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9 20:49

  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结束了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标志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开始实现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 
   为了进一步将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我国改革会计核算制度的方向是努力缩小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逐步向国际通用语言靠拢。 
   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相同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平衡公式,在会计准则中采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使会计报告既能反映出企业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又能为企业外部提供适用的会计信息,满足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报表体系。在会计准则中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取代了按资金、成本、利润分类编制的办法;(3)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制造成本法。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分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制造费用在本期销售产品和库存产成品之间进行分摊,而期间费用则应在发生的会计期间直接计入当期损益;(4)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要求,有选择地采用了国际会计制度“稳健原则”中的部分内容,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5)在投资核算方面,规定了折旧仅仅作为固定资产备抵项目,企业财产、物资发生亏损时,应当计人当期损益。 
   2.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不同点。我国会计制度在计量属性方面、财务报告方面与国际会计制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一,在计量属性方面的差距。我国会计制度中,以“账面价值”取代“公允价值”这一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计量属性,进行有关资产计价。这种措施会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高估资产。而美国在会计计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在第七辑概念公告中还提供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第二,财务报告方面的差距。我国会计制度中的报表体系引入了分部报表,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已进入跨国发展时代。现今各国和有关国际性组织在分布报告的披露形式、内容和程度上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分部报告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部报告。 
   第三,在会计环境方面的差距。中国的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中国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敦促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会计制度因会计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遵循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式。随着大量国外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不断涌人我国,越来越多的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立足于我国的会计市场,这些会推动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会计理论、实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我国会计制度外部环境的原因分析。首先,会计制度国际化中的单向趋同。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进程,会计学术国际参与少,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较小,单向趋同有损我们的利益,甚至由于规则的混乱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影响经济效率和效果。其次,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安排国际影响小,实现等效尚有困难。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安排国际影响力尚小,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还较弱。由于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交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再次,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结构同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初步实现了会计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但事隔多年,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2.我国会计制度内部环境的原因分析。第一,国内众多企业适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虽然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规定上市公司一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它企业则鼓励但并不强制要求执行新准则,因此,国内众多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仍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企业之间会计数据的不可比,不利于经济分析、比较,也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国际趋同。 
   第二,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与国际接轨。在2l世纪,把人力资源信息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我们同国际接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第三,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制度的要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对企业报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因此,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三、提出我国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制度趋同的对策 
  (一)我国会计制度从外部环境上向国际会计制度趋同的对策

  首先,加强会计准则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当前,会计准则研究工作应结合新准则实施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办法;要满足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对会计准则信息的需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前瞻性、开放性的研究,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服务。抓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稳步地扩大在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扩大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推动会计国际交流活动,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发挥中国在国际会计界应起到的作用。加强会计国际交流活动应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同相关会计国际组织达成共识,二是同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会计合作,为企业境外投融资活动会计准则等效进行沟通协调。 
  再次,在会计模式上坚持中国特色会计同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是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中心目标之一。从实践上看,会计虽然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性。 
   (二)我国会计制度从内部环境上向国际会计制度趋同的对策 
  第一,依法规范、统一国内企业会计制度。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我们应以新准则的发布实施为契机,在要求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同时,对其他各类企业执行新准则规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加强各类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熟练掌握程度,推进新准则贯彻执行的各项检查工作,保证新准则实施的顺利进行。 
  第二,培养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级财会人员是实现同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关键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会计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培养大批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级财会人员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战略多元化、企业账务往来国际化。会计职能将由目前以核算为主体向预测决策为主体的转化,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建立管理型会计,这一切对国内财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使我国会计制度以及会计职业等方面都能协调地步入国际化之路。 
   第三,完善会计制度制定模式,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由于受传统会计制度制定思路的路径依赖,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各种创新必须先立法然后才能展开,而各项制度制定权主要由政府部门独家垄断,因此企业及其他机构要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会计制度创新相当困难。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作者 汤玲

上一篇:浅析“国际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

下一篇:浅析跨国公司的经济模式与国际会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