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西医在产后抑郁症中的护理差别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4:33


第1篇:探讨中西医护理差别的影响


中西医之间存在诸多差别是共识,但其中“以何者最为根本”则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要探究这个问题,就要从人的认知过程入手,从中西医理论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入手。中医西医都是人脑认知客观世界的产物一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以下几个主要过程:①区分事物(现象)其内容在诊断学等中有突出体现;②联系事物(现象)其内容在治疗学、病理学等中有突出体现;③解释联系,这个过程的最终产物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理论”。笔者认为,只要某种认知自然界现象的理论不是源于先验或是神授,则无论其为哪个领域的理论,其形成都应该遵循上述的人类认知过程。进一步说,如果理论之间存在差异,则必然是某些过程的内容不同所致。笔者认为,“联系事物”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是决定性的,是理论间差异的根源所在,因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本质不过就是“联系事物(现象)而己。其差异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事物(现象)的差异,二是“事物(现象)间的联系”的差异。当然,“解释联系”过程中的差异也会导致理论的差异,但因其只是事物间联系的进一步说明,故笔者认为其不如“联系事物”的过程那样重要。由此,笔者将重点分析中西医理论在“联系事物”过程中的差异,进而探求中西医护理差别的根源,并讨论其对中西医结合的影响。


无论中医西医还是其他医学体系,其理论实际上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人体是什么,其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如何运作;二是当人体出现异常时,如何干预。医学的重点在于后者,医学所有的知识都是为“如何干预人体”而服务的。同时,“干预”也是人类认知中“联系事物”过程在医学中的突出体现。因此,笔者选择将“干预”作为本次探讨的切入点。此外,理论实际上是人类根据客观现象再加上己有知识而提出的假说,其较客观现象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笔者将依据客观现象,从如何认识“干预”入手,探讨中西医之差异及其结合。


一、中西医的差异


笔者认为,中西医理论的差别主要源于中西医在“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中的差别,即中西医对“干预”的认知过程的差别。这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中西医对“干预”的认知过程中医西医在临床应用方面,都是关于“干预”的一种理论。笔者认为人类认知“干预”的过程只有一种,那就是“测试法”:在某种条件下,将“干预”(有形或无形的作用因素)作用于事物(人为或非人为地)若事物发生变化(由状态1变为状态2)则视“干预”对事物有作用。如图1所示。若此种变化在此种条件下总是发生(即通过了验证)就可将此“干预”与事物的变化联系起来,总结成一种规律,进而在实践中使用。这种规律只要通过了验证,就视其为“存在”,就可以使用,而不用考虑其是否与现有理论相符合。


理论则是研究者对这种规律的描述以及依据当时己有知识对这种规律进行的一种解释。受己有知识的局限,理论可能并不完全正确,还有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受到检验、修正,因此它是主观的、可变的;而建立理论所凭据的现象则是客观的、不可变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理论时,其所描述的现象比理论本身更值得注意。


从既往的中西医学研究文献来看,其理论产生中、西医认识“干预”的方式是一样的:将“干预”人为或非人为地施加于人体或其组织等,然后根据作用后人体或其组织的反应,在“干预”与反应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经过验证并加以解释,就形成了理论。临床则是对这些规律的应用。例如:西医最初认识到“青霉素是抗生素”这个理论,就是基于在培养皿中观察到了菌群在青霉素周围受到抑制这种现象;而中医认识到“石膏属于清热药”的理论,也是基于观察到了某些发热病人服用石膏后就会退热这种现象。将类似的联系进行验证、汇集并加以解释,就可以形成理论体系。


2.中西医认知“干预”的基础及其差别既然中西医在其构建理论时所用的认知方法相同,那么,中西医理论之间的差别就应该来自于其各自构建理论时的基础一客观现象。然而,中西医构建理论的对象都是人体,其所基于的客观现象又有何差别?答案就是“层次”之不同。


现今,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共识:中医属于宏观,西医属于微观。而笔者认为,所谓中医宏观、西医微观,其实就反映了中西医认知“干预”的基础有着宏观、微观之分,即中西医理论各自所联系的客观现象有宏观、微观之分。正如图2所示,中医在人体宏观体征、症状(如舌苔、脉象)的基础上建立联系,西医则是在人体微观结构(如细胞、分子)的基础上建立联系。中医构建理论所依据的“现象”是许多更低层次上环节的综合体现,而这些更低层次上的环节恰恰就是西医构建理论所依据的“现象”。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都使用了相同的认知方式认识人体,都反映着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只是层次不同而己。中医相对宏观,西医相对微观。


3.宏观微观之差异对中西医理论的影响如前所述,正是理论构建基础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那么,中医的“宏观”是不是就一定要走向西医的“微观”?


