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是你69
天地洪流,雨月苍茫。一呼一吸扰动凡心,人间气云蒸霞蔚,你看,是众生。众生如我,我如众生。有人在的时候就有神。巫傩手里的摇铃振荡,邪气的面具下发出鬼魅的语调,火影跳跃、牲灵的血气弥漫,投掷向篝火里的龟壳皲裂出纹路,那是神的旨意,远古的信民顺着龟壳指示的方向一路迁徙,繁衍生息。
先民的信仰野性嚣张,神是巨兽一样的精怪,大力蛮荒,需要献祭最珍贵的事物才能换得庇佑。饥寒饱暖的日子里,只有神能调和这种不确定性。于是,在每一个不安定的日子里,那些能预见未知的人成了凡夫心里最看得见的神。浙南一隅,青山绿水间,伯温于世,经天纬地,旷世传扬。长于自然间,自与这万物生灵有着不一样的连接。星空、气象、山脉、水源,天地与人合一,刘伯温望山望的是江山社稷,望水望的是百姓苍生。明是道家衣,实是儒子心,一心妄做帝王师,奈何帝王心似铁。懂得阴阳又如何,知晓天机又怎样,是劫数便是劫数。
江山易主
十四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撕扯着各种各样的力量。月满则亏,忽必烈打下的蒙元王朝疆土大而无力、摇摇欲坠,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运动呼唤着下一个王朝霸主。1360年,50岁的刘伯温认定32岁的朱元璋,大明江山缓缓拉开序幕。伴随朱元璋的伊始,刘基的定位角色就十分尴尬,不文不武,非亲非信。刘基入朱元璋麾下,审时度势,出良谋抵贼寇。朱元璋自比刘邦,喻伯温为张良。出生学堂的神童刘伯温成为半文半巫的谋士,观星象,占堪舆,以术引政,作别他所遗憾的元朝故旧,仿若重生,把新兴的希望投入这个呱呱坠地的帝国。
外道内儒
1336年,刘伯温被元朝政府授封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相当于县长助理。仕途期间:''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但''豪右数欲陷之'',于1340年回到家乡。后虽再次为官,却只是愈发对当时的元王朝失望。刘基心有韬略,在不遇朱元璋赏识之前,却只是普通一人,哀叹时也,命也。也是天赋异禀,刘基暮年发迹,如姜尚老朽挂帅为大周挂帅出征,刘伯温以阴阳术数为剑,剑指大明王朝的兴荣衰败。
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天象有异,此星象预示天下有祸,兵戈相向。时年大旱,刘基为民请命,平反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诺。此举仿若感动上苍,大雨得到感召,甘霖从天而降。刘基趁此良机,奏请制定法例,严明律令,严禁滥杀无辜,保护平民利益。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
朱元璋农民起义称帝,第一步就是平息舆论的争议,向世人编纂君权神授的天命,而刘伯温呼风唤雨的能力,作为活神仙的人物设定,更加向天下人证明大明王朝的统治如有神助,天命不可违。刘伯温是有野心的,他想做官,甚至意图为帝王师,而不仅仅是谋士、文人。他用术法掩盖儒子之心,位居言官之首,善于劝谏,严明法纪,不徇私情。外道内儒,含义理之学,用严谨客观的哲学思想时时刻刻地紧盯朝纲,为江山社稷,为百姓康宁。
儒家争千秋不争一时。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严苛的例律和残暴的统治只会更快地重复迭代的命运。朱元璋曾言:''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刘伯温应该早就预见了屠龙少年终为恶龙的故事,他既然看得出宇宙万象,怎看不出朱元璋杀心。
算得尽天地,算不到人心刘伯温始终是站在天地人和的角度推演未来,医人者难自医,他的术法里独独漏了为自己推演的未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斗转星移,万物乾坤。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亦缺。
1、 铁冠子张中
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打天下跟随左右的两大''国师'',一是铁冠子张中;另一个是刘伯温。朱元璋内心酝酿清理门户,将郭子兴重要将领邵荣处决。
就此事,他分别向两位活神仙占卦问卜。张中回应:国中大臣有变;刘伯温给的判词更加具体是:六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
朱元璋根据两位先生给出的预言,认定邵荣叛变一事为真,开始小心提防。一次,朱元璋赴外阅兵,大风平地而起,把朱元璋的衣服和大旗吹的纷乱。朱元璋眉头一蹙,疑窦丛生,更换衣服,迅速命手下改道返城。果真邵荣、赵继祖伏击城门,只等朱元璋一行经过,天命不该绝,暗杀结果落空。
于临川温泉幕源张村,屡试不第,放逐自我,玩世不恭。机缘巧合,遇得真人,习得,观云望气,预言祸福,铁口直断。明太祖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每次用兵出征以前,他总能观察气色预测福祸。他曾预言朱允文殉国以及明朝历史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终。传说张中在京城居住多年,某日城中居民见其无故投水。皇上命手下严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却四下寻找无果。第二年潼关报明:某时,铁冠道人张中执杖出关。校对日期发现,当日正是张中投水之日。
比起刘伯温在朝为官的日子,张中更像是骑青牛四处闲游的老子,闲云野鹤,逍遥自在。说道即道,张中的心是放下了苍生的, 他的道行是远高于刘伯温,看破了这凡尘的规律,凡尘不过如此,皆在算度以内,张中比刘伯温更不留恋什么。而刘伯温是儒道之心,生生不息的是恒爱万物的情义,刘伯温是万法归宗,而张中已经跳出万法之外了。伯温在家乡惶惶不可终日,饮汤药而亡之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起幕僚张中,术法真是奇异,道行更高的张中好像更早地看见了什么,选择舍弃帝王家,保全自己的逍遥精神。
