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21:03


第1篇: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的措施和途径,以期对建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上提供理论依据。

  1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1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建筑类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实践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导师和任课教师是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对于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出于经费等制约,研究生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氛围相对封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学术问题的探寻,难以对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目前高校对建筑类研究生考核形式还主要集中在课程考试、发表论文、学位论文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2篇:“两院一体化”模式下建筑学研究生培养探索


  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专业实践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从培养模式的创新入手,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建筑设计专题与开放设计等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采取联合设计与联合科研等措施,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中培养目标滞后,课程设置指向性不强,以及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推进建筑学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工作。从那时起,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逐步建立并发展。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通过高级别的系统专业教育,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从事建筑设计等实用性专业技术的能力。多年来,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还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解决以上问题,从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实践了国际联合、校企联合、校所联合等多种培养模式。在校企联合方面,实施“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即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两院院长合一,曾经界限清晰的两个单位通过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弥补了双方发展中最迫切的需求[1]。“两院一体化”模式下的建筑学研究生校企培养,解决了培养目标滞后,课程设置指向性不强,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基地缺乏软硬件支持等问题,成为具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途径。

  一、培养模式创新

  “两院一体化”模式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同于校企联合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设计院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发挥学校理论资源、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以及设计院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是对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目前,建筑学院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1+1.5”和“1+0.5+1”两种模式(表1)。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我们都强调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通过完善制

  度,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校内学术导师以指导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为主,设计院导师指导项目实践并参与课程建设与论文指导工作。

  (一)“1+1.5”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第1、2学期,研究生在建筑学院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第3学期,进入设计院参加横向科研实践。第4、5学期,在学校导师和设计院导师共同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在设计院导师指导下完成定岗实践、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的撰写。

  (二)“1+0.5+1”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第1、2学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第3学期,进入设计院参加与学院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横向科研实践,同时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并确定研究课题。第4、5学期,回到学院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一)建筑设计专题课程

  选聘建筑设计院的一线资深建筑师,根据其专业的主攻方向和行业前沿科技,为研究生开设建筑设计专题课,课程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社会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表2)。

  (二)开放设计课程

  开放设计课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设计院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追踪学术前沿的建筑设计,实现“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开放设计课采用集中授课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表3)。

  三、强化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设计院阶段的实践环节分为以横向项目为主的联合设计和以纵向项目为主的联合科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整个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为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基础和准备,学位论文的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联合项目实践

  研究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缺少就业竞争力。联合项目实践的目的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层次,教学中融入企业的岗前培训,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鉴于上述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院导师的研究方向,在设计院选择相关的项目开展联合设计,并通过配套设计院导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工程项目。通过设计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到施工图绘制各阶段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的有关标准、规范,较好地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体会设计全过程中建筑师的职责,了解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及建筑师的综合、协调作用(表4、图1、图2)。

  (二)联合科研攻关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依托研究生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结合设计院相关的项目开展实例研究。例如,笔者的学生在设计院实践期间,就将本人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为项目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撑。项目完成后,根据对研究成果的挖掘和整理,学生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

  同时,也可以选择设计院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和论文撰写。例如,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设计院作为主持单位的“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规划设计成套技术研究”,发表了《寒地村镇住宅厨房功能改善研究》《寒地村镇住宅屋顶设计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等一系列文章,并以相关研究为基础进行硕士论文写作。

  四、实践基地制度建设

  为保证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能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学院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由学院和设计院的主管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对各自明确分工,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设计院导师聘用管理制度,以及经费、项目、成果管理办法等。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在课程、工程实践及科研项目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构建了完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近几年,建筑学研究生连续多次中标重大项目,并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研究生论文选题也更加贴近学科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一些研究成果对建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通过“两院一体化”模式下的建筑学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了一条新路。



上一篇:科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共2篇)

下一篇:“五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