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宝地邑人
赶紧搞懂这些大学规则,大二别当怨种了。
毕业了才意识到大二真的是条分水岭,大一的新鲜感一过,到了大二就看谁悟性高,越是能早些适应大学的人进步越快。
1.大二学生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
大二是分水岭,是拉开差距的关键节点;有人摸清了大学发展的逻辑,在大二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校园新星,有的大二还在宿舍通宵游戏。大一懵懂,大三太晚,而大二就是最好的时机!
2.马太效应才是大学的游戏规则。从大二开始,越优秀的人就会越优秀,奖状越多的学生以后奖状就会更多,加分越多的人评优评奖加分只会更多;滚雪球不仅是经济学规律,也是大学的游戏规则。如果你还没有雪球可以滚,赶快找到你的第一个爆发点,绩点、活动、班干部、竞赛、论文,赶快做出成绩,开始滚雪球。3,拼尽全力学习,才发现成绩好是优秀生的标配。活动做得好,竞赛获奖多,最后发现人家绩点还比我高,大学里的六边形战士有很多。大二,把绩点高作为基础要求,不要觉得自己成绩好就沾沾自喜,大学里成绩好,形象好,又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成绩好只是很低的门槛。4.这个世界99%的事情和信息都和你无关。看了那么多新闻,听了周围人的那么多事,看了那么多信息,自己变得很焦虑,这就是内耗。实际上互联网上大部分信息都不是你需要的。解决办法:香农对信息的定义就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是确定性的增加。给所有你接收的信息加个前置条件:这个信息能不能帮助我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可以,就接受并研究,甚至可以三连,让大数据继续推送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如果不是,就直接划过去。5.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才是变优秀的开始。
不管你大一如何“拉帮结派”,吸引人眼球,进入了多少组织,到了大二你该明白,一个人才是常态,一个人慢慢变优秀才是最酷的过程!:①学会享受孤独;②学会做规划;③不依赖别人和迎合别人;④不为了合群而合群。
6.宿舍是堕落的温床,到了大二应该有刻骨的体会,宿舍就不是个学习的地方,他只适合一群人娱乐、睡觉,所以,远离宿舍!7,资源是有限的。好东西就是靠抢保研资格、国奖、创业大赛奖项、优秀导师名额,几乎所有能帮助到你的资源都不是人手一个的。那些叫嚷着“内卷”的人,大都是卷输的人,不要全面否定竞争,只有弱者才会坐等分配。8.再好的身体,也抵不过不规律的生活大一的时候。各种熬夜通宵上网打游戏赶作业,吃垃圾食品,不运动不以为然。到了大二大三就开始反噬,无精打采,体能下降。身体是只属于你的财富,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可以尝试健身塑形,年轻是你的资本,并不是任意挥霍的借口。9.大一希望改变世界,大二要做到改变自己。大一满脑子新奇想法,每天都想改变世界,到了大二才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是静下心来,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能力身体太差,那就每天跑1公里;学不下去,那就每天学1小时;想找女朋友,那就每天打扮自己·····10.保研是你从211到985,普通985到清北复交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途径。如果你的学校有保研名额,一句话:拿下!如果你没有头绪,教给你三板斧:绩点一定要高;大二就去找老师,跟着做项目;叫上几个靠得住的学霸参加科创项目,最迟申请保研之前拿到论文录用通知;自学专业要用的软件和编程工具;英语一定要过关,学校越好,对英语的要求越高。你把这几点做好了,到了大四你就会发现,别人哼哧哼哧的准备考研时,你早已经拿到985,211等高校的推免资格,开始苦逼的研究生生活了!good luck!11.一个技能做到90分,也不要很多兴趣做50分。大一的时候野心大,既想学吉他、又想吹口琴、既想参加辩论赛,又想去创业一夜暴富,可结果就是自己啥都没干成,吉他、口琴和相机买了之后就是吃灰。每件事上都投入精力就等于每件事情上都浪费精力。正确的做法是一旦选择就不要浅尝辄止,把这件事做到100分。一旦你坚持了一件事,你就有可能坚持更多的事情。12.你越优质,你找到对象就越优质。恋爱的本质是相互吸引,如果你的财富和思想都很匮乏,你能吸引到的,也是两者都很匮乏的人。假如你想找个优质对象,首先就得让自己变得优质。如果一方想着往前走,另外一方却死气白赖的留在原地。这种成长的速度不能同频共振,早晚都得分。向上兼容太难,而向下兼容却很容易,让自己站在高处,你才能有更多的美景可以选择。13.人际交往三个原则。发现需求、价值互换和投其所好,想要结交牛逼的人,要么自己的某些方面也牛逼,要么自己能给牛逼的人提供价值。14.没有里子之前,没必要太要面子。不好意思拒绝,上课不好意思提问,见了异性不好意思搭讪。最后机会全是别人的,脸皮厚的人走得快,面子是不值钱的。15,大学只是一块短暂的遮羞布。它可以掩盖很多问题:穷、丑、蠢、懒…如果不拼命向上爬,那么等到大四,你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饭团爱上飞
答辩组成员不会潜规则女生!!你是乱想!!!研究生论文答辩不是一定能通过。但是论文答辩之前的程序就已经把好关了,比如论文评阅、评审,才到答辩委员程序,这些关口过得好,答辩时就比较容易通过!
