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4-03 11:48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因内部控制失效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屡见不鲜。为此国内外出台了相关法规条例进行制约。但是,高昂的实施成本将内部控制是否有必要执行推到了风口浪尖。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适时适量、明确授权以及成本效益这三方面。我国也在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鉴于此,笔者拟从重要性原则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期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控制管理成本。

  关键词:内部控制 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企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从重要性原则的视角谈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较为基本的理性概念,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成本。是指在建设、运行以及维护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失去的资源。包括(1)设计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首先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程序,具体包括人工费用、调研费用、咨询费用等。(2)实施成本。企业在设计好内部控制之后,就需按照已设定的内控程序严格加以执行。一般包括人员工资费用、职工培训费用、评估风险费用、监督执行费用等。(3)评价成本。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就必然产生相关成本,主要包括内外部审计费用。(4)其他成本。例如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损失成本。

  2.内部控制效益。是指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在企业内得到良好运行所应达到的控制目标之一,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间接收益、长远收益以及社会收益。虽然这些收益不能直接构成企业的利润收入,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片面的以直接收益、短期收益以及个人收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收益过低的假象。

  (二)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比如,企业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连签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具有一致性。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企业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基于重要性原则要求的考虑,对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花费更多的成本,但可能会使企业整体避免更大的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措施。

  对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二者关系的最佳诠释是管理学方面的帕累托法则,即80/20效率法则(the80/20principle)。笔者认为,该法则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就是企业内控的80%的风险来自于20%的内部控制点。因此,企业要把有限的内控支出用在风险最大的地方,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分析

  (一)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会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减少损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对内部控制的投入,过度的投入会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降低。如图1所示:内部控制成本的投入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由此可见,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内部控制的投入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掌握适度的投入量,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少,内控风险较大,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有上升空间,应追加投入内控成本。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低和成本投入小以及各级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风险大增,很可能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2.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多,内控风险较低,但是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在下降区间,应减少投入内控成本。随着内部控制成本的不断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整体边际效益。但是边际成本的增加在达到平衡点之后会呈现下降趋势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种无限制的投入会变成冗余的成本投入,不会带来积极效果。

  3.内部成本投入适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内控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意味着企业的内控没有缺失,企业自上而下高度重视,风险意识较强,加强了对内控执行效果的有效反馈。另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表明其没有过度投入,企业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了高风险的关键控制环节,在符合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一点较好的诠释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不应超过预期的效益,应该在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中找出内部控制的最适宜点。

  (二)从层面控制经济效益角度

  内部控制层面控制包括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企业层面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包括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财务报告编制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控制、内部信息传递控制、信息系统控制。

  因内部控制层面控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笔者拟从风险重要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角度,对各个层面控制进行分类,通过下面的图表,来探讨在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概率影响下,企业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1.高重要性,高风险概率。内部控制应该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重要性高风险的控制层面,如上图中的a区域所示。这些层面包括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在这一领域,若出现重大缺陷很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企业无法及时防范和发现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因此,企业应不惜代价确保高重要性高风险领域不出现重大缺陷。

  2.中重要性,中风险概率。见左下图中的b区域是实施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区域重要性和发生风险的概率都处于中等水平,应量力而行,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即对这一领域的业务,企业应安排合理的费用来阻止内控失效的发生,并且应采取一些合理的步骤来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

  3.低重要性,低风险概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资源限制无法面面俱到,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最大效果,应该抓大放小,对于低重要性低风险层面,即左下图中的c区域可以较少的考虑。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把利器,过少的内控投入,意味着企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出内控的效果,风险得不到控制,造假、经济犯罪事件就会频发,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企业收益降低。过度的内部控制挤占了企业的有限的资源,限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降低了企业活力,同样会使企业收益下降。因此,企业应基于重要性原则对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做出权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找适度的内控投入量,以合理的内控投入带来最大的内控效果,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2]樊行健、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J].会计研究.2011.

  [3]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

  [4]赵华,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分析

下一篇:浅析资金管控体系的构建及其内部控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