2、 斩断龙脉定乾坤
刘伯温为了大明的江山,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手为君四方斩龙脉。延绵中华大地的三条龙脉被斩断两条,除东北方向的长白山龙脉侥幸尚存,其余两条龙脉均没有幸免。故此中国西北和东南方向再没帝王出世。
刘伯温首斩大西北这条龙脉。不久之后,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东南方向星有异相,他再次离京南下,掐指一算,无锡一山脉未来会出一帝三王36大臣72武将。刘伯温决定斩断此龙脉。斩断东南这条龙脉的同时也斩断了大明的龙脉,寿命受损,也葬送了大明王朝300年的江山。刘伯温享年64岁。
刘伯温为朱氏江山所做至极,眼前的统治安宁,后世的子孙太平。他是人世间的奇才,敢于天地斗法,敢叫龙脉断绝。他身上极富斗争主义精神,挑战人间的权贵,挑战自然的气韵。一生精彩,却悲剧地死于精通阴阳术法;一生慷慨,也壮丽地青史留名,后世难忘。
江山不是谁家的江山,山会变,水会变,人会变,没有永生永世的龙袍太子。或许这是刘伯温的桎梏,时代给与的桎梏,久读圣贤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刘伯温给自己上的枷锁。有趣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网上也流传着诸多关于刘伯温预言的篇章,满文皆是对瘟疫的预判,网上信之者众。
刘伯温是他所在时代需要的高人。战争年代,兵荒马乱,人的心是憔悴黯然的,只是图个安家乐业,时代下的每个人都是暗疮血泪。刘伯温博爱宽厚,又能掐会算,懂得市民方术。对统治阶级而言,刘伯温的存在是定海神针,是出海巨轮的压舱石,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都不会比刘伯温的预言更可怕了,所以将士们,就放心出征吧!
对普通民众而言,皇帝已经是神了,是天命,是我等小民难以企及的高度,能辅佐皇上称神的肯定是不一般,我们的幸福就记挂在他身上了。甚至到了现在,在遇到新冠肺炎这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疾病的时候,普通民众的目光依然选择信赖号称刘伯温的预言。人心多难猜,皇上的心和百姓的心都是很难安宁的,刘伯温是别人心头的良药,是治愈的药方。术法虽强,也不敌人心。人心变了,药就变成了毒。
江南细雨一只,屋檐上落下了一滴雨,恰好晕湿了青苔。青田镇子里,热热闹闹地挂起刘伯温故居的牌子,游客熙攘,连街边摆摊的算命先生都比其他地方的更加有仙气。人群挤闹着寻访刘伯温在这里的痕迹。伯温还在,你看,就是那滴雨呀。
小M回归中
若没有它,也许今生今世我也不会知道所谓《烧饼歌》中 “只恐燕子飞来” 的含义。若没有它,我也不会对从未听过的闽南语歌曲着迷这么多年并对中国南方的这种方言情有独钟。若没有它,我应该永远也不会知晓,为何在中国民间中流传着这个说法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若没有它,我的确没有学习繁体字的动力。若没有它,我人生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转变了。它,是多少年来,关于明朝时期最令我 “执着” 的第一部台湾连续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也许,提起宫斗和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人们都赞同大陆制作的应该比港台剧做得好。其实,我写出这篇文章来不是想夸奖这部戏有多么地好,而更多的是想对这个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敬佩和爱戴。所以,先不说我与这部戏的故事,而要向大家分享一下,专家是如何分析这位流芳千古的英雄的。 前不久,我刚刚发现江西卫视有一档节目叫《经典传奇》,而在2016年10月曾讲的故事竟是关于刘伯温的。那期的题目为 “历史迷案记•明朝第一谋臣刘伯温之死”。本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刘伯温的信息之际,而在这条路上又遇上了此主题,可想而知,我一句话也不说就点进去看了。节目时长为半个小时左右,讲解的内容较多,但既清楚而又科学。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就有这么几段较为亮点: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什么意思呢?就说历史上有智慧,有谋略的聪明人很多,但是最最聪明的就这两位。甚至有人认为,两人相比,刘伯温更胜一筹(我就是那帮人的其中一个),因为他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天下。 (…)刘伯温晚年得了病,照太医的方子吃药之后,他的病情不但不见好转,相反十几天之后出现了严重恶化。三个月后人就死了。从这段情形来看,刘伯温死得有点莫名其妙。可问题出在哪呢?是刘伯温年纪太大了吗?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按照明代的标准,这个年纪不算太老。是风寒严重吗?对当时的太医来说,风寒算不上疑难杂症。那既然年纪不算老,病情不算严重,可为什么吃了太医开了药没多久,刘伯温就死了呢?虽然说史料记载,刘伯温被胡惟庸害死。民间传说,害死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但是对这两个说法,厦门大学某位姓傅的教授都认为不成立。