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3:31

 

 第1篇: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现状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2、提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五、现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作者:胡亚娟

  第2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统一教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作者:潘丹

  第3篇: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


  迄今关于网络给中小学生带来消极心理影响的论述颇多,反映出网络带来的有些问题较突出,需要我们重视。但同时,应看到网络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优势与机遇。近十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为网络时代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相辅相成,平衡发展。其研究主题集中于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即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系统。积极心理学尤为强调在积极体验中实现积极改变。


  二、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可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优势:具有新颖性和操作性,易被接受;具有灵活性和即时性,大大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快捷复制、覆盖面广等特点,可让更多人受益;具有自主性和自助性,能较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并举”;具有平等性、双向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心理健康双向调节机制的建立;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有助于心灵的真正开放;此外,网络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的结合,可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印象深刻。因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可充分利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故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通过网络对中小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多方位多形式进行:(1)学生的有些心理需求因各种缘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没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网络宣泄出来,故可积极发挥网络的需求表达、情绪宣泄作用,并通过网络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积极需求,应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需求,要正确引导,以促使其心理需求的有效表达。(2)通过网络,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网络的快捷性、便利性、隐蔽性等特点为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可通过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媒介进行心理知识渗透、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潜能激发。(3)通过网络,可采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创建青少年文学网,传播优质文学,陶冶其情操,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在校园网或青少年类网站中刊登学生的文章,这既有利于提高其写作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也有益于其心理倾诉和自我分析。(4)通过儿童青少年音乐网,可使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通过网上点播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影片和电视节目,可使其在影视欣赏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5)通过网络,可培养学生的意志。何时上网,何时不上网,上何种网站,这些抉择过程能锻炼其意志。同时,学生沉迷网络往往反映了其自控力差,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提示对这些人应增强其自控力,加强塑造意志品质。(6)通过网络,可及时、全面地了解优质书刊信息,并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从而更好地实施阅读疗法。(7)通过网络,可下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尤其是视频资源和图片资源,从而为多元化、多感官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支撑,使学生能形象化、体验式地学习心理知识和技巧。


  2.通过网络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改善家庭和学校的心理环境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潜能的发掘不足,往往与其父母心理知识缺乏、教养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不良等有关。通过心理专业网站、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论坛等,家长可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并与专家、其他家长进行亲子教育交流,从而更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态,更科学有效地应对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更能根据孩子的状况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家长也可在网上接受心理咨询,提高自身心理功能,进而改善家庭心理环境。中小学生因心理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需要心理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具备相应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等。网络为其学习这些知识、技术提供了丰富资源和良好渠道。心理教师应重视通过网络了解国外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理念和技术。其他科任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习得心理知识,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或查找心理机构为学生心理服务,从而能更有效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的是,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任课教师渗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此外,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较紧缺的现状下,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心理师资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良好途径。


  3.通过网络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综合运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为更好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供了条件。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医院等)可通过网络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快捷有效的沟通,学校可通过网络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网络与社区、医院等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共建一些优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网站。学校应调动多方力量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尤其是对校园网的评论、留言版块进行监管,以净化校园网络心理环境。再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企业)可合作开发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网络游戏,不仅能使学生远离不良的网络游戏,增加其积极体验,也能促进其心理潜能开发和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学校也可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上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以兼职的形式聘请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电话/网络心理咨询,并协助心理教师的工作。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面询、电话咨询)与心理辅导、校园文化渗透(板报、校园心理活动)、学科教学渗透等形式来进行[5]。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例如,可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现场评估;可对学生进行周期性的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教学。但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存在服务对象数量有限、个人教育成本较高、时空制约作用明显、心灵开放程度偏低、师资培训难以跟上等局限性,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又能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网络观,因势利导,挖掘潜能,促进发展


  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可能会给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就对学生灌输“孩子上网是不好的”观念,不能全盘否定网络游戏的作用,否则易导致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性差,造成其对网络的误解,对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兴趣减弱,使其信息技能偏差,不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过分压制学生的网络认知和网络行为,也往往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如产生网络恐怖心理、网络强迫倾向)。教师和家长应因势利导,发掘学生在网页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的潜能,使其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沉溺网络的学生,应努力探究其沉溺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标本兼治的原则应对此类问题,并以问题为契机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此外,教师和家长本身不能滥用、沉迷网络,而应成为善用互联网为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榜样。


