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搞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计划部门责无旁贷

发布时间:2023-12-08 09:53

  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作为计划部门,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8程是责无旁贷的。我们认为,要支持和伲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综合平衡、计划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毕业生去向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我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市委非常重视,多次指示要搞好职业教育,抓好就业前的培训工作。经过教育部门的努力,我市职业教育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班在校学生已有2,700多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其中,职业班学生为1,037人,占12.6%。省政府要求,到1985年全省高中在校学生中,职业学校以及其它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比例要逐步达到50%。根据我市目前中等教育结构的实际情况,要达到这一一要求,.全靠国家大幅度增加中专、中技学校的招生指标,是不可能的。根本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扩大职业学校招生逐步加以实现。我们认为,这条路子是宽广的,实现也是完全可能的。一、从历史上看,在六十年代初,我市认真贯彻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曾经使高中教育和中技、中专、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1:1。只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这种制度遭到了摧残破坏。但过去毕竟还积累了这方面工作的一些经验。现在要恢复到1:1的比例,虽有困难,但经过努力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二、从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确实需要一大批有技术的新生力量来充实职工队伍。按我市“六五”规划要求,到1985年全市需新增职工32,500人(主要是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如果这一部分人,不经过技术培训,就补充到现有技术水平已经很低的工厂企业里去,势必对工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事实上,现在不少工厂企业由于补充了一些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新工人,已經影响了产品质量。只有经过就业前有计划的技术培训,使就业人员掌握一门技术专长,使之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发挥作用,这种不良影响才能克服。可见,办好职业教育已是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


  三、从今后劳动就业方面来看,我市每年结转下来的待业青年近8,000人,加上当年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约7,500人,这么一大批待业青年都由国家包下来是无法做到的。举办职业教育使待业青年学有一技之长,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条件(可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也可对社会就业问题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所以举办职业学校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非办不可。


  为此我们在计划工作中,对我市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专业设置,办学形式,毕业生去向等方面作了一些规划。


  关于规模和速度:据测算,到1985年全市高、初中将增加学生29,000人左右,平均每年在校学生约为7,300人。我们计划1982年中专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39%,实际人数为2,800人;1983年比例达到45%,实际在校人数为3,200人;1984年比例达到50%,实际在校人数为3,600人。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要求。


  关于专业设置: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除了原先已经开办的印染、毛纺、棉织、布机保全、皮革、塑料、电子、财会、罐头、食品等专业外,在今年秋季招生时计划再增设动力冷冻、会计统计、美工、塑料化工、缝纫裁剪等13个职业班,招生900人。新成立的蚌埠工业学校,拟招生200人,专业正在商定。


  关于办学形式:除了现有中等专业学校、技校以及普通中学增设职业班以外,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计划在三个市区分别建立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市劳动部.门再办一所综合性的职业培训学校。上述学校正在积极筹建。在这些学校尚未招生之前,为适应社会需要,初步确定先在棉纺公司的纺织厂、印染厂、毛巾厂、针织厂、麻毛丝公司的第一麻纺厂举办14个职业技术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采取由公司统一领导、分散办学的方法。这样,通过块块办、条条办、块条结合办,逐步在我市形成一个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网。


  关于毕业生去向: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去向,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技术,一律实行不包分配的原则。他们毕业以后有了一技之长,可以组织起来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在各行各业需要增人时,首先从毕业生中对口择优录用。要做到这一条必须改革招工制度。我市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市委已决定改革招工制度,“变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招工”,并决定从1982年起,不再直接从社会招工。今后企业需要增人时,一定要从经过职业学校培训过的毕业生中对口择优招收。


  关于教育结构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搞好就业前的培训等工作,计委如何做好统筹规划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现在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不断提高。

上一篇:英国中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下一篇:英国中等教育政策发展的文化性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