快乐的陆小晶
追求学术之路上,在读文科博士生被毕业难、生活难、就业难“三座大山”压迫,本报记者调查发现—— 本报记者樊丽萍 2009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已于日前启动。当又一批已经摘取硕士学位的学子即将开始攀登更高的学术阶梯时,或许他们对今后三年读博之路所要承受的“艰辛”,还没有充分的估量。 苛刻的论文发表指标、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所需付出的巨大工作量、相对同龄人而言更加贫困的生活,以及今后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在如今的高校,越来越多在读博士正被毕业难、生活难和就业难这“三座大山”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相较于攻读理工科的博士生,读文科尤其是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由于读博期间所承接的科研项目更少、所研究的专业方向又不一定那么“实用”,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就业上,都面临着比理工科博士更甚的压力。 博士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剑” 当众多本科生和硕士生纷纷抱怨持续扩招和经济危机让自己“身价”下跌、工作难觅时,同样有“谋饭碗”需求的博士生们,却连抱怨经济形势不景气都顾不上。 “我们首先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否顺利毕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博士生杨震宇,当年怀揣着“一口气把学位都读完”的想法,毅然在完成文科基地班四年的本科学业后,前往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本科的时候,杨震宇不仅是班上很会读书的尖子生,还是个“社会活动家”,既出任团委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也干得如鱼得水。但到了读博阶段,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震宇不得不推掉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 “三年时间,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完成一篇10万字的博士论文,实在太紧张了。”杨震宇在读博的第一年,就听说了师兄师姐临毕业时的惨烈状况。“如果4月份要交毕业论文,从2月份开始,大家都极度紧张,焦头烂额。女博士们几乎通通都哭过一遍,哭完后继续弄论文。”一篇十万字的论文,从“工作量”上看,不过是写一篇硕士论文的3倍,但为此付出的劳动量可能10倍都不止,“要阅览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材料。” 博士生们不敢轻视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个人的毕业论文都要送给校外专家接受“盲审”。一旦“盲审”没有通过,就只得选择延期,对已经不再青春年少的博士来说,延期意味着支付额外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诚然,“盲审”制度的设置,初衷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但如今的不少文科博士却对“盲审”颇多微词。因为在文科领域,判断一篇文章好与不好,没有明确标准,不同老师的评审结果差异也很大。“我们不否认多数被关掉的论文都是有问题的。但事实上,也有一部分论文,可能并不是整批送审论文中最差的,最后却没有通过盲审。” 读博延期,爱学术沦为“啃老族” 其实,论文通过“盲审”只是读博的底线要求。对一些真正热爱学术、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博士生来说,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 在复旦北区,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认识或听说过王明(化名)这个“奇人”,倒不是因为他在学术上的另类表现,而是闻名于这位博士的“菩萨心肠”——每到晚上,王明总会拿着猫粮给学校周边的流浪猫喂食,坚持数年风雨无阻,照顾流浪猫已经成为王明生活的一部分。“猫粮是bbs上的网友捐助的,我就出点力而已。”在谈到对猫的喜爱时,王明也不经意间吐露了一句真言:“如果生活中没有猫,这几年一个人做学问,我可能会做疯掉。” 王明是复旦大学哲学系1998级的本科生。秉承着“几百年后人们撰写的哲学史中希望提到我的名字”的宏大梦想,王明一路从复旦哲学学院的硕士读到博士,但为了做出一篇“像样一点的博士论文”,王明不得不申请延期,这一延就是三年,今年已经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了。 如果说追随哲学是王明无悔的选择,那么让他稍感愧疚的是,在选择学术的同时,他也变相给家人带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延期的第一年开始,王明连学校每月发给博士生的几百元生活补贴都拿不到了。 “吃在家里,住在学校;维持生计,基本靠‘啃老’。”王明这样描述自己博士延期后的生活状况。经济上的压力,以及与做学问相伴随的精神上的深层孤独,恰是王明最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在接受采访时,王明不断强调,他的案例在博士生中不算“典型”。“毕竟我们家还耗得起,还有能力供我做学问。