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5:20

  

第1篇: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


  据中国的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情绪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同时16%的中学生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全国有3000万中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害人害己,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第一,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树立全面健康观的要求。


  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要求,并在1978年初级卫生保健(PHC)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加以重申。


  所以全面的健康观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出现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这三方面的任何障碍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让中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


  第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它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心理素质与遗传素质同属于基础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生来就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心理素质在素质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在各类素质形成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以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中学生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是中学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时期是身体急遽发展和基本成熟的时期,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急遽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变化上:一是身体形态急速改变;二是体内机能快速增强,并趋向成熟;三是性开始成熟。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三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向成熟的轨道上迈进,但同时也给身心带来不少的暂时性困难,这时特别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中学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进入社会,物质生活仍然靠父母抚育,独立生活能力也不强。在身体发育方面也并非完全成熟,骨化过程尚未完成;在心理方面,看问题简单、幼稚,他们的“成人感”,有时也仅是衣着、动作、声调、风度上的模仿,而不可能完全具备成人的品质和行为,因此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成熟,也不可能真正独立。在这时期里,心理充满极其复杂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往性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丰富情感与理智驾驭薄弱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其中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中学生的以上身心特点客观上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要给予合理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很重要也很必要,那么我们该怎么来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作者:杨光武

  第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0引言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上无疾病和人格的健全才称之为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相关联的心理教育手段,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成为了现代教育最基础的目标。由于升学考试、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抑郁、厌学、焦虑等心理障碍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是必然的。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心理学健康教育没有创新性。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学情的理论体系,这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下了文件就一味的去照搬国外的做法,只遵循了普遍性的原则而忽略了其特殊性,缺乏创新,中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了严重的不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心理教育的失败。


  1.2师资力量的匮乏[1]。在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几乎都没有匹配相对应的专业心理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教,专业性不够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抓不住要求,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学科主义,不能够结合实践给学生最好的心理指导。除了师资力量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度匮乏之外,教师的数量也十分限制,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心理测查不够准确和快速,导致了心理问题,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并不重视心理学教师的培养,教育健康形式一直流于形式。


  2浅谈几点应对心理障碍的对策


  2.1设立心理咨询处。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开展之外,课后一定要有心理咨询的机构,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针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升学考试的心理压力进行缓解、对人际关系进行指导等,尽可能的为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问题,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学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立心理问题的信箱或者是开通热线电话,在疏通学生的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一定要客观公正不可戴有色眼镜,咨询人员的素质也要把控好。而提高师资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进行培训,除了取得资格证书之外还有进行实际能力的实训,坚决不能随意安排人员做心理咨询教师。


  2.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来源于学校的考试压力,还与家庭的幸福程度成正比,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了解原因之后引采取科学有效的正确措施来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偏差,学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举办心理健康的相关讲座,邀请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家长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方面,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阐述舆论的危害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三方面综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可取的方式。


  2.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了常规的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热线咨询之外,还应健全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三者是已经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的解决途径,而学校还应重视防患于未然,定期举行研讨会,围绕着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观微,探查学生在研讨中的变化,这种模式具有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感会提高。另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部分学生不善言辞,学校也可以建立健康图书馆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教育和领悟[2],健康图书馆的大致方向可以是饮酒、毒品、暴力、学历压力等的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选择健康正确的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结束语


  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备受关注,全方面的优化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刺激性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祖国的希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各级的部门要从制度、课程、经费、心理辅导室和师资队伍等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利于教学开展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是有益于社会的,无论何时都是坚持下去。


  作者:吴家凡

  第3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当代的教育是为了培育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素质教育并非只是喊口号,而是中国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教育的重视,从家庭到各个领域,都能寻到端倪。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学生合理处置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其它人际关系,培育独立性格的渠道和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学是一门摸索心理现状发展、演变的客观定律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其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自我教育的成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成绩能大幅度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答疑解惑,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世界,形成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健全。例如:学习与个性相关的理论,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色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不断弥补自身性格的缺陷,训练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学习了有关感情的理论,能够协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心绪,升华情商;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让学生掌握青春期的心理情况,平稳渡过心理演变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对自身是一种提升,还能够让自身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在认清自身的心理情况的时候,还能够对其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所掌握。如此,就可以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尊重同学个性的差异化,减少摩擦,拉近与同学间的距离。


  综上,心理学的使用较为普及。不管学生未来是什么职业,中学阶段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极为有必要的。未来的社会节奏会不断加快,职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大。这样调整心态,从中学阶段就应该未雨绸缪。


  二、维持阳光心态,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健康不单是说体魄是不是强健,还包含心理健康。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心理不健全的人,是无法应付未来强大的工作压力的;一旦被压力压垮,将直接导致心理的崩溃。健康不单单是说没病,还指个体饱满的精神以及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即是说:健康的衡量指标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情况。目前,大部分中学生有着较为棘手的心理问题。比如:怯懦、阴郁、孤独、依靠性强、人际关系不善等等。


  生理健康有着显性的评判标准,判别起来没有太大难度;而心理健康的判别就不会如此简单,这是由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对性以及模棱两可性。


  心理健康是相对来说的,完全的健康是不现实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边界线上徘徊,并且其心理状态是反复改变的,并非一层不变的。所以,心理健康情况能够映射某一个阶段内的特殊态势,是时时处在变化中的。


  此外,一位学生偶然表现出来的急躁、愤怒等情绪,并不能定性为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情况是研究学生在较长的一个时段中的心理状态,而并非只片面地观察偶然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是:


  (一)端正的人生态度的培育


  端正的人生态度来自于合理的认知,端正的世界观。有着端正人生态度的学生,对周遭的事物有着正确的认知并能够进行甄别;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宏伟的抱负,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在社会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时俱进,思维清晰、视界广阔、立场坚定,既要注意教育的质量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


