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中国近现代军事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12-08 00:34

  中国近代军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欧美、日本等国有所不同,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而是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被动性和偶然性,属于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模式,是内忧外患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被动选择。中国近代军事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发展变化。根据主要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学习欧洲、学习日本以及学习苏联(美国)三个阶段。


  11866年至1894年的学习欧洲的军事高等教育模式


  1.1办学体制


  1866年创建的福建船政学堂秉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是中国第一所军事院校。1885年成立的天津武备学堂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院校,这一时期的军事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均属中央或地方督抚集中办学,属官办学校,在学校机构设置上,均为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在经费保障上,多由中央财政下拨或地方督抚筹措而得。二是大力效仿欧洲军校教育模式。海军院校主要效仿英国,陆军院校大多参照德国,大量聘请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现役或退役军官担任学校教习。三是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教习大多由洋人担任,其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思想理念方面与汉文教习及学校中方管理层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洋文教习与汉文教习在薪酬上的巨大差距,洋教习又常目中无人,高高在上,在教学方式、训练方法上多有专断,学校事务受洋人掣肘较多,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1.2培养目标


  以船政学堂为例,其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前学堂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目的是为制造轮船。二是后学堂培养的驾驶专业学员,旨在培养舰船指挥军官,三是后学堂培养的管轮专业,培养舰船的机器操纵、维护等技术军官。天津武备学堂等陆军院校培养目标,一是在职军官培训,是创建初期的主要目标。选拔陆军的优秀初、中级军官,在学堂进行新式教育和训练。二是选拔军中优秀士兵加以培训,毕业后充任军官。三是面向地方招募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龄在13至16岁之间的“良家子弟”,作为高级军事人才加以培养,此为后期主要的培养目标。


  1.3课程设置


  各军事院校的课程类型从总体上分为中学和西学两大类型,还是以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为例。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迥异于传统的封建官学或书院,打破了“中学”课程观的束缚,侧重于外语、自然科学和军事学等学科。对课程设置,学堂筹建者,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说:“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大类。天津武备学堂所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课,因在教室内上课,时称堂内课,一类为实践课,因在教室外实施,称为堂外课。理论课程开设有英文或德文、数学、化学、测绘、天文、舆地、格致、炮台、营垒、阵法、筑城、兵器和经史等。


  21905-1923年的学习日本的军事教育模式


  2.1办学体制


  保定军校的办学体制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蒋百里担任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校务,选贤任能,辞退无能庸师,重视学生的精神教育,常教导学生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无不胜。保定军校实行严格的“递进招生制”,在保定军校之下,设有陆军中学、陆军小学,即小学面向地方公开招生,中学从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保定军校再从中学毕业生中选拔,经过层层严格选拔,确保了生源质量,蒋百里的一系列改革,“一时校内学术研究之风甚盛,校风丕变,壁泉一新”。烟台海军学堂设学堂监督,即校长。下设庶务长1人,协助校长办理学堂事宜;设教务长1人,负责课程设置及考核教师讲课情况和学生听课情况等;设斋务长1人,负责管理学生的食宿等后勤事务;设正教习2人,副教习4人,协教习2人,操教习1人,武术教官1人,文案、军需、军医各1人,及录事、号兵、夫役、炊事等杂工若干,首批在京、沪各招新生90余人。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不几年,已位居清末民初四大海校之首,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长毕业于该校,著名的武汉会战海战指挥官、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和壮烈殉国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都是毕业于该校的高材生。


  2.2培养目标


  保定军校的培养目标为既精通军事战略战术理论,又能熟练掌握军事指挥等实战技能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现代陆军军官。重视军事知识和技能学习,重视军人气质和精神塑造,注重培养军官的综合素质,注重军队纪律的日常养成。烟台海军学堂专门培养舰艇指挥军官,是民国以来中国培养舰艇指挥军官最多的海军学校,要求学生入学年龄在13-16岁之间,学制三年。学堂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学堂以德育为贵”、“品必先于学”等。福建船政学堂的培养虽也仿照英国的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标准不可谓不严格,但“只学其表,不学其里”,在军人的精神气质塑造等方面未得其精髓。


