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骨肽加红外线灯照治疗骨折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3

摘 要:目的:探讨骨肽加红外线灯照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骨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肽及红外线灯照进行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5.56%,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的过程当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肽联合红外线灯照治疗骨折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肽;红外线灯照;骨折
    目前在临床上骨折患者由于复位不良、粉碎性骨折、过早负重以及感染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骨折愈合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肽注射液有着调节钙、磷代谢及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从而增加骨钙沉积达到促进患者新骨形成的效果,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除此之外应用红外线灯照配合治疗也能起到扩张血管以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代谢产物吸收的效果,能够缓解肿胀,促进骨折的恢复[1-4]。2009年~2011年收治骨折患者180例,其中9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肽以及红外线灯照治疗,治疗效果理想,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24~65岁。其中车祸致伤46例,高处坠落致伤33例,重物压砸伤11例。治疗组90例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26~63岁。其中车祸致伤50例,高处坠落致伤27例,重物压砸伤13例。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外伤史、患肢疼痛及骨折部位X线片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开放复位、钛板内固定及术后的抗生素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期间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口服骨折挫伤胶囊或者三七片等活血化淤的药物并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骨肽以及红外线灯照治疗。在骨肽治疗方面选用江苏镇江恒新药业公司生产的骨肽注射液,将50 mg的骨肽注射液溶于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以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要有1周的间隔时间。在红外线灯照治疗方面,选用YSHD-I型立式红外线治疗灯,灯头功率为250~1 000 W,工作高度可在110~165 cm内进行调节,灯头俯角可在90°内调节并绕立柱360°旋转,在60 min之内可以进行定时控制。在进行红外线灯照治疗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使用红外线灯照治疗的目的及意义、治疗中的感觉及注意事项并叮嘱患者在治疗时不要擅自调节灯距或者移动体位。在进行红外线灯照治疗时,四肢以及骨盆骨折患者应当采用平卧位,四肢骨折的患者则要抬高患肢15 cm,脊柱骨折的患者则需要采用侧卧位。在照射距离、温度及时间方面要根据患者的治疗部位进行确定,如手、足或者肩部位骨折的患者宜选择250 W功率的灯头,胸、臂、腹背或者大腿部位骨折的患者则宜选择600~1 000 W的灯头,照射距离通常在30~70 cm之间,强度方面要由低开始,逐渐提高到患者能够耐受的温度。如果患者存在感觉障碍则需要医护人员通过自己的手前臂内侧测试温度。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 min,l~2次/d,以15~20次为1个疗程。如果患者的照射部位有衣物或者敷料覆盖要在照射前先除去覆盖的衣物或者敷料以免影响效果。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每15分钟观察患者照射部位的温度、皮肤颜色及肿胀情况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局部烧灼痛,如果患者感到照射部位有灼痛要立即停止照射。

1.3  疗效判定:治疗前后均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便确定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每周拍X片1次。在判定骨折愈合方面可以参考以下标准,即患者的骨折部无压痛并且自行抬高患肢没有不适感,在适当力量扭转患肢时骨折处没有反常的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除此之外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举1 kg的重量并维持1 min,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 min并超过30步。具体疗效标准如下。痊愈:患者骨折处的肿胀完全消退,局部无压痛以及纵向叩击痛,X线片显示患者骨折两断端的骨痂生长良好,临床骨折愈合并且功能恢复正常;良好:患者的红肿症状消失,但有轻微的后遗症,X线片显示患者骨折两断端骨痂生长较好,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未消失,X线片显示骨痂的生长较差。疗效判定以痊愈和良好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下:对照组90例患者中痊愈21例,良好36例,无效33例,有效57例,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90例患者中痊愈47例,良好39例,无效4例,有效86例,有效率为95.56%。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有效

对照组

90

21(23.33)

36(40.00)

57(63.33)

33(36.67)

治疗组

90

47(52.22)

