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基础医学课题论文发表要求(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08:59


  第1篇:30所“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对论文发表要求的比较分析


  科研工作是卫生高职院校迅速“做强、做大、做优”之本,是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特色的科学技术支撑。而论文公开发表数量则能有效地折射出一个单位的科研水平。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盐城卫院)自升格以来,科研工作突飞猛进,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在提升该院内涵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5-2009年近五年间该院发表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重点分析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的参与程度和科研能力,了解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并揭示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数据统计源采用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因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中文期刊8000余种,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大众文化和文艺作品类刊物,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为本文数据采集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提供了保证。

  1.2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院专任教师在国内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文献作统计分析研究。以“机构”为检索项,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检索词,检索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2005-2009年近五年间该院教职工发表的文献。文献检索结果作为输出数据被存入Excel2007,并制成直观表格,按论文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及发表篇数、论文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

  2结果分析

  2.1论文发表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2005—2009年期间,该院共发表论文878篇,查询范围为“全选”,期刊范围为“全部期刊”或“核心期刊”,模糊匹配。检索时间为2010年3月28日16:00时。由表1可见,近五年来,该院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以2005年为基数,2006年增长了1.68倍,2007年增加了5.09倍,2008年增加了13.36倍,2009年增加了14.77倍。但近五年间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以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论文发表数仅为153篇,仅占近五年来论文发表总量(878)的17.43%。全院专任教师285名,近五年间人均发表论文数3.08篇。

  1资料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进入各高校官网查询相应的文件,或通过电话收集相关的信息,所查询信息主要包括授予学位的性质、期刊与影响因子、发表论文数量、作者排名、单位署名、是否与学位论文相关等。并对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和分析。若高校官网和电话查询均不能获得有关信息,则排除在研究样本外。最终纳入了30所“211”高校为研究样本,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2结果与分析

  2.1学位类型、发表期刊的要求

  在30所高校中,对科学学位(或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有12所,无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而是统一对博士学位申请者进行规定的有18所。在12所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中,对于科学学位博士申请者,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9所,占75%,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的有3所,占25%;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申请者,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1所,占8.33%,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的有11所,占91.67%。在18所没有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中,3所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15所学校则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即可。对于没有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可视为该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具有相同的要求,最终可得出,仅要求科学学位博士生而不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生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8所学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均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4所,而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即可申请博士学位的高校有18所。由此可见,在所调查的“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有超过半数并不一定要求必须有SCI学术论文才可以申请博士学位。

  2.1.1科学学位博士比专业学位博士的论文发表要求更为严格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211”高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医学博士分别实行不同的学位评定标准,并且科学学位博士,例如以上数据中9所学校要求科学学位博士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而只有1所学校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生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这种针对不同学位类型或不同专业而实施不同学位评定条件的措施,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即培养的是科学研究人员(科学学位)还是临床工作人员(专业学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专业领域的学问,快速提升专业的精准度和深度[3]。

  2.1.2强制性发表SCI论文对博士培养的利与弊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近半数“211”高校医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条件是必须发表SCI论文,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鞭策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精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博士科研水平提高的目的,是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学历专业人才特别是医学博士人才培养的表现。但发表SCI学术论文对不少博士研究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姚利民等对四所大学的研究生问卷调查中显示,58.2%的学生对发表论文有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而只有31.2%表示这个压力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4],过大的压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还容易滋生诸如修改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不良学风现象。另外,一些已发表过SCI论文的学生会误认为发表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就代表丰富的学识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从而轻视他人的成果、放松对更深层知识的探索,以上现象均不利于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2.2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

  在收集的30所“211”高校信息中,33.3%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中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10%要求发表至少2篇学术论文。另外论文数量也受期刊质量的影响,本次调查中有17所高校还对博士生发表的SCI期刊的IF(影响因子)做出了规定,IF越高则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越低。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是反映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指标之一。大多数高校选择1-2篇或因期刊和IF不同而数量不同作为指标。医学博士研究生攻博时间一般是三年,若规定超过多数学生能力范围的论文数量或不管期刊级别水平而盲目设定一样的量化指标,则多数研究生可能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要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丧失继续钻研的信心、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会使承压能力低的学生做出偏激行为。

