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台湾学子:两岸青年应思考如何让华人思想影

发布时间:2015-07-14 11:24
  嘉宾:
  陈惠名 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研究生
  庄为杰 国立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 硕士
  柳育汉 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博士
  蔡易潋 台湾成功大学工业与资讯管理研究所 硕士
  第八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于1月27日至2月6日到北京、河南、浙江等地进行参访活动。“杰青团”秉持“中华青年,振兴中华”的宗旨和理念,为两岸交流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自2004年以来,民革中央已接待近300名学生领袖。其中部分团员已在台湾政治、经济等各领域担当重要角色。
  作为台湾青年精英,他们眼中的大陆、大陆学子是怎样的?他们对两岸关系以及未来走向又有着怎样的思考?记者对话“杰青团”四位成员陈惠名、庄为杰、柳育汉、蔡易澂。
  记者:此次来对大陆、对北京的印象怎么样?
  庄为杰:第一次到北京。我来大陆就是要来亲眼看看这边的变化,因为我的老师常跑大陆,他常常告诉我每隔几个月大陆就会变样子,所以我必须要来这边看一看,跟想像的是不是一样。今天来到这里,受到民革中央如此高规格的接待,感受非常良好,透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学习到比较多的东西。
  柳育汉:此次我们的主题是“创新创业”,因此我希望通过两岸有关学者或专家,能够针对产业创新、未来创业做探讨,为两岸相关产品开创康庄大道,也为两岸带来更好的商机。
  蔡易澂:我之前来过清华大学,也曾去青海支教,北京这边很熟悉,大家对我们都很热情,感觉很温暖,很亲切。而那一次去青海支教也让我对大陆的风俗民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和大陆学生做了很深层的感情交流,对梦想、对未来、价值观都做了交流,对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志工(注:相当于大陆的志愿者)经验。
  台湾学生关心个人未来与社会远胜政治
  记者:你们中间的很多人都与大陆学生有过交流和接触,在你们看来,两岸青年学子有什么不同吗?
  庄为杰:我跟上海、浙大的学生有过交流,跟我们在台湾想像中大陆学生不太一样。台湾过往给我们的教育是:大陆是封闭的,没有那么现代化。当我和他们接触以后,这种印象就改变了,他们甚至比我们更开放,他们的思想更有国际观,这可能是台湾学生需要学习的。
  台湾的大学生,他们对一些政治性的议题和认知,相对大陆学生是比较不足的,他们不太关心政治上的议题,反倒比较关心自己的未来,比如这次我们会讨论的创新创业,这些议题是他们比较关心的。此外,台湾学生对志工也很积极,他们不仅到偏远地区中小学做服务,甚至推展到国际志工,去尼泊尔甚至非洲。还有创业,台湾目前正在推行一个蛮大的创业计划,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去打造自己的未来,鼓励他们出来创业。
  台湾学生到大学是在找寻自己大陆学生是在找寻别人给予的认同
  陈惠名:大陆学生很用功,真的非常用功,我刚来北京大学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开学,发现整个图书馆都是满的,想找个位子坐下来看书找不到位子;其次同学们生活自律性很高,目的也很明确。来北大念书的人(研究生),他们知道想要什么,比如我想好好学习,我想认识一些朋友。会为着那个目标去努力,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认定、定位是很快速的。
  台湾学生到大学之后是在找寻自己,而大陆学生我觉得他们来大学后是在找寻别人给他的认同。这是不同的,因此他们从事的活动就会有所差异。台湾学生在找寻自己,所以他可能会关注小小的议题,但是他特别感兴趣的。比如我的朋友,有的人会关注体育发展,他会深入关心体育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然后促进一些比较和平的互动等;比如我的一个学长,他关注新闻,他为了以后能够报道出出色的新闻,从大学开始每个礼拜要读三本书,扩充自己的知识,然后他会通过阅读的东西看待一个事件,去理解,产生一个架构,进而跟大家介绍这个事件;像我一直比较关心的就是台湾政治的演变,从早期的威权时代,逐渐转换到比较民主的时代,我关注的就是这种情况下人们心中的改变。
  台湾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经过两三年的潜伏期,先自我培育,等有点东西的时候,开始写文章,透过社团办讲座将这些东西推向更多的人。比如说像我刚刚提到的体育,我们每个暑假会定期办讲座,跟高中学弟学妹讲我们在大学学到什么,咀嚼到什么,然后来跟大家分享。
  蔡易澂:我觉得我们对未来都很有梦想,都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想要实践。差异的部分,我会觉得大陆学生普遍都很积极,而且非常自律,就像我在北京清华的朋友,会早上6、7点就起来念英文,读书的那种认真程度,大陆学生比台湾学生要优秀。台湾学生可能是脑筋比较灵活,比较充满创意,这样会有很多想法。
  多角度去思考,深化文化经济交流促进两岸关系
