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浅析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3-12-08 18:09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它推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给全世界带来了矛盾。回顾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为了维持生产力的日益增长而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战争强行将全球经济联系起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战争的推动导致了世界的分化;资本积累继承优势的出现在更高层面上揭开了矛盾的面纱。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如何化解人类社会矛盾、推动全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6-0009-03


  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并很快成为共识,“全球化”涵盖各领域,其中经济领域对其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远早于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对其进行研究和论述。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直观地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战争等手段在其中的作用,进而理解当前世界性矛盾愈发深重的根本原因。


  一、资本主义为了维持生产力的日益增长而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


  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专制制度逐渐消亡,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根基。工业革命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变,进而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从事生产的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大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亟需大量的劳动力,为了强迫人们屈服于资本,资产阶级一边用卑劣的手段让自耕农和工人们失去土地,一边用永不疲倦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压垮传统手工业,使原本过着“正直而又平静的生活”[1]88的自耕农和工人们逐渐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到城里、到以剩余价值为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工厂里谋生。越来越多的人沦为了无产阶级,他们变成了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为了生存,他们用尽全力使机器保持运转,自己却变得愈发廉价起来,走入了“工作得越多,他所得的工资就越少”[1]356的死胡同中。于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在巨量的廉价劳动力的推动下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同时,在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理念推动下,资本家们的无序竞争也愈演愈烈了。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加剧的同时,海外市场的开辟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早在工业革命之前,15世纪末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就已经给资本家们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资本家们避开了地中海地区各国商人的层层加码以及后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致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日益具有世界性,从而打破了以往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社会历史已由各个民族的历史变为世界的历史”[2]17,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步,这一步为后来资本主义社会寻找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做了准备。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3]29,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使商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家得到了巨额财富,迎来了辉煌的时代,他们沉浸在财富带来的满足中,却没有意识到“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經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3]33。工厂仍旧日夜不停,生产出来的商品却渐渐找不到去处——单凭资产阶级无法消化掉堆积如山的商品,而无产阶级的购买力更微不足道,一场席卷各行各业的危机就此爆发。为了克服危机,资产阶级有两个办法——一方面“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3]33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不得不把整个世界都拖入这场麻烦中,即是说——资产阶级,或者直接说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维持生产力的日益增长,不得不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道路。


  二、战争强行将全球经济联系起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战争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比工业革命更早,新航路开辟以后,早期的殖民掠夺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欧洲各殖民国为了争夺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欧洲殖民者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又将欧洲商品销往殖民地,这种行为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可以说已经塑造了经济全球化的雏形,这种塑造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


  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以实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31的经济目的,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大利益,不再满足于偏居一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海外,他们设立了一个“伟大目标”,就是使“其他一切国家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是其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1]72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资本与资本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于是无论是原材料的供应地还是倾销商品的市场都变得弥足珍贵了,尤其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超过了世界市场的承受能力,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却日益激烈的时候,就更使得“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1]358,新市场的减少意味着商品的过剩——更确切地说是相对过剩,于是最终催生了经济危机这个周期性爆发的噩梦。


  1825年开始,英国就陷入了十年一次的恶性循环中,尤其在1836年经济危机再次爆发以后,为转移国内不满、转嫁灾祸,英国开始动起了战争的念头——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其“杰作”。又经过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手段,英国成功地给自己找到了宣泄口,把东方的经济紧紧地捆在了自己的船上。转嫁危机的成效是明显的——1847年危机以后工商业的复苏迎来了新的工业时代,“殖民地市场吸收英国工业品的能力一天天增长起来。兰开夏郡的机械织机使千百万印度手工织工陷于彻底的灭亡。中国的门户日益被打开。”[1]66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战争的强迫下又进了一步。


  经济危机使睿智的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可能稳定不变的,它必须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死亡。”但是“这种持续扩大现在越来越不可能了”[1]76。就当时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来说,东方世界的鸦片生意挤占了其正常的商品贸易的巨量份额;就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整个世界都已被瓜分完毕,尤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难有染指的机会,于是他们“要求打破原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重新划分势力范围。”[4]34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要霸占更多的市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想要改变世界格局,一场更加彻底、更加狂暴的世界大战就应运而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问题是其爆发的重要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脱不开干系。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进一步消除了国界的阻隔,使全球经济交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格局被强行改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战争的推动导致了世界的分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先后之分、优劣之别,各时期资本的体量是划分先后优劣的重要参考。资本的体量源于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作为一个环节和手段,同样存在先后优劣之分。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一地的前途,这也就导致了世界的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就资本的积累做过详尽的论述,通过对资本的积累理论的分析,可将资本积累的优势大致区分为先行优势和继承优势。