  2.加强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在积极体验中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网络的多面性易使个体丧失自我,故网络时代应更注重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铸就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网络世界道德的缺失,警诫我们必须更注重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对学生进行上网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良好的网络自我道德。同时,应塑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模式和信念,让其看到并发展自身的美德,看到大多数人的美德,相信“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好的”。研究普遍发现,有些人格(如内向、冲动性)是网络成瘾的易感因素,有些人格(如感恩、心理韧性等)则是网络成瘾的抑制因素。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处形成时期,关注并塑造其积极人格,是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故应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寓教育于快乐之中,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形成积极人格。


  3.注意引导学生有效使用网络上的心理信息和心理健康服务


  学生有心理困扰而在网上寻求帮助时,往往会看到先前一些有相似困扰的求助者的求助信息,而给予求助者反馈的作答者可能因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从常识上给予求助者开导,或其给予的心理学知识回答存在误区。同时,网上的有些心理学信息可能因多次网络传播而被曲解原意。学生在浏览这些内容时,往往因自身辨别能力有限而全盘加以接受。当涉及心理问题的诊断时,这些误区或曲解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贴上更消极的标签,或使其轻视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而错过心理疾病的早期治疗,或使其无视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而忽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此外,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更是鱼龙混杂。故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效使用网络上的心理信息和心理健康服务,建议学生浏览优质、权威的心理网站。心理教师应多浏览或参与网络上的心理求助问答,这既可增强对心理问题的全面领悟,提升心理问题解决能力,也可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易错知识点,进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这些易错点进行辨析,优化学生心理知识结构。


  4.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学习与借鉴


  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会出现新的特点,故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例如,针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网上性信息的泛滥化,可深入学习网络心理学、网络教育学、网络社会学、青少年性心理学等,对学生加强“健康上网”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的网络过度使用问题,可灵活应用内观疗法;针对中小学生喜欢听故事,青春期学生有叛逆心理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借鉴积极心理治疗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注重讲故事、寓治疗于故事中的方法;针对言语表达能力欠缺,或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可借鉴绘画疗法或沙盘游戏疗法的相关技术了解并辅导学生;针对学生学习时间紧,有心理问题又羞于求助心理咨询师,而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心灵解惑之道的特点,可灵活应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和阅读疗法,研习网络心理咨询。


  5.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追踪辅导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心理问题解决层面,而应透过问题看到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弱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情绪情感构建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而能力的培养、品质的塑造需较长的过程,故应注意对个别学生(尤其是有过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遭遇过严重创伤事件的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辅导。网络为这种追踪辅导提供了便利性和保密性,即使学生转学、升学后,仍可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辅导。这种追踪辅导,能巩固前期辅导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问题的复发率,更稳定地发掘自身潜能、发展积极心理品质。此外,网络也方便心理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转介追踪辅导。


  6.注意正确理解和把握“积极”


  提倡让学生有积极的体验,要注意防止对学生的溺爱,注意预防其享乐主义思想的滋长,注意“积极体验”之来源途径的合理性;提倡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注意兼顾其消极心理品质的克服;提倡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校和家庭环境,要注意预防对学生的过分保护,注意预防学生产生过分依赖心理,防止其把自己的一切问题归于无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意识到,无论是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还是其积极品质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自助作用,让其有能力去获得积极体验,让其能主动去铸就积极品质。对于自感没有良好环境也无法改变环境的学生,既要努力协助其改变环境中能改变的因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积极的视角解读环境,用积极的潜能超越境遇。心理健康教育应让学生谨记:靠沉溺网络世界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环境,获得所谓的“积极体验”,终将导致个体现实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现实积极体验的进一步缺失和现有积极心理品质的进一步异化。


  作者:赖运成   叶一舵

  第4篇:新课标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一、背景


  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就目前状况而言,对中小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品德教育高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懂礼识人、爱己爱人爱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偏差的因素


  1.家庭因素:如家庭残缺(即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长年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受到的父母之爱从小就不完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是一道不愿向外人诉说的裂痕,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成了威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


  3.教育因素:教师的不全面性,造成一些中小学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教学环境的不完善,给学生带来的诸多不便,使孩子们产生心理逆反。


  4.学生自身因素:很多学生看问题片面,行为偏激,不乐意与人交流,学习坐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此以往,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从物质和精神上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时刻给孩子倾注真心真爱,感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教育模式,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化素养。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形成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提升。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形式多样,穿插各科相关知识术语,紧抓中小学生当下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心理,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析健康知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到的一些生活学习细节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与人交流,时常开展“打开心扉”言论时刻,对问题学生积极及时引导加开导,做一些适当的心理小测试,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结,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启明灯。


  3.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桥梁:老师与家长之间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学校建立科学文明的校讯通,时刻把孩子们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物质便利,让家长舒心地感叹。


