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5

万有引莉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古筝摇指论文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hloekloklo

已采纳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关于古筝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古筝作品《夜深沉》演奏赏析2、古筝协奏曲的演奏及其教学实践3、古筝演奏中音乐表现的三要素4、古筝启蒙教学中技法训练探讨5、浅谈新时期高师古筝教学与发展6、浅析当今中阮的表现形式及在乐队中的发展前景7、浅谈古筝技巧"摇指"的运用与发展8、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9、新时期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思考10、一点二角三发力--浅析何宝泉古筝演奏教学艺术理念11、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联曲体结构分析13、对古琴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的思考14、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15、分析我国传统茶艺中筝艺表演的民乐艺术特色16、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17、浅析古筝演奏的力度掌握训练

216 评论

小冷0623

摘 要:古筝“摇指”是古筝演奏中的一种重要技巧,在不同流派、地域的音乐作品中,“摇指”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意义。在运用不同的“摇指”时,技巧赋予这些不同“摇指”的基本意义相同,但在演奏中“摇指”体现的情感意义由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决定。本文简述了几种主要的古筝“摇指”,分析了其演奏方法,并阐述了几种“摇指”分别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意义。 关键词:古筝演奏;“摇指”;表现意义 前言 古筝作为古老的乐器,具有很长的历史,并且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底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古筝在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其表现意义也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巧也在发生变化,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古筝具有不同的特色,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形成了相应的风格流派。古筝的流派不同,所表现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其演奏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1 “摇指”的种类及含义 随着古筝的发展,其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摇指,是在“大摇指”的基础上衍生的其他的“摇指”种类,无论是哪种摇指,它的弹奏方法都相似。从指法上来看,“摇指”分为“食指摇”、“多指摇”;从色质上来看,“摇指”又分为“扫摇”和“扣摇”。 大指摇 “大指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悬腕摇,还有一种是扎桩摇。我们在古筝的弹奏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就是悬腕摇。悬腕摇,是指演奏者在弹奏古筝的过程中右手悬空,右手的食指紧紧地捏住大指甲,再借用手腕的力量来使大指活动于筝弦上,以快速地运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演奏的时候,手腕一定要放松,这样才能保证弹奏出的音质不紧绷。而扎桩摇,指的是将右手的小指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右手的支撑点,其他的动作和方法与悬腕摇一致。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音色具有结实的感觉,音质非常饱满,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食指摇 在古筝的弹奏中,这种方法并不常用,一般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食指摇,是指将右手的手腕置于岳山处,将其作为支撑,用大指将食指的指甲捏住,再借用腕部的力量来使食指快速地运动于弦上,作相应的抹挑动作。在应用食指摇方法的过程中,需要使手指的指尖与琴弦保持垂直的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指的其他部位与琴弦相接触,发出不必要的杂音。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演奏抒情筝曲。 多指摇 多指摇,它是在大指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指在大指摇弹奏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指头作为辅助,包括“二指摇”、“三指摇”等。“多指摇”对于很多类型的筝曲演奏都适用,可以演奏出很多不同的效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古筝弹奏中经常会使用到。 扫摇 扫摇,是古筝在创新弹奏技巧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弹奏法,它是现代古筝创新弹奏的代表方法。扫摇,在弹奏中主要是以指法的技巧来将“大指摇”和“扫弦”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应用悬腕摇的方法进行弹奏的时候,利用中指或是无名指加以辅助,在琴弦上进行扫拔。