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医学人文精神与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16-03-03 09:36

  医学事业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展影响着 人类社会的兴衰。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医学的发展受到社会、伦理、心理、人性等人文社会科 学的制约。医学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复苏。

  

  1医学人文精神


    1.1 人文精神的内涵所谓人文,即人的主体性和 人的社会活动。《易经》云:察乎天文,以观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 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 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1 "。希腊理性哲学家柏拉图信 仰真善美的理念,在启蒙运动之后已转化为人文精神 的理想观念2。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 的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 度’,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颂扬人、赞美人生和自然, 崇尚科学和理性131。20世纪的许多哲学家,从人和 自然的关系出发,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 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以人 为本的思想清晰可见。因此,在医学这个研究人的生 命和疾病现象的大学科群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所当 然应该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1.2 医学的人文属性医学长期以来被界定为自然 科学。这一片面的认识明显地阻碍了医学和卫生事业 的发展。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患者医疗过程中所遭遇 的难题,27%属于伦理问题;8%与法律相关;而患者的 医疗选择受个人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 偏爱、民族风俗习性和宗教信仰等影响者占47.%141。 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坎贝尔(Dod Chambers)所指 出:医学中的许多问题要靠伦理学或非医学政策来解 决。医学将更直接地解决完整人的问题。

  

  医学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这是在医学中贯彻人 文精神的理论基础。首先,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所以由人的社会属性 所决定的医学具有人文社会学科的性质。其次,医学 的目的也突显其人文属性。1996年美英等14国制 定的“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宣言指出,医 学应从治愈和高科技转移至照料,重点放在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上。再次,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 把健康定义为:“ 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 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51。1977年美 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161 在医疗卫生界引起了医学认识和观念的大变革。然 而,旧的健康观和生物医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以 疾病为中心、治疗为中心以及技术至上的观念对临床 医疗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导致在科研和临床治疗中出 现偏差,患者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维护。因此,实际 的需要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1.3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较之医学技 术有更本质的规定和更丰富的内涵,既是医学技术行 为目的价值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务工作者为医学事业 而献身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将医学称为“仁术”,医 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 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并指出“医 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古代医生由于 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因此更注重对待 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患者情感的关照。早期 的医院是慈善、博爱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中国唐代的 “患坊”和苏东坡创办的“安乐病坊”,还是中世纪的 “修道院医院”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普通医院”都以 照顾和医治贫困患者为己任,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现今,高新医学技术成就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与希 望。与此同时,科技发展片面强化了医学的自然科学 属性和“科学技术万能”的作用,极易使医务工作者专 注于诊疗技术的便捷与神奇,而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 基本精神置于脑后,仁爱之心日渐淡漠,出现了医学技 术发展水平与人文道德素质之间的深刻矛盾。当前医 疗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发了诸多 的社会、伦理、心理和人性等医学人文学与医学社会科 学问题。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 觉,它包括对医务工作者的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 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171。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在现代条件下从事 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

  

  从医学高技术与人的角度上看,现代医学人文精 如神表现为医学技术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认识和永恒追求,不但重视医学高技术对社会境况的世俗关怀,更 为关注医学高技术德化天下的人文关怀。比如,自上 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几代试管婴儿的研究和发展过 程中就十分强调实施这一技术的社会伦理条件及其 保证措施,这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堪称典范。此外,现 代医学人文精神还应该是医务工作者对人的现实存 在的思考和未来走势的殷切关注,特别在对事关人类 未来命运与归宿问题的探索中,应该采取科学的、理 性的态度。在对待“克隆人”的问题上,医学家们极其 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值得全人类敬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 后盾”。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的重塑,需要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医务工作者道德健 全相一致的原则,在解除患者身体疾病痛苦的同时, 也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患者心 理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康复。这些要求在临床工作, 特别是护理工作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2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


