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美学论文

儿童绘画中的儿童文化的表现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3 10:10

 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1]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现其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二者紧密相连,其绘画活动中有着与之相应的文化。
  1 儿童绘画的原动力:交往和创造性的表现
  儿童之所以喜欢绘画,一是交往的需要和表现。语言交流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文字和语言之前,他们便通过绘画这一“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所需、所思、所想。二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自儿童能拿得起笔开始便会对到处涂画乐此不疲,宋代的伟大诗人范成大在他的诗中也极力描绘过可爱的儿童生动情景,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这个宋代诗人笔下的这位儿童一边手中乱涂乱画,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审美世界里,以至于夕阳西斜了还没意识到应该要回家了。[2] 儿童的这种创作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种艺术行为的产生源自个人无意识,儿童有时说不清楚原因,而只是觉得心里愿意这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一对象具备了符合个体的某种心理结构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被主体直觉地把握到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滋生,并通过绘画更好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儿童在自己的绘画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所憧憬的世界和他们所惧怕的世界。[3]
  2 儿童绘画的过程:说话与绘画的内在统一
  2.1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时间、内容不同
  托儿班和小班的儿童处在涂鸦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据直观动作,开始时并没有很有意识、有目的地想好要画什么,然后下笔,而是由某些动作、痕迹的刺激触发大脑中的表象,才决定自己要画什么,因此,这时期的儿童说话时间会在绘画的后半段,以此来总结自己的行动。[4] 而且自己所说的内容与呈现的画面相差很大,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以无意性行动为主,对绘画没有思考或只有简单想法。中班的儿童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但他们的有意性得发展,能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由于美术能力的制约,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用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因而他们只能借助语言来补充画不出来的情节。到了大班及以后的儿童,说话现象先于动作的出现,这是幼儿抽象逻辑发展的表现。而且他们说话的内容具有目的性,有意性进一步加强。会规划自己想要画什么,最后的作品与先前的描述具有一致性。
  2.2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对象不同
  托儿班、小班儿童的说话对象主要是围绕自己描述绘画活动和行为,他们总是自言自语,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而从中班开始,儿童开始关注同伴的绘画行为,他们大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老师听,把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获得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大班以后的儿童甚至还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听,这是儿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是语言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说话与绘画都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儿童是在快乐、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作画,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在绘画过程中还自言自语地讲解绘画的内容,面部表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化的整体性。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人类最根源性的方式,也是儿童最自然和最擅长的方式。[5] 儿童在绘画过程也正是对说话与绘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的感受,实现了自己。
  3 儿童的画面结构布局特征:诗性、梦幻的逻辑
  几乎任何一个儿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幅画。但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其作画天真幼稚,随心所欲,天机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了童真和稚气,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因此有人称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比如,一个六岁儿童在画自己的卧室的时候,先画了一个长方型表示这是他的床,然后在床上还画了一个洋娃娃,他边画还边说“我等会要出去做事,你要乖乖睡觉,晚上回来陪你”,然后在图纸上画一些其他物品。在绘画期间,他已经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
  因此,一加一等于二,是成人文化的逻辑,在儿童那里,一加一并不就是抽象的“1”和“1”,而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张床和一个洋娃娃,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儿童认识世界是凭着想象,在这种不完全的感觉中,他们看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拟人化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物象,神奇美妙的联想,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就画的特点而言,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用简单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组成一幅幅丰满的画面。就画面的内容而言,常常展现的是儿童伴有幻想的“现实世界”,这是因为儿童天生就是“幻想大师”。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自如地出入,轻松地转换视点。这是儿童文化中宝贵的一面,也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
  4 儿童绘画的动作:原创与非功利性
  总的来讲,儿童的绘画动作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特别是在涂鸦初期,画出的线条都没经过大脑思考,纯靠手腕的力度和手臂的长度来控制线条和图形。即便到了命名式的涂鸦期,儿童绘画也是相当自由的,在作画之前,他们也没想过自己画的主题是什么,到底要画个什么东西,通常是想到哪就画到哪,每个结构都一笔画成,这个“一”很重要,“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而不像成人绘画前想好主题,绘画中反复修改,绘画后远看近看,执着于追求“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因此,儿童的绘画动作体现的是一种本能、一种生命冲动,更是一种原创、一种平等,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他们的原创力是先天的,没有人工痕迹,属于一种自然美和质朴美。[6] 其绘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原创力驱动下的直觉艺术,因而是 一种强烈的、任意的主观想象,充满了心灵化,没有社会功利和政治功利,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 吴璐.从儿童绘画特质看儿童读物插画的设计要素[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1819.
  [3]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8.
  [4] 安平.探索幼儿绘画中的说话现象[J].学前教育,2011(8):81.
  [5]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14.
  [6]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4.

上一篇:综合材料在水彩创作的精神介定

下一篇:油画中的写生性与民族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