运用这种方法弹奏出来的效果具有较大的震撼力,爆发性强,一般用于突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扣摇 同“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古筝弹奏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弹奏方法,也是现代古筝弹奏中常用的方法。扣摇弹奏法与其他的弹奏法有很大的区别,它需要两只手同时配合弹奏,右手运用悬腕法,左手压在发音弦上,根据弹奏的节奏左右移动。这种技巧主要是用于弹奏节奏较快或转音较多的乐曲,表现丰富的乐曲模拟声。 2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摇指”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 在古筝演奏中,应用的技巧起着处理乐曲含义的作用,不同的技巧有着不同的表现意义。“摇指”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其应用到乐曲中以表现乐曲的意义,通过音的起伏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种音响的效果。 (1)“摇指”如何使用来表现音乐风格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演奏者的演奏风格和特性。 (2)“摇指”对乐曲的音色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科学地应用“摇指”能够大大地提升音色的质量,延长音波,起到重要的润饰乐曲的作用。 (3)“摇指”在乐曲中能够表现出乐曲的音响效果,具有非常好的模拟功能,能够展现出各类生动的画面。 不同“摇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 “摇指”在现今的筝曲中广泛运用,在不同风格的各流派中,“摇指”更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演奏方法和表现意义。“摇指”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把不同的“摇指”演奏方法恰当地运用在乐曲或不同的乐段中,将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如今的“摇指”技巧之中,表现意义较为明显的是“食指摇”、“扫摇”和“扣摇”。 (1)“食指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食指摇”是由大指摇衍生出来的演奏方法,由于一些特殊的音效特点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乐曲中较为常用。很多较为抒情、节奏较为缓慢的乐曲中,“食指摇”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食指摇”常常表现的重点是音色,它是将乐曲流畅、美妙的音色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著名乐曲《瑶族舞曲》中食指摇的应用,就以细腻、轻柔的摇法将音色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乐曲更加优美、动听。 (2)“扫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古筝技巧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后,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摇法,其中“扫摇”就是属于现代的古筝“摇指”方法。“扫摇”相对于大指摇、食指摇等前期的摇指,综合性更强。“扫摇”能够有效地模拟出各种音效,一般用于表现一些欢乐的场面和描绘自然风光的乐曲。例如,在乐曲《战台风》中,利用“扫摇”展现出曲子中工人与台风相抵抗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真实再现了场景。因此,在较为激烈、蓬勃的乐曲中运用扫摇,可以有效地加强乐曲的音响效果,使音乐达到激烈的高潮效果,体现出完美的动态场面。 (3)“扣摇”在古筝乐曲中的表现意义。与“扫摇”一样,扣摇也是在古筝弹奏技巧的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摇指。扣摇与其他的演奏方法不同,它不是为了表现乐曲的旋律有多么婉转或激烈,而是用于一些特殊的发声,如模仿某种自然音效。因此,它不属于旋律性的摇指。扣摇的使用是为了更加逼真和生动地表达乐曲中的场面。例如,在一段乐曲中,会出现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而“扣摇”就是在乐曲中加入适当的音效,如马鸣声、风声等,以此使乐曲更加形象。 3 结束语 在古筝演奏中,“摇指”的技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摇指”在古筝乐曲演奏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类别的乐曲需要使用不同的摇指。在古筝演奏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乐曲,都可以运用“摇指”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但在运用“摇指”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同时了解“摇指”所表现的意义和适用的范围,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古筝演奏中,可以将古筝乐曲的含义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传杰.试谈古筝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92-93. [2] 刘春熙.古筝乐曲演奏中不同“摇指”的表现及意义[J].大众文艺,2015(23):155. [3] 吴莉.演奏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双重突破――王中山古筝艺术的创新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72-76. [4] 杜嘉莹.浙江筝派大指摇的运用及训练――以筝曲《战台风》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70-73. [5] 姚盛俊.浅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以“托劈”“摇指”“轮指”的发展为例[J].大众文艺,2010(24):7-8.