  为了解“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以期为医学博士的培养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我国30所“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部分学校间的要求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要求发表1篇以上SCI或其他高水平论文,申请人均要求为第一作者,并且学术学位比专业学位要求更高。各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位授予论文条件,有利于深化博士培养机制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医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医学博士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层次[1]。医学博士培养单位严格把关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保证医学博士的培养质量是博士培养的重要环节。由于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博士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之一[2],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明确要求博士生需要在规定的学术期刊(特别是SCI期刊)发表论文方可授予学位。为了解“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以期为医学博士的培养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我国30所“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1资料与方法

  通过互联网,进入各高校官网查询相应的文件,或通过电话收集相关的信息,所查询信息主要包括授予学位的性质、期刊与影响因子、发表论文数量、作者排名、单位署名、是否与学位论文相关等。并对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和分析。若高校官网和电话查询均不能获得有关信息,则排除在研究样本外。最终纳入了30所“211”高校为研究样本,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2结果与分析

  2.1学位类型、发表期刊的要求

  在30所高校中,对科学学位(或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有12所,无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而是统一对博士学位申请者进行规定的有18所。在12所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中,对于科学学位博士申请者,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9所,占75%,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的有3所,占25%;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申请者,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1所,占8.33%,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的有11所,占91.67%。在18所没有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中,3所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15所学校则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即可。对于没有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进行区分规定的高校,可视为该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具有相同的要求,最终可得出,仅要求科学学位博士生而不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生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8所学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均要求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的有4所,而允许在规定级别期刊发表非SCI学术论文即可申请博士学位的高校有18所。由此可见,在所调查的“211”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时,有超过半数并不一定要求必须有SCI学术论文才可以申请博士学位。

  2.1.1科学学位博士比专业学位博士的论文发表要求更为严格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211”高校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医学博士分别实行不同的学位评定标准,并且科学学位博士,例如以上数据中9所学校要求科学学位博士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而只有1所学校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生必须发表SCI学术论文。这种针对不同学位类型或不同专业而实施不同学位评定条件的措施,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即培养的是科学研究人员(科学学位)还是临床工作人员(专业学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专业领域的学问,快速提升专业的精准度和深度[3]。

  2.1.2强制性发表SCI论文对博士培养的利与弊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近半数“211”高校医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条件是必须发表SCI论文,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鞭策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精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博士科研水平提高的目的,是我国越来越重视高学历专业人才特别是医学博士人才培养的表现。但发表SCI学术论文对不少博士研究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姚利民等对四所大学的研究生问卷调查中显示,58.2%的学生对发表论文有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而只有31.2%表示这个压力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4],过大的压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还容易滋生诸如修改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不良学风现象。另外,一些已发表过SCI论文的学生会误认为发表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就代表丰富的学识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从而轻视他人的成果、放松对更深层知识的探索,以上现象均不利于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2.2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

  在收集的30所“211”高校信息中,33.3%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中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10%要求发表至少2篇学术论文。另外论文数量也受期刊质量的影响,本次调查中有17所高校还对博士生发表的SCI期刊的IF(影响因子)做出了规定,IF越高则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越低。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是反映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指标之一。大多数高校选择1-2篇或因期刊和IF不同而数量不同作为指标。医学博士研究生攻博时间一般是三年,若规定超过多数学生能力范围的论文数量或不管期刊级别水平而盲目设定一样的量化指标,则多数研究生可能很难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要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丧失继续钻研的信心、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会使承压能力低的学生做出偏激行为。

  作者:石明徐光婉陈梦婷李江滨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11期


  第2篇:卫生高职院校发表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为深入了解卫生高职院校论文发表情况,有效指导科研工作开展,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五年问发表的论文量进行分析。发现该院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但有影响的文章偏少。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对策。