  4.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提高:这是一个素质教育时代,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准备,经常学习,多多集体培训探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素质,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更有根基。


  5.树科学、讲文明,给中小学生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永远需要文明的群体,给孩子们讲科学、讲文明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时常在校园里构建文化墙警醒孩子们,更时常引导孩子们创设属于自己的文化墙,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进而消除孩子们的焦虑及一些不良情绪,发挥净化心灵的作用。


  6.设立积极心理小医社:请相关心理学家坐讲,不单独咨询学生不愿提及的问题,改变以往“心理咨询室”这种孩子们恐惧的名字,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讲解中寻得心理安慰,化解恐慌恐惧焦虑等,改变负面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


  五、问卷调查展示


  1.问卷内容显示了一些客观题和更多主观题。客观题中像一些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无法改变,如实填写。而很多主观题,孩子们都是很任性随心所欲地填写,主观题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选择和思考空间,在做题上弥补了孩子们对主观背景下的感伤。很多人会觉得感伤不适合中小学生,其实不然,小孩子的感情世界比大人的要丰富,只是我们往往不愿利用“感伤”这个词来描述中小学生的低落情绪。


  2.问卷收集情况显示更有交白卷的。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填写,只有个别生平时懒散惯的态度依然不端正。很多学生好奇心很强,好奇心往往是人们学习的起始原因,同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位很好的导师。有好奇心的学生认真仔细地填写问卷,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否永远优良,像平时考卷一样查漏补缺。之所以有交白卷的学生,是因为平时对学习对生活一直无视的态度所致,对生活对学习不上心,集体的一次小活动一下子是无法激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的。


  3.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基本问题不明显。小部分学生是过关学生,大部分的同学问题有苗头,但是不是很明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问题相当突出,心理裂痕较明显,行为情绪都有些异样,总是提不起精神或总是不言语、孤僻、不合群。


  通过本次的科学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中小学学生,我将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战术个个突破教育,结开孩子们心中的结,成为中小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每个孩子点燃心中的那盏希望的启明灯。


  作者:李燕

  第5篇: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只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在障碍,不仅影响着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多年的调查了解,我认为主要是由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深刻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为社会造就心理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了不当的方法、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学校不能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


  二、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国内一些网络游戏、影视、书刊为了追逐市场卖点,谋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因素,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重点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庭走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此外,要让家长经常主动和学校联系,统一认识,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二,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力度,以引起社会关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还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学校,共同构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只有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建立一个健全的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少年儿童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总之,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持之以恒,才能最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作者:于建强

  第6篇: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未来。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陕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学生有效识别心理问题并树立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科学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各区县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指导各中小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学段、分年级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比如宣传栏、黑板报、校训标语、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校园心理健康的浓郁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知道不健康心理的矫治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相关培训,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中的综合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开足综合教育课程,将综合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排定课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安排5学时,系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热点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项活动和专题讲座。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6、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这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辅导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实行个别化对待,则是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作者:邢亚丽

  第7篇:自传体记忆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自传体记忆概述


  1.自传体记忆的概念与分类


  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是对个人所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回忆。那些能够成为自传体记忆的事件,通常是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正性自传体记忆与负性自传体记忆。正性自传体记忆的内容是积极的、正面的,而负性自传体记忆的内容是消极的、负面的。根据记忆内容的具体化程度,还可将其分为具体记忆与概括化记忆。具体记忆是对发生在某个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独特事件的记忆,回忆的时间不超过一天,例如:去年植树节那天上午,我们在校园里种了十棵树。概括化记忆的特征是不和具体的时刻相连,被提及的特定事件缺乏具体的细节和形象,例如:上半年我去海南旅游了。


  2.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自传体记忆有三大功能,即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自我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能够为自我的建立提供基础,并维持着自我的连续感,同时也影响着已经形成的自我。社会功能是指建立并维持和他人的亲密关系,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人,通过共享经历与他人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指导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对人们当前或将来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为这些行动提供参照、引导,甚至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


  3.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及其后果


  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是指在对与自我相关的事件的回忆中,个体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时间内的具体事件或情节,而倾向于回忆那些类别化或重复性的事件。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或具有明显抑郁心境者普遍存在记忆的过度概括化倾向。


  过度概括化与创伤经历有关,但创伤经历并不是记忆概括化的充分条件,创伤经历与记忆的关系受创伤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创伤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应对方式、创伤发生的年龄、心理体验等因素的影响[4]。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会削弱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其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决心,增加其自杀的可能性。