289 评论

lulu酱求好运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作主体的品格和气质。本文通过对典雅、悲情、壮美等不同风格的梳理,反观和阐述了不同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结构铺排、内容题材、意蕴内涵以及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一、古筝音乐中的典雅美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作品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词雅致,犹如新出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在音乐语言运用或乐句“行文”方面,典雅之作多平实典重,旋律一般体现出舒缓、闲适的特点。这决定了在乐风上,作品多具有轻盈、秀雅、舒展、自由、匀缓等品格,有些则格调高古,雄深雅健,意境浓厚。乐曲“动中有静”的柔和的安排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以和谐、静谧的审美感受。在题材方面则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在意蕴上,可谓“闳约深美”,多追求以“和”为美,在意旨的表露和情感的表达中追求适中、平正和匀称,由此也多蕴藉绵密,余韵悠长,意境多宏大乃至超然,为人们呈现出的是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其中融入着人们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典雅包括如和雅、古雅、清雅、儒雅等多个子范畴,具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雅即和平雅淡。作品一般体现出平和闲适、温润和雅的境况;古雅则意趣贵高,追求一种高远的意境;清雅则是一种最高“雅”静的体现,它是对浊的升华,对俗的超越,作品里浸着一股股不染尘俗的清气,给人以超尘弃俗、冲淡质朴的审美感受。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梅花三弄》也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格调娴雅清新,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寒鸦(即鱼鹰)悠闲自得的步态以及追逐嬉戏于江湖中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粤乐筝曲《平湖秋月》一曲犹如清风从人面拂过,清新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美不胜收的深秋月夜。典雅的古筝音乐作品注重声韵互补,重视意境的拿捏和营造,通过颗粒性的弹拨乐声织就的音串、形象的音响模拟效果和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让听众展开联想和想象,每位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修养来描绘自己心里的诗情画卷。《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古筝乐曲无不如此。二、古筝音乐中的悲情美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和坚强。中国与西方在悲剧精神方面具有不同的传统。同是悲剧性,中西方对它的性质界定、对它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是个不相同的。这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根源。抛开导致这种不同属性和不同感受认识的缘由,但就美感表现、美的性质而言,西方作品多“悲怆”,中国作品则多“悲伤”或者“伤感”。西方的悲剧美是要给人当头一棒,悲的尤其彻底和淋漓。而中国音乐作品在悲剧的感受方面是以一种“哀怨”、“哀惋”方式体现出来,也恰如此,“哀怨”成为中国悲剧性音乐作品中最普遍的情感基调和陈述方式。藉此,笔者将这种在音乐作品里所寄寓和渲染的“感伤”、“哀怨”等情感基调称为悲情。之所以这种作品能打动人,抛开形式,单看内涵或内容,完全是因为它的悲情美。与典雅的作品娓娓道来的形式相比,悲情的音乐作品则要大起大落,极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多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尤其是刻画古代女子心境与情绪的作品,充分把古筝在表现腔韵方面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和番》、《落院》中陈杏元的愤懑独白、《汉宫秋月》中宫女的凄凉心境俨然是古筝左手技法的诉说和吟唱功能的范例。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筝曲《长相思》就运用了古代歌曲以及陕北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为素材,调式的独特将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在意蕴方面,丰富而深刻。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进行创作,或“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抑或“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乐曲作品在“声文”方面重视主体的情感体验,那么相应地在题材方面,自然多以反映艺术主题或对象的情感为主。一些表达情感母题的乐曲也很容易将人们打动,如《陈杏元和番》、《昭君怨》、《汉宫秋月》、《文姬思汉》等。如《陈杏元和番》,乐曲通过大指掌关节发力而来的托劈结实清脆,左手的迅疾按滑以及边游摇边按颤的音响将主人公悲愤、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叹悲苦,悲离别”就成为人类一种珍惜自身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悲苦与离别产生了人类诸如忧思、愤懑、伤感、凄苦、惆怅等多种情绪,在艺术作品中则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感伤之作。如刻写闺阁之怨的,它往往描写在封建礼教压抑女子的苦闷、压抑之心境,正值风华的女子悲叹独守空闺、韶华尽逝;代表性作品很多。反映了古时女子听命家长安排,不能自主人生大事而造成精神痛苦和折磨的《闺中怨》(河南筝曲);反映出于无奈背负历史使命而出国和番的《昭君怨》、《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妆台秋思》;反映宫中女子凄凄冷秋夜,思念远方亲人,唯有寄月伤情的《汉宫秋月》;反映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弟子颜回的逝去而惋惜感叹的《叹颜回》;反映“追思盛德,泪染湘竹”而寄托娥皇、女英二妃对舜帝思念之情的《湘妃泪》等,无不饱含着艺术形象主体的忧郁、愤懑却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创作筝曲《陌上桑》(阎明、刘巧君曲)、《雪梅祭》(王中山曲)、《嫦娥奔月》(杨娜妮曲)等,都在延续着对人类悲苦、哀怨之情感的摹写和创作。