39(43.33)

86(95.56)

4(4.44)

3 讨论

3.1  骨折的病理概述:骨折治疗后的愈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组织修复过程,会受到多种骨生长因子的影响。骨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成蛋白、骨源性生长因子、骨生长因子及软骨源性生长因子等,各种骨生长因子有着不同的生物活性,能够影响骨的生长及代谢的平衡。患者在骨折后感到肢体疼痛是组织对创伤的基本反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也会影响到对骨折的治疗,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印象到患者的静脉回流及动脉供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肌肉缺血性坏死等后果,因此在骨折的早期治疗当中对患者肢体疼痛的处理是主要内容之一。

3.2  骨肽的作用:过去在对骨折患者肢体疼痛的治疗过程当中通常是采用抬高患肢、局部制动及全身或者局部用药等手段。虽然外用止痛药物对骨折患者的肢体疼痛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疼痛程度严重的患者效果欠佳,尤其是在患者局部皮肤条件不好而形成张力性水疙限制外用药物的应用时。骨肽注射液中包含钙、磷等无机盐及多种骨生长因子,能够参与骨钙的吸收与释放,从而促进骨痂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发挥其在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中的作用。骨折疼痛不但给骨折患者带来痛苦,并且疼痛会加速分解代谢从而不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正常恢复。我院通过加用骨肽注射液辅助治疗各种骨折,发现其不但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而且能够比较明显地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感。

3.3  红外线灯照治疗的作用:应用红外线灯照治疗辅助治疗骨折损伤后的部位能够扩张血管,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患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对代谢产物的吸收而达到缓解肿胀并改善功能的效果。患者在骨折损伤后不仅会有骨质损伤,与之相应的还会出现邻近组织损伤。例如开放性骨折就会伴随皮肤损伤,此外骨膜、骨皮质及邻近组织损伤后的血管破裂出血在凝成血块后会在局部形成血肿,从而导致患肢出现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从骨折发生后1 d开始会有2周左右的炎性反应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消炎、消肿及活血祛瘀治疗为主,促进患者的血肿吸收,为骨痂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内对患者进行红外线灯照治疗能够加速患者消炎、消肿及活血祛瘀的进程。红外线灯照治疗的原理在于通过红外线照射使患者的皮肤产生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患者的血管扩张充血,提高血管的渗透性,从而加快血流和组织的营养代谢,增强组织的再生能力,有利于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散并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从而为之后的骨痂生长创造条件。在血肿吸收的阶段进行红外线灯照治疗能够促进患者钙、磷的沉积以加速骨膜骨化从而促进骨化的过程。在骨痂形成阶段进行红外线灯照治疗则能够预防粘连孪缩,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机体反应性,从而增强肌体的再生能力[5-8]

    总而言之,在对骨折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后加用骨肽及红外线灯照治疗有着消炎、消肿及促进骨痂形成的作用,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因而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除此之外,加用骨肽及红外线灯照治疗的适应范围广,有着操作方便及费用低廉的优点,是理想的辅助治疗手段,因此应当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周  亚,朱大咏,张国梁.股骨颈骨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关节损伤杂志,2008,20(2):68.

[2] 郑淑芳,吕  洪,赵淑萍.弱CO2激光与红外线照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23(4):215.

[3] 柳申鹏,宋  敏.微血管系统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建作用和影响因素[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3(3):59.

[4] 赵  勇.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6(3):286.

[5] 朱建民,金家达.正常骨愈合的生物学基础[J].中华骨科杂志,2010,9(12):293.

[6] 邵新军,满清霞,席  强.消肿止痛酊配合红外线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杂志,2009,19(4):115.

[7] 邝炯祥,张光明.古欣肽骨肽注射液改善骨折疼痛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8,29(5):861.

[8] 段景柱,崔少千.复方骨肽注射液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09,10(1):234.

上一篇: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体会

下一篇:环状肉芽肿8例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