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迁移教学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5-12-15 11:05

摘 要: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三个案例探讨文章阅读对写作的迁移效应。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即例文与习作缺少情境相似性;教师对例文特点的分析讲解、指导不到位;学生缺乏自觉运用的需求和能力。并针对性提出研究启示,在阅读教学向写作迁移效应的研究中注重三种策略的使用:第一,有重点的积累;第二, 有方向的文本选择策略;第三,有选择的形式训练。

关键词:案例研究; 阅读;写作;迁移效应

一、背景陈述
    国内外对于阅读迁移促进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也积累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今,一线的教师们依然也还在大量的应用着。反思这种迁移论分清它的利弊,以期更好的应用它们,才能帮助我们的写作教学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写作教学规范是“以读带(促)写”。“以读带(促)写”,就是把阅读作为写作学习的基础或前提,通过阅读教学来带动或促进写作教学。①目前的小学读写迁移结合方法众多,在柯孔标主编的《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展示当前读写迁移的教学策略,它列举了种读写对应的策略“读”到“写”的语言转化能力、读中理解字词一结合作文练写话、读中理解句式一结合作文练句式读中理解标点作用一结合作文练标点、读中理解词群一结合作文练语序、读中理解解题一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读中学分段、归纳段意一结合作文列提纲、读中概括主要内容一结合作文练选材、读中学分主次内容一结合作文练详略、读中学归纳中心思想一结合作文练立意、读中学捕捉重点段一结合作文练写重点段、读中学段落结构式结合作文练谋篇、读中学作者的观察方法结合作文练观察、读中学词句锤炼方法一结合作文练词造句、读中理解事物联系前因与后果、环境与事物、动态与静态、事实与联想、外表与内心、顺叙与倒叙等结合作文练逻辑、读中学描写一结合作文练描绘、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一结合作文练抒情、读中学创造一结合作文练创新读中学变体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一结合作文练变体。
    在实际操作中,仍旧面临着各种障碍,不时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我以搜集到的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二、案例呈现
   教授例文《自由与生命》时,开头这样写到:“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一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在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②教师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入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这一段中写了几件事。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是两件事,并发现一件是眼前发生的一件是由眼前的事想到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很快就发现第一件事是为了引出第二件事而写的,这两件事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时,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有没有想写一件事又不想直接写出来,却又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引入这样的具体困难时,有一位学生叫甜甜,站起来说,她想写一篇关于小时候哥哥很关心自己的文章,不知道如何引入。
   
三、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通过阅读写作迁移教学,在学生阅读积累上进一步提升写作兴趣,搜集相似素材进行仿写,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成功,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仍旧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问题一:行文在完全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问题二:对例文中习作方法视而不见,更无法灵活巧妙的运用。
    问题三:习作为了模仿而模仿,缺乏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学生习作中,上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其一,例文与习作缺少情境相似性。学生领会例文中的含义及布局谋篇的章法,再借鉴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一过程就是迁移过程。“根据迁移理论,迁移的前后因素之间必须具备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即例文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有相似的场面,有共通的环境,有同类的事物等。”③一般说来,描写场面的例文有利于学生描写场面类的文章的迁移,描写景物的例文也有利于学生描写景物类习作的迁移。
    其二,教师对例文特点的分析讲解、指导不到位。有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选材经验,写作手法是十分值得借鉴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优点在例文中的呈现是非常隐蔽的。在他们还没有系统接触过写作方法指导时,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十分模糊的。他们对例文的写作特点的理解、掌握依赖于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疏导。教师有意识的到位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习作中积极迁移的产生。而模棱两可的讲解或重字词中心思想的讲解是很难为学生指明方向的。
    其三,学生缺乏自觉运用的需求和能力。习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是首要的是兴趣问题。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有表达的欲望,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抒发。如果学生有了要表达的愿望,自然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寻找表达的方法和途径,并利用这些方法和途径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与此相反,学生习作只是应付了事,那么在习作过程中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也自然是最省力的方法。
     四、研究启示
  写作也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行为系统。我们的写作教学体系从来都重视写作行为训练,但这种行为训练由于没有抓住写作心理要素这个核心,所以,基本上是选择了游离于写作心理能力的外部行为训练思路,我们强调让学生积累,强调让他们根据写作学的结构原理去选材,强调对各种主要文体的形式的掌握。这些形式化、技能化的行为训练的效果不能说是零,但说它收效甚微恐不为过。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认为,在写作心理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行为能力训练应该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那就是,把行为训练与写作心理要素强化联系起来,对应起来,从而抛弃那种纯粹外在化的行为训练模式。对应于写作心理能力要素的行为训练是否可以有以下三个策略。第一,有重点的积累;第二, 有方向的文本选择策略;第三,有选择的形式训练。
    (一)有重点的积累策略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概括程度和包摄性强的知识,新的学习就容易发生。根据写作心理 过程的特点,在积累阶段,学习者内在的兴趣点、情感定向和自我表现的关注点对素材的积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些重点,积累训练就可能变成机械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对生活的认识,讲解重点篇目,积累词语运用规律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规律。
    (二)有方向的文本选择策略
    文本选择是学生借鉴运用写作手法的首要条件,所以选择文本一定要做到:文本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明白易懂的,容易操作的。因为新的、在已有经验的发展边缘上的知识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能从中获得新的好的习作方法的文本,进行习作方法提炼、指导,就更能期待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以至积极的迁移的产生。
   (三)有选择的形式训练策略
    我们关注写作心理的强化并不是不关注字、词句的训练不关注作文的命题、作文的结构、作文的开头、结尾的训练不关注记叙文、说明文、通知、书信等文体的训练。这些训练是写作技能训练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能忽视。我想我们必须构建整体性的写作训练框架,从一年级的时候就抓起,而不是以前老师们认为的三年级开始起步作文教学。当下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不成功,在笔者看来,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搭建整体的写作教学体系,因此,在抓好学生写作心理强化的同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自由表达,对学生的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渗透、训练,从低年级的完整句子训练,中年级的片断训练到高年级的文章结构训练。


注释:①盛晓春?读写结合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②索尔·贝洛?自由与生命?文苑??2006(3)
 ③李丹?随文练笔莫让“情境因素”缺席?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1(9)

上一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期的实证探讨

下一篇:当前高中生休闲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