为无色透明液体)。 (3)、受液瓶用1.25升的饮料瓶。 (4)、 点滴器采用针柄颜色为深蓝色的医用一次性输液器(滴管滴出20点蒸馏水相当于1ml±0.1ml)。 (5)、赛区测试时,仅提供医用移动式点滴支架,其高度约1.8m,也可自带支架;测试所需其它设备自备。 (6)、滴速夹在测试开始后不允许调节。 (7)、发挥部分第(2)项从站功能中,c中的“异常情况”自行确定。 设计题目八、自动控制升降旗系统1. 任务设计一个自动控制升降旗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升旗和降旗,升旗时,在旗杆的最高端自动停止;降旗时,在最低端自动停止。自动控制升降旗系统的机械模型如图所示。旗帜的升降由电动机驱动,该系统有两个控制按键,一个是上升键,一个是下降键。2. 要求(1)、按下上升按键后,国旗匀速上升;上升到最高端时自动停止上升;按下下降按键后,国旗匀速下降,下降到最低端时自动停止。(2)、能在指定的位置上自动停止。(3)、为避免误动作,国旗在最高端时,按上升键不起作用;国旗在最低端时,按下降键不起作用。(4)、升降旗的时间均为43秒钟,与国歌的演奏时间相等。(5)数字即时显示旗帜所在的高度,以厘米为单位,误差不大于2厘米。附件一: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一、论文印装(一)装订要求论文一律用A4(210mm279mm)标准大小的白纸打印并装订(左装订)成册。论文在打印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和批注。每页的上边距和左边距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下边距和右边距(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 (二)字体要求1. 论文标题: 小2宋体字,黑体; 小标题1: 小3宋体字,黑体; 小标题2: 4号宋体字,黑体;2. 正文标题: 参考(五)正文部分;3. 正 文: 小4宋体字;4. 参考文献: 5号宋体字;5. 英文摘要: 标题:小3, 正文:小4,字体 :Times New Roman二、论文结构及要求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1.封面;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目录;6.正文;7.结论;8.致谢;9.参考文献;10.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一)封面及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封面是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封面上包括下列内容:1.论文题目,用三号宋体字标注在题目栏;2.论文的作者和指导教师;3.所属系(部、中心)、专业、年级、学号。论文封面(见附件八)。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部、中心)或教研室主任签字后生效。(二)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及关键词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300 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包括主题和自由词: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中应列出3~5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其中主题词应尽可能多一些,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撰写要求有英文摘要的论文,还应列出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三)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四)绪论1.绪论其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绪论要写得自然、概括、简洁、确切。2.绪论的内容有如下几项:(1)研究的目的、范围和背景。(2)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3)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五)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因此它要占主要篇幅。由于论文作者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差异很大,所以对正文中要写的内容不作统一规定;但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应当符合“提出论点,通过论据或数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这一共同的要求。正文必需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1.对正文主题的要求(1)主题新颖,研究、解决、创立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主题深刻,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总结出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3)主题集中,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要使主题集中,凡于本文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应涉及,不过多阐述,否则会使问题繁杂,脉络不清,主题淡化。(4)主题鲜明,论文的中心思想地位突出,除了在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结论部分明确地点出主题外,在正文部分更要注意突出主题。2.对结构的要求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大致有以下几种格式: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一、 第一章 第一章 1.(一) 一、 第一节 1.11. (一) 一、 1.1.1(1) 1. (一) 1.1.2(1)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撰写毕业论文可任选其中的一种格式,但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单倍行距。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宋体字,黑体。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四号宋体字,黑体。 第三层次(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宋体字,黑体。(六)结论结论即结束语、结语,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七)致谢对指导教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捷、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八)主要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2.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例:[1] 刘国均,陈绍业.图书馆目录.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2] 傅秉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447[3] 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三、其他要求(一)表格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如:表15),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5),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二)图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如 图52),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 图6.8),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三)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如:(45))或逐章编序(如(6.10)),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四)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0.50;2.00不能写作0.5;2。(五)软件软件流程图和原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六)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 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七)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国家计量局规定执行。(八)附录1.附录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为了体现整篇论文的完整性,写入正文又可能有损于论文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精炼性,这些材料可以写入附录段,但对于每一篇论文并不是必须的。 2.附录大致包括如下一些材料:(1)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的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2)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材料;(3)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4)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5)附录段置于参考文献表之后,附录中的插图、表格、公式、参考文献等的序号与正文分开,另行编制,如编为“图1”,“图2”;“表1”,“表3”;“式(1)”,“式2”;“文献[1]”,“文献[2]”等。四、毕业设计(论文)装订顺序(一)毕业设计(论文)封面(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三)中文摘要、关键词(四)英文摘要、关键词(五)目录(六) 正文(七) 附录 (八)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