那么刘伯温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傅教授的推断,很有可能是刘伯温病死的。那么刘伯温得的是什么病呢?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肝癌。傅教授认为,也不完全依据史料的描述,刘伯温得了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更是密不可分。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刘伯温的性格的第一个特征是性情刚烈。有一个贩盐为生的强盗叫方国珍举兵造反了。这势力强大的,元朝政府拿他没办法。这就想起了附近的刘伯温就起用刘伯温为元帅府的都市,相当于元帅府的主任。刘伯温上任之后就提出了方案,下令各个城加高城墙,严防死守。这一下方国珍没戏了。这方国珍无招了,而这朝廷又想招抚他了遭到刘伯温的坚决反对,说这号挑头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必须杀一儆百。最后方国珍上下打点买通官员,朝廷还是招抚了方国珍。刘伯温一气之下又辞职了。他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脾气暴躁。在史料中,傅教授发现,刘伯温特别爱发脾气。比如有一年,陈友谅大军占了太平成(安徽当涂)继续准备向东扩张,势力非常强大,把朱元璋手下的这帮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说赶快撤退吧,有人说赶快投降吧。唯独刘伯温怒目圆睁坐那,一声不响。朱元璋一看这刘伯温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了。只是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说,就把刘伯温叫到自个儿房间就问 “先生,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刘伯温说 “这一帮子主张撤退的投降的应该统统杀了”。(傅教授认为刘伯温)你看这话说得多难听啊。若让这些人知道不得恨你啊!有人说,这是刘伯温性格直率。不是,这是刘伯温爱乱发脾气。那么我们要问了,癌症,据现代医学确实跟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抑郁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可是,既然刘伯温爱发脾气,那有气都撤出来了又怎么可能抑郁呢?这个问题确实也让傅教授为难了好一阵子。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刘伯温的心结所在。 什么心结呢?其一,忠臣不事二主的纠结。傅教授说,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在投与不投之间的徘徊犹豫了很久。当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不和朱元璋合作的时候,朱元璋仍下一句话说 “白面书生不识时务” 说完转身离开婺州(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回了应天。那么在刘伯温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个草寇。可是经过一段观察发现,这个草寇可不一般,是一代明主。可是观念转变完了之后,他依然在儒家的那种忠臣不事二主的矛盾中纠结。这样的纠结也可以理解。想想看,一个政府的官员让他投农民军,本来还在打仗呢,现在投到对面的营垒中去。这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的。这个过程会很压抑。其二,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之后建立了不世功勋,但是他感觉,其实自己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为什么呢?最明显的,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给他的封赏只给了个伯爵。俸禄最初是多少呢?每年240石。再看李善长,人家是公爵(公侯伯子男),比自己高两个档次。每年俸禄更是多达4000石。这是刘伯温感到压抑的地方。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让刘伯温抱憾终身。什么事呢?他没有当上丞相。像刘伯温这种读书人,当丞相应该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可是朱元璋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心愿。所以在内心,刘伯温一直相当抑郁。当然,傅教授认为,造成刘伯温患上肝癌还有一个致命的打击。一面是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可是强压着自己的真性情不能发火。志向高远,心气极高却强忍着去归隐田园。归隐了田园还避免不了小人的诬陷。小人诬陷还不能够声辩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住在皇帝身边,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野心。这得多郁闷啊。刘伯温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心态是最伤肝了。正在刘伯温在京城谢罪的这些日子里,胡惟庸正式被任命为左丞相。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地说了一句 “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验的话,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了。