  2.2论文期刊分布统计分析

  经统计,2005—2009年近五年间发表了878篇论文。进一步分析论文发表的期刊名称。发现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期刊30种期刊总载文量517篇,占总数的58.88%,可视为发表论文的主要期刊。其中。前5种期刊所载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31.32%,接近论文总数的1/3,可视为该院论文发表的集中期刊。但值得重视的是,这30种期刊中,仅有9种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分别是《山东医药》、《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时珍国医国药》、《职业时空》、《苏州大学学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中医药》。这9种中文核心期刊在近五年来共载该院论文119篇,占总数13.55%。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是《卫生职业教育》,计84篇,占发表论文总数9.57%。发表论文较多期刊情况见表2。2.3教师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分析

  2005-2009年近五年间共有285名教师发表了论文,占教师总数100.00%,也就是说所有教师在近五年里发表了论文(文中所有统计仅限为第一作者)。其中发表论文数最多的一名教师共发表了22篇,占总论文数的2.51%。发表5篇论文以上,即平均每年发表1篇论文以上的教师人数为51人,占教师总数17.89%。论文发表数量情况见表3。

  3讨论

  高职教育要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入重视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必须寻找突破口。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科研素质。2005—2009年近五年间,盐城卫院论文发表量稳步增长,反映了自2005年该院升格以来,院领导班子大力实施“333工程”,紧紧围绕建设优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目标,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作为三大重点来抓卓有成效。但是,从中也看出了一些问题:

  (1)大部分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及科研积极性,但科研的整体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研究论文的总体学术水平不高,理论性相对不足,在学术界的影响不够。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较少。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限于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正规期刊论文,未免有所遗漏,是在所难免的。该院近五年来发表的3篇SCI英文文章不在此研究范围内。

  (2)有的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很多教师没有科研压力和动力,对科研项目的敏感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够。

  (3)经验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教育教学研究多,与生产相结合的技术性研究少。科研成果的总体层次不高,推广转化率低。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导致理论水平偏低,进而影响科研质量和效果,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不懂基本的科研方法,不知如何选择课题、搜集资料,也不懂怎样有针对性地选择刊物发表自己的文章。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不足,参考资料缺乏、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机会少、捕获科研信息的机会少。

  在新的一轮高职院校竞争中,谁能把握先机——以科研支撑发展,谁就能抢占制高点,进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优先发展自己。结合各卫生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以下对策将有助于提高各院校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1)领导重视,制度跟上。

  完善公正、公平、合理的约束、评价和激励机制,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办学特色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积极申请课题资助。

  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校内科研经费投人,每年在学校经费开支中列出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校内课题研究、纵向课题经费配套和科研奖励,并保证科研经费适度优先增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争取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特别鼓励各系、研究所和个人开展产学研合作,由企业确定项目和提供经费,学校承担研究任务。

  (3)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职能,为科研提供坚强后盾。

  科研管理人员及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需求情况,以科研服务为宗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为目标,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做好课题、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工作。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请专家学者到校进行理论讲座和科研报告。

  (4)营造学术氛围,成立稳定的科研团队。

  尽管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求知欲望较强,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但尚缺乏一种针对提高科研整体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关起门来搞研究难免会闭门造车,如果各校能为教师搭建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力争以先进带落后,无疑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科技人才的目的。可以由博士、硕士研究生领头,在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指导下,组织全院教师成立科研团队,创建科研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充分利用《学报》,为学院科研工作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营造学术氛围,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定期召开课题申报动员大会,举行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以及学术报告会。

  (5)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尤其是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经过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拥有最新的知识而且也拥有获取知识的最新手段。除能较快胜任教学工作之外,他们还是高校科研力量中一支最积极、活跃的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有较为强烈的致力于科研、力争多出成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卫生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并不断提高他们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让他们安心留下来,潜心于教学科研。

  (6)改善实验设备,建立资源共享型实验室。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数量和实验条件十分有限,大多没有专门的科研实验室供教师科研使用,只能与学生实验协调使用。基本没有完整配套的实验设备,分析仪器基本上是非精密型的,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实验员大多是兼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各院校应该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公共实验室,把有价值的仪器设备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仪器使用率,另一方面可以给全院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实验平台。

