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中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时间:2023-12-10 15:54

  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并存的教育体系,看似不同,其本质实际相同,即两者都是一种以时代为依托、以社会为基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两者都是经过一系列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逐渐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品德修养,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但因在教育体系中所处层次的不同,两者在教育目标、任务、管理体制方面都存在差异,有各自长久形成的特色与职能。中等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甚少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走入高等学府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一时间无所适从,甚至害怕、逃避,以致荒废了学习。所以,两者间的互通与衔接是教育者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中存在的断裂


  1.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裂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中


  目前,我国的中等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层面上,能否顺利通过考试走入高等学府,依旧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老师管、家长催的状态下,精神十分紧张。而当步入高等学府后,学生突然发现在家长和以前的老师的眼中,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多方对自己的学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于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便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更何况高校学习环境是开放式的,教室不固定,一些学生感觉没有学习氛围;大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信息量很大,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点到为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这使得习惯于在老师安排下展开学习、以考试为目标的学生无所适从,以至于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2.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裂反映在学生的生活中


  在上大学前,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是父母包办的。住校之后,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生活的内容无非是穿梭于教室、宿舍、食堂三者之间,而到了周末一些学生就会提着大包小包需要清洗的衣物回家,由父母代劳。步入大学,生活上的种种监管与特殊照顾没有了,而长期养成的生活与心理上的依赖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再加上水土、饮食、语言上的差异,这些不适应造成的后果就是恋家。


  3.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裂反映在学生的心理上


  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上已成年,但由于长期埋头于书山题海中,与社会基本不接触,其实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新生都会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或是在精神上极度地放松,认为混个大学文凭即可;或是产生自卑心理,曾自认是天之骄子,不料身边优秀者比比皆是,而自己在生活与人际交往中又处处碰壁。很多新入校的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极为脆弱,甚至有抑郁、自闭的现象,这些心理问题又使他们选择了种种不良解决方式,如上网交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衔接中存在断裂的原因


  造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断裂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是没有从体制上在中、高等教育间建立直接、明确的联系,一切在两者间进行衔接的行为还是属于自发的,没有制度的引领,这就在衔接的实施上出现种种困难。另外,应试教育也是影响两者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中、高等教育间结构管理的不同影响着两者的衔接


  学生在走入大学前,虽然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两种教育层次的转变,但每次转变都还处于基础教育的范围中,管理上相差不大,相互的衔接不太困难。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管理机制,高等教育更看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院校,某些专业对实际操作技能的看重胜于对理论知识的看重,对学生的管理也推崇自主管理,而基础教育是围绕着书本、升学率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管理。长期以来,人们虽然一直都在呼吁推广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家长也为此做出过努力,但随着中等教育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高、就业压力的增大、名校魅力的影响,顺利通过高考上名牌大学依然是学生最直接的目标。我国现在的中等教育还是以考试为教学手段,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这种教育活动只重知识能力,不重心理、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与技能的培养,不仅偏离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而且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青少年在步入大学后,原来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自我为主导,可以质疑教师甚至书本;曾经以课堂听讲为主、课后练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以课堂探讨为主、课后思考为辅;早已习惯了以分数作为优、差生的分界线,却突然要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自己除了学习似乎一无所长。这一切变化使学生产生了种种不适应和心理问题。


  2.中等教育中来自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偏差影响着两者的衔接


  首先是中等教育的学校,其管理体制与高等教育不同。教育目标上,以高考为工作核心与最终目标;对教师的评价,以升学率作为奖罚标准;对学生更是全方位的管制,督促其学习学习再学习,对高考过分重视,剥夺了学生学习非高考知识的机会,而使其成为被动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实验品。一方面,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采取补课、练习、考试这些灌输式的教育;另一方面,为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向学生渲染大学环境的美好、大学生活的自在,而忽视了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重压和大学里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是两个极端。当学生真正走入大学时,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学习、生活与心理问题,常会因为曾经对大学的过度向往和现实的不一致而造成心理上极大的落差,甚而会怀疑曾经的努力是否值得。从家庭方面而言,全家都曾经陪着孩子为走入高等学府而奋战,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有一个“后援团”,每个选择都有人出谋划策。当已经习惯了走铺好的路时,家长却在孩子考上大学后认为对孩子的学习无需再担心,对孩子的生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反而听之任之。这种种反差便造成大批大学新生在学校的不适应。


  3.高等教育的录取方式与培养模式制约着两者的衔接


  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现在大学基本上还是凭学生分数择优录取,这虽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拔出高智商的人才,但也使得中等教育学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视高于一切,不得不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至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则认为进入高校后有的是时间。而高校在招生时最关心的则是能否招到令他们满意的学生,课程设置上也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对于学生上高校前的学习状况,以及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一转变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关注。因此,中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的封闭与固化便无法和大学教育的多样化顺利衔接。


  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对策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组成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体系,两者本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各司其职”,两不相关。在中、高等教育衔接中,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改革高考制度,加强两者间的日常联系,打通相互的对话渠道,使学生能够对高校有正确的认识而不再是空想。具体措施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以高考改革方案为主导,逐步进行教学改革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首先在招生计划上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缩小了各地高考录取率的差距;高职院校相对独立招生,并且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基于统一高考、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强调育人为本。国家这一大胆的改革,尤其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各大院校招生方式的区别,自然会减少学校与师生的升学压力,进而将时间与精力分配出来,投入到一些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上。那么学校所要做的是,在国家高考改革方案的宏观引领下,根据学生智力的不同层次和学习状态,制订出适合各类别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例如按照现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对于有意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增加其职业适应性的训练,按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开设选修课,为其进入高职院校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和家长宣传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改变其长久以来形成的考入名校便功成名就的学习理念。


  2.中、高等教育间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制度,促进两者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已经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大学派遣中层干部到本校的附中任校长,附中、附小的校长又参加大学的相关会议与座谈,了解大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而中等教育的教学状况又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使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以英语教学为例,很多高校的课程都存在着与高中重复的现象,二者在教学上若能互通,那么高等教育则对学生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其在高中学习的不同层次进行目标控制,达到某种目标便可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或学习第二外语,而不是大学四年按部就班地学习。


  中、高等教育间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上也可以尝试共享。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中学生到高校的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参观,到实验室参与试验,使其能够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而中学可以邀请大学生到母校回访,介绍学习经验、高校学习与生活环境,与中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同时师资共享也是中、高等教育间顺利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中学应鼓励教师到高校参加各种培训,或者请高校教师来本校与教师座谈、辅导,共同探讨教学改革。

上一篇:浅谈中等教育学校编写武术对练教材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高职自学考试与中等教育沟通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