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蒙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与创作训练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7:50


    蒙族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领域的一朵奇葩,而蒙族民间舞蹈教学是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蒙族民间舞蹈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第1篇:浅析蒙古族民族舞蹈的文化审美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每一种民间舞蹈的产生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这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结果。蒙古族是一个豪迈奔放的民族,拥有着比较深厚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文化内涵让蒙古族舞蹈独具特色,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族舞蹈的草原文化加入了汉文化的元素,这让蒙古族舞蹈更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体现了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草原文化、汉族元素、宗教文化等的交融让蒙古族民间舞蹈变得丰富多彩。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节奏欢快、风格独特、热情洋溢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其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翻腕和抖肩。挺拔豪迈是蒙古族男子舞蹈的主要形式,它反映了蒙古男人刚劲英武的性格特点。久负盛名的舞蹈有蛊碗舞、马刀舞、安代舞、筷子舞等。蒙古族人们在轻盈的舞步与欢快的节奏中将淳朴热情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常见的草原娱乐性舞蹈大多以圆圈型、横排等队形为主,简单易学也是蒙古族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个别舞种往往只有两到三个动作,这也是蒙古族舞蹈得以快速流传的重要原因。蒙古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在招待许多远方而来的客人时,简单的舞蹈就会让客人很快适应并融入到节目中,简单的舞蹈往往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在各种形如婚庆、宴聚等活动中,这种舞蹈就可以发挥其效果,对气氛的渲染,让活动在豪爽自然的环境下欢快的进行。蒙古族民间舞蹈是由波动类型的舞蹈构成,每一种舞蹈都能很好的表达蒙古族人民的情感。舞蹈是真实感情、真实想法,是草原人们真情的表露。各种舞蹈其广泛性同时兼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蒙古族舞蹈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粗犷豪迈、机智果敢、淳朴豪放、典雅含蓄、欢快明亮等五大风格特色。


  1.机智果敢的风格


  机智果敢是蒙古人们思想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牛头虎舞正是这种性格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舞蹈。这种舞蹈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起先在巴嘎塔拉与翁牛特旗乌兰板地区比较盛行,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并深受人们喜爱。表演者共有四名,一人扮演樵夫,一人扮演老虎,另外两人分别头顶牛尾与牛头。这种舞蹈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牛、虎、樵的亮相,其次是虎与牛之争,再次是虎牛场上休息,最后是牛虎樵群争混战,这一部分也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动作猛烈、形象逼真是整个舞蹈的重要特点。舞蹈的表演入木三分且形象刻画非常到位,让樵之智慧、虎之猛烈和牛之倔强全面而又生动的表现出来。整个舞蹈栩栩如生,可以让氛围瞬间热烈起来。


  2.粗犷豪迈的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这种自由简单的生活方式下,他们需要面对许多生活中的困难。只有不断的超越,不断的调整并不断的调整下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摔跤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这正是蒙古族粗犷豪迈性格的一种表现。摔跤舞是面具舞的一种,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需要一个人分饰两个角色,在表演者的背上有一个木制的长架,木架上面有两个用布制作而成的的摔跤手,摔跤手分别着不同官员服饰,与此同时四肢踏地并靴尖相向。舞蹈表演者在鼓乐的节奏下进行不同的摔跤动作表演。其中主要有前后跳跃和低空旋转两种表现形式。这种舞蹈的配乐也比较讲究,一般都以完整且简洁的形式来完成,配乐和舞蹈相辅相成,浑然天成,恰似广阔草原上一匹腾飞的骏马。舞蹈从侧面反映了蒙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3.欢快明朗的风格


  久负盛名的蒙古族舞蹈总会给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感觉,有高兴的事情就要跳舞,从他们的舞蹈中我们总是能体会出他们的快乐。这是蒙古族舞蹈鲜明的特点之一。例如在筷子舞中,一名男舞者用半蹲的姿势,将一把筷子那在右手中,一边歌一边敲击腰、手掌等部位,时而边旋转边敲击地面,时而双膝下跪飞速旋转,具显蒙古男儿的雄健气魄,将明朗欢快之意演绎的淋漓尽致。热情,豪迈的蒙古人民是异常喜爱舞蹈的,这种欢快明朗的舞蹈在一挥手、一跳跃之间尽显蒙古人民的淳朴热情,豁达开朗的气质。


