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党政干部的“小节”观

发布时间:2023-12-10 23:28

  摘要:小节与大节的关系是辩证的。小节中也有政治、有方向、有导向。小节与大节紧密相连,小节不拘则大节难保。防止在小节上开始演变,就要注意: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在小节上犯错误“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不能以小毛病“有一点无所谓”来放纵自己。党政干部要确立正确的小节观,必须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作风、情趣爱好、非分之想、朋友圈子与小节的关系。


  关键词:小节;大节;党政干部;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7-0028-05


  作者:牛国顺


  西汉陆贾在其《新语•慎微》中说过:“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纤维之事。”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实现济世救民的伟大志向,就要注重自身存在的小节问题,不要使小节问题发展为大问题、恶性问题。小节,也属于名节之列。小节不良,发展下去就会大节不保;小节上的“病变”,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大节上的“顽症”。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谈到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时指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就是要求我们在作风建设上不可忽视生活作风这类小节问题。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一步陷入泥坑,往往是从生活上一些看似小节的地方开始的。所以说,要求党政干部注重拘小节,善于从小节上抓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这一点很重要。那么,党政干部应当怎样看待小节,应有什么样的小节观呢?


  一、认清小节与大节的辩证关系


  在拒腐防变这个问题上,有的人认为:小节上的问题、毛病,抓不抓无所谓,只要把握住大节,在大节上不滑坡就行了。这种认识,不仅是片面的、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对于党政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当然要讲政治,要抓大是大非问题,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小节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从来都是有与无相生、大与小相成、高与下相倾、前与后相随的,如苏轼所言:“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做为党政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解决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而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无不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做起。有人认为小节无害,或小节无大害,只要立场对头,政绩显著,小节放松一点出不了什么大问题。其实,“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小节不保,大节必失。古人说:“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为防止“涓流不止”引出“溪壑成灾”,就必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小节上抓起。不妨看看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其实大多也曾是勤勤恳恳的人民公仆,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就是从一份礼品、一点礼金开始,以至后来发展到见酒则醉、见财则贪、见色则淫的地步。党政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生活小事上表现出来的。小节和大节紧密相连,小节影响着大节。小节不出事,大节才能出彩;小节不拘,则大节难保。


  在人生哲理的层面上,小与大、微与巨从来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人们思想的改造、转变,就是要在把握大节的前提下,抓住小节的校正。质与量的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质都是一定量的质,质中有量;事物的量又都是一定质的量,量中有质。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生检饬,难盖一事之愆”。大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变化,无论是正向提高还是负向堕落,都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结果。量的积累,往往表现为缓慢的、渐进的、细微的过程,但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引起质的飞跃。进步的飞跃产生于坚持不懈、一点一滴的努力之中;堕落的飞跃产生于小毛小病的持续放纵之中。对于每个党政干部来说,既要注重抓大节,又不可忽视抓小节。要知道,小毛病不克服就会发展成大毛病,小问题不解决就会演变成大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慎于小”,才能“不惧于大”;只有戒于近,才能不悔于远。小节好,益大节;小节差,损大节。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就要从小节抓起,把好小节,才能守住大节。党政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政治信念、组织纪律、精神风貌、工作状态、生活情趣的综合反映,离不开平时的点滴积累。其实,越是具体的小事,越能看出人的品质;越是细微的情节,越能折射人的灵魂。小节中往往有政治、有方向、有导向、有形象、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列宁说过:生活上的堕落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腐败。所以,党政干部都要懂得,哪些事情碰不得,哪些东西染不得,哪些场所去不得。“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所以,小事当慎,小节当拘,要切实做到:心明如境,不让纤尘。要慎细微处,越是小处越留心;慎无人处,越是暗处越小心;慎坦途处,越是顺处越警心。在历史上,大凡“公清若水,德溢馨风”者,大都能防微杜渐、慎独励志。党政干部要明白:蝇头小利不可沾,个人小“利”不可张,交往小“节”不可随,工作小“过”不可轻。只有一切从细微处着眼,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谨言慎行,严格要求,才能在持之以恒中使自己走向完善、成熟。


