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困境与路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机制的塑造

发布时间:2023-12-12 02:11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思想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回应时代要求的产物。本文将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问题划分为认同困境、能力困境、沟通困境和体制困境,并据此探究突破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7-0049-05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培养过程中的立德树人职责格外重要。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1],作为衡量研究生导师胜任与否的根本标准。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


  职责的明确为研究生导师开展立德树人提供了遵循,但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导师对于立德树人的认同感不强,有的导师在育人、育德与育才之间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导师立德树人的考评机制不健全等。正确认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剖析导师立德树人中的现实困境,推进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地落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历史视角:传统文化的延续


  立德树人思想来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延续。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源遠流长的优良传统,教师这一身份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的尊敬,教师的道德操守、职业修养等也备受人们关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师德规范的相关著述。孔子对教师品格非常重视,比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学记》中写到,“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而不过分放纵,严格要求学生而不压抑其个性与需求。西汉董仲舒认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故力不劳而身大成”。唐代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便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南宋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师应该以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准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知先行重”“循序渐进”“居敬持志”“温故知新”等。总结这些先贤大儒关于教师修养的标准,可以得到一个共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者当做到德、识、才、学的有机统一。[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下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进一步挖掘、阐释和转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实视角: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即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承担时代重任,因此研究生的教育至关重要,而“研究生导师则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1]。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其关键之处在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发挥。


  第一,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纷至沓来,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协作、相互配合。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责任,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指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愈发严峻,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顶端,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和态势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宽阔的视野对研究生教育做出总体部署,培养出德才兼备,堪当时代重任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三,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对接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成师德师风高地”。[5]发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存在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相继出台系列文件构建了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教育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导师自身层面、研究生层面和制度层面。


  (一)认同困境: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认知不足导致育人缺位


  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职责缺乏理性认知。有些导师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对立德树人理念和科研育人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专职思政教师的职责,而学术教育和科研训练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本分”,没有必要在研究生阶段再对其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生导师缺乏对立德树人职责的实际认同。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存在较大压力,因此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间和精力”[6]。有些导师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忽视德育,甚至认为不应该将立德树人的落实情况纳入考核体系。由于无法真正从内心达成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认同,导致一定程度上德育的缺位。


  (二)能力困境:研究生个体发展和环境变化对导师育人能力的挑战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更迭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育人影响因素的多元和交错,研究生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过程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和更具有时代性的要求。一方面,导师的育人能力不足。立德树人不仅要求导师在学术上给予学生帮助,还要求其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等方面引领和塑造学生。“育人能力是由理论与实践、专识与通识、素质与品质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体”[7],其自身的复杂性需要研究生导师了解和掌握多元的知识体系,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涉猎。但是研究生导师通常缺乏提升育人能力的时间与机会,育人能力的不足致使导师往往无法及时察觉和有效解决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精力不足。当前多数研究生导师都面临着较大的课程压力和科研压力,同时一些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众多,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本科生,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有心无力,造成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不够充分。


  (三)沟通困境:研究生个体的主观交流意愿不足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实施对象,研究生的配合程度同样影响德育的落实效果。一方面,部分研究生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自己进行学术科研上的指导,而非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同时,一些学生认为自己需要独立的空间,不希望导师对自己的课余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生出于对导师的敬畏心理,缺乏向导师诉说困扰的勇气,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从而使得立德树人作用难以发挥。


  (四)体制困境:长效机制缺失导致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外在动力不足


  研究生導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方能达成育人合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建立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上,主要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考察和判断。在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考核中,只倾向于对导师的学术、科研能力进行评估,缺乏对学生德育情况的评估,使得研究生导师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同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不够明确,导致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导师个人品行低下、学术道德不端等情况的惩罚措施较少,且实施难度大。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导师群体缺乏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外在动力。


  三、突破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现实困境的路径探析


  (一)增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认同感


  对立德树人职责的认同与否是决定导师能否落实相关工作要求的决定性因素。增强职责认同感能够促使导师系统、规范、有效地对研究生进行培育。第一,开展面向导师群体的专题培训。向导师解读立德树人相关政策文件,确保其对立德树人职责有明确的认知。开设综合素养类培训,引导导师在个人提升中内化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内生动力。第二,实行导师预备制。在预备期中,新导师需跟随有经验的导师进行学习,提前了解育人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对立德树人职责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前辈导师育人过程的监督。第三,构建导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导师育人工作分享会,积极探讨育人过程中的重难点,分享成功经验,提高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能力,将立德树人职责深刻烙印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二)提升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能力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不仅在于从学术科研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还在于通过自身言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和教育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业务素质。导师要加强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钻研,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实践技能,有充足的能力对研究生的学术和科研进行指导。同时要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要掌握育人技能与方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立德树人的具体职责要求结合起来”[8]。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掌握德育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提升育人水平和能力。要善用契机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通,实现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育人氛围


  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成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配合程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维系良好的导学关系,关键在于形成合作共赢的师生交往共同体”,即构建一种以尊重、平等、关爱为基础的“相互承认、教学相长、和谐互动”的导学关系。[9]在师生共同体的构建中,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而是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既包括学术、知识上的对话,也包括精神、道德上的对话。通过平等关系的构建,使研究生导师能够积极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也能够有效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导学关系建设月”等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形式多样的师生思想、学术科技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以此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下,师生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从而使得导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实现对研究生学识、品德和修养的浸润,进而使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得到落实。


  (四)健全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是决定立德树人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意见》指出:“突出制度建设,形成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长效机制”[1]。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增强导师立德树人实效,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内生性地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


  第一,改进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严把入口关。在导师遴选时“将品德修养、治学态度、育人意识、学术道德等纳入考评范围”,“对于师德师风有问题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10]通过规范遴选制度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准入门槛,在源头上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水平。


  第二,规范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注重培训关。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参加导师培训,接受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教育,增强第一责任人、首要责任人的意识和观念。定期举办岗位培训,举办导师专题学习班、研讨班、研究生教育专题报告会等,丰富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强调考核关。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进行细分,形成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和就业督导在内的“五位一体”指标体系。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形成导师自评、研究生和相关管理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系统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研究生评价的可信度,可将毕业两年内的研究生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第四,健全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善用獎惩关。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核结果作为其评奖评优、职务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一定的奖惩,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正向激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在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导师要严肃处理,调查核实后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惩罚。对于在导师师德建设中不作为、对导师失范行为存在隐瞒推诿、监管不力、处理不当的情况要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培养单位的责任。


  第五,制定合力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协作关。建立立德树人职责支持系统,将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协作进行制度化规定,尤其是建立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促进二者定期进行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研究生培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成为塑造研究生品格和品行的引路人。塑造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机制,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价值引导放在第一位,通过“立德”来促进“树人”;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工夫,用一种更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和实效,引导研究生导师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立德树人的工作职责相结合,主动和有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要在机制的构建上,注重加强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搭建培训、研讨和交流的组织与平台,增强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引导研究生导师切实肩负起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

上一篇:疫情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和危机干预

下一篇: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