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中药栽培的发展研究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10:52


第1篇:探索中药栽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近年来,为了配合我校中药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中药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行业企业对中药栽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中药资源教研室经过广泛调研,结合中药栽培岗位要求和学校现有资源,积极探索适应中药栽培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承包制教学模式,即在具有真实任务的岗位上通过承包方式对学生开展中药栽培技能教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承包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承包制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路而模拟建立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4]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指导下,以校内药用植物园为平台,以承包栽培任务为前提,以中药栽培过程为主线,以中药栽培岗位基本技能要求、标准操作规程为标准,以完成预定任务为保障,以实施中药栽培技能教学为目的,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栽培人才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作为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药栽培技术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偶尔安排一定的实训和参观,导致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并不能进行实际的中药栽培,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而承包制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学生掌握栽培技能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经营思想,从而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活”了起来,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技能为本”的思想。


2承包制教学模式在中药栽培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2.1选择栽培场所


我校药用植物园占地30余亩,根据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改革需要专门划出6亩地作为教学实训用地。根据实训教学分组,将该实训用地均分为30块,每块平均0.2亩(试验田),作为承包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单位。


2.2选择栽培药材


根据连云港地区的气候条件、药用植物园的土壤情况(主要指农艺指标),如质地、耕层厚度、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结合连云港云台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与市场应用前景等因素,选取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如桔梗、菘蓝、半夏、太子参、山药、薄荷、丹参、半枝莲、蒲公英、决明子、望江南、薏苡、红花、杭白菊、青葙、鸡冠花等30种进行种植栽培。


2.3确定承包方式


经与中药材种植基地、企业进行广泛交流并与学生探讨后,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承包试验田及栽培任务的方式,共同签署“中药栽培技术承包试验田”协议。承包协议的要点包括:学生以小组形式承包教师划分的实验田,承担教师所规定的栽培任务,教师提供栽培所用设备、工具、原料、技术支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根据教师提出的质量要求栽培出合格的中药材,并由教师和技术人员对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4制订实施方案


(1) 栽培管理。教师将试验田划分编号后交由学生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包括翻耕、作畦、挖沟、播种、施肥、中耕培土、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等。学生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生基本在实训教学课时内完成日常管理任务,教师负-44-责安排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并跟踪进行“监、帮、促”,实地解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教学管理。教师和企业中药材栽培技术人员合作开发出适合中药材栽培技术承包制教学模式的教材,课程学时数为72学时,见表1。在完成规定栽培任务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学时的集中理论教学和实训研讨,由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授课,课程考核分散在各个模块中进行。(3学生管理。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药材栽培技术课程和GAP知识,按要求制订工作计划,签订承包协议。组长负责分工并落实工作任务,不定期向教师汇报工作情况。教师在实训课上跟踪指导,要求学生学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并具有责任意识、经济头脑。(4安全管理。学生实训前,由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在栽培过程中,跟踪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包括农用器具、肥料和农药等的使用。


2.5实施教学方案


(1)栽培基本情况。将全班50名学生分为10组,每组5人,每组承包一块试验田(约0.2亩,按照根及地下茎、全草类、果实与种子类、花类选取种植20种中药材(每组种植10种)。将试验田按中药材种植要求进行开沟、作畦、起垄,每组根据中药材的生长发育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季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利用间作、套作、混作和立体种植等种植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各中药材的栽培技术不同整地、选取繁殖材料,进行种子材料前期处理,然后进行栽培。根据中药材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日常田间管理,组内分工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千,人人有收获”,详细记录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天气、气候、土壤、水源、种源,每次实训时间、实训内容、实训效果、实训情况等内容。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好指导和协助工作。(2)教学安排。授课教师主要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构成。在完成栽培管理任务的前提下,每周利用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课程教学,对栽培实训情况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教学地点安排在试验田和教室。(3)教学考核。本课程教学考核的主体思想为加强学生的过程考核,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考核,同时兼顾理论知识考核,以便适应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方面,过程考核即每月安排一次阶段性模块任务考核,考核学生已学习和实践过的中药材栽培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情况,最后将所有模块考核成绩取平均分,占该课程总成绩的35%。另外,过程记录和日常表现考核占20%;结果考核包括承包合同完成情况(20%)、经济效益(5%)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20%)。