  (二)满足的心境的培育


  满足的心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对自身、同学、工作、学习、生活都较为满足,不能任由心理问题滋生。满足的心境来自于科学的认知,要让学生看到不同事物的两个方面,既要让其认可自身,又可以包容别人。学生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才能够对自身的外表、品德以及学识等进行科学的认定。


  (三)健康的人际关系


  善于交流的学生通常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尊敬、信赖以及关爱。这是由于其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别人,从而无形中化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待人诚恳的学生可以包容别的同学,同学间的情谊也会变得越来越牢固,这样的学生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着重培养的。用健康的心态去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配合无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极有助益的,心情也会想晴天一样明朗。


  (四)温和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温和、宽厚的性格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不管是在何种状况下都要维持健全的人格,做到有信心但不狂悖、热情而不浮躁、坚毅而非墨守成规、谦虚但不虚假、灵活但不事故、勇敢而不莽撞;既能够坚持己见,又不固步自封,至始至终维持心理健康,这就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老师应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中学生又是较为敏感的群体,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遇到难题莽撞行事或躲闪逃避均不可取。


  (五)做好情绪管理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能够理性看待事物。健康心理需要学生有自控能力,不能够情绪化,不过度悲伤、过度欢喜、过度忧虑、过度愤怒。要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转换为正面情绪;而过度情绪的管控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老师要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排遣过度的负面情绪;要让学生学会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切忌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老师要多引导学生,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过度批评学生,应做到耐心、真心、细心,让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升。


  作者:文兴华

  第4篇: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方法


  中学生的身體和心理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沿着相应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方向取决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和家庭引导。若是不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教育,那么学生心理状况就会逐渐出现问题,一旦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那么将对其未来的人生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学校教师就应当联合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有效疏导,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具体因素


  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众多因素中,除了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以外,较为明显且影响较大的后天因素就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下面针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中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1.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中,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导致人们产生浮躁的心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进而使其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育。


  除此之外,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大量的国外文化涌入国内,使得一些带有暴力、色情的文化随之而来,学生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蚀,使其心理成长发生偏移[1]。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改变,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对学生、生活以及人格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大多数中学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仍然促使学生保持高强度的学习,导致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下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的成绩波动,若是成绩下降则会陷入深深的懊悔、自责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的态度,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


  3.家庭因素


  据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在我国的广泛实施,城市家庭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城市家庭人员构造方面呈现出“4+2+1”的形式,即四个老人、两个孩子家长、一个孩子的形式[3]。这种情况导致大多数城市学生都是“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击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奇的主要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身体机能方面都发生了较为快速的变化,学生对异性会本能产生好奇心理,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两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使其在明确两性关系的前提下正确看待自身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设青春期心理学专题讲座,促使中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青春期健康知识,进而有效的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


  2.加强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教育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心理调节、情绪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促使其能够理智的看待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转移注意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而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同时,教师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种种问题。另外,教师还应该联合学校为学生组织集体活动,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促使其在集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应用环境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和谐、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育[5]。同时,教师还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真诚、平等、积极的态度与学生相处,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重要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联合学校、家长在多方面进行努力,可以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辅导氛围,强化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促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显著增强,同时,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另外,教师和家长还应当付出真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学生心理的问题,为孩子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翔 余蓉

  第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互相渗透


  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往往只局限在人的生理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将其更加广泛的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这三大方面是否处在十分良好的情况之下,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在十分不成熟的时期,可塑性极强,如何有效的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当下有关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若干中学院校进行一系列走访调查发现,中学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学习时期,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相对更加成熟一些,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想法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一阶段由于其思维相对并不是很完善,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教导和管理,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若干网络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现阶段30%的中学生都有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造成其性格扭曲和畸形。针对这一问题,欧美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提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例如:某个中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够非常积极踊跃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那么这一学生在心理方面和社会交际方面的困惑就会相对较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很好地提高,对于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对于我国中学生发展的现状来看,有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愤怒、疲劳等情况,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体育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学生体育教学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结合若干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作用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教育是发现其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对若干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随机采访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体育活动中被发现的,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知识、技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教学的科目类型,在其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通过若干的行为、动作以及表情等等去进行相关心理状态的反应,如果学生在这课程中表现出害怕、逆反或者是孤独、冲动等心理问题,教师就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关注和帮助。


  2.中学生体育教育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对其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其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将学生的不良情感进行及时的发泄,对学生长久以来激烈的各种压力也将起到一个很好的释放的作用,进而起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目的。


  3.竞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除了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一个良好的锻炼之外,其中的运动员的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中学时期的体育课程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定期举办一些公开、公正的体育竞赛活动,以个人或者是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让同学们能在超越竞争对手的同时也不断地超越自己,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举两得。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育的渗透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初中时期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划分为心理辅导、素质教育和家庭影响这几大方面,其中心理辅导作为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心理教育形式,还可细分为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这两大类型。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基本都是在家庭和校园以及社会中进行的,因此,想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应该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教育模式,从其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知识型”人才早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模式,“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人才成为当下相关教育部门教育的最终目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督促同学进行定期的体育运动,进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因此,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进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四、“育体”和“育心”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人类健康的定义除了对其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规定之外,对于其社会适应能力也有了新的规定,企业作为判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学家尼尔森·古德曾经指出,认同心理和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任务,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体育运动是帮助其快速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迅速的掌握与老师和同学之间不同的交流方式,让自己能够迅速的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结语:


  中学阶段作为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门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当今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相渗透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若干见解,希望能对未来中学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雨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育论文精致范文鉴赏(共5篇)

下一篇:中学数学建模论文精选范文赏析(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