那么他的这个 “吾言”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他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胡惟庸 “如果以驾车为例的话,他会毁了你的车的”。胡惟庸的得势让刘伯温是 ‘忧愤疾作’。显然,刘伯温的病不是偶感风寒,而是因为心情长久压抑,忧愤交加生了病”。(…) 可见,傅教授所提出的这些推断很有道理。而作为一名在华留学生来说,我虽想了解更多,但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毕竟历史是历史,有些细节现代人是无法解释的。我却有另外的看法。人在世不管出生于某段历史,TA的长相、智慧与人生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这个个体前生今世的因果。当TA完成某个“任务”或已把该偿还的东西偿还完了将自然而然地离去,包括感情。不管我们用现代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也只能推出很有可能性的结论而已。 作为一个着迷于古装剧的女观众,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各位英雄的感情生活。这部台剧不说,就说很早很早以前,当我还在读中学时就看了不少中国电视剧了。其中当然也有诸多明星演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我往年所接触过的影视作品都是已被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了。而有些东西,越了解原本越感到欣慰。就像这部台剧一样,从2006年8月在台湾持续播出到2008年3月,共有九个单元的404集。每个单元大概有几十集,讲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据我所知,这部戏从未在大陆播过。而在越南的近几年来,各个电视台都陆续播出。当初,由于还没完整地买下版权,所以一两个单元播出完之后就停止了。没想到一播就得到越南观众各阶段年龄的喜爱和追随。我早就明知台湾剧的风格。不但剧本很长,甚至有点啰嗦,而且大部分都是内景或假景。但因为它也是一部喜剧,而且讲的故事真不错,所以我越看越把持不住自己了。我还记得当年,因为被剧中的情景和角色所吸引住了,尤其是刘伯温和阿秀——刘伯温的师妹,那段多愁伤感的感情,令我差点儿报上了大学中文系专业。后来通过一些会中文的越南朋友介绍,我意识到在第七单元的某一集,阿秀会死的。若剧中这个情节对于刘伯温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那么戏外,在阿秀牺牲之后也是我们对这部戏的告别。我们不想再看、不想再面对刘伯温,因为看到他,我们会想起阿秀,我们会很难受的。“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每次想到这,我都很无奈。为什么我们的命格恰恰相克呢?”。那时,每当想到这些话时,我就像疯了一样,恨不得看懂每一行字幕的意义,甚至找书籍去了解,看看到底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痛的情景。不过命运的安排还真捉弄人啊。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甚至一直到我快大学毕业之际才会那么一点点汉语。也许对我唯一的安慰就是历史上,刘伯温虽娶了三个妻子,但他对第一位夫人(也是他的表妹)感情最为深刻。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过去没有发生过那场悲剧。 不知不觉,快十年了。为了追求事业、学业,我几乎都忘了心里面仍存在着这个心结——戏中的阿秀为何要死呢?如今,我终于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中国话,终于可以继续跟随“伯温思秀”的故事了。我不知如何形容这个爱情故事有多美,只知道这部戏本来的名称在百度上已被改为《刘伯温与阿秀》了。它不但体现出来了历史上刘伯温最真实的性格,而且也满足了我们的少女之心。唯独不真实的一点就是刘伯温的颜值太高了。 很多人会认为我是个疯狂的影迷而离开现实。但,不管怎么说,若爱上某件事或某个人而能让我们敢追求到底目的并敢与生命打赌来成全它,我觉得很值得!我之前不知为何最近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如今似乎明白了。近两年在中国生活,我发现其实当我们能如愿以偿或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所爱的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觉得这种幸福感除了用泪水来“发泄”之外,实在难以言表了。�n�oh-�
小雨叫主子