3承包制教学模式在中药栽培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3.1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两年5个班级的实施,承包制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学生能自觉地履行承包协议,能有意识地将中药栽培理论知识应用到中药栽培的具体实践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实践,学会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土壤耕作基本技术,中药材繁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采收、加工、包装、贮存技术,质检检测技术及经济效益测算方法,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及中药材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等相关法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中药栽培岗位的要求。


通过运用承包制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质量意识、吃苦精神、自信心及团队协作互助精神。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相比,承包制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在综合职业素质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在实施承包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进行了评优活动,结合承包协议和教学考核,评出最佳试验田、优秀试验田、最佳种植员、优秀种植员,并予以嘉奖,同时颁发校内中药种植员结业证书。


3.2课程教学效果


由于中药材种植的连续性,为完整实施承包制教学模式,学生除了要完成了72学时的栽培岗位课程外,还要学习中药种植员特色选修课程,这样保证每位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模块的学习,且考核成绩合格。通过实施承包制教学模式,学生既栽培出了合格的中药材,理解了中药栽培的理论知识,达到了考核标准,又了解了中药栽培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质,理解了GAP的实施条款,从而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威斯康星大学范海斯校长说过:“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的教学宗旨是一只脚在教室,另一只脚在田野,因此,我们将学生带入田间,将教师和技术员引进田间,将搞活企业模式的最佳选择——全员承包制8引丨入中药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将生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紧密相连,实现产、教、学一体,使学生、学校及未来的用人单位均受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中药栽培实用理论和技能,同时锻炼了独立实施项目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为未来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生产的中药材可作为中药专业其他课程(如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等的教学素材,为学校节省了一定的教学经费,同时还节约了学校药用植物园一定的管理经费,也为专业教师的岗位锻炼提供了场所。


作者:丁平,田友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 222007)


第2篇:分析中药栽培的发展现状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栽培学是这一宝库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保障人民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为了扩大药源,除采集野生的植物入药外,许多稀贵、需要量大的常用药材,必须依靠栽培,才能满足需要。我国药用(食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如莲籽(子)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桃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药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约在公元前11世纪,枣、梅等已有栽培;公元前123年从西域引种红花、安石榴、胡桃、胡麻、大蒜等植物,在关内栽培。6世纪40年代对地黄、红花、吴茱萸、生姜、栀子、桑、胡麻、大蒜等药用植物已具备较成熟的栽培方法。6~7世纪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设立药用植物引种园。11~12世纪《橘录》记述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的栽培方法。14~19世纪中药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本草纲目》对荆芥、麦冬等100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作了详细的论述,中药逐渐由采集野生品进入人工栽培。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药用植物的分类0、品种鉴定、育种繁殖H、栽培管理以及加工贮藏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栽培是在我们远祖的双手干预下发展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华多民族的灿烂文化。


1近代中药栽培概况


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剥削和掠夺下,民不聊生,中药栽培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中药仍以采挖野生品为主,栽培的品种和数量都极为有限。中药栽培的发展基本上呈停滞状态,是中药栽培史上的低谷时期,无论是野生变家种、引种驯化,还是良种选育,均较前大为减少。1894年在四川通江县进行银耳的栽培,其后传至贵州、湖北、陕西等地,后传入日本。在20世纪前50年,相继对独活、广藿香等少数品种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栽培驯化。1921年Blakesles用辐射育种技术处理曼陀罗种子,获得了各种形态上的变异。其后相继应用成功者,有Y射线照射毛花洋地黄,获得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系;用X射线处理萝芙木种子,获得的突变体生物碱含量特别高;用Y射线照射一叶萩种子,培育出了高产的一叶萩突变体系等。20世纪3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暴发,疟疾流行,在四川南川金佛山筹建常山种植场(现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前身)。薄荷、北沙参等品种在这一时期也扩大了种植面积。20世纪40年代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药学系先后开始设立药用植物栽培课。


