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吉林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5-07-08 10:10

【摘要】   目的 对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报告信息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对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进行查询与分析。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传染病报告卡72 931张,未及时审核卡片数为499张未及时报告率为0.68%,重复报告率为0.05%,累计重卡数为33张,无零缺报县区,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审核之间时间为0.66d。结论 2006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和审核均很及时,对于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有重要意义。另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报告卡的审核质量需要加强。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为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截止目前,网络直报工作已运行了3年,随着网络直报医院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彻底改变了长期的以来疫情数据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不及时分析、利用能力有限的状况。为了更好地提高吉林省传染病的网络直报质量,现将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汇总评价,找出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6年吉林省法定管理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个案资料。wwW.lw881.com

  1.2 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个案数据,导出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直报情况

  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为453家,2006年底实现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数为453家,直报率为100.00%,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80家,实现网络直报的乡镇卫生院数为94家,网络直报率为10.68%。

  2.2 报告单位类型分析

  2006年吉林省传染病报告卡有73.65%来自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2.55%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69%来自专科医院,1.84%来自乡镇卫生院,这几种类型的报告单位构成吉林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总体,报告病例总数占全部报告卡总数的97.73%。

  2006年全省共收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42起,全部结案。其中综合性医院报告4起,占9.52%;疾控中心(防疫站)报告25起,占59.52%;卫生监督所报告12起,占28.57%;乡镇卫生院报告1起,占2.38%。

  2.3 传染病疫情信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

  2.3.1 报告卡未及时审核情况

  2006年1~12月份全省共报告传染病报告卡72 931张,有499张未及时审核,占0.68%;全年10、11、12月份为未审核报告卡数最低的月份。由于未审核报告卡不参与当月传染病资料的统计,报告卡审核时间过长,势必影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决策。

  2.3.2 重复报告情况

  根据传染病报告卡的6个基本查重变量,对2006年全省9个市州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查重,共有33张重报卡,占报告卡总数的0.05%,9个市州中的重卡数分别为松原11张、吉林7张、白城7张、四平3张、通化2张、白山、辽源各1张。传染病报告卡的重复报告可直接影响疫情报告的真实性,也影响政府行政部门的决策。出现重卡的病种主要集中在肺结核(占90.91%)、病毒性肝炎(占9.09%)。出现重卡的主要原因为病程较长,患者反复就诊、反复报告所致。

  2.3.3 报告及时性分析

  从“诊断到审核”是描述传染病患者就医、医院报告到疾控系统对报告卡审核的全过程,是评价传染病报告及时性的重要指标。按从诊断到审核的时间统计,2006年全省的平均时间为0.66d,其中乙类传染病为0.66d,丙类传染病0.67d,9个市(州)中审核报告卡最短时间为0.65d(吉林、白山),最长时间为0.75d(辽源)。

  突发事件的发生到报告平均间隔时间为0.17d,从发生到录入的时间为0.63d,从录入到结案的时间为6.71d,从录入到审核为0.08d。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接到报告后2h内进行网络直报的突发事件有12起,占全部事件的28.57%。

  2.3.4 报告的完整性

  通过对报告卡的一些关键变量的缺漏项进行分析来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如将“出生日期”、“姓名”、“性别”、“发生日期”、“诊断日期”等关键变量设置为必须输入项,医生填卡日期、报告卡生成时间、各级审核时间等变量按系统的生成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报告卡无缺、漏项。

  突发事件报告的完整性主要从上传附件数、进程报告次数、经济损失报表填写情况和公共数据填报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评价。2006年全省报告的42起事件中,有40起突发事件附件上传,占95.24%;上传附件有利于各级疾控机构更全面地掌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进程报告数为1次的有21起,占50.00%,2次的有3起,占7.14%,3次的有4起,占9.52%,4次以上的有14起,占33.33%;自9月1日起,卫生部要求报告突发事件时要填写系统经济损失报告,全省从9月1日起共报告突发事件28起,其中经济损失报表各项数据项均为0(即经济损失报表缺项)的共20起,占71.43%;公共数据项填写完整的共有38起,占90.48%;公共数据项填写完整和准确,有利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总结。

  2.3.5 成效

  实行网络直报后,吉林省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准确性和及时性有了很大提高,诊断到审核的平均时间为0.66d,与2003年的平均4.9d相比,缩短了86.53%,很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

  3 讨论

  3.1 虽然整体上吉林省传染病报告质量逐年提高,但各地区存在着对传染病报告卡审核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一些报告卡未得到及时审核,重报卡未及时排查等问题。各网络报告机构应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力度,明确报告责任和时限,尤其注重对县区级疾控中心以及直报单位的管理,这是评价数据质量的源头,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

  3.2 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长短是影响传染病报告及时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接诊医生未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或疫情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将报告卡录入到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现象,在诊断到审核的时间中,诊断到报告所用的时间占87%[1],故应相应缩短报告卡诊断到报告的时间,可大大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3.3 从吉林省2006年疫情报告情况看,肺结核、乙肝等慢性传染病仍是影响疫情报告总体趋势的主要病种,这类疾病由于病程长,反复就诊、反复报告,诊断标准混乱的问题十分突出,对分析和评价传染病实际发病率和预防控制政策造成较大的困难。应加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报告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对专病报告系统的监测资料的质量评价,提高诊断水平,减少重复报告的现象。

  3.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督导检查,开展传染病报告及漏报调查工作。

  3.5 加强对网络直报单位及县、区级疾控机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尤其应加强对应急预案和规范方面的培训。加强审核权限的管理,对报告的每一起突发事件都要认直核实、确认、并保留书面报告。

【参考文献
  [1]马家奇,王丽萍,戚小鹏.200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5):265.

上一篇:性罪错妇女性传播性疾病感染情况分析

下一篇:皖南地区2006年一起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