  4.淳朴豪放的风格


  蒙古人们历来都给人一种淳朴自然,豪迈放达的感觉。安代舞正是完美展现了蒙古族人们这种性格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黑龙江郭尔罗斯、哲里木盆地和辽宁阜新等地。这种舞蹈一般是多人一起表演的,并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舞蹈的歌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大多是以当时的兴致所做,舞蹈有几个人一起完成,表演的队形呈圆形,表演者每人手里拿着一条巾带,由一人领唱,然后其他表演者一起合唱。这种舞蹈能够将蒙人淳朴豪放的性格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表达了广大蒙族人们欢呼雀跃的情趣。连贯一体的韵、敏、柔、温的系列舞蹈动作让草原儿女在欢快盛大的场面中尽情释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典雅含蓄的风格


  蒙古族人民不仅仅只具有豪放的性格,同时也有其温婉含蓄的一面。蛊碗舞正是这种性格特点的代表性舞蹈。这种舞蹈使用的道具是蛊和碗,同时也因此而被命名。蛊碗舞在鄂尔多斯地区较为盛行,是蒙人聚会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舞蹈。蛊碗舞是从顶瓯灯起舞演化而来,究其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秦汉时候士兵出征前后的一些宗教祭祀活动。元代后期,蒙人将这种舞蹈从宫廷的庆祝与祭祀之礼开始向民间流传,进而形成了具有民间特色的典雅含蓄的舞种。蛊碗舞在动作舞姿上比较随意,但基本的动作如打筷子和击蛊要掌握。这种舞蹈可以将不同表演者的智慧与舞蹈结合的内容呈现出来,表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步伐、节奏和肢体语言等,并伴以当地较为流行的民间歌曲,从而将蒙人含蓄、典雅的风格展现无疑。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具体风格


  1.道具中韵味


  在成吉思汗电视剧中,我们常见到蒙人对道具情有独钟。道具的使用是蒙人英雄情节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包含了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道具通过将舞蹈动作、舞台效果和表演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从而将其内涵进行扩大化、开展化。形如在珠岚舞中常常会用到烛台,通过舞姿、烛台、音乐和灯光等多方面的融合将虔诚神秘的艺术氛围展现出来,进而将观赏者带入到一个明净透彻的境界。


  2.硬肩、硬腕中的圆润


  作为舞蹈表现形式的载体,肢体动作在蒙族民间舞蹈中常常展现出其强大的魅力。蒙族民间舞蹈多呈圆润之美,通过多样的肩部动作以及弹肩、揉肩等方式,加以硬肩为基础,来将舞蹈的风姿进行诠释。硬肩是基础,揉肩、弹肩是辅助,在相同的动作中揉肩在发力方面更为缓慢,这样就可以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硬肩集。在对舞蹈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硬肩的灵活性与柔韧性的训练,从基础的舞姿开始序列,将硬肩与硬腕想融合,形成瞬间静止、幅度较小且发力较快的审美形态。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这两种动作的相互交融与灵活应用能将蒙族人们的精神气质展现无疑。这种力度、气质与情感正是蒙人民间舞蹈圆润特点的重要体现形式。


  3.胸背之间的情感


  蒙人胸背之间的情感是其他舞种所不具备的,它是在放松自由的心灵境界下带动全身情感的体现。优秀的舞蹈演员往往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合到舞蹈之中,对蒙族舞蹈的把握和学习要注重胸背之间相互切换的技巧和表现时的节奏和力度。在训练中要在呼吸的引导之下进行胸背之间的联系,这是实现蒙族舞蹈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同时还应让呼吸手臂与胸背的屈伸达到协调同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胸背的表现力。以气息为引导,协作以全身的协调,从而发挥出蒙族民族舞蹈的魅力。


