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6

兜里五块糖
首页 > 毕业论文 > 锡伯族西迁情结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翔25874325

已采纳

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324 评论

honeybackkom

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我国新疆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在伊犁惠远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经伊犁首任将军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228 评论

大料酱VS小麋鹿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沿用至今。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过去,锡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由男性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现在,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仍世代相传,而"哈拉"会议则已经逐渐淡化,乡规民约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已由各级党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本民族内部及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参考资料:锡伯族简介

248 评论

吃客声声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

“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所谓海西四部,即扈伦四部(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就是锡伯国(扈伦国)。

扩展资料:

历史上,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族,却有20多种不同的称呼和写法。如在西汉末年被称为须卜;东汉以后又被称为鲜卑、西卑、犀纰、胥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室韦、失韦、失围;

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称为失必、失必儿;明朝后期和清代史书中,则把这个民族的族称写成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伯等。

锡伯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杀后,其孙“逃往锡伯部绥哈城”的记载,以后陆续见诸于《圣武记》等史籍中。

此后的史书中,用锡伯二字的越来越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统一使用锡伯二字。但锡伯族家谱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认定民族成分时,使用了“锡伯”二字,这才有了统一规范的用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锡伯族

304 评论

复古猫小懒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毕业论文

    这里可能会帮到你

    風雨飘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迁安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总结

    物流毕业实习总结 一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又接近尾声,想必你的视野也得到了开拓,请好好写一份实习总结将它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实习总结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流

    杭椒牛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西北民族大学宋超毕业论文

    很多啊,到时候会让你自己在网站上选,我选的管理学和会计

    你的小恶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刘禹锡的旷达情怀毕业论文

    在键盘上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早在传说中的期末考试开始之前,我就在想着给我们的老钟写一篇文章,一篇不是随笔不是日记的正正经经的文章。不过那时我还

    麻麻是超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广西民族学校毕业论文

    主考院校网站

    RitaQinQ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