  二、把握小节演变的突破口


  古人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一些党政干部由小节上的演变走向大节上的失衡、失规、失理、失纪、失法,往往是从不清醒、不自觉、不认识开始的,是缺乏忧患意识、自警意识所致。所以,找准在小节上开始演变的突破口极为重要。我认为,做到这一点,在思想认识上要注意把握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能以“不是我一个”来原谅自己。有人认为:“在小节上有毛病的干部多得很,又不是我一个,有什么关系?”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干部对于一些小节上的问题往往采取“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的态度,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一些小问题发展为普遍现象、普遍问题,甚而成为共性的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问题。一些干部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栽了跟头,仍执迷不悟,并以“不是我一个”来原谅、开脱自己。其实,无论是小节问题还是大节问题,是非曲直自有评判的客观标准,是不会因追随者的众或寡为转移的。因此,问题不在于能否攀比,而在于跟谁去比,追随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党政干部来说,跟勤政廉洁者比,就能向人民公仆的目标不断攀升;追随不正之风,就会滑向官僚主义乃至贪污腐败的泥坑。可见,一个人一旦陷入了不正确的攀比之中,就会由心态上的失衡走向堕落。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有些党政干部错误地与大老板比,与大款比,比财富、比享受、比消费、比阔气,从而比掉了朝气、锐气和进取心,而这种不正常攀比的背后,则是党的宗旨意识的淡化。因此,在防止小节演变上,我们要去掉不正确的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树立人心向贤之品、之德、之行。所谓“贤”,是一种远见卓识、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一种智慧结晶,还是一种优良品质、一种高贵气质、一种自尊自信,是向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正道”,就是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它决定着人类社会总是在真善美同假恶丑的矛盾运动中向着更高的文明形态奋进。作为党政干部,就应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以能否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一根本利益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标准,从而拒绝各种诱惑,防止在小节上的演变。要重视“见贤思齐”的导向作用,以英模先进人物为榜样,加强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良好形象。


  第二,不要以“只此一次”来开脱自己。有人认为:“在小节问题上出一次问题,只要下不为例,不会影响大节,算不了什么大事,不必大惊小怪。”有这种思想的人,对“第一次”看得很轻、很淡,这实际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事实证明,许多出问题的干部在未违纪犯罪之前也曾是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但是,一旦突破了“初次”这道防线,他们人生的“管涌”就难以堵住,直到滑向犯罪的深渊。所以说,慎初是理智的思考、“杜渐”的“阀门”,“第一次”不是不要紧,而是极其重要、极为关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恶小不注意,任其发展,势必酿成大祸。所以,要切记“守身如玉要慎初”。一名党政干部,若是在“钱、权、色”面前不慎初,有了第一次,就会越陷越深,最后不能自拔。许多人都是待到东窗事发,关进班房时,才认识到“好人与坏人仅一步之遥”,但却是悔之晚矣!《新唐书》中说:“福祸之来,皆根于初,护终若始,独慎其替,始不焉,终将安归!”对党政干部而言,当一些“投来所好”和“可乘之机”向你纷至沓来时,切记要把住“慎初”关口,防止坠入欲壑难填的境地;当面对诱惑萌发非分之想时,切记要理智思考,决不能心存侥幸,知法犯法。“细微眇之渐”而“必生忏之患”。无数事例说明,贪腐之事只要开了头,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口子,也会迅速扩大,要不了多久,就会走到“悬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的危险境地。所以,在抓小节,实现廉洁自律中,要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时刻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次,掌好人生之舵。只有这样,说话才有“硬气”,办事才有“底气”,做人才有“正气”。