  2.3课程设置


  保定军校的课程设置参照了日本模式,除设有战术、兵器、测绘、筑垒等课程,尤其重视基础课程如理化、数学、史地、外语等,理论课每日半天。民国成立后,各省先后自建“讲武堂”,其中以云南讲武堂、奉天讲武堂和天津讲武堂取得成绩最大。以云南讲武堂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课程分类上相当全面,包括步兵、炮兵、工兵、骑兵、辎重科、宪兵科、交通科等,除各科专业课外,公共基础课有算学、国文、物理、化学、法律、英文、日文、法文等,除此之外,在军事战略和战术课程上也堪称丰富和完备,如蔡锷亲自编写的《曾胡治兵语录》,杨杰编写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战争要诀》等,还引进了外军经典战略书籍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烟台海军学堂的课程设置参照英国海军学校设立,包括英语、几何、地理、代数、历史、绘图、天文、帆缆、测量、枪炮、驾驶、电学、气象学、布放鱼雷、船阵、游泳等课程。学堂不设寒暑假,每星期只休息半天,学员每学期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的给予奖学金作为奖励,平均分在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当即作退学处理。另外尤其注重游泳课程,游泳单门功课不及格也一律退学。


  31924-1949年学习苏联(美国)的军事高等教育模式


  3.1办学体制


  孙中山为再造共和,今日借此军阀之兵攻彼军阀,明日复又借彼军阀之兵攻此军阀,各军阀部队却以武力自恃,常不听调遣,孙中山痛感“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感叹中国只有民国的称号,却没有民国的事实,尤其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受到沉重打击,痛感于此,孙中山建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有着完整思想政治体系的军校。在办学体制上,由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六个部门,其中,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学校在体制上效仿苏联,第一次设置军代表并设立专门的政治机关,开创了我国“党军一体”的办学机制。


  1936年6月,中共中央在刚刚到达陕北后不久,即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随着日军在华北步步进逼,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937年1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办学伊始,条件极为艰苦,“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毛泽东为抗大定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战争年代,抗大不得不“流动办学”,从延安瓦窑堡,游动晋东南,再到邢台浆水,这样的办学方式全世界恐怕也极少见。抗大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求真务实的教风,坚持严格的校规法纪,注重实战锤炼的教学理念,这些对当代我军院校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3.2培养目标


  黄埔军校和之前创办的保定军校等带有军阀气息的旧式军校有着鲜明的不同,保定军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各军阀培养自己的军事骨干,扩充自己的势力。黄埔军校的革命理论则是三民主义,“军校学生既要学习军事,又要学习政治;既要学习书本理论,又要参加社会实践。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即造就既有革命理想,又能掌握军事技能的军政兼备的革命干部”。贯彻三民主义,以政治教育为先,将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相结合,这是黄埔军校不同于以往军校的根本区别。抗大是我党为了抵抗日寇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培养和积蓄人才而创建的军事高等教育院校。毛泽东指出:“要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增加抗战力量,……增加战斗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党中央对抗大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学校,它的任务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


  3.3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上,黄埔军校施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所开设课程分为军事和政治两个大的方面,在政治课程方面,以三民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政治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明确了革命军人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军事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类,军事理论课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等,军事训练课又分为教练科目和演习科目,教练科目包括制式教练、阵中勤务、典范令等,演习科目有野外演习、战术实行、野营学习。黄埔军校因时间所限,学制大为压缩,如第一期学制仅为半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极为紧凑,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时间的分割细化确保课程的完成质量。


  抗大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显著的抗战特色。课程分为军事、政治和文化三类。军事课程又分为军事理论课程、军事专业基础课程、军事地形学课程、军事技术课程、军事战术训练课程等。军事理论课程开设有《论持久战》、《战例案集》、《兵团讲义》、《参谋业务》、《游击战术》、《伏击战》、《捕捉战》、《联防战》、《急袭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军事专业基础课根据步、骑、炮等不同兵种的特点,重点学习掌握武器装备基础知识及规范运用等;军事地形学课程包括军用地图使用、沙盘作业、器材使用等;军事技术课程包含投弹、射击、刺杀、防空、土工作业等内容,多为实践课。军事战术训练课程重点研究日本的战略战术并探索研究应对之策。抗大初期的学员大都是身经百战的指挥员,所设军事课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方面,抗大根据大部分学员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开设了识字、作文、读书读报等课程,并在识字的基础上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和各种常识课等。除了军事、政治、文化课程的设置之外,抗大还依据根据地的实际特点,开展劳动、体育、文艺等实践性课程。


  作者:郭文彬


上一篇:论高职国防军事教育的独特作用与发展策略

下一篇:现代中国的军事论文范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