220世纪后50年的中药栽培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中药栽培发展迅速(但在1966~1968年处于停滞状态,遭受重创),这一时期中药引种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引种栽培中药达2000余种,其中野生变家种主要有防风、龙胆、柴胡、细辛、甘草、半夏、丹参、天麻、山茱萸、黄芩、知母、何首乌、绞股蓝、钩藤、紫草、猫爪草、雷公藤等200多个品种。从国外引进的有颠茄、番红花、西洋参、白豆蔻、儿茶、丁香、檀香、马钱子、古柯、印度萝芙木、毛花洋地黄、狭叶番泻叶、安息香、大风子、南天仙子等30余种。野生变家种或从国外引进品种的种植,无论在规模上或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上未有的水平。如西洋参的引种栽培取得极大的成功,并总结出了一套以施肥改土为中心,高棚、覆盖为特点的大田栽培技术,现已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良种繁育与优质高产的研宄上,对地黄等品种有性杂交,培育出了抗病虫害、耐寒耐瘠,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对玄参、地黄、贝母、白术、延胡索、薄荷等进行了无性杂交实验研究,有的品种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对延胡索进行了远缘杂交与无性繁殖相结合,培育出了个大、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1957年我国开始用辐射育种,射线处理紫皮阿城大蒜,培育出了抗病耐贮、成熟早而产量高的阿辐4号大蒜新品种;用C02激光照射薏苡种子,培育出了具有植株矮,分蘖多,千粒重大等优良特性的四激薏78-1号新品种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独创的特定电滋波(TDP)辐射技术,用其处理天麻块茎后进行人工栽培,解决了无性繁殖栽培天麻出现的种麻退化,质量下降、产量降低等问题,为人工种天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用多倍体育种培育出了罂粟、毛曼陀罗、怀牛膝、板蓝根等优质高产的品种。20世纪60年代通过单倍体育种,培育出了毛叶曼陀罗单倍体植株。为物种产生稳定后代品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在良种繁育方面,对地黄、人参、乌头、茴蒿、洋地黄、黄芪、砂仁、薏苡、金银花、荆芥、紫苏、黄连等培育出了质优、早熟、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系。


合理施肥在中药栽培中,特别是对氮肥、磷肥、钾肥研究较多。如高产人参田的钾/氮之比值均高于低产田的钾/氮比值,而钾/磷之比值,高产人参田则有高于低产人参田的趋势;如对麦冬增施钾肥,能促使麦冬干物质的积累,利于碳水化合物向根部运输和积累,促使植株对氮、钾吸收,获得了增产优质效果;此外,硒素对西洋参的生长也有影响等。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等的研究都进入了深入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植物激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激素在中药栽培的应用,对中药栽培技术的改进,对中药质量与产量的提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用GA溶液浸人参种子、黄连种子、伊贝母种子、党参种子、高山红景天种子等,均能打破其休眠期,可明显促进胚的生长,提高发芽率,提早出苗。应用植物激素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行调控,可改善其性状而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如对人参、桔梗、番红花、延胡索、浙贝母、地黄、补骨脂、槟榔、金银花、山茱萸、薏苡、茜草等。其质量和产量因合理应用植物激素而获得提高,在无性繁殖上合理应用植物激素可促使其生根,提高成活率。如关龙胆、北五味子、枸杞等扦插,用植物激素处理,均获得满意效果。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合理应用植物激素,可促使培养组织、器官或细胞分裂生长。如康定贝母在组织培养中合理用植物激素处理,获得了满意效果,诱导分化得到了小鳞茎。其诱导率达62.5%,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离体鳞茎,为贝母类药材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药用真菌培育研究与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0。如对冬虫夏草的培养,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冬虫夏草头孢菌(Cephalospriumdonhongxiacae)并接种于特殊培养基上,培育出颜色、形态与冬虫夏草基本一致的子座及弹射出子囊孢子,其形态大小与天然冬虫夏草一样。除成功培养出虫草属的几种药用真菌外,还成功培养出紫芝、薄盖灵芝、雷丸、构菌、猴头菇、云芝、树舌、密环菌等多种药用真菌的子实体和菌核。并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培育出上述各种真菌以及亮菌、安络小皮伞、木耳、层卧孔菌、竹黄菌、白僵菌等多种真菌的菌丝体供医药保健用。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1982年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紫草宁及其衍生物获得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组织培养应用到中药栽培中,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目前,离体培养的试管药用植物达数百种,常用的中药材也有100多种。如人参、三七、番红花、丹参、川芎、西洋参、大黄等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前景。


