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思考本科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9:29

 

 第1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论略


  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国人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因此,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外国文学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学鉴赏能力。


  一、整合专题安排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较为集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顺序和形式上的整合,不能每篇课文都详细地讲解,需要有一定的取舍。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有《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自由毋宁死》等,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演讲词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所以,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前两篇或者自己认为较为重要的两篇,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也让学生掌握演讲词的表现形式。剩下的两篇就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讲解过程去揣摩体会,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展现方式和演讲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


  除了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讲课进度引进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外国作品,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扩大文学视野,深化学生对外国作品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引进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或是《战争与和平》,它们都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外国作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展现形式也比较经典,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


  二、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若想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学作品,自身应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师自己应该对外国文学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对语文课堂中的外国文学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外国文学作品富有人文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人物特征等,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把握文章的整体语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征。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极好的文学素养,熟悉外国文学史,应对教材所涉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讲解的时候才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解读文章,理解其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主人公的情感,感悟到文章中更深層次的内涵。举个例子,在学习《欧也妮·葛朗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欧也妮的父亲老葛朗台,从他身上感悟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欧也妮这个身份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无助和悲哀。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出资本主义的丑陋面貌,进一步肯定社会主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这样学生会有更强烈的体验。


  三、加强兴趣引导


  教师在学生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中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制学生去阅读,否则会让学生失去阅读体验的兴趣。适当地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让学生自己积极地阅读。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恰当指点,在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方面加以指导,具体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通过自我的阅读得出。例如,必修教材里面节选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体会全文中两个人物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阅读莎士比亚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深入地了解这位英国作家,更好地理解这位作家的作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不止是教材上的文章,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让学生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中,体会语言文字带来的愉悦,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和思维。学生也可以去市里的公共图书馆借阅或者在书店里购买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拓宽自己的文学知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从而加深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学生应该对这种新的知识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接触更多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类的思维也要不断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只对本国的文学有深入的了解,更应对外国文学作品有独到的见地。今后,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还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思维,拓宽知识面。


  作者:周建芸

  第2篇: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讨


  外国文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国的许多文学大师,例如胡适、鲁迅、季羡林都在很大程度上接触了外国文学,并能够将许多外国文学中的思想融入中华文学之中,也正是这样,他们才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外国文学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也可看出教育部门对外国文学的看重,但很多老师因为自身就对外国文学没有过多的接触,加之外国文学本身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距,讲起来就会更加费力些,所以面对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许多老师都选择避而远之,要么不讲,要么让学生当成课文读物阅读,要么只是简略一提。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不了解,更别谈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知识的增长都是有利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學时也要有更多的投入。本文将重点总结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不重视。大多数的初中语文老师会更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外国文学在语文考试所占的比例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所以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会让学生背诵课本涉及的外国作家的简介和与之相关的作品,而这种做法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老师在对之进行教学时往往会陷入一个弊端,即重视了解,不重视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重视"知"而忽视"识"。老师只是在强调字词、文学常识的记忆,外国文学作品在学生心目中也就只是成为了背诵常识的内容,他们就会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学生的视野就会局限于我国的文学作品,忽略了外国文学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错失了外国文学独特魅力。


  1.2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量少。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基本上还是依赖于老师的教学,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的。尤其是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如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他们都难以读懂,加之老师对外国文学就不够重视,他们也就不会将课外阅读的目标指向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与其他各国交流合作逐渐增多的今天,更需要与其他国家在文学上有更多的交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融入外国元素,以莫言先生的作品《蛙》为例,描写的是我国的农村生育史,却巧妙的在里面虚构出了一位日本的学者杉谷义人,从而将小说变得更具可信度,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背景相融合的成果。由此可见,学生也应该扩展阅读面,将阅读的对象延伸到外国文学作品上去,从中学习到可以借鉴的内容。


  1.3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没有学习热情。外国文学在其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上都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所差异,再加上外国文学经过翻译之后,如果翻译人员水平不足,极有可能让一部外语名著变成劣质作品。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读不懂外国文学作品,加上老师不重视,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从而缺


  乏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而学生缺乏对外国文学的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不重视。初中学生在学习上基本上依赖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怎么教他们怎么学,老师对外国文学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就轻视外国文学。


  2.改善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分析


  2.1老师要正视外国文学作品,并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忽视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问题,即是老师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考试的分数上。诚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审查教学效率的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所以老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考试的考点,老师会刻意去从课本上找到考点内容,并将与之相关的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外国文学作品在考试并没有很多的考点,所以也就被老师忽略。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影响,转变观念,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应付考试,除了考试,外国文学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初中语文老师也应该将课本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的课文。