  作者:吴芹来源:现代情报2010年6期



  第3篇: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科研管理与评价相制研究


  文章介绍了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起源,论述了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特点,探讨了创建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社会、学术和科研影响,从政府管理、学术界管理、网络管理和用户管理四方面提出了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科研管理机制。

  一、引言

  在互联网被普遍应用之前,为了获得纪录与传播人类的新思想与新发现,以印刷媒介为中心的纪录与传播体制无疑是较为完善的。网络的出现使传统体制发生了一场革命,网络的使用将彻底改变这一体制的最为基本的方式。最终两者合一,成为以网络传播为先,以纸质文摘型刊物为纪录归档的新的发布与纪录模式,为学者创造最佳的学术沟通环境。

  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科技论文的发表也从纸质期刊向网络渗透,在线论文发表网站、纯网络期刊、专家学术blog等逐渐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并迅速发展与普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3年创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成为国内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院所,抑或是国家教学与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中并未将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列入管理对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激情与创新意识,影响网络发表平台的健康发展。

  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以互联网络为交流和传播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冲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信息网络传播具备了瞬时性、国际化的特点,能使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瞬时扩散各地,科研人员可以远距离跨地区非常便捷地获取最新科研动态及相关信息等。探讨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使时空障碍不复存在。这一切必然对科研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必须建立与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相适应的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对进一步拓展科研管理的范畴,实现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起源

  长期以来,科技论文的发表一直是以学术期刊为其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学术期刊自问世一直以其快速、新颖和高质量报道学术和科技信息的特点而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并在记录和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使用。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如何解决好其高费用、高时效性以及高使用率等问题一直是期刊界努力的方向。然而,这些问题对纸质载体的学术期刊而言,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必然会影响学术期刊的利用,影响到科技论文传播活动开展的水平和层次,网络这种数字载体的出现则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网络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从事出版活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为作者提供了不必经过出版者的环节,实现发表、出版的目的。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科技论文发表的概念和格局,由传统出版活动中以出版者和作者为主导的学术传播模式转变为以作者和用户为主导的传播模式,使得科技论文的发展朝着高效率传播和利用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下,科技论文的发表一般要经过期刊编委会或其它组织机构的审核筛选,一旦被录用,才有可能公之于众,否则,只能是自生自灭。这种论文发表模式在长期的学术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其优势在于发挥了学术传播活动中把关人的作用,有利于论文出版的质量,有利于论文发展、出版的规划管理。但同时,它又存在着诸如马太效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无名作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困难,无法进入学术传播渠道,直接影响到学术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网络出版技术的应用则使作者直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成为现实。

  三、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特点

  互联网与多媒体的组合使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具备了许多特有的功能与特色。

  (一)表现形态方面的特点

  1表现手段多样化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借助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新型表现手段,组合了文字影像、声音、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不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视听表达效果,更生动地向读者传播信息。

  2版面无限制性

  由于作为科技论文发表载体的网页没有任何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科技论文发表时完全可以从其内容本身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相互联系出发合乎逻辑地编排页面内容。

  3容量无限制性

  HTML及PDF存储格式使其信息存贮密集、数据容量大、体积小、虚拟化,节约了大量的物理空间。

  4事后可更改性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后在保持形态的完美性方面容易得多,它可以不留痕迹地对错误页面直接进行修改,让其呈现正确无误的状态。不仅如此,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还可以随时向任何已有网页添加新的链接,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读取相关文章或了解学科内容的最新进展。

  (二)使用效率方面的特点

  1内容可检索性

  在阅读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时,读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系统进行检索,一般有题名、关键词、著者等检索人口,有些还具有全文检索功能。

  2超文本链接功能

  超文本链接功能使读者能够通过论文的引文、注解或参考书目跳转到更多的相关网页,突破了传统循序性的阅读方式。通过超链接、引用和被引用文献、网上的相关资料来源和数据库构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信息网,为用户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原文献,节约研究人员查找原文献的时间,加快了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产生,从而推动学术传播活动的更广泛开展。

  3保存安全性相对性较低

  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上的论文内容可能因感染电脑毒或遭受黑客攻击而发生数据损毁或丢失,而且这种损毁经常是全面性的和难以修复的。