这些都是因个人遭遇不平的个中哀愁悲怨,仅仅是悲情题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的包括忠义爱国之士忧国忧民、感伤时事、感叹故国家园的正义弹唱。筝曲《哀江头》、《临安遗恨》是典型的代表作。《哀江头》表达了诗人对国难家难的悲叹。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巨大创伤,战乱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布,百业俱废,诗人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悲痛、悲愤、悲伤,心系苍生而百感交集。《临安遗恨》则描绘了忠义之士身陷囹圄,仍系家园社稷的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悲情。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暮夜沉昏也是人们容易动心的时辰,傍晚或者深夜时分,人们或思念故国家园,或思念亲朋好友,或思情思凡,筝曲《鸿雁夜啼》、《蕉窗夜雨》、《夜深沉》、《枫桥夜泊》、《秋夜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三、古筝音乐中的壮美在审美风格中,壮美和优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或者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壮美品格的作品就占有了很大比重。壮美与其他美相比,若将优雅之作比作手按南琶娇声评弹的女子,那壮美的作品无疑是手持铜板高声讴歌的大汉了。它没有“小家碧玉”似的羞赧,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而整体上充盈着大气和有力的震撼。壮美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史诗的美学特点。它以气势取胜,多宏伟、壮观之貌,在乐曲篇幅、乐曲形式、结构铺排、声响效果、演奏技法、旋律动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壮美的音乐作品往往采用叙事的方式,极具情感张力,旋律具有极为明显的动势,这些作品可以模拟狂风暴雨,可以刻画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包含着对生命的一种歌颂和肯定。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或者形式铺排方面,壮美的作品作讲究丰厚的织体,讲究乐音的饱满,由此多采用和弦、大段的点奏、重勾托劈、扫摇等指法,声响效果震撼人心。从乐曲的速度来看,壮美的乐曲作品多比较急促,乐曲结构多宏大,音乐的情节性非常典型,比如反映码头工人欢快劳动、为拯救国家才站而与风雨搏斗的《战台风》,就通过劳动、台风、搏斗、雨过天晴等段落构成,情节典型。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在演奏技法上也十分讲究。除了左右手演奏大和弦之外,右手方面多运用一些扫摇、重勾托劈等特色技法。纵观一些壮美的作品,都强调对特殊技法的运用,比如扫摇,摇指在加上扫弦之后,气势和力度明显加大了。在左手,则经常是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加以固定的伴奏音型,多以低音组伴奏为主,从而将音乐的声部丰富起来;另外演奏技法也讲究快速,比如对点奏(轮抹)的运用。这些在《战台风》中都有体现。近来,壮美的古筝音乐作品也多采用钢琴伴奏,典型代表就是《临安遗恨》。乐曲开始,钢琴悲壮的前奏、古筝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奠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基调。乐曲刻画了爱国英雄岳飞忧国忧民的焦虑、战场上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此外如《英雄们战胜了大黄河》、《霸王卸甲》等作品都是壮美的,作品里寄寓着对象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品格。壮美的文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人们在这些作品的审美中,找到了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为人们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食粮和源泉。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筝论文研究意义

    音乐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音乐系是培养能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音乐教学和教育研究能力的中等学校教师及社会文艺工作者的专业学科。以下是我为您

    Rainbow蓓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古筝遥指毕业论文

    从审美风格看古筝音乐鉴赏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在其体貌、风采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类型,我们将这种体貌、风采类型视为“审美风格”。鉴赏者可以从这种风格中可以看出其创

    蛋蛋的肉粑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古筝类毕业论文

    论古筝今年来的发展趋势

    非人勿扰的201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古筝曲目毕业论文

    古筝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同样也是古筝曲的代表作。古筝这种乐器特点是行云流水,因此用来表达《高山流水》是再合适不过。

    winnie110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古筝毕业论文派别

    何为南派、北派?南派主要指:浙江,潮州,客家,福建 这一带古筝曲子为主,包括特有的演奏技法;北派主要指:陕西、河南、山东 这一带的曲子,这一带的曲子,左手韵味特

    漳南一邺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