  2.2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几乎不会主动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所以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除了学生自身外,更加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通过教材课文的讲解,一方面可以将课外作业布置为阅读一篇国外文学作品,并写书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之后延伸与之相关的其他外国文学作品。比如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学生肯定会对福楼拜这位作家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所以老师在讲完这篇课文之后找出一两篇福楼拜的作品,打印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做法是较为常见且比较有效果的,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之后才能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积累多了,语文水平也就得以提升。


  2.3借助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表达方式上还是各类描写手法上,虽然有共通之处,但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这也是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觉得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运用多样的更新鲜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媒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老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很多都有对应的电影或电视剧,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电影,找到合适的时机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对小说有更多的了解,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也就有了更多的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老师在教学时也面临许多困难,难以提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效率。本文重点总结了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师不重视、学生缺乏阅读量以及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同时,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宿光凤

  第3篇:论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策略


  一、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必要性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传播已经逐渐跨越纸质媒介,进入电子时代,大学课堂早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口授+黑板+粉笔,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效率的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多媒体课堂。信息量大,方法灵活,于视听结合中,学生轻松接收到大量有效信息。此种状态下,教师的知识优势渐渐退居幕后。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互联网提供的各类知识节点、各类文库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托。教师必须时时接受新知识,才能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研究表明: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味觉仅仅占1%,触觉仅占1.5%,嗅觉也只占到3.5%,信息来源主要靠听觉的11%和视觉的83%。而在获得的信息与保存记忆的试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视听接收的信息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对只凭借听觉或者视觉获得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单用听觉获得的信息在72小时候后仅剩15%,只凭视觉的剩40%,视、听并用获得的信息在三天后——高达75%。这样的实验结果给多媒体视听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们主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自身计算机理论与实践修养,学习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亦不例外。外国文学教材少则三百页,多则六七百页,涵盖除中国以外世界文学几千年的精华,卷帙浩繁。除文学外,更涉及复杂的宗教、哲学,涉及地理、历史、民风、民俗,涉及道德、伦理,及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浩如烟海。对于身处异质文化的我们,掌握起来何其之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可以充分展示异域文化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自然风光,了解作家时代,社会概貌、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外国文学课不单单传授、学习文学知识,同时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接受、学习、传播。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大量信息,能够缓减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逐渐缩减的矛盾(笔者所在单位外国文学课时由年学时128课时减为102,又减为目前的85)。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便捷化,生动、直观,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效、丰富,远胜于传统的粉笔或黑板课堂。


  二、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策略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建立各类素材的电子资源库——电子期刊资料库、电子图书资料库、文本库、图片库、音像库。实际操作中基于教学重点难点,配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各类素材——文本、图片、影像资料、期刊类资料、论著类著述的挑选、组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市面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种类繁多,各有优势,但适合讲授型外国文学课程的软件莫过于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简单易学,便于后期维护。搜集素材、制作课件可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学界对多媒体教学、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及作用论述较多,对课件需要素材的选择论述不多。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一)背景色彩素材


  背景色彩,除了使用PPT软件已有的母版外,课件制作主要需要自我设计,体现制作者对该节课程的理解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背景色调素材与授课内容整体氛围要一致,为整节课件定好基调。传统的授课介质只有黑白(黑板和白粉笔)两色,不管讲授内容是什么,黑白是永恒色。多媒体课件则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底色。比如,《中世纪文学概述》选用灰暗的色调,以体现教会对社会生活整体的压抑。《哈姆雷特》用忧郁的蓝色,配以1947年版电影《哈姆雷特》奥利弗饰演的哈姆雷特忧郁的眼神,生动形象传其个性。《德伯家的苔丝》以英国田园风光和现代化工业融合为底色,借以说明苔丝的悲剧主因——时代、社会原因。同时还要注意文字、图片与底色的色彩要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三者色差不大,播放时,受教室光线、投影仪等的影响会出现不同效果。同时色彩不能太过炫目,影响观看。


  (二)文字素材


  选择调配好底色,依授课内容和篇幅编辑文字,简洁明了,切忌繁琐。谨慎选择字号、字体、字体颜色,突出讲授重点,难点。国外的作家名、作品名、主人公名译成中文后,长而拗口,学生掌握起来困难,可用不同颜色或者加粗强调。文字色彩的使用整体要以眼睛的舒适为度。文字素材包括必要的文学史知识点、作品分析重点、图片配文、原著的精彩片段、精彩评论链接等。尤其是原著经典段落的赏析,鉴于学生阅读原著的时间不足,课堂适当赏析,可以让学生把握作品重点,增加阅读兴趣。摘录《吝啬鬼》中阿巴贡丢失金子的内心独白,对比《一坛黄金》中尤克里奥丢失金子的内心独白,我们可发现两段文字简直“一模一样”,剧作家对吝啬鬼的心理刻画透彻深刻,由此亦可见莫里哀对普劳图斯的借鉴。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美狄亚“骂夫”名段,实则是欧里庇得斯对古希腊社会男性的控诉、对女性的同情。从美狄亚杀子前的心理斗争可窥见一位母亲的痛苦抉择。通过经典段落的摘录,学生体味欧里庇得斯对社会的批判,亦可对比反思现今女性的生存困境。