  第三,不能以“一点小节无所谓”来放纵自己。有人认为,“身上的小毛病不是大疾,有点无所谓”。在他们心中,“小节”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犯不了什么大错。比如:有的人管不住嘴,习惯喝点“小酒”,向上级吹吹“小牛”;有的管不住手,爱捞点“小外快”、搞点“小回扣”、收点“小礼品”;有的管不住腿,喜欢跑到娱乐场所去泡个“小妞”,在上上下下拉点“小关系”。这些人片面地理解了小节问题,以为小毛病谈不上违法乱纪,酿不成大错,因此就“大夫不拘小节”了。其实,个人小节从来就不是小事。古话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妨于小,终亏大德。”这个道理很适合于党政干部在道德方面的修养。一些看似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名党政干部的作风和形象。殊不知,小节常常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所谓“大事看才,小事看德”,链条最容易在薄弱的环节断裂。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丛福奎、李真等腐败分子,没有一个在“小节”上是干净的,不少党政干部都是由“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由放纵小事到蜕变堕落,最后成了人民的罪人,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教训。凡是素质过硬的党政干部,都是既能在大是大非上管好自己,又能在小事小节上严格自律的人。而那些小事上管不住自己的人,大事上也往往很难管住自己。所以,小节不能小看,小事不可小视。党政干部只有注重小节,事事处处用正确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把小节当做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风建设的大事来抓好,在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树立党组织的崇高威望。


  三、处理好小节问题上的“四个关系”


  小节之所以会酿成大错,是我们不注意小节、放松小节的恶果。小节问题渗透于我们思想、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要抓住、抓准小节上的问题,就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处理好在小节上易出问题的“四个关系”。


  第一,要弄清生活作风与抓小节的关系。有些同志认为,生活作风属于个人行为,多是些琐碎的生活小事,没有必要认真对待,这是一种糊涂认识。生活作风反映出一个人对待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模式,党政干部的生活作风就像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我们党及其成员的面貌和形象。当前在生活作风上,一些党政干部一味追求“高规格”,比如,穿时尚名牌、坐豪华轿车、进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玩新鲜刺激,等等。更有甚者,把“包二奶”、养情人作为追逐的生活目标,以填补所谓的“情感空虚”。这种在生活上的过分甚至是扭曲的追求,反映了少数党政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宗旨意识的淡化。把这些看做是小节问题,以为无伤大雅,显然是十分错误的。看看今天那些堕落成为腐败分子的人,有哪一个不是从生活小节开始,由贪钱恋色、吃喝玩乐而逐步坠入了违法犯罪深渊的?党政干部的身份、地位特殊,其行为在社会上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因而,他们的生活作风问题绝非个人小事,不可等闲视之。否则,小则影响领导者个人的政治生命,大则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决非危言耸听。在太平盛世之下,有人提出“安逸也是一种考验”,此话不无道理。因为,安逸容易滋长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和不思进取的思想,而这正是严格自律的大敌。在好的发展形势面前,有的同志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在吃喝玩乐中,进取意识退化、自律意识松懈、党性原则淡忘了。他们之所以犯错误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很多都是从小节上,从贪图安逸享乐、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愿过清淡平凡的生活开始的。可见,生活作风非小节。党政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洁身自好,不为小利所动、小事所腐、小节所误,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第二,要弄清情趣爱好与抓小节的关系。人有七情六欲,有个人的兴趣爱好,这很正常。不过,兴趣爱好有庸俗与健康之分,作为党政干部,对此应有更高的要求。可是,有些同志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活情趣仅仅是个人爱好上的小节,组织上没有必要关注;或者认为生活情趣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组织上没必要去干预。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特别是休闲时间的增多,使人们的业余时间和生活情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党政干部的行为对群众产生着示范作用,因此,有理由要求他们用健康的兴趣爱好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来影响、带动群众,这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还要看到,个人情趣爱好又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人充满快乐、奋发向上,也能让人走火入魔、身陷囹圄。古人曾把个人爱好称为“祸媒”,告诫人们:“好水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对党政干部而言,情趣爱好绝不是个人的生活小节、政治小节,它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道德水准甚至政治风采。生活情趣,是人生境界、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表现。崇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直接反映在一个人的情趣爱好上。高尚的生活情趣应该是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体现着社会生活的新观念、新思想、新风尚,属于先进思想文化的内容;而低俗的生活情趣,总是滋生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土壤之中,属于腐朽没落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看,党政干部的情趣爱好也决不可等闲视之。更何况党政干部手中握有权力,在别有用心者看来是有“利用价值”的,所以,更要慎对自己的爱好,对“投己所好者”保持警惕,对自己的爱好要节之有度。倘若将个人的情趣爱好与权力相结合,以至于失范失度,那是要导致悲剧的。所以,党政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情趣爱好,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情趣爱好,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高尚的道德约束情趣爱好,用党纪国法规范情趣爱好。要区分情趣爱好的俗与雅,既追寻健康高雅,又不脱离大众的普遍喜爱。要把握好情趣爱好的“度”,不沉迷,不成癖,不痴狂。尤其是当个人情趣爱好与党的事业和“权为民所用”的原则发生矛盾冲突时,则应该毫不犹豫地忍痛割爱,决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错误的选择。总之,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做一个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的人。