  研究也表明,具有过度概括化记忆的个体,往往容易出现想象困难、延迟疾病康复等问题。


  4.影响自传体记忆的因素


  影响自传体记忆的因素包括:1)“认知自我”(cognitiveself)。自传体记忆具有“自我参照”的性质,即那些与自我相关的事件容易被记住。因此,自传体记忆与“认知自我”(把自我作为认知的主体和客体)密切相关,认知自我的出现标志着自传体记忆的产生。2)事件特征。对于那些情绪色彩比较浓厚、对个人意义重大的积极事件,自传体记忆的内容会更详细,回忆度也更高。而创伤性事件往往是个体力图回避的,记忆往往具有过度概括化。3)父母的叙事方式。父母对过去事件的描述方式会影响个体自传体记忆能力的发展,在详细、精确、不断与儿童进行知识互动的描述方式下,个体对事件的回忆比较详细精确。4)依恋类型。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一般拥有更丰富的记忆内容。5)人格因素。内向、神经质、缺乏自信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多的过度概括化记忆,且内向者和高神经质者倾向于更具体地回忆出与消极线索词有关的事件。相反,外向者则倾向于更具体地回忆出与积极线索词有关的事件。6)沉思因素。沉思可能会使持有负性情绪的个体产生更多的负性的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导致负性情绪加重,使抑郁程度加深。7)年龄因素。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倾向于采用一种更加积极的观点来重新评估负性记忆。年轻人对消极信息具有回忆偏好,对生活中的阴暗面,对于过去发生的消极事件总是记忆深刻。因此,易产生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悲观心理。并且,人对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件记忆较多。8)文化因素。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羞耻性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发现,中国被试羞耻性自传体记忆的具体程度高于美国被试;中国被试的羞耻记忆出现更多人际关系的内容;中国被试所报告的羞耻事件大多发生在童年期和青春期,内容更多涉及学校和老师的评价。


  二、自传体记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对消极事件的记忆比较深刻,对消极信息具有回忆偏好,且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人的自传体记忆中占有重要比重。因此,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有一个美好的学生时代,让其有一个美好的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为此,心理健康教师应争取得到其他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正性强化(如表扬、鼓励等),尽量少用惩罚式教育。无视学生尊严、漠视学生人格的惩罚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创伤,可能会妨碍学生一生的发展,给学生带来一生的悲伤回忆。


  2.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积极的应对方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记忆的过度概括化现象,也有利于应对应激状态,提高幸福感水平。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设置两难问题,训练学生的应对方式;2)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情境中应采取适恰的应对方式;3)鼓励学生运用积极自我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潜能;4)通过放松训练,使学生掌握放松的技巧,从而在应激、恐惧、焦虑等状态出现时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5)鼓励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实践使学生习得积极的应对方式,引导学生减少对过度自责、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6)要让学生心存梦想,并鼓励其脚踏实地去努力,而不能光有幻想,而不见诸行动。


  3.塑造积极的人格


  外向、乐观、自信等个性特征有助于减少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必须重视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塑造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教师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人格影响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2)在教学实践中


  开展人格教育,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积极人格的培养;4)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发掘学生的强项,带动学生的弱项;5)表扬、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6)注重体验,在积极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7)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8)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9)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氛围和学校氛围。


  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利导思维


  当学生说“我总是很郁闷”时,应让其具体展开来说,让其明白并非“总是”,而是因为遇到了某些具体的事情。当学生说“我很笨时”,应让其好好想想自己的强项,让其明白并非自己很笨,只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尚需要努力,不要给自己贴消极的标签。应鼓励学生减少使用过度概括化或绝对化的言语,培养其辩证思维和利导思维(往积极方向想),建议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能客观地思考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5.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教育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其意志力,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实施挫折教育时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内心感受,创设挫折教育情境时应该把握好适度性原则,


  不能动摇学生的自信,不能对其造成心理伤害。通过实施挫折教育,要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自强自立。开展挫折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鼓励、称赞学生,让其在积极的体验中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乐观品质。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烦恼时,应与其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挫折教育可以与成功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心存感激,心怀成功梦想,积极地应对挫折,在克服困难后习得成功技巧,学会感恩与珍惜。


  6.减少情绪抑郁学生的沉思时间


  当学生情绪抑郁时,建议其减少沉思的时间,做些积极的事情,鼓励其多与同学、老师和亲人进行沟通,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且不愿与人交往时,教师应主动与其沟通,鼓励同学间进行心理帮助,或鼓励其参加一些积极的活动,防止其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使其能够敞开心扉,快乐地生活。


