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乳腺癌相关文献

乳腺癌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乳腺癌相关文献

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啦!!!!!!!!!!!!!!!!?!!??!!!??!!!!!!!!!!!!!!!

乳腺癌相关论文

乳腺癌 什么是乳腺癌 乳房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偶可见到混合性的癌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什么原因引起乳腺癌 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此外,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有什么症状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乳腺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如何治疗乳腺癌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内分泌治疗: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 4.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环磷酰胺,洛莫司汀,苯丁酸氮芥)。 补充: 乳癌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为23/10万。临床主要表现是乳块。 本病大多数发生在40-60岁,亦即更年期前后的妇女。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紊乱有关。男性亦可发生乳癌,常继发于男性乳腺增生症。本病治疗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要,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乳腺内无痛性肿块,增大较快,局部皮肤可凹陷或呈“桔皮样”改变,可有乳头抬高或内陷。 肿块质地硬,不光滑。可与皮肤或胸大肌粘连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 诊断依据 乳腺内无痛性肿块,质硬,不光滑。 X线钼靶摄片协助诊断。 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 内分泌治疗。 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其可杀灭播散在血循环中的癌细胞,这是手术或放射治疗所不能及的。因此,对于各期乳癌都可应用多种药物联合的抗癌治疗,用药框限以“A”为主。 对于有骨骼转移,或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辅以激素治疗,其用药框限以“B”为主,晚期病人可选用“C”项药。 辅助检查 早期乳癌病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中、晚期病者需t解远处转移情况,检查专案可以包括“A”、“B”或“C”。 疗效评价 治愈:改良根治性切除后,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好转:肿瘤姑息性切除,切口愈合,无并发症,或经非手术治疗后,肿块缩小。 未愈:肿瘤未切除,且经非手术治疗后,肿块无缩小。 乳腺癌是否遗传 乳腺癌有遗传与非遗传两种类型。一般在绝经期后发生的单侧乳腺癌是非遗传性的,而绝经期前发生的双侧乳腺癌则常是遗传性的。如果只是发生乳腺癌,一般是多基因遗传。这种情况下,其后代发生此病的风险是常人的7-8倍,发病率为10%。如果不仅得乳癌,而且同时得软组织肉瘤,其后代得此种病的机会在50%以上。 上辈人在较年轻时患乳腺癌,那么下辈人得乳癌的机会可能比其他人高些,但要准确地预测遗传风险还要考虑你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患病情况及上辈人的病史。目前还无法用医学检查来测某人是否会患乳腺癌,但是,现代医学已具备了较先进的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手段,养成自我检查及检测乳房的习惯,经常到正规的医院做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

去知网下载,

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此外,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相关期刊

因为他们研究对象是中老年女性,牛奶与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不过他们研究的对象年龄有局限,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审核比较快的期刊,这个其实没有多快的,都是比较慢的,都是在3-4个月左右,慢的有的得5-6个月,也是有的。快的可能是2个月吧。这个也没有一个期刊名单说哪个期刊审核比较快,不是说二区三区的就审核慢,四区的就审核快,不一定的,不同的刊物不一样的。如果你着急发表,去淘淘论文网上看下,那边有一些可以相对快一点发表,也只是相对快而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乳腺癌的确切致癌原因,但已经发现诸多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随着乳腺癌高危因素不断积聚,其患病风险就会增大。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中雌酮及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月经初潮年龄早(<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龄晚(>30岁)、哺乳时间短、停经后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等,均可增加或延长体内雌激素的暴露,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此外,遗传因素也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一些基因突变也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另外,某些物理因素,如儿童时期接受胸部放射线治疗,也是乳腺癌的致病因素。

第一大乳腺癌原因是当女人,99%乳腺癌患者都是女性,所以要躲避乳腺癌,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个男的。没有办法当个男的有什么方法能预防吗?有,就是定期做ABUS乳腺癌筛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

乳腺癌相关论文范文

? 唐伯虎 ( 1998) ? 中国商人 ( 1992) ? 武则天 ( 1995)

去知网下载,

乳腺癌相关中文期刊

乳腺癌用药可以分为化疗药物、内分泌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乳腺癌引起的因素很多,比如遗传因素、激素作用、饮食与营养过盛、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异常、乳头乳晕异常等症状,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乳腺触诊、乳腺X线摄影、彩超等检查进行诊断。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最佳的方案进行治疗