    2.1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在医院深化改革中,医 院应一切从患者的需求去思考问题,建立关心人、尊 重人的服务理念。这个理念与南丁格尔所创立的现 代护理学的真正内涵一护理是科学、艺术和爱心的 结合相一致,由此产生了整体护理的理念。整体护理 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要 求为中心,把患者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 等各种需要的整体人,它是对患者进行系统、全方位 的护理81。整体护理在关注患者疾病和康复功能护 理的同时,更注重维护患者的利益,关注患者所处的 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 尊严的完善。整体护理是新的健康观和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最完整的实践和应用。整体 护理的人本观、整体观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护理模式的 最鲜明和最重要的特征。

  

  2.2整体护理与人文精神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 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瓦块,而是有血有肉的 患者,护士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一双愿意工作 的手,护理工作是爱心和科学完美结合的艺术”。这 说明护理工作有非常高的伦理道德要求。整体护理 是人性化、人道化的服务,其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的有 效实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 神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 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它是一种对护理真 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 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因此,人文精神与整 体护理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上显 示出高度一致性。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 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具体的实践和应用。

  

  人道的尊重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人 格和尊严、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等内容9。护理 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 尊重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精神。整体护理的本 2.3培养护理的人文精神2. 3.1关注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临床护士对伦 理问题相对忽视,影响了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重视 整体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因对有关 的伦理问题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而致的护理失误、对 患者造成伤害而引起护理纠纷,还可有效地解决整体 护理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当前,重点要研 究和讨论的是在临床护理中如何尊重患者权利,尤其 是尊重患者自主权的问题。患者医疗护理参与权、患 者的知情权和选择决定权、患者对医护费用合理性情 况了解、患者保密要求的合理性分析、患者拒绝治疗 和护理的行为、患者家属决定的放弃治疗或继续无效 治疗的合理性判断等都是常见的护理伦理学问题,都 需要临床护士时时予以关注和研究。

  

  2.3.2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精神护理程序是整 体护理实施的基础和核心。其在应用现代护理知识 和技术服务于患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本 的人道和人性化服务真正具体地贯彻到护理评估、诊 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

  

  在护理程序中,护理诊断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国 基本上是引进北美护理诊断标准,其中有部分心理、 社会诊断内容11(11。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制定 或增加一些符合我国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特点的护 理诊断标准和内容,尤其是伦理学方面内容。许多患 者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用护理伦理方法来解 决。护士在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始终要 运用明确的伦理观念去分析、评判,使自己的护理行 为符合科学和伦理学的要求。

  

  2.3.3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人文与社会 科学知识是整体护理必需的背景知识,是人文精神在 为患者护理服务中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和工具。很 难想象,一个虽已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但缺乏社 会、心理、伦理等基本知识的护士在整体护理中会有 所作为。但是,在医学院中人文教育常常被忽视。美 国著名的医学人文学家卡森批评说:“在过去50年 中,美国的医学教育几乎只注重生物医学和技术结 果医学院培养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在医学理论和治疗 技术上出类拔萃,但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的研究上却捉襟见肘。”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院 长玛莎等有关专家也强调,护理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 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课程由自然科 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 课程占学时比例以美国、德国最多,达20% ~ 25 %[ 111。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林菊英指出:“比 较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显 然偏低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人文、 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统一起来,重视学生人文精 神的培养,我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而对于在职人员,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在职学 习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护理学会、医院护理部社会科学知识课程的比例。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一些 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 讨论分析,这是提高护士认识和应用这些知识能力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

  

  2.3.4营造人文氛围,促进护患沟通护理是人文 关爱的实践121,医院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 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 人文环境。如在称呼上不叫患者床号,而改为特定的 尊称。在书写住院须知时一改过去那种生硬的语言, 冰冷的条款,而是从关怀、尊重患者的角度去书写。 营造这种氛围最重要的是每名护士需具有人文情感 和伦理道德意识。同时,临床医生的参与和支持、医 护双方对此在认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也同样重要。 此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应尽 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舒适和便利。

  

  综上所述,提倡医学的人文精神是21世纪医学 发展的主旋律。医学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医学实践中 需要人文精神,需要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 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精神是整体 护理的指导思想之一,整体护理的本质就是倡导和实 践人道、人性的尊重。大力培植人文精神,营造人文 氛围,就会使整体护理真正成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 满足患者需求的人性化的护理,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长足发展。


上一篇: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下一篇: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