  (三)传播性能方面的特点

  1传播实时性

  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内容编辑加工完成以后便可通过互联网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发布,从作者到读者的周期短,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通过网络实时传递,缩短了发表时间,保证了内容的及时性和新颖性。

  2高度的共享性

  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共享性上则与广播、电视有着相似的特点,无论是在自己的网站上还是通过别人的网站发行,一篇科技论文在需要时可供成千上百的读者同时阅读,共享性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拒借率”。

  3良好的互动性

  科技论文的发表借助网络这种互动性强的交流平台,使读者与著者间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读者不仅能阅读电子版全文,还可以在适当的位置添加评注。同时,读者与著者还可以实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讨论,强化了交互性的关系。

  四、创建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意义

  网络发表科技论文实现了载体的革命,代表了学术论文发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的学术研究

  与交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1能够解决论文评价民主、公正、科学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对学术论文的质量特别关注。2001年3月15日开通了“学术批评网”,目的是通过“学术批评”提高学术质量,反对学术腐败,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以往的论文发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只能通过一人或几个人进行审稿,缺乏评价的民主、公开、公正性。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能充分发挥网上的互动与共享优势,通过BBS模式的学术论坛,对已发表的科技论文可实行学术同行的群众评价和聘请专家的评价相结合,通过BBS的讨论与争论能够有效地开展学术批评。

  2能够充分解决现阶段期刊资源少,不能满足论文发表需求的社会矛盾

  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在学术界公开,使之成为公众知识,才能实现其学术价值。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对知识的生产起着选择、评价和资源分配的作用。然而,目前印刷型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其版面发行非常有限,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发表。而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二)学术影响

  1能够充分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如抄袭、拼凑、炒作、发人情稿、关系稿等。有的学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学术腐败很容易丧失社会大众的信任,引起信任危机。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在发表初期就接受同行及专家的监督,能够在BBS中对抄袭和腐败行为进行举报,如把原文复制到论坛中,与当前发表的论文比较,让专家、同行一目了然,能够严厉打击和制约抄袭行为。

  2能够解决学术界缺少争鸣的问题

  一篇学术作品的好与坏、优与劣,仅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认识,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创造一种宽松、活跃、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开展讨论的学术氛围,更容易形成同行、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争论、监督甚至批判的机制。这种氛围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大胆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扩大了稿源和作者队伍。因此,科学论文在网络上发表应开辟争鸣专栏,创造争鸣氛围将更加有助于促进学术的交流、发展、创新。如果科技论文在网络上发表这种交流和传播平台成为主要论文发表园地,广大科技工作者形成网上交流的习惯,必然会对学术民主争鸣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术界人士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3能够加快学术研究的进程

  网络传媒不受印刷方式的限制,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学科也会更多更专,作者将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读者也将有更多的本专业资料可以查询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编辑主观意识而导致的科研成果的夭折。网络传媒的发现将会让更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成果,使论文中可能出现的新思想、新发明与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展现,加快学术研究的过程。

  (三)科研影响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是表达科研成果的最主要形式。国际上普遍以科技论文发表状况作为衡量各国科研活动的产出、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科研工作者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科技论文在其中起着转化与纽带作用。以网络为传播和交流载体的科技论文则在更大时空范围内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使科学研究在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为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信息资源和动力。

  五、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科研管理与评价机制

  以网络为交流和传播载体,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实时性等特性逐渐成为一种被作者和读者普遍接受的全新的论文发表形式。这种发表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新思想的出现,加快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此,须延伸中国现有的科研管理对象范围,探讨如何顺应网络化的趋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实现对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科研管理。

  (一)政府管理

  无论科研管理对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政府在科技管理中始终是扮演宏观管理者的职能。

  1通过立法维护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活动的正常秩序

  相关管理政策,诸如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行业政策和政策导向,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和支持力度等都是影响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直接因素。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颁布和实施与因特网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不仅对因特网,同时也对网络发表形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国家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审议通过,于2002年6月公布,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是针对互联迅猛发展而制定的首部互联网出版管理法规,与论文的网络发表密切相关。