无土栽培研究。无土栽培作为一种新的作物栽培形式,在国外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无土栽培学术研究也十分活跃,不少国家成立了作物无土栽培专门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无土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并有“国际无土栽培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SoillessCulture,ISOSC)”,中国也成立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无土栽培学组委员会”(1985)。我国无土栽培主要用于蔬菜、花卉作物,以及大田作物育苗、果树育苗和栽培、药用植物育苗和栽培等。我国无土栽培的研究与生产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药用植物的栽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西洋参用无土栽培,生苗率高,病虫害少,生长良好,管理操作简便。缩短了生长周期,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基质通过处理,至少可连作两个周期,不影响产量与质量。在无土育苗中,也可进行嫁接育苗。嫁接育苗发展很快,有的药用植物也在试用,有的已在生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回顾20世纪中药栽培的发展历程,虽然历史悠久,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大田农作物比较,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加之其种类多、产区分散,有的栽培技术还很落后,很多药用植物还处在半野生状态或正在从半野生状态向家种栽培过渡阶段。某些种类野生性状还较强(如发芽率较差,植株之间变异大,生长和发育不整齐等),故从中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种类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着许多“处女地”需要我们去耕耘、去收获,更好的推进中药栽培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20世纪前50年中药栽培的发展可归纳为停滞不前,后50年中药栽培由于政府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中药栽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药种植已成为山区农民的重要致富门径,已对约100种药用植物的种子其生理特性、生化与休眠、贮藏与繁殖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我国中药栽培基因库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药栽培存在的问题将寄希望于21世纪逐步解决。


3新世纪中药栽培的展望


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中药栽培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确定了中药栽培有“计划地扩大种植数量,注重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向,并促使中药栽培快速实现科学化、现代化、规模化。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多年来,各地的中药栽培工作者和药农在长期从事中药栽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发展中药栽培首先要不断的总结这些先进经验,特别是道地药材,要充分利用其产区集中,生产技术成熟,有中药适宜的自然环境等优势。可引种外地品种,但应经过反复研宄、论证,经科学的实验成功后推广种植,要有科学性,杜绝盲目性。


利用综合研究成果,实现中药栽培科学化^,中药栽培的知识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综合运用M。中药栽培与化学研究结合M,对药材进行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不同栽培方法的有效成份的测定,从而提高中药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综合研究M,如农学、遗传学、植物学、植物化学等。充分利用综合研究的成果对于扩大中药栽培的分布,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开展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地在中药栽培中得到研究和应用。在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基础上将进一步研究单倍体、多倍体、细胞杂交、辐射育种、激光育种,改变物种的遗传特性,培育新品种;结合植物的生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开展抑制光呼吸作用的研究;用电子摇测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预报,开展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根据药用植物特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E7”18;采用自动喷灌法灌溉植物;用无土栽培法进行药用植物培植;利用组织培养进行药用植物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株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都将极大地推动中药栽培事业向现代化方向的迅速发展。


逐步实现中药栽培与国际规范(GAP)接轨,传统医药及天然药物的研宄将是新世纪的竞争热点,也是国家及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类健康状态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回归大自然的热潮,给传统医药学和天然药物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会,但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市场要具一定的份额。我们的产品(包括中成药)科技含量要高,有效成分含量要高。必须建立特定药材生产的GAP规范及操作规程120。为此,面对21世纪,要积极努力,使中药栽培技术尽快与现代国际规范GAP接轨。进行国际规范的现代GAP研究,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程M,向生产国际标准、优质道地中药材的方向努力,这些都是未来中药栽培学研宄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卢先明


第3篇:野生与栽培两种规格的地骨皮分析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LyciumchinenseMill)的千燥根皮或者是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的千燥根皮,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为临床上的常用中药。地骨皮性寒、味甘,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地骨皮具有良好的降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功效。但是对于地骨皮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报道较少,为了增加对地骨皮质量控制的科学借鉴依据,本研究选择了野生与栽培两种规格的地骨皮进行含量测定,以香草酸作为指标,比较两种地骨皮的质量含量,为含量控制提供依据。