审核比较快的期刊,这个其实没有多快的,都是比较慢的,都是在3-4个月左右,慢的有的得5-6个月,也是有的。快的可能是2个月吧。这个也没有一个期刊名单说哪个期刊审核比较快,不是说二区三区的就审核慢,四区的就审核快,不一定的,不同的刊物不一样的。如果你着急发表,去淘淘论文网上看下,那边有一些可以相对快一点发表,也只是相对快而已。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 乳腺癌是发达国家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07年全球有130万乳腺癌新发患者,有超过46万的患者死于乳腺癌,在英国每12位妇女中就有一位可能患乳腺癌。中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以3%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保守估计全国每年有4万多妇女死于此病。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归纳为遗传易感性、内分泌失调、通过哺乳传染病毒颗粒等。研究者认为大约5%的乳腺癌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肿瘤抑制基因BRCA1和BRCA2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证实,BRCA1突变者40岁以前发生乳腺癌的概率高达19%。BRCA1基因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的突变不尽相同。 1995年,科学家首次克隆乳腺癌和卵巢癌敏感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能编码具有多重功能的蛋白,其突变表型往往具有诱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趋向。目前所知BRCA1和BRCA2与同源重组、DNA损伤修复、胚胎生长、转录调控等均有关。其中,尤以两者在DNA损伤修复、同源重组和转录调控中的功能最为显著和重要,因为这些功能的确定将有助于探讨和阐明BRCA1和BRCA2的肿瘤抑制功能及其机理,这正是近年来癌症学家致力于研究BRCA1和BRCA2的目的所在。 BRCA1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q21。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并有很高的外显率。自1990年Hall等发现与家族性乳腺癌相关,1994年被Miki等人用定位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和分离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BRCA1长约100 kb,含24个外显子。其基因产物是1863个氨基酸所构成的磷酸化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约200000。 BRCA1是调控G/M期关键点的调控因子,是激活Chkl激酶所必需的,而后者对DNA损伤时诱导G/M 期阻滞起重要作用。同时,BRCA1 还控制了Cdc25C和Cdc2/Cyclin B1激酶蛋白的表达、磷酸化以及胞内定位的调节,这两种蛋白对细胞周期过程中G/M期的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BRCA1在有丝分裂期定位于中心体,并且与中心体的重要组成成分γ-微管蛋白相互作用。p53也能反过来抑制BRCA1的表达,借此达到稳定自身的作用。野生型的BRCA1还能诱导凋亡并且抑制雌激素依赖性转录通路,该通路与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有关,基因突变后抑制作用减弱而致病。此外野生型的BRCA1还能调节前列腺素的活性。 BRCA2基因在1994年由Wooster等发现,定位于13号染色体q12。全基因组DNA长约70kb,其中编码区含有10987bp,且富含AT(约64%),其基因序列与BRCA1无明显关系。BRCA2由27个外显子组成,其中第11个外显子长约4932bp,mRNA长约2kb,编码的BRCA2蛋白含3418个氨基酸。 正常BRCA2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参与DNA 的修复。在细胞周期的扩增期的表达方式和BRCA1相似,即在静止期的细胞中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转录。在快速增殖的细胞中BRCA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且表现出细胞周期依赖性,在G0期和G1早期是低的,在G1/S期分界时达到高峰。这些结果表明BRCA2对于细胞生长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BRCA2蛋白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及范康尼氏贫血症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猜测其与双链DNA损伤修复有关,但具体作用模式与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 BRCA1、BRCA2与乳腺癌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研究也日趋深入。BRCA1、BRCA2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高度相关性已经毋庸置疑。通过对BRCA1的检测,可以反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可筛检出乳腺癌、卵巢癌及其他相关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虽然BRCA2抑癌作用的具体机制、途径尚未明了,但是通过对BRCA2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及其他几种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并可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还表明,或可通过检测上述两种基因突变,进行预防性的外科手术或化学药物预防。并且,据最新报道(Lancet 2010;376:235-244),一种新型的口服多聚ADP核糖聚合酶olaparib能诱导BRCA缺陷的细胞合成致死,可用于BRCA1或BRCA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女性,最常见的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为疲乏、恶心、呕吐和贫血。而低剂量组最常见恶心和疲乏。该研究为BRCA缺陷的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 索引序列
  • 乳腺癌相关文献
  • 乳腺癌相关论文
  • 乳腺癌相关期刊
  • 乳腺癌相关论文范文
  • 乳腺癌相关中文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