  链接一些相关论题的精彩评析,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进而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古希腊戏剧起源的课件中,拓展中国传统戏曲起源知识,理解两种文化对同类艺术形式的不同创造与发展。古希腊神话课件可延伸到中国上古神话:如希腊创世神话与盘古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造人与女娲造人,进行中西横向比照,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制作《哈姆雷特》课件时展示学术荒诞小说《哈姆雷特谋杀案》片段,由这部另类文学作品入手了解学界对悲剧《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相关论析。讲授雨果、大仲马,推荐阅读《金庸大仲马比较论》《萧峰冉阿让比较论》等评论文章,从学生感兴趣的论题着手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相关方法。


  (三)图片素材


  当今读图时代,多媒体课件对图片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图片可以让读图者瞬间掌握相对完整的信息。图片选择不可太“花里胡哨”,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选择切合主题、极具代表性的图片,与文字配合,图文并茂,形成友好和谐的界面,对文学思潮、作品内容理解大有裨益。我们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对作家形象、时代风貌异常陌生,尤其是难以理解的宗教文化。配以适当的图片能让学生对当时的服饰、相貌、建筑、礼仪、民俗、着装有所了解。制作赫拉克勒斯传说的课件,搜集赫拉克勒斯建立功勋的各种素材图片:雕塑,壁画、油画,其功勋便一目了然。意大利诗人但丁距离我们时空遥远,展示米奇力诺的名画《但丁用诗启蒙佛洛伦萨》,学生对但丁的肖像、服饰,地狱、炼狱、天堂三界轮廓一目了然。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地狱》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地狱情景。比照中国民间流传的十八层地狱图景,加深对《地狱》篇的理解。哥特式文学风格非常抽象,可先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入手——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由建筑风格进而推进到文学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充分佐证了文学的特点:对人性讴歌与赞美。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全裸的维纳斯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美的追求,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所做的《创世纪》巨幅天顶画、雕塑《摩西》,多纳太罗的雕塑《大卫》兼传达了人体美、力量美,讴歌人,赞美人,与文学内容异曲同工。


  艺术同源共生。学生通过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图片亦可领略雕塑美、绘画美、建筑美。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对其他种类的艺术品进行鉴赏。这样集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学课是传统教材讲授无法赋予的。


  (四)音乐素材


  多媒体课件中配入音乐,能够加强对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的理解。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用短短4分钟的插曲便回顾了安娜逐爱的一生:追求、执着、痴狂、绝望。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人所共知,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诗歌,配曲更是雄宏、豪迈、悲壮。歌德的《野玫瑰》,配以舒伯特的谱曲,把爱情的美好、欢乐尽现音乐中,令人心情愉悦。电影《俄狄浦斯王》配乐响起便把我们带入辽远的底比斯,带进那个神主宰的时代,带进命运之门。比才歌剧《卡门》名段《爱情像一只小鸟》,欢快、激情,唱出了卡门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由音乐入手学习文学、赏析作品,文学课堂“有声有色”,学生对陌生的外国文学兴趣盎然。


  (五)名著电影素材


  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实际上是翻译文学,与原语文学不同。聆听相关音乐,观看相关名著改编的原声电影,可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静态的图片展示不同,动态的影视素材,更具象化地为学生展示背景、服饰、人物关系、主人公个性,“读作品”改为“观作品”,于视听中感受作品。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差异,学生的资质不同,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各异,光影技术合成的电影成为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喜闻乐见的有效途径。当代电影技术日异发达,能够创造出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特效果。《诸神之战》《贝奧武甫》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在电影方面的成功。影片把诸神斗争、地狱、天堂情景具体呈现出来。《贝奥武甫》中火龙,体大、会飞、通体金色、口能喷火。水怪格兰代尔身高、奇丑、言人语、吞食活人,贝奥武甫降怪除龙的英雄业绩豪迈而悲壮。《奥德赛》中独眼巨人、海怪、海难利用现代3D技术打造,场面宏大,形象逼真,弥补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想象力的不足。由路易·德·菲耐斯导演并主演的喜剧片《吝啬鬼》把阿巴贡吝啬的方方面面呈献给观众。影片中,正在教堂做礼拜的阿巴贡望见修女前来募捐,赶快更换座位。修女靠近他,阿巴贡即刻起身回家。途中被修女截住,阿巴贡调整路线,到家后,随即关门上锁。金币失而复得,阿巴贡拖拽着金币箱穿过下水道,走过花园,趟过沙漠,遇募捐修女,绕道……对于一些受地域、个人经济能力限制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现场观看话剧、歌剧经历,据此教师可搜集选择一些著名话剧、歌剧演出视频素材,如中、挪联合演出的话剧《玩偶之家》,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等插入课件,学生于艺术欣赏中感受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不同戏剧类型的差异,开阔视野。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让学生领略名家风范,大师见识。每个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一,见闻广博不一、切入问题的角度不一,选择精彩的视频课加入课件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可师生共勉。