  记者:怎么看待两岸目前的关系?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又会有怎样的预期?
  庄为杰:我觉得目前两岸关系是在朝对的方向发展,搁置争议,共同朝向未来有前景的目标前进。可能两边都有一点不一样的杂音,但我觉得未来会慢慢地平复下去,透过彼此的交往,彼此交流,可以降低政治上的认知错误。
  我对两岸未来是比较看好的,是和或统一这些问题不去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两岸的交流一定会更频繁。我今年9月就要过来大陆这边考律师,我也会规划未来在大陆怎样发展、立足。这边毕竟是一个大市场,有很多的机会。
  柳育汉:我觉得两岸关系在近几年有很大突破,我相信在未来有很多值得人们期待,不管是产业方面的合作,或是文化交流等等,都能够为两岸的人民带来很大的方便。我希望也期待,未来都能够使双方互惠互利,这也是我们两岸人民所期待的。
  蔡易澂:我会站在比较个人的角度,我会把世界当做舞台,我会把两岸当成好兄弟一样,彼此支持彼此互助合作,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陈惠名:两岸关系现在不搁置争议的话很难谈下去。台湾社会里有很多元的声音,这是它最宝贵的地方,我们可以容忍各式各样的声音存在,如果不搁置争议的话,我们其他东西没有办法谈下去。所以我们现在搁置争议,从文化层面逐渐地潜移默化,从经济层面让大家意识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同文同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来进行更紧密地联络、交往等。所以我觉得接下来我们得从文化下手。
  我们从小在台湾这片土地上长大,我们受的教育,体制的熏陶,感受的文化氛围会不一样。小的时候就会告诉你you can free for challenge,free for think,free for ask(你可以自由去挑战,去思考,去提问),从小就告诉你,你被允许这么做。台湾毕竟是一个有很多声音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小政权大社会的一个氛围,这个氛围底下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人们可以去思想去挑战。比如现在马先生的领导下,我们可能也有别的思想方式,但这些思想方式并不能渗透到每一个个人当中。所以我觉得唯有继续渗透的文化交流,才能逐渐地影响每一辈,我这一辈的人,我下一辈的人,我下下一辈的人,在这种交流当中互相理解、互相渗透。
  所以我们才会说,文化经济这方面的交流得继续做下去,继续努力。像我们杰青团,让我们持续深化地交流。杰青团还要把这些年轻人带到特定的领域,行销、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等,我们会持续深化以及互动,我们才能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去谈这些问题。
  两岸年轻人应共同思考如何让华人思想去影响世界
  记者:两岸青年学子在未来两岸关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庄为杰:我们都很期待跟大陆学生做交流,因为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地球村,大家彼此开创一个新的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把争议搁下来,找寻大家共同合作的一条道路去走。台湾学生未来会越来越多人过来创业、就业、就读,之后再回台湾,也有可能就到这里定居,这都是有可能的。当然渠道如果更宽广的话,有更多讯息带给台湾的学生会更好。目前很多台湾学生对大陆的认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比较有限,不了解现在真正的大陆到底什么样子,可能还停留在20年前教科书上教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可以多开放渠道,多给他们一些讯息,给他们多一点机会,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我自己接触到的学生,他们可能想来大陆,但机票钱出不起就没法过来。我们可以开放一些更便宜的管道加强沟通,比如通过互联网。
  陈惠名:应该说我们这辈的年轻人,他们的交流方式会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做法是搁置政治争议,我们的问题才能继续谈下去。对于年轻人来说,对台湾的年轻人来说,我们急于找出我们在华人世界的定位,我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在整个世界霸权体制之下我们怎么样被自我定位,台湾年轻人在围绕这些问题不停地突破、不停地在找寻。
  所以我觉得十年之后的年轻人,我们重视的是一个华人的文化,能不能在世界60亿人口当中去告诉人家你怎么珍惜华人文化,并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已经脱离了你们理解的那个层面。中国创意产业的崛起,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输出,刚开始可能是物质面,经济面,接下来就是思想层面,我要告诉世界中国人、华人怎么思想,然后让你来被我们影响。因为思想是一不灭的东西。我觉得这应该是未来两岸年轻人共同要达成的使命。

上一篇:试论台湾会馆与台湾街

下一篇:试论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