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国际会计专业慕课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11 08:33

  摘要:本文探讨了“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在中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主动式国际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指出了当前国际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困境与挑战,研究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分析了“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国际会计教育带来的变化,以及在推广“慕课”教育时重点考虑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从而解决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的弊端,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主动式;开放性;互联网+;国际会计;慕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21-03


  一、引言


  慕课,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综合了以往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放的各类网络资源,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以连通主义理论为基础设计和领导了一门网络课程,其名为“连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是现代“慕课”的雏形。慕课发展至今,规模巨大有其独特的优势,突出表现为规模性、开放性、时空性和教育性。学习成员的数量众多体现了其规模性,传统课受制于教室物理空间的容量,参与人数大概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人,然而“慕课”的最高听课记录达到16万人左右一次。开放性表现在它的管理模式开放,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参与学习和发布“慕课”。通过网络学习体现了其时空性,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可以进入课程,不存在时空的局限。教育性表现为知识不分国籍,凡想学者,都可以进入学习,实现了“无门槛”教育[1]。2013年,“慕课”的浪潮席卷中国,很多知名专家认为“慕课”是一次伟大的教育革新,并把此年称之为中国的“慕课元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翻转课堂”,对现行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进一步丰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慕课”使教育不再受制于时空的局限,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全球和全民的共享[2]。


  二、高校国际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困境与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长期存在以老师“教”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国际会计教学课堂,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老师只要注重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老师组织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融洽解决内容繁杂和课时紧缺之间的关系,但是,把老师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有主动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严重妨碍了学生主动地对学习产生兴趣的道路。翻转课堂扭转了过去课堂上纯粹“老师说、同学听”的单向填鸭,转而重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把学习的发球权还到学生手上;更看重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并认同多元评量与多元价值。诚致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方新舟曾归纳翻转教学的关键有三:学生是学习主体、让天赋自由和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老师不再使用课堂时间讲授课本知识和材料,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自主地学习和完成课本信息。实现的关键途径就是在课前通过观看和学习以某种网络技术来制作的教学课件,充分了解老师以往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且在遇到难题时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查阅所需学习资料[4]。


  “微课”主要通过与此教学课题有关的课程大纲、教学素材、课后总结、扩展练习、反馈建议和老师指导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习课程,并把组织形式和表现手法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有水平的半结构化和半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


  “微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时间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主体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一堂“微课”的时间安排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少:针对教学课堂中的某个环节、课题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与传统一节课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课程主题更显而易见,因此可称为“微课堂”。


  3.素材容量小:单个“微课”资源的总容量大都小于一百兆,视频格式都是主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教学资料,也可下载保存到终端设施上实现移动学习,能够极大程度满足老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的需要。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去“整合”素材课件、师生反馈及专家點评等资源,形成了一个“微教学资源环境”。全平台师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中,较容易地进行“隐性”和“默会”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授学观念、技能和风格的继承和提升,从而可以快速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的学业水平。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堂课程的主题只有一个,或者说一堂课程的内容只围绕一件事展开。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规律、教学中探索的方法和教育教学理念等详细的、实际的和具体的本人能解决抑或能与大家分享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各门学科中特定的细微课程内容,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专业方面成为某门课程的研发者。老师和同学都有可能是课程的面向对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将所授内容、所授目标、所授手段结合在一起,因此,授课的内容一定是老师本身感兴趣且有把握能解决的教学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由于授课内容的具体化与授课主题的鲜明性,因此授课的内容较之相对容易表达些、授课的成果相对容易转化些;由于一堂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微、时间安排上简短,所以可以根据课程研发者所处环境,多样性地选择传播形式,如在线视频、流媒体传播、微博微信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一是即时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无生上课”系列活动,授课者能及时获得他人对本次教学行为的评价反馈。二是客观性,每个人都参与课前组内“预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老师的心理压力得到减少,用不着担心教学的“失败”,从而更为客观。

上一篇:国际会计研究主题进展分析

下一篇:关于新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