  四、把握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


  1.塑造气韵之美


  通过以上我们对蒙古舞蹈的深刻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蒙古舞蹈的的文化基础主要是由这些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流畅欢快。优雅柔美、坚毅挺拔等舞蹈所构成的。这些舞蹈的共性构成了蒙族舞蹈的文化底蕴。飘逸是柔美流畅之美的主要特点,通过这些行云流水般的细腻、柔美将我国女性的含蓄优雅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至。柔美的舞蹈多以小舞姿和直立转为基础,主要伴着明快的节奏加之清晰的线条,从而给观赏者一种利落干净的感觉。如果说粗犷豪放之美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话,那么小舞姿就是以柔顺轻快的节奏来表现的。舞蹈的气韵之美就是奔放的粗犷舞姿和柔顺的小舞姿相融合的产物。只有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五彩缤纷的气氛之下才能让观赏者与舞蹈产生出共鸣,从而塑造出观舞者与舞者的优雅气韵亦或是豪放气概。


  2.培育心灵之美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各族形成了独具名族特色的风格。蒙古族舞蹈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之美,这种美是需要对蒙古族舞蹈有深刻的把握,以及深刻了解其内涵,使我们感受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继而使人们得到健康与宁静的心灵。


  结束语: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表现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从本文对蒙古族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与风格特点的一系列的分析和总结,我们不难看出蒙族文化上在形式上是以头、胸背等身体部分来展现,内容上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加之深厚浓烈的氛围从而体现出蒙古族民族特色。舞蹈的形式不仅是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蒙古族民间舞蹈以男子的豪迈粗犷和女子的柔美轻快为主要载体,从而展现出民族文化的气韵之美。结合自身对舞蹈的学习和实践,笔者体会到,蒙族舞蹈的审美特性是传承蒙古族优秀舞蹈艺术、开展民族审美情味并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求索并不断的改进才能让民族舞蹈走向另一个发展高峰。


  作者:张静蓉

  第2篇:蒙古族文化与蒙族民族舞蹈创作研究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古时候起,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就成为了每个游牧人民遵循的礼仪。礼仪风俗体现在舞蹈方面主要是丧喜事、交际、饮食等等。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庆仪式有很多种,在娶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寓情于歌舞,欢快的场面,喜庆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顶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现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气息的婚庆仪式。


  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很强的,他们对神的崇敬一直都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信仰习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态就是从宗教舞蹈开始兴起,逐步创新和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场景。宗教对于蒙族舞蹈来说,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风俗是绚丽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产的主要模式是畜牧业,奶制品和肉类食品。蒙古族人民个性奔放、热情开朗,非常喜欢饮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蒙古族人民经常借酒抒情,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往往会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动作经常也会出现喝酒时的场面,给人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人们最爱穿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颜色鲜艳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显得沉稳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称他们居住的住房为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游牧人民的生活变得轻便无压力。里面空间适当,也可供人们娱乐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动作和上半身动作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风格、民族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显著体现。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们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爱。游牧人民情感上较为丰富,有了高兴的事就喜欢跳舞,用舞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舞蹈时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朴、热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显。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活泼美丽和热情开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调一般是无拘无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马步等(马步主要有软骑马步、硬骑马步、跑马步、踏点马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跟马步、滑步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两个肩膀跟着步伐的走动前后自然晃动。


  二、马步:马步最常见的应该是摇篮马步,摇篮马步的主要动作是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个脚的脚踝靠在一起,双脚向外展开,重心放在左脚,全脚着地,然后经过两个膝盖的屈伸,重心从坐脚移向右脚。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淳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岁月如梭,时代发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不断地认识、了解和改变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如今,在创编蒙族舞蹈的时候,编导们都积极的挖掘民族艺术文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编创出新的舞蹈作品。在创编的同时,又必须研究蒙族舞蹈的基本韵律、风格、特点以及音乐的节奏,牢牢地掌握蒙族舞蹈的规律和韵味,提炼出有价值的舞蹈语汇。


  艺术对于生活的反应是积极向上的,例如《牧马场上》这个作品,其作者从生活中提取了马上的一系列动作,与舞蹈元素中的各种马步相结合,反映了新一代的蒙古族青年热情、奔放、憨厚的形象。舞蹈很好地反映了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新时代草原生活。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艺术文化在传承自己的特色外,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编创者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而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作者:李卓翰