  7.应用内观疗法或借鉴其基本原理


  可以通过内观疗法或对其基本原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正性自传体记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可应用内观疗法或借鉴其基本原理,给来访者布置“三主题”(别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想想对方对自己的好,以及自己给他人带来的麻烦,从而纠正其对他人的看法。还可以建议学生


  要多想想别人给自己的恩惠或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改善其人际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日记中,多写写他人为自己做的;可以集中一、二周时间,让学生写写自己从小到大的“三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以根据“三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如让学生互相说说对方为自己做的、自己给对方带来的麻烦等。


  8.重视家庭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应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其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如改善父母的叙事方式,


  应经常和孩子说些开心的事,诉说过程尽量详尽、生动,这往往有利于孩子减少过度概括化记忆;培养孩子安全型依恋,给孩子积极的关注和足够的活动空间,为孩子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和温馨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赖运成

  第8篇: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研究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特征的表述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稳定健康的情绪情感;2、良好的人际关系;3、符合年龄特点的心理特点;4、行为适度;5、意志健全。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阈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缺乏心理和感情上的交流。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父母推托工作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由于祖辈过于疼爱,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与孩子及时进行心理、感情上的交流。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而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人一生的基础。就好像盖高楼一样,基础打不好,盖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可能再往上盖;基础打不好,当楼房出现倾斜时,再来加固基础就会很难。人的状况比盖高楼要复杂的多,难度更大。


  二、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Ⅲ通过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音乐的和谐性,净化学生心灵


  音乐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音响的和谐性,二是音乐情绪情感的和谐性。自古以来,“和”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便占有重要地位,


  (二)利用音乐的愉悦性,丰富学生情感


  音乐给人以愉悦感是通过听觉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判断”(康德语)。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的强大生命力,诱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从而不断丰富学生情感。


  (三)利用音乐的交往性,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音乐的交往性主要是指音乐活动的合作式呈现方式。音乐活动通常是集体的合作与参与,这种音乐的本质要求参与者的密切配合与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谐和与失败,而且这种不谐和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与者的耳朵,造成听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鼓励学生反复品味欣赏音乐


  1、对优美舒展、优雅动听的乐曲进行欣赏。这类音乐有亨德尔的组曲《水上音乐》、维瓦尔迪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水中倒影》、李斯特的《爱之梦》等乐曲。通过欣赏这些乐曲,同学们感觉精神上的疲倦可明显地消除。


  2、对节奏徐缓的音乐进行欣赏。这类音乐有马斯内的《沉思》、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巴赫的《小步舞曲》、弗莱加的《天使小夜曲》等乐曲。对这些乐曲的欣赏,可以使他们在身体疲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恢复作用。


  3、对节奏明快的乐曲进行欣赏。这类音乐有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的序曲、肖邦的第五波罗奈兹《英雄》、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凯旋进行曲等音乐。对这些乐曲的欣赏,可以使他们的精神非常饱满,浑身焕发青春活力。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音乐


  1、对优美音乐的体验。优美是最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它的基本特征是均衡、柔和、和谐、宁静。例如使学生们通过欣赏《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梁祝》等流畅、优美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体验优美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环境保护等意识。


  2、对崇高美音乐的体验。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满江红》以及一些宗教类歌曲可以使学生体验崇高美德情感,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对喜剧美的体验。具有滑稽、讽刺、幽默等特点的音乐作品,给人以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喜剧美感受。从一般美学意义上说,喜剧美给人总的感受是引人发笑。例如通过欣赏木偶片《阿凡提》的主题歌《阿凡提》,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第二幕第二场中瓦夏所唱的《我、我、我的妈妈》等,给人以生动活泼而富于诙谐和戏虐情趣的喜剧美特点。


  4、对悲剧美音乐的体验。音乐巨匠贝多芬的许多音乐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悲剧性的美,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二乐章一葬礼进行曲,罗曼,罗兰说这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材”。通过对这种悲剧美的体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振奋人的精神。


  5、对壮美音乐的体验。如果把优美看作是阴柔之美的话,那壮美就是雄健的阳刚之美。壮美以雄厚、刚健、坚定、粗犷、激昂的气势,表达人类的坚强意志与勇敢精神。例如通过欣赏《义勇军进行曲》、《军队进行曲》等铿锵有力的作品可以体验壮美的情感,提高人的斗志,激发人的热情。振奋人的精神等作用。


  总之,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美化自己的心灵。同时也能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作者:鹿丽

上一篇:优秀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分享(共8篇)

下一篇:推荐中国心理学硕士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