  第三,要弄清非分之想与抓小节的关系。非分之想,是“想”那些本来不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了这种非分之想,人们就有可能在它的支配下去干违规违纪违法之事,这是党政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的大敌。可是,有些党政干部却认为,非分之想只不过想想而已,是一种思维活动,并没有触犯法律,属于小节之病,不必小题大做。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任何人的不法行为,都是由非分之想开始的。思想上有了邪念,看起来一时没有侵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但滋生发展下去,就会有人把“非分”当作“正常”,把“羡慕”当成“追求”,把“虚想”变为“实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由于非分之想深藏于人们内心深处,侵害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为人们所识别、识破,如果任其发展,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会葬送党政干部自己的前途。所以说,非分之想不是小节问题,抓这方面的问题绝不是小题大做。古人云:“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作为党政干部,只要真正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然能抛弃一切非分之想,不因无权而自卑,不因无钱而空虚,不因无名而忧伤,做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忘我奋斗,无私奉献。


  第四,要弄清搞小圈子与抓小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政干部喜欢搞小圈子,以达到拉帮结派,垒“山头”,获取私利之目的。对此,他们却说:“交朋友是个人生活上的私事,是小节,他人不应干涉。”当前,个别党政干部为了彼此利益而结成的老乡圈、同学圈、战友圈、专业圈仍在扩大、发展之中。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亲近自己的“熟人”、同出故里的“乡人”、执掌实权的“要人”、具有广告效应的“名人”、腰缠万贯的“富人”、情投意合的“友人”、亲密无间的“恋人”等等,统统划为圈内,不是称兄道弟,就是哥们朋友;不是相互吹捧,就是结党营私;不是相互包庇,就是相互利用,显得十分火热,十分风光,十分有利。古人说:“气正而邪不侵,气不正而邪生”,“风正,则百官皆守;风不正,则百弊俱生”。搞小圈子、垒“山头”,看起来只是与一些人走得近一些,显得亲一些,实质上却是以“圈”划线,以“山头”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什么党性,党的原则,甚至国家的法律,都不在他们的话下,因此,这是一种反面的行为导向,是非常有害的,弄不好就会使人滚向犯罪的陷阱。党政干部也是社会的人,人生在世,朋友不可少。好朋友是一面镜子、一个参谋、一个诤友,与善友交结,能够得到真诚的帮助,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善于交友,是合作共事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但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真正的团结和友谊是以共同的理想、事业为基础的,为了崇高的目标,献身于共同的事业,这是同志之间交往的思想基础。对任何人,都不能搞小圈子,而要以公心待人、为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多交一些品德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多交一些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执政能力;多交一些敢于批评自己的朋友,以减少工作的差错。对朋友之言要听之有鉴,对朋友之托要思之而行,对朋友之事要处之有章,对朋友之才要秉公而用。而那些惟权是交、惟势是交、惟利是交、惟色是交的“朋友”,是千万交不得的;这种“圈子”和“山头”,是千万划不得、垒不得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为党政干部,尤其要多交一些在基层的平民朋友,多交一些无话不谈的穷朋友,多交一些面对黄土背朝天的苦朋友,多交一些弱势群体的难朋友。多听群众之言,倾听群众呼声、诉求,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有多交平民之友,才能摸到实际情况,把握实情,实施科学决策;才能集中群众智慧,带领群众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党政干部对于自己的生活作风、情趣爱好、结交朋友等等这类看似小节的问题,一定不可掉以轻心。要用正确的小节观来看待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从小处着眼,管好自己;从小事做起,干好工作,做一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本文来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杂志

上一篇:台湾新型单兵战斗与防护装备概览

下一篇:军民融合发展持续释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