1试验仪器与试药


1.1试验仪器:美国Waters公司生产的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717色谱工作站,Waters紫外检测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生产的电子分析天平,海尔冰箱、千燥箱。


1.2试药:香草酸对照品一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897-20140218,地骨皮药材购于不同的省份,由专家鉴定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千燥根皮;乙腈为色谱纯,水为三蒸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的选择:米用KromasilODSC18(4.6mmx250mm,2.5|xn)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0%冰醋酸水溶液(10:90,用三乙胺调节pH值,pH=3.0),温度为35U检测波长为262nm,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5|xL。理论塔板数>4500。


2.2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称取香草酸7.96mg,精密称定,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后即得对照品溶液,常温放置,保存备用。


2.3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取同一批次中药地骨皮药材3.0g,过60目筛后取细粉约2.0g精密称定后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溶液150mL,置于75T水浴锅中加热回流2.5h,放至室温后滤过,用45mL甲醇溶液分次洗涤过滤后的残渣,蒸干后残渣采用1.0mol/LNaOH溶液55mL溶解,再次移入圆底烧瓶,85T水浴锅中加入回流4h,放至室温后移入分液漏斗,用浓盐酸调节溶液的酸性(pH=4.0,乙醚溶液萃取3次,25mL/次,合并乙醚过滤液,挥发蒸千后用甲醇溶液溶解残渣,移入10mL容量瓶中采用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即得供试品溶液,常温放置,保存备用。


2.4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香草酸对照品溶液1、2、4、6、8、10mL,分别置于20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至刻度后摇匀,得到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照“2.1”项下的色谱条件各自进样,每次15|xL,以峰面积积分值(Y作为纵坐标,香草酸对照品浓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香草酸线性回归方程为:Y=0.8793X-1.5382(r=0.9997,表明香草酸的浓度在7.69~71.85|x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精密度考察:精密吸取“2.2”项下的对照品溶液15|xL,连续进样6次,记录峰面积,按照线性关系计算,对照品含量平均值为10.47|xg/mL,RSD值为1.65%(n=6,表明试验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6重复性考察:取同一批中药地骨皮样品2.0g,共6份,精密称定后按照“2.3”项下的供试品溶液配制方式制备成供试品溶液,测定香草酸含量,平均含量为12.45|xg/mL,结果RSD值为2.00%(n=6,表明该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2.7稳定性考察: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适量,分别在0、2、4、6、8、10、12、14、18h内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香草酸峰面积,结果RSD值为1.78%,表明溶液中香草酸含量在18h范围内性质稳定。


2.8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地骨皮样品6份,每份重量约为1.0g,精密称定后分别加入定量香草酸对照品,按照“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配制成供试品溶液后测定样品的含量,计算平均加样回收率。2.9样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各个批次及规格、产地的供试品溶液,按照色谱条件进行含量测定,以外标法计算样品中香草酸的含量。


3讨论


3.1提取条件的选择:本试验在提取过程中对甲醇、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水浴回流提取。地骨皮中脂溶性成分少,先用水提取,甲醇溶液提取,不同浓度的乙醇50%、55%、75%溶液提取,然后采用甲醇溶液溶解后进样,将上述提取物质提取后采用乙醚、醋酸乙酯分别进行萃取,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的提取效果更好,乙醚萃取挥千后的成分含量与醋酸乙酯萃取后的成分含量更高,杂质的千扰更少。


3.2提取方式的选择:提取药材过程中,分别采用了水浴锅加热回流提取、超声提取以及索氏提取方法,最后结果显示采用水浴锅加热回流提取更加完全,2.5h时提取完全。因此研究中采用水浴加热回流提取2.5h。


3.3产地含量差异比较: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地骨皮中香草酸含量的差异较大[4],相同省份药材中香草酸的含量在栽培及野生中的差异性较大,总体结果显示栽培地骨皮中香草酸含量高于野生地骨皮,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多注重产地以及生长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地骨皮进行合理的应用。


作者:蔡艳芳,蒙凤贞,何兆锦(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药剂科佛山528000)

上一篇:光谱成像在中药真伪鉴别中的应用论文(共3篇)

下一篇:中药用药的安全模式及规范管理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