刘伯温,坊间称之为神人,说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其实都是吃饭没事干的人现场瞎编的。他要是真能后知五百年,算出自己将死于非命,相信他绝对不会出山当什么国师。身居深山,做个闲云野鹤,闲时抽袋旱烟,嗑袋瓜子,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被朱元璋授意害死的,有说死于党争的,有说病死的。事实上,刘老头是被自己害死的。 刘伯温死于聪明过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总以为众人皆醉他独醒。要知道,在职场中,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说的,有些事是能说不能做的。可他呢,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竟把朱元璋的一些苟且之事点破。这就犯了大忌了。在职场中,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对一些人和事,自以为自己看得真真切切,非要当着众人的面说个清楚。岂不知,别人也不傻,只不过都觉得不该挑破,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意显摆自己聪明的人,就成了名符其实的二百五了。刘伯温的问题就在于,朱元璋心里想什么,他总是一清二楚。甚至朱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这就让朱元璋有些郁闷了:如此一来,天底下岂不有了两个皇帝?现代职场也是一样。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让上司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的时候,那他的路也就快走到尽头了。因为,这标志着他取而代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不再是上司的得力助手,而是埋在身边的一颗重磅炸弹。聪明的人是帮衬上司做事却不露痕迹,有时还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愚钝让上司心生优越。而聪明过头的人,是让所有人知道上司的意志是自己出的主意。 刘伯温死于不留后路。刘伯温和丞相李善长的矛盾升级,源于李善长亲信李彬之死,这也让刘伯温的脖子上从此架上一把无形的利刃。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因违法被刘伯温逮了个正着,按律当斩。身居要位的李善长见老刘竟动了自己的心腹,心里老不痛快了。他亲自找到刘伯温,要他手下留情,给一个面子。甚至连理由都给找好了,说天好久不下雨了,现在杀人恐怕会遭大旱。但刘伯温油盐不进,根本不理李善长的茬,甚至还说杀了李彬,天必下雨。李善长从此和刘伯温势不两立,伙同心腹胡惟庸想尽一切办法收拾刘伯温。这就告诫职场中的人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既要讲原则,又要通人性,切不可脑袋一根筋,处理矛盾时不留后路。 刘伯温死于薄情寡义。朱元璋开国封赏时,给李善长封的是公,给刘伯温封的是伯,前者年薪的四千担,后者年薪的二百担,相差二十倍之多。朱元璋这么搞,是有意给性情孤傲的刘伯温一点颜色看看。但刘伯温让朱元璋更看不起的,是他的薄情寡义。开国之初,刘伯温对朱元璋进言,告诫他要对那些助他打天下的骄兵悍将严加提防,竟说什么天下伟业成就之时,就是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将们的价值用尽之时。那些战将以前的功勋越大,给朱元璋留下的麻烦也越大。要知道,那些助朱夺天下的人,大多是朱的结义兄弟,或是义子、义侄。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劝朱对他的手足们下手,就让朱元璋觉得刘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心、一路人。尽管后来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对开国功勋大开杀戒,但这种事自己做可以,别人劝他做却不行。刘伯温的忠心,换来的是朱元璋的疑心。刘伯温对开国功勋们的薄情与寡义,换来的是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清算。都在一个职场做事,切不可只见事,不见人。即使要搞什么革新,要举什么新政,也不能不顾人情世故。手中有权,可以杀人,却杀不了人情。 刘伯温死于轻信妇人。朱元璋曾因受到武将们排挤而撂挑子归野了,是老朱媳妇马皇后亲自去青田又把他请了回去。开国后,刘伯温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将至,利用生病机会刻意请求隐退。那个时候,要是坚持一下,退也就退了。但还是马皇后亲自到刘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刘伯温再帮朱元璋五年,并说是我把你请来的,日后肯定把你平安地送回老家去。老刘又一次上当了。后来,刘伯温身陷窘境,生死难卜之际,马皇后却也说不上话了。这就告诫职场中的人们,画饼充饥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特别是一说就是几年之后如何如何的诺言,更不能信。三个月之后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别说三五年之后了。活在当下,最现实,也最靠谱。
报关与国际货运 [摘 要〕 本文针对传统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诸多弊端,通过对大量外向型经济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广泛调研,对报关与国际货运工作岗位技能进行了
学术堂整理二十个好写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
第1章 硬件电路分析第1.1节 硬件电路概述该测温系统由五部分组成:电源模块、侦测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通讯模块。电源模块完成将200V,50Hz市电转换
98金秋旅游节暨首届温州商品交易会是温州第一届旅游节至07年,已经是第10届旅游节期间,各县(市、区)也将推出精彩纷呈的活动。4月30日举行的洞头第五届“渔家乐
写过好多次了。需要的话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