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2-06 00:15

  摘要: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高职院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以期为相关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高职院校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医骨伤和针灸推拿等中医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外、儿、妇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课程。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我校中医内科学是省级质量工程精品资源开放课程,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则是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经过多年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将团队建设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医教协同”,开展课程改革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以“院校合一,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1.1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制订课程建设规划


  团队建设需要专家的指导与把关,我院组建了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及长期在医院一线工作的医生和医院领导组成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建设指导小组。根据中医学与其他相关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经过充分调研,制订了符合各专业发展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建设规划。


  1.2加强精品资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体系


  以中医内科学省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和中医内科学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为依托,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建设。除制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授课笔记与教案之外,还制作了电子课件;为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制作了习题与模拟试卷;为加强实践教学,制订了实习大纲与见习指导方案;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与技能,绘制了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制订了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总结;为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组利用两名教师为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继承人和1名教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学术继承人的优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分别整理出了《国医大师李济仁临床病案赏析》和《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临床病案赏析》,以供师生学习。通过以上措施,将中医内科学打造成一门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质课程。


  1.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临床专业主要是为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本着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突出临床实践技能的原则,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删减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紧紧围绕临床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基础知识服务于临床。同时,引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提高了学生毕业后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


  1.4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针对中医内科学实践学时不足的现状,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的职业性与开放性,采用标准化病人、中医师承教育等教学方法。同时,与医院合作开发有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将来的岗位工作。此外,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校内中医内科实训室进行设备更新与完善。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开放性与职业性,使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


  2针对课程特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其实践性非常强,如何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改革。


  2.1实施中医师承教育


  学校根据传统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中医师承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后,即安排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医对学生进行师承教育。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跟随师承教师进行门诊跟诊,揣摩、体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与技术,同时学习教师的临床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技能[3]。


  2.2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


  本团队先后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和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基于SP为主的中医学专科专业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为基础,以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证实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4-5]。所研究的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成果资源,如标准化病人案例库、剧本库、视频库等为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


  2.3实施角色互换教学


  即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学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并进行课前讨论,然后由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进行讲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了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6],优秀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重要因素[7]。


  3.1精选优质教材


  严格选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近年来,一直坚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并及时进行教材更新,确保教材质量。


  3.2开发实训教材与教辅资料


  在已有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教材和教辅资料不足的现状,先后组织校内教师和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合作开发了《中医内科学实训指导》《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国医大师李济仁临床病案赏析》和《全国名老中医唐喜玉临床病案赏析》等实训教材与教辅资料,为实践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4.1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共引进1名专任教师和两名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聘请骨干教师实施为期3年的“青蓝工程”带教活动,让其承担一定的辅助性教学任务,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等。通过带教,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4.2选拔教坛新秀,激励教师成长


  为激励青年教师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养。通过鼓励外出进修、访问学习、参加教科研活动等措施,使其成为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4.3培养中年教师,发挥骨干作用


  有目的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使其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能够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经过培养,所有教师均成长为省级中高级“双师”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


  4.4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团队引领作用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共有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学者,通过主持或参与省级示范性院校创建、中医学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骨干教师培养、中医内科学精品资源建设、中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等,使各位专业带头人迅速成长为团队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4.5医教结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将“双师素质”纳入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培养“双师型”人才。本团队所有专任教师均利用课余时间到校附属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或跟随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进修实践,积极积累临床经验或继承大师经验,并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专任教师除了承担理论教学之外,还积极参与实训实习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团队中所有专任教师都具备教师资格和医师资格,真正成为一支理论教学一流、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了“以教促医、以医助教、医教相长”的目标。


  4.6聘用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原有两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继续选聘两名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技术能力的临床医师加入教学团队,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一起参与教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共同参与团队建设规划、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材与教辅资料开发等工作,实现院校合作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5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社会服务


  利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用性优势,鼓励师生一起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入学校、机关、社区与电视台,举办形式多样的义诊与科普讲座,为群众进行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必要的医疗健康方面的帮助,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职业精神。

上一篇:高校内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在内科学教学中渗透医学史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