其实,影响因素所作用的任何一个物体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整体,这个相对整体是其内含更微观层次上物体的宏观综合体现。宏观、微观都是相对的,西医也是相对的微观而不是绝对的微观,它也和中医一样,是在某个层次上总结“联系”,其层次之下的层次和环节则都默认作“过程黑箱”,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可以不去打开它。人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无可避免地含有“过程黑箱”。这个“过程黑箱”是在当时科学水平下所不能打开的,只能依照当时存在的科学观念作出假设。再者,因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3],所以无论科学发展至何种水平,无论将这个“过程黑箱”打开至何种程度,更小的“过程黑箱”都永远存在一即比当时认知水平更深层次上的未知的物质变化过程都永远存在。现代科学中所谓的“原理”(即对“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事物”的解释)其实就是用更微观层次上的“过程黑箱”的现象来解释较宏观层次上的“过程黑箱”。有人认为,中医不打开人体这个“黑箱”,不如西医那样“科学”,而事实上,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无论多么微观层次上的理论,其都内含更小的“黑箱”,西医也是一样。因此,虽然中医在验证方面不够严谨,但在认知客观事物方面,中医其实与西医一样“科学”,都不过是人类对事物“联系”的认知,只是各自所反映之现象所处层次不同而己。


事实上,不知道影响因素到底是作用在这个事物下面的哪个层次的哪个环节上而导致这个“联系”产生的,其实并不影响人们总结并使用这个规律—只要能够验证其确实存在,并能够把握住其使用的条件就行。也就是说,对于一定层次上的实践应用而言,打开“过程黑箱”不是必须的,只要能够证实相应规律的存在就足够了。


中医的“宏观”并不一定要走向西医的“微观”:只要宏观规律能得到验证,其使用条件能得到把握,那么,走向“微观”就不见得再有意义。一则再“微观”也是一定层次上的宏观,追求绝对的“微观”是不可能的;二则不同的层次间规律不见得相同,知道微观层次上的规律不一定就能了解宏观层次上的规律。西医学告诉人们,人体每个宏观症状的产生都是要涉及人体多个微观环节的,而其影响环节就更多。笔者认为,只要这些产生环节与影响环节没有被全部弄清楚,那么中医的宏观调节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医和西医、宏观和微观,各有服宏观的优势在于,其规律反映出了所有微观相关环节的综合作用,用这种规律去指导“干预”,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有效照应到所有有关的微观环节。但仅看宏观,就有可能发现不了微观层次上潜在的问题,古人服石之祸与久服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就是很好的例证;再者,宏观的未知影响因素多,其规律难以把握,而对其规律的应用也就难以掌握。微观的优势在于,微观环节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容易认识和把握,也容易控制。但仅看微观,虽然较为精准,却也容易失之偏颇。其一,微观有效不见得宏观就有效,西医从过去的重视动物实验到如今的重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就是一个例证。其二,仅看微观,就容易对全面认知因素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如类似“青霉素除了抗菌退热外,还有没有可能通过作用于人体其他调节环节而退热”之类的问题己无人关注。其三,仅看微观可能忽略许多未被注意到的有用环节。


二、中西医的结合


中医理论反映的是人体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西医理论反映的是人体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二者所反映的“联系”必然会有所不同。中医构建理论所依据之现象,虽然是西医构建理论所依据之现象的综合体现,但中医所拥有的一些规律(现象间的联系)在西医的微观层次上就未必会有;反之,西医所拥有的一些规律,在中医的宏观层次上也未必有。中西医理论不应该用同一套模式来解释。


中西医结合,如果要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将现有中西医统一在一种理论模式之下,而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二是集现有中西医各自之特点,而形成一种新的医学。笔者认为,前者不太可能,原因如前所述。后者则有可能:中医的优势是宏观、综合,西医的优势是微观、分析,二者优势的结合就会形成既清楚每个微观环节、又能够注意到这些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的医学模式。要指出的是,因为宏观现象是微观现象的整体表现,且不能用宏观现象来解释微观现象,而只能用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这就象人们不能用人体的整体表现来解释细胞的变化,而只能用细胞的变化来解释人体的整体表现一样,所以这种医学模式的实现只能靠微观层次的医学来完成。这种医学模式,其实质就是西医的微观走向中医的宏观。西医要研究中医,就要在“现象”上下功夫,要从宏观症状与微观环节之间的联系入手;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要重视其理论中所反映的现象以及现象之 间的联系模式,而非解释方法。当然,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必然是漫长的。


中西医结合,如果只是优势互补各自发展,则可以走下面的模式:中医方面,首先是要完善自身有关宏观现象的理论体系,将之系统化、条理化;然后再纳入微观层次的内容一在诊断方面纳入微观检查,可以解决微观有异常但却无证可辨的问题,还可以产生诸如“微观辨证”等由微观环节体现整体状况的新诊断手段;在治疗方面纳入微观手段,可以弥补中医自身宏观调整的不足。西医方面,可将中医所发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作为提示,扩大自身微观环节研究的范围,从而在诊疗中尽量多的照顾到更多的微观环节,由此,一则可以提高疗效,二则可以解决诸如病人自觉不适却检查没病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都使用了相同的认知方式,都反映着某一层次上的规律,二者具有相同的科学性。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源于其各自所依据的现象之间的层次差异。这些不同层次上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


作者:王智瑜,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第2篇:中西医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差别