  此外,政府对论文网络发表形式的重视、支持程度是影响这种新型形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政策上应给予倾斜。争取相关企业、事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学术组织的支持,对有学术价值、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给予学术和社会承认,在个人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认可,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2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活动的发展及社会资源配置

  这种引导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手段主要是政府投入,间接的手段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信贷、价格等等。如果创建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成为一项无利可图甚至是赔钱的公益活动,那对于创办平台的组织和个人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这样会影响到论文网络发表形式的发展,最终可能会阻碍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但以营利为目的创办这种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也有可能影响学术成果的公正评价和自由交流,应该由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选择创办质量好、学术界评价高、对社会和科技创新有贡献的网站给予资助,形成论文交流平台之间的质量竞争。

  3加强对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版权保护

  保护网络论文的版权,是涉及到国家政策及作者利益的大事。如今,在政策上,国家对网络上的版权保护已有相关的政策出台。2001年10月27日公布实施了修订后的著作权法,确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为一项新的著作权,规定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有效管理方式——集体管理机构管理。但是具体的网络化论文保护运作细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对复制权是否包括对暂复制的禁止,网络上转载作品是否适用法定许可等等。只有作者的版权得到可靠与有效的保护,网络发表的论文稿源才会源源不断。

  4推进管理部门使用电子政务系统

  科技管理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科研管理部门转变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对于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科研管理法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科技部门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把大量的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在网上发布,及时更新,让公众平等地享受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科研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此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公众对科研服务的需求。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实际上为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二)学术界管理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所载论文的质量,研究者、论文作者及学术机构对其的态度和认可程度,即作者是否主动愿意将其论文首先直接发表在网络载体上,其他人是否愿意参考、引用发表在网络上的论文。同时,学术评价机构和部门是否将在网络上发表的论文作为聘任、升级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依据。而目前以总体上看,发表在网络载体上的科技论文还没有得到学术界以及其它管理机构和部门的完全认可。当务之急应确立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合理、合法、有效的学术地位。

  1确立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标准

  科技论文在网络媒体上发表,导致传统的期刊审核委员会等中介可有可无,但这也导致网上发表的论文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其应用和发展。如何建立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规范和编辑技术标准以及把握论文质量等都是论文网络发表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论文网络发表新形式的发展,应重视其学术评价标准的建立。如是否有效地传播学术信息;所传播的学术信息是否具备原创性;所发表的论文是否首发在网络载体上;所发表的论文是否被搜索引擎所检索,以方便用户的查询与检索;是否被学术界承认和尊重;是否对进一步传播做过贡献等。同时,还应确定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如是否为权威性搜索引擎和全文数据库收录指标来判断和评价该论文在专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利用参考引文分析法对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和被引用人数进行评价分析,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来透视其学术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了解研究过程中,作者对其载文的借鉴和吸收情况;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权威性,还应关注其点击率和全文下载量等。

  2完善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准入机制

  虽然科技论文在网络上发表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一些缺乏学术内涵的垃圾稿件,误导读者。因而,科技论文在网络上发表也需要一定的准入条件。与传统印刷类刊物论文的准入相比,论文网络发表的准入门槛较低,所以相应的评价等级制度也应分级。如从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理论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及创新影响力等方面对成果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学术价值和科学传播价值以及自身价值和参考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对论文发表的网络平台进行分级。有了不同等级的论文网络发表平台,就有不同水平与档次的作者与作品。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学术背景、学术基础、学术层次读者的需求。

  3制定评价作者能力的标准

  对作者写作与发表文章的动机而言,除有传播文明发展的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目的,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名誉,比如技术等级与评定职称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因而,为了提高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质量应重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对作者能力方面的评价来控制论文质量,如对选题新颖性、知识创新性、论文书写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标准进行评价。

  4建立网络审稿专家库

  建立网络学术专家库的目的是对网络中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控制论文质量。网络发表平台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增加和评价的民主化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专家加入评审专家队伍。实际运作中既可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也可以从多次发表论文的作者中遴选志愿者加入专家队伍,然后再逐步根据学术的成果和评价准确性建立评审专家积分制度,对专家队伍进行动态排名、遴选、淘汰,形成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自治组织,在学术界发扬民主、负责、公平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精神。这对学术发展进步和预防少数学术权威形成优势积累的“马太效应”,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三)网络管理