  第3篇:浅谈蒙古族民族舞蹈的课堂训练


  蒙古族作为中华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48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分别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以及宁夏、云南等地。长期以来,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像一朵绚丽开放的奇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蒙古族舞蹈风格奇特,勤劳勇敢的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长年的生产劳动、饮食起居习惯以及休憩娱乐方式,创造了具有独特游牧民族特征的舞蹈艺术,他们的歌舞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以不同的动律和手足的舞蹈,表现着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个性。蒙古族舞蹈风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狂、豪放、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舞蹈艺术。在蒙古族民间舞蹈训练步骤中,肩类训练、臂腕类训练和马步训练,以及小范和呼吸的作用是蒙古族舞蹈动作的主要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含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动律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把握住创新的教学理念,围绕学习对象,不断探索发现创新的学习的方法,积极寻求悠久的自然规律,通过分析、组织、研究、实践和创新,使蒙古族舞蹈教学更具科学性与交流性。


  一、“小范儿”在蒙古族舞蹈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作用


  在我国各民族舞蹈中,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都存在着风格迥异的“小范儿”动律,舞蹈中的“小范儿”如同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加之则凭添情趣和味道,少之则如同白水,平淡无味,它起到增强艺术魅力的特殊效果。舞蹈中的“小范儿”还体现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舞者气质风貌的形象体现。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过着蓝天为帐,绿草为毡的草原生活,形成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它的“小范儿”动律主要集中体现在肩部和腕部,表现出蒙古人民豪放洒脱的性格特征。肩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气息下沉,腰部发力,带动肩的瞬间抖动,形象地刻画出舞者的气质和韵味。腕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手臂的灵活晃动以及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地快速提、压,强调短促的力度的体现。有时肩部和腕部的“小范儿”动律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在流动的舞蹈中加入瞬间的“小范儿”动律无不体现着蒙古族舞蹈“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审美特点。蒙族“小范儿”动律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领会和掌握蒙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蒙古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呼吸”运用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呼吸”是蒙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蒙族舞蹈动作的同时,还应把握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出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在教学当中,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学生较容易体会和把握“呼吸”,运用长吸气,慢呼气,过程中气息平稳均匀,表现出人物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蒙族丰富的肩类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语汇:棱角分明的硬肩动作,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而蒙族的碎抖肩动作则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的动作也是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接合,动作舒展优美,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肩类动作中的单耸肩和双耸肩,和笑肩的动作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是重拍上慢吐气,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对蒙族舞蹈呼吸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呼吸的训练需要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不断加以强化和提高,使学生逐渐掌握其规律性,以求达到“神形兼备”。此外,蒙古族舞蹈对“呼吸”的运用,还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动律元素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蒙族舞蹈教学中的胸背动律中融合了含、腆、仰的身韵元素;蒙族体态动律中用到了提、沉、冲、靠等身韵元素。他们都和“呼吸”有着密切的练习,


  三、如何在民间舞教学理念中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形态的动作,相应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自觉主动地想象,服务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舞蹈是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中国民间舞的教学中,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动脑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年青的舞蹈演员常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指的恐怕就是想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舞蹈演员,她通过辛勤的劳动能够很精细的去复制现成的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但她却不能表现出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更不能在民间舞蹈艺术上有所创新和发现。


  如果舞蹈教学中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缺乏想象力的启发教育,必然会产生从技术到技术,从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贫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如果不能从心里了解感受各个民族,就不能正确把握好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当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跳民族民间舞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表演的动作技能,而是表演一种技能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思想,给学生更多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使民族舞蹈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跳好蒙古舞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让学生们了解蒙族的生活习性;了解蒙族的舞蹈语汇;通过一定的学习从而提升到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蒙族舞蹈,使学生全面掌握蒙古族舞蹈以下是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几个教学步骤: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唯一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笔者认为:蒙古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蒙古族新生活的问题。群众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蒙古族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基层生活,深入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从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教学者在舞蹈教学时要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要求每个学习者拥有不同的艺术风采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要克服不少年轻的舞蹈者在编创或演绎舞蹈作品时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进行表演,这样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专业的,更不是民族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文所涉及的蒙古族舞蹈教学内容对我们今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和演绎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郝国荣

上一篇:蒙族肩部舞蹈的文化特征风格及运用论文(共3篇)

下一篇: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特征分析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