近几年来,临床上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产妇的身心健康,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完成分娩之后随着心理变化而出现的一种介于精神病与非精神病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临床上较为常见。产后抑郁症是产妇所表现的一种的异常心理状态,产妇往往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包括自虐、自杀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院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特选取100例产妇,对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一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惧,减轻压力,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等,使患者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患者信心,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恐惧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创口疼痛、出血、感染、尿储留等,保证了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


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围手术期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心境,改良机体内环境状态,促进其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和生理不适和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加速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是护理肛肠病围手术期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


治疗的100例产妇,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7.2±8.4)岁;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为(26.4±9.5)岁。2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给予产妇舍曲林(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811)口服,25mg/次,1次/天,2周为1疗程。


试验组产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产妇舍曲林(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811)口服,25mg/次,1次/天,同时服用归脾汤,200mL/次,3次/天,2周为1疗程。


1.3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产妇采用心理护理:让其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有压力、紧张等不良状况,保证睡眠环境安静整洁,产妇在分娩时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可通过产房环境的介绍,工作人员自身介绍和产妇拉近距离,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适当关心及鼓励产妇,指导产妇学会自我减压的方法,适当锻炼等。


1.4疗效评定显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有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症状部分改善;无效:悲伤、激动、自杀倾向等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加重。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的观察。


1.5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期恢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精神状况,对产妇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患病产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缓解了产妇的临床症状,为产妇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产妇治疗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较大程度的加快了产妇治疗后的恢复。西医疗法是较为常用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中西医结合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方法治疗中应用的药物多有补气养血,滋养身体的功效,对西医治疗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产妇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保护了患者体内的细胞不受到药物的损伤,临床意义重大。本研究中显示,2组产妇经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产妇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产妇的总有效率为66.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所用中药归脾汤主要是由当归、白术、木香等多种中药组成,当归能补血养心,木香行气舒脾,故而归脾汤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血等多种作用,根据中医治疗中的不同药物类型,展开针对性的治疗,做到对症用药,针对性较强,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明显地缓解了临床症状[8]。通过对2组产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45.5±10.8)分,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得分(53.7±12.5)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了治疗的效果,缓解了产妇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邓琼涛(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广东河源517000)


第3篇: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差别比较


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病程长,易反复,因此相应的护理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方法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护理患者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手段进行肾病患者护理的效果。本文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肾病科治疗的6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将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并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肾病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接受治疗的64例肾病患者进行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均知情,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


依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上述肾病患者病例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肾病患者32例,常规西医护理的肾病患者32例。中西医结合护理组中男18例,女14例,患者平均年龄(46.1±10.3)岁,常规西医护理组中男20例,女12例,患者平均年龄(47.2±11.3)岁,患者临床均表现出水肿、腰痛、排尿异常等。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男女比例、年纪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上的差别。


1.2护理措施


1.2.1常规西医护理常规西医护理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指导、血压尿常规与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监测,预防感染等,主要包括:1)常规健康指导;2)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如果发现尿蛋白由阴性转为阳性,肾功能指标上升时,需及时向临床医师报告处理。3)血压控制:我科护理人员为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并及时准确记录,高血压的患者则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及时服用适宜的降压药物,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执行;4)预防感染:肾病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故护理人员应做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嘱咐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避免蚊虫叮咬及碰伤皮肤,对合并感染的患者选用抗生素要注意其肾毒性。


1.2.2中西医结合护理组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上述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包括:1)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患者心情愉悦能够在进行治疗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判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调养肾病的重要措施,故我科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中医药膳进行调理。例如肾阳虚者可食韭菜、肉桂、羊骨等,肾阴虚者可食枸杞子、桑葚子等;3)中药灌肠及护理:通过中药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使药液集中于肠道,通过泻下降浊达到清除毒素的目的(药物组成:生大黄、锻牡蛎、蒲公英、丹参、黄芪、土茯苓、败酱草、川芎、郁金、青皮、桃仁、牛膝)熬制成150mL/袋,于晚10时给予患者保留灌肠,每日1次,肛管插入,肠道保留时间2h以上,14天为1个疗程,既可泻下降浊,又可补气活血。4)用药护理:进行辨证后在治疗上配合医生给予患者相应的中药口服药物,例如清热养肺方、清热养胃方等,护理上注意观察药效,交代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5)运动护理:肾病患者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护理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失眠、气血虚、心情等,了解康复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是否满意住院期间的护理方式。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王±s)表示,利用〖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可见,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中有26例对中医理论整体护理效果非常满意,无不满意病例,中西医结合组96.8%的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常规护理组78.1%的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


2结果


两组在VAS、SAS、SSD、不良反应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等比较,差距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紫杉醇的血液学、神经和心血管毒性,以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给乳癌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我们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护理体检,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和心理特点,制订个体化的循证护理计划,在肿瘤科化疗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健康指导、心理干预、专科治疗、安全监护等为主要内容的循证护理措施,显著提升了患者对疾病和化疗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培养了其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提升了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率,减轻了毒性反应对患者的伤害程度,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同时,提高了化疗效果,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护患和谐,使肿瘤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改进。


作者:王颖(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上一篇:指骨骨折后的微型钢板治疗及护理干预论文(共4篇)

下一篇:提高临床优质护理创新管理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