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服务人民阅读需求

发布时间:2023-12-10 00:51

  [摘要]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有助于读者甄选图书、提升读者文艺审美水平、服务人民阅读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图书评论工作的弱化与功能缺失,严重限制其功能发挥,加强书评工作、服务人民阅读需求,需要树立科学的书评观念、健全书评工作制度、加强书评平台建设。


  [关键词]图书评论,功能工作弱化,功能缺失,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5)03-0108-03


  1图书评论助力人们甄选图书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新书约40万种,图书市场泥沙俱下,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新书中挑选出具有阅读价值的好书,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书评通过对图书内容及其特点的介绍和揭示,对图书的思想、价值取向、审美等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图书的内容、思想,鉴别图书的价值,为读者选读图书提供重要参考。我国著名书评家萧乾先生曾将书评的功能形象地形容为“筛子、镜子和轮子”[1]。环顾中外,从古至今,书评在帮助人们甄选图书、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推动文化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部《文心雕龙》不仅逐一评论了齐梁前诸子百家及其作品,更是奠定了我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石;已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业已成为美国读者选书阅读的风向标,《卡拉马佐夫》《飘》等人类文学史上的巨著都是经其推介而为世人所熟知的。


  当下,我国书评的弱化与功能缺失,导致图书市场文化庸品泛滥,读者无从选择,出版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这一现象凸显加强书评与书评工作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2当前图书评论工作的弱化与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图书评论工作中存在着如下数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书评作用意义认识的不足。书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同时好的书评作品更是集文化性、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然而,目前对书评的作用意义尚缺乏充分认识。首先,表现在对书评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更多是将书评视为图书的派生物或附属物,而否认其作为独立的文艺创作作品的品格[2]。其次,是对书评的学术价值认识不足,有关书评的学术研究较少且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据统计,2004―2014年图书评论相关书籍共400余种,其中关于书评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不到20种。最后,对书评的批评意义不足。批评性书评在发现问题、弘扬学术争鸣等方面的建设作用尚未显现,书评版块中批评性书评难觅踪迹。据我们对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24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调查发现,其刊载的396篇书评中,批评性书评只有12篇,仅占其中的3%。


  二是书评功能失衡。书评承担着宣传图书、促进销售和引导读者阅读需求、助力读者甄选图书的多重作用。好的书评应该兼顾商业性与文化性。然而,目前我国书评功能严重失衡,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书评沾满了铜臭气,红包书评、人情书评已成为出版业“潜规则”[3]。有数据显示,34.97%的人认为目前书评广告色彩浓厚,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书评中存在过多溢美之词[4]。书评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本应承担起为读者甄选图书责任的书评却沦为销售工具,为换取商业利益牺牲了读者的权益。


  三是书评平台建设滞后。我国现有的书评平台主要有报纸期刊书评栏目、专业书评报刊、电视读书节目、网络书评平台等,然而,当前各大书评平台建设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是专业书评报刊逐渐消亡。20世纪末,我国专业类书评刊物尚有《中国图书评论》《读书》等十余种[5],而目前仅剩半数存活,各类书评专业报纸也纷纷停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受欢迎的《文汇读书周报》也将于明年回归母刊《文汇报》,不再做单独销售。二是读书类电视栏目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曾是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黄金时代,最多时曾达五十多个,而随着2004年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领头羊――央视《读书时间》停播,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颓势难以挽回,目前仅有四档节目依然在播。三是网络书评发展混乱。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大部分精力被投入到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在线阅读等业务上,书评栏目不受重视。专业书评网站、社区一直不成气候,尽管在网络书评平台中,豆瓣读书发展较为稳定,但是由于用户层次、自身定位等局限,豆瓣读书并不能撑起整个网络书评平台建设的大局。本文来自《中国图书评论》杂志

上一篇:医学图书馆与循证医学

下一篇:图书馆立法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