  资本积累的先行优势来自资本的原始积累,其出现与丧失改变了资本积累的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七篇中从简单再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入手,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基本过程。即——一开始,资本家使他本人的货币执行资本职能,通过不断重复的简单再生产获取“来源于资本的收入”[5]654,充当他的消费基金。但随着资本家不再满足于此,他们开始将“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5]670,进而改变了简单再生产的循环,实现了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说明了“积累就是资本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再生产”[5]671。在这个基本过程中,购买劳动力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开端,而资本家最初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就成为了能否实现资本积累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层层考察和推导,马克思找到了资本的源头,他认为:“资本家曾一度依靠某种与无酬的他人劳动无关的原始积累而成为货币占有者,因而能够作为劳动力的购买者进入市场。”[5]657这里的“原始积累”即造就了先行优势。


  马克思在考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后指出,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5]820。他追根溯源,“看到”了资本家阶级形成过程中,国内国外不断上演的惨剧——在国内,人们被残酷无情的手段强迫同自己的生存资料相分离,“使人民群众处于奴隶地位”[5]827,以毫无法律保护的身份加入了劳动者大军;在国外,“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5]861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他们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掠夺包括人口在内的一切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残酷的掠夺使“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5]872解体,资本主义私有制则打着自由劳动的幌子实施残酷的剥削。这种先行优势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市场自由度极高、国际秩序严重缺失的前提下出现的。马克思曾毫不避讳地直言原始积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不预付一个先令的情况下进行”[5]862——的确,在这一“优势”下,掠夺者们轻易就获得了巨额财富,为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打下了基础。


  除了直接掠夺国内外资源,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两次世界大战过后的世界格局都有所改变,其实质是资本优势的转移,表现为先行优势在国别之间的转移和自身先行优势向继承优势的转化。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格局的逐步稳定,通过掠夺手段获得先行优势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时代的发展迫使其改变了资本积累的方式,由无序走向有序、无度走向有度、无法走向有法。


  在一系列约束下,出现工人待遇的提高和阶级矛盾缓和的局面。尤其是在20世纪下半叶里,资本主义强国相继调整工人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仅从1949年到1971年的22年时间里,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就分別提高了“41%”“92%”“131%”“264%”和“316%”[6]75,这是自19世纪以来百余年间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数字背后,是传统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的丧失,乃至其性质的改变,进而稀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昔日的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策划下穿上了法律的外衣,被以“白领”“蓝领”等形式掩盖了被剥削乃至被奴役的事实,缓和了与生俱来的矛盾。这一结果看似有利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但是其本质决定了这并不能化解矛盾。时代的发展推动先行优势向继承优势转化,继承优势将成为新的矛盾的催化剂。


  四、资本积累的继承优势的出现在更高层面上揭开了矛盾的面纱


  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的对立,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资本积累速度的下降使其愈发依赖继承优势,而继承优势下的“马太效应”使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21世纪举步维艰。


  先行优势是继承优势的基础,继承优势是先行优势的延续。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的过程中,资本家们发现只对工人进行盘剥无法彻底控制市场,于是他们在想方设法盘剥工人的同时,也在绞尽脑汁地打倒对手。残酷的竞争使“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5]874从这时候开始,先行优势开始逐步转化为继承优势。


  资本家的竞争促使资本愈发集中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进而使更先进的技术、更超前的理念、更高效的机器作为新的不变资本不断涌现。当前世界的资本主义强国,都与最初对本国和世界的野蛮掠夺脱不开干系,如今,这种野蛮掠夺的方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不过更多的成分表现在继承优势的范畴内:就其国内来看,资本家们以“占有无酬劳动”[5]687为主要手段的生财之道仍然留有余孽——是在新的制度体系内近乎合法地剥削;从国际上看,仍有资本主义强国以武力、外交等手段攫取非法利益——依靠的是从先行优势中继创出的强权。


  继承优势具有复杂性,它是科技、金融、军事、政治、文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领域的集合体。这种继承优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之一,也是当前资本主义强国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再反观后起的国家,不难发现他们在大多数领域都受制于人,在国际秩序愈发严苛的环境下,部分国家的竞争力近乎卑微,无可奈何地陷入了“马太效应”的旋涡中。在相关国际秩序的掩饰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似乎成为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境遇如出一辙。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资料的集中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被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内,同样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原先一国之内的剥削将以某种形式转变为强国对弱国的剥削、阶级的对立也将逐步发展为国家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也就随之会扩大至整个世界。因此,在这种继承优势的加持下,就资本主义某国而言其社会内部的矛盾被稀释了,但对整个世界而言这种矛盾无疑是大大加剧了,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隐藏着的巨大危机,若不能及时化解,必然会酿成严重后果。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如何化解人类社会矛盾、推动全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回答,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深入理解其背后逻辑——即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给全世界带来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蒋正(199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一篇:从数字劳动探索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时代变迁

下一篇:探析哈贝马斯的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