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急诊科心肺复苏147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11 09:35

摘 要:目的:观察与分析147例急诊科心肺复苏情况,以期提高成功率。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147例心肺复苏患者且对患者相关病历资料、治疗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147例实施心肺复苏术患者共成功44例,占29.93%,且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存在差异以及心肺复苏术实施越早成功率越高(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不断规范及提高心肺复苏术技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观察;分析
  所谓心肺复苏术(CPR)是指针对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心脏骤停所采取的基本操作和措施。该方法作为急诊科较为常用的救治手段之一,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然而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急诊医学的进步,心肺复苏术虽然得以规范及推广应用,但是临床却发现目前该方法的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院内的心肺复苏术成功率为12%~24%,而院外仅为4%[1]。鉴于此种情况,加强急诊科心肺复苏术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就成为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选取147例心脏骤停的急诊患者且对其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共计1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丧失或是伴发短阵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瞳孔散大或固定、皮肤苍白,心电图提示室颤、无脉搏心电活动、心室停搏。同时查阅147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92例,女55例,年龄25~78岁,平均(45.00±2.00)岁,同时心脏骤停原因分类:心血管疾病59例,占40.14%;呼吸系统疾病27例,占18.37%;外伤25例,占17.01%;脑血管疾病23例,占15.65%;中毒13例,占8.84%。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147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按照目前临床试验设计要求及《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相关标准制定研究方案,同时由专人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和心肺复苏术及其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然后分析其结果[3]。
1.3  心肺复苏术:①开放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为30:2,立刻给予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和及时行气管内插管;③心室颤动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并且按照药物-按压-电除颤步骤实施,除颤能量为双相波除颤200 J;④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复苏药物,其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40 min。
1.4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参考《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所制定的心肺复苏成功标准[3]: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并且在停止心脏按压后出现自主心律或是起搏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以及测到血压保持在2 h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并且利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单向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见表1。可知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0.35,P<0.01)。
表1  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 [例(%)]
疾病例数25~45岁46~65岁≥66岁心血管疾病5921(35.59)22(37.29)16(27.12)呼吸系统疾病276(22.22)10(37.04)11(40.74)外伤2516(64.00)6(24.00)3(12.00)脑血管疾病237(30.43)4(17.39)12(52.17)中毒135(38.46)5(38.46)3(23.08)合计14755(37.41)47(31.97)45(30.61)2.2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救治效果:5 min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者62例,成功36例(58.06%);5 min以后实施者85例,成功8例(9.41%)。两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147例实施心肺复苏术患者共成功44例,占29.93%。
2.3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除颤时间对比:复苏成功44例,除颤时间为(2.70±0.25)min;复苏失败103例,除颤时间为(7.86±0.24)min。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的重要抢救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存在极大临床价值,而目前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因素较多,例如患者心脏骤停原因、救治时间、心肺复苏知识及水平和急救设备等。因此加强对急诊心肺复苏术的临床研究就成为目前提高该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研究显示急诊心肺复苏术实施对象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占到40.14%且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着差异,即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大小是有差别的。脑血管疾病以65岁以上者最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则以46~65岁较为多见,中毒者则以25~45岁者为多,因此认为通过对病种的分析有助于急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与评估,同时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奠定了基础。
  从对147例患者临床分析中可知心肺复苏术实施时间越早、成功率就越高,患者生命就得以较好救治,这是因为临床观察发现在心脏骤停4 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超过4 min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即使初期复苏成功,预后也较差。另外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除了关键的时间外,复苏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胸外按压应严格要求其动作规范标准进行才能起到保证重要脏器的有效血供;而对于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来说,由于按压能够造成胸廓运动而常引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通气现象,一旦按压无效则会出现血流消失现象,这样虽然会导致肺血氧饱和度有所改善,但是其效果欠佳,由此可见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及操作技术要求的苛刻性。另外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操作时给予气管内插管或是给予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至关重要,该项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对提高复苏成功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颤也是心肺复苏术中的关键环节,究其原因是心脏骤停患者多数存在着室颤(约占80%),同时结合本次临床分析,应及早给予患者电除颤而使心律能够得以恢复正常,从而尽最大程度的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以及满足其机体需要等[4]。另外从本次对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的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认为在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除颤等处理措施基础上,合理的药物治疗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措 施,例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的应用时间、剂量、应用方法等,所以认为应严重按照《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比如肾上腺素应用:每3~5分钟给药1 mg等;阿托品应用:缓慢自主心律或心脏停搏时给予阿托品1 mg静脉推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但总量不应超过3 mg。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不断规范及提高心肺复苏术技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吴展兴.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2):506.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05,112(24):1.
[4] Bento AM,Cardoso LF,Timerman S,et iminary in-hospitalexperience with a fully automatic external cardiover terdefibrillator[J].Resuscitation,2004,63(1):11.

上一篇: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316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原发性结外淋巴瘤40例误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