我的同学中,有年龄更大的,也有从农村出来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同等条件下做学问,他们的生活压力比我大得多了。” “潜规则”下,发论文得付版面费 更多“一心向学”的博士生,还须接受另一件被他们视为“奇耻大辱”的事:为了完成学校设定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不管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得多优秀,都不得不屈服于越来越猖獗的发论文“潜规则”。 1983年出生的陆庆祥,老家在山东,在南开大学读完硕士后,于2007年转投浙江大学攻读美学博士学位。照陆庆祥原初的想法,读文科写文章靠的是厚积薄发,“没有8年到10年苦读,根本写不出好的学术论文”。但进入正式博士阶段后,陆庆祥才明白自己原来很“天真”。来自同窗和师兄弟之间人心惶惶的气氛,随着毕业时限临近而日渐浓郁。 “在毕业前,我们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国家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各一篇。而要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一级刊物就这么几本,我们要在那里发文,相当于要跟已在大学执教的年轻教师竞争。” 陆庆祥说,为了在论文发表数上达标,博士生们如今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学生自己写好学术文章后拉着自己的导师当第二作者,借着导师在学术圈的“名气”,向杂志社捆绑式推销自己的论文;而更多的博士生只得支付版面费刊登学术文章。 据记者调查,目前国内一些文科核心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已经涨到了每页500-600元;按一篇学术论文至少刊登2页计算,博士生刊登一篇论文所需支付的版面费在1000-1500元左右。 眼下,沪上一些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一般定在3篇左右。一些博士生坦言,即便导师愿意在自己发文上“帮忙”,最多也只能解决1篇文章的指标。搞定另外两篇文章,每个人准备2000元作为版面费,这个预算“不算太高”。面对越演越盛的发文“潜规则”,绝大多数博士生都选择了“遵从”,因为大家都不想跟自己的学位、前程过不去。 寒窗苦读,换不来理想工作 如果读博三年“折腾”能够换来一条更好的出路,那么博士生们咬牙苦读也心甘情愿。但眼下,博士生们却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博士学位已经没有他们预想得那样“值”了。 陆庆祥告诉记者,读博这两年间,他给远在山东农村的父母打电话时,总不忘给父母灌输一个概念:博士毕业后只能找个普通的工作。而按照他父母的设想,“读了博士就像古时候中了举人,以后不是做大官就是赚大钱”。陆庆祥说,他已经改变了父母的这种观念,父母也支持他到高校当老师。但他心里很明白,即便是希望当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这个目标也变得越来越不“普通”。 近年来,各地的高校院系纷纷提高了教师聘用的门槛,如今的在教师聘任上更热衷引进“海归”人才。也就是说,仅凭一纸国内的博士学位,已经很难让在读博士生们实现从“博士”到“大学老师”的角色转变。 “我们即便千辛万苦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未来去哪儿,心里已经没有底了。”杨震宇不禁感慨,若是在本科阶段,文科之间还稍微有点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差别,比如,读新闻的学生可能在求职上比读历史的学生更容易些。但如今到了博士生阶段,专业冷热之间的差异几乎全被磨平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就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谈及今后的就业趋向时表示,第一志愿仍是去高校当教师和科研人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深知,高校的教职名额已经不多,“读完博士,要留在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留在当老师已经不太现实了。现在可以选择的,仅仅是在一线城市找个普通学校,或者索性离开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去执教。”
本科毕业论文图片格式要求:论文中的图片用的pdf,jpg格式。 pdf是由Adobe Systems用于与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硬件无关的方式进行文件交换所发展出
博士论文盲审分配专家的规则是随机抽去教育部平台,由教育部分配专家盲审,在随机分配之前会按照专业来建立相应的盲审专家数据库,也就是将所有的盲审专家按照专业来分门别
详细描述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维普论文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学术论文管理的工具,在毕业论文中,分工情况书写时可以详细描述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科研论文1.文题的要求(1)与内容相符,能概括论文的主题(2)准确,简洁,明了(3)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20 汉字(4)一般不加标点符号(5)不用同行不熟悉
论文作者署名规则: 当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的时候,会署上多个作者的名字。科学界重“名”,因此,在论文署名时,是非常慎重的环节,需要做到明察秋毫、百无一漏,把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