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6-09-17 10:52

  公民素养培养的缺位;偏重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等等,仍是目前高校《政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公民素养的培养应成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索独有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等,这些都是高校政治学课程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政治学》课程是高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政学院等院校的国际政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等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目前,高等学校《政治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公民素养培养的缺位;二是教学体系内容上,偏重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本土政治学话语权缺失,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虽然新近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在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体系框架,但仍然感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由于缺乏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大部分的“政治学”著作和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仿,缺乏鲜明的政治学学科的特色。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促使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的伟大实践能够对接。

 

  一、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不同的。素质更倾向于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即遗传素质。而素养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或能够培养的素质与修养。公民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素质也是不同的。公民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体魄、智力以及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公民素养,是指作为一名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等。一个好公民,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政治素养的人。所谓的政治素养,主要是一个人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以及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换句话说,政治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政治学的原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涵养。而政治核心素养应是在“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政治核心素养是一般政治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民素养课程:公民素养是政治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政治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政治素养愈发丰富。公民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政治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政治知识、最关键的政治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政治品格。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社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选择政治领导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捕捉时代的脉搏?……这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经商、从政、医生、律师等等,各行各业的每个人首先是一个公民。因此,培养公民素养及技能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政治学》课程应担负起培养未来好公民的重任。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政治素养”的理念应成为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政治学》课程绝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和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民主意识的守法公民,走入社会后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学会尊重和包容,能够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学会自治和自制。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些任务不能单靠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政治学》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首先,把公民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政治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素养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提高。其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表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学生干部的竞选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素养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深刻理解,可以达到知行统一。同时,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再次,把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培养具有隐性的感染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自办刊物、各种专题讲座和大型集会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高校《政治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二、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

 

  中国政治学缺乏自己独创的概念体系和学科范式,因此,高校的《政治学》课程主要传授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也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在理论概念与学术话语上的西化现象。中国政治学急需构建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具有世界价值的中国政治理念推向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对中国政治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中,探讨中国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可以共享的学科范式。具体而言,探索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政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高校《政治学》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中却一直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范式的建设,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其研究的最终目标,首次使政治学的研究与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科学分析,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深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也是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为认识和改造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高校《政治学》课程内容不仅要介绍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置于核心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等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原理,自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政治学》课程不能一味地关注西方政治学概念和理论,尤其是不能一谈政治学名著就清一色全部是西方的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等。在关注西方政治学名著的同时,还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类似西方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但诸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典籍中孕育的德治、礼治、礼法合治、民本等宝贵思想,是当下构建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时所必须珍视的思想财富。

 

  中国在历史上向来不乏提供普遍性话语的能力。譬如,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世界就享有话语权。政治学理论之中国范式的建构应该基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底蕴。因此,应探索独具特色的政治学范畴体系,摒弃“拿来主义”,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

 

  3.在《政治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的创新。首先,《政治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强调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政治学》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政治学的创新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通。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学科逐渐增多,如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民族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因此,在《政治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上,要重视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实际问题,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表明,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既满足了高校为了拓宽政治学科学生的就业领域,也突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其次,突出对中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政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全新政治景象;关注国家治理中面临的各种政治难题与制度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的伟大实践能够对接。

 

  作者:谢桂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0期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互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 从“勤、捡、节、约”中抓好政治生态德育课堂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