  网络发表科技论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离不开由多种相关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扩展性的有机体系。因而需要从技术角度考虑对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实施有效的管理。

  1安全管理

  由于科技论文的发表活动都是在网上进行,因而安全问题是保证其正常应用的首要问题。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历来都是矛盾的。目前,网络空间的安全性还难以保证,网络面临的威胁包括黑客入侵、内部的攻击、不良信息的侵入、秘密信息的泄露等,破坏信息系统网络资源,造成系统瘫痪等。因此,必须重视网上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利用防火墙技术、密码术、新一代网络通信协议之类的软硬件进行防范工作,还要及时对网页文件进行备份并存储于不同的介质中,以避免由于技术安全问题导致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无法正常传播、交流和利用。

  2网络传输管理

  科技论文在网络传输中有时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地址、链接及内容本身处于经常变动之中,使得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导致整个网上信息资源状态不稳定;二是网络瓶颈的存在,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线、网卡、服务器配置、网络连接设备等网络传输性能及稳定性的一些相关因素。这就要求从结构设计、设备选型、系统边设、网络管理上保证整个网络运行系统具有可靠性、可维护、易管理。

  3版权技术保护管理

  版权技术保护在法律之外有力地促进了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著作权保护。技术保护措施主要用来防止或禁止侵犯法律规定的任何著作权相关权,主要有:(1)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如设置密码、付费浏览等;(2)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如使用数限制;(3)控制传播作品的技术措施,如防止拷贝功能;(4)识别非授权作品的技术措施,如电子水印;(5)制裁非授权使用的技术措施,如破坏性的加密程序。技术保护措施为著作权人管理、控制甚至追查著作权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机会,方便了作品的利用与授权监督,相较于法律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优越性。

  4保存管理

  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保存在服务器、硬盘等存储介质上,这些存储介质一旦受到磨损、震动、火烧、水浸等破坏通常是无法补救的,反而比传统出版物更不易保存,这就给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维护和保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再者,保存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服务器关闭或用作其它用途,人们就无法查找该论文的任何信息。由于网络发表平台的主办者通常是一些个人、公司或网站,一旦某些资料不能带来利润,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就会删掉其中他们认为过时无用的论文。所以为了延长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的保存寿命,有必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用来长期保存那些虽然过时但依然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这些科技论文提供永久的电子存档。目前,主要的存档模式有:(1)隐性存档。版权所有者定期为永久保存的机构提供电子资料数据。而对这些资料的维护、核准资料的完态性、技术升级以及安全性保护由保存机构负责。(2)推迟间隔存档。版权所有者定期向保存机构提供资料以及应用元数据,保存机构定期把比约定的时间更久远的资料公开。(3)缓存软件。在这种模式下,软件定期从版权所有者那里下载数据到不同的保存机构的分区里。版权所有者与保存机构间签订一定的协议。保存机构负责技术和资料的升级。如果版权者停止访问,这些资料还会保存在保存机构里。

  (四)读者管理

  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因此论文的读者多为学者、专家、教授,都希望学术论文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互联网恰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另外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是成熟的互联网用户,这些都为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提供了最好的基础。

  读者是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消费主体,但读者又由于其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个人爱好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了解和服务读者必须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只有这样,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才能在较长时间内,与社会上某一类或某几类读者建立相互信任的紧密关系,从而形成自身较稳定的读者市场和自己独特鲜明的品牌个性、风格形象,实现读者数量、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长。因此,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需要准确定位读者对象,以便针对其特点做出内容的取舍和整合。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是涉及政府、学术界、作者、用户、出版界等诸多要素的大系统,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各系统组成要素对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应用和态度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这些要素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之间应如何合作协调,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如何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应用等方面都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作者:赵蓉英罗艳玲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上一篇:基础医学药师职称的调查研究论文(共4篇)

下一篇:基础医学本科创新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