  制作完成的课件在实际授课中还需根据任课教师的再理解,学生学习反馈,进行交互探讨,进行修改,完善、美化,以期达到融科技与教育于一体的完美“佳作”。


  三、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不仅服务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学生,还要兼顾其他外国文学爱好者。在搜集需要的素材时,理应考虑到课件整体科学性与知识性、美观性与艺术性;实际制作中,根据教育基本规律把握好重点、难点,繁简得当,以外国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为中心,强调文学性,切记课件庞大的信息量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导致“迷航”。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自身之间要进行协作与会话。教师在精心搜集、挑选素材、制作课件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视野广博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使得教师切实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课上接收到的信息点,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研究,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培养鉴赏和品评能力。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教、学相得益彰。


  搜集、选择、整理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需要的素材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过程,要随着教育观念、技术进步、学生接受能力、授课地点变换等做出不断的更新和调整,以期更适合课堂教学,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作者:高鲜花

  第4篇:英语专业中外国文学课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在后来的使用中被给予了文化和教育的含义,人文素养其实就是人们在发展中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综合素质及其发展的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质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对人文精神的遵循、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对人文方法的掌握。这里面核心是人文精神,其基本特征就是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人们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意义非常的关注,对价值理性比较注重,特别重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道德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情况下校园里面的人文精神也深受其影响。大学生在象牙塔里面的生活本应纯洁,但是现在却日益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有些学生自视甚高、做事眼高手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隐患,因此,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英语专业中的文学课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很有必要。


  二、英语专业中开展外国文学课程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外国文学课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追溯到最早的话可以到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同文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角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前我们的英语专业中的外国文学课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英文原著的同时,掌握一定文学鉴赏的知识及方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基本功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在西方国家,文学课程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培养其人文素质,那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一个基本方法。生活是文学的基础来源,不同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都是一个当时该国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既有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轟轰烈烈的时代变革,能让人们在阅读中一方面领会到人性中的卑微之处,也能感受到人性中的高贵之处。学生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对世界各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等方面有所了解,还可以感受到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辉煌,一方面开拓了视野,一方面也陶冶了情操,在增长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这种培养方式不是照本宣科的教学,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外国文学中的清楚分明的人文精神脉络级人道主义的传统。外国文学中能够对外国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及价值观等有所体现。从古希腊神话到现在,人文主义精神都有所体现。从最初的远古时代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外国文学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寻,对自由的向往、坚定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人文主义的关怀。因此,英语专业中外国文学课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含义,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学生通过外国文学课中的对外国文学及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品鉴能力、对好坏的鉴别能力、对生活百态的感知,能够在学习中追寻真理。


  三、以文本细读,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现在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学生基本上都缺乏了较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所以在一定意义来说英语专业中的外国文学课在一定程度上来先将作为一门阅读课程。要想对文学作品有所理解,就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文学作品,学生才能真正地走到作品中,这才有了和作品之间进行沟通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文学作品,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增强对作者表现意识的体会。领悟到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最终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当前的教学缺失造成了学生没有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认知,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直接接受教师的观点,没有参与到与文学作品的思想互动中,没有了自身思考和形成观点的时机。因此,英语专业中外国文学课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系统有序的对外国文学进行阅读,及时的给予学生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建立相应的阅读机制,奖励机制,给学生理出一些适合当前水平的书目。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从书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实际、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通过及时的讨论和总结,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延展。


  综上所述,由于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格局有了较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文化也走向了一体化进程。文化因素在今后的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当前,中国想要局域世界领先地位,对西方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学校,对英语专业中外国文学课的合理运用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李秀艳

  第5篇:初语教学中外国文学篇目的解读策略


  外国文学作品,包揽万象,从这个窥视镜,我们可以看见外国的思维意识、社会背景、情感走向,这是开拓学生思维视野的一次文学之旅。但是,有许多教师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却表现出尴尬、茫然的感觉,不知该站在怎样的立场角度,引导学生解读外国文学,立场角度不明,解读势必会含糊不清,学生阅读外国文学能力的培养便遇到瓶颈。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阅读的角度立场问题。我认为教师可整合外国文学文本的结构框架,然后围绕框架进行步步接近,深入阅读。


  一、站在思维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思维是哲学领域的一个名词,它主要指主体的人对思维客体所进行的能动性操作,这一思维客体是主体思维的客观对象,当然,也包括主体本身。主体的人对思维客体的一系列思维操作,也是作家创作的一个过程缩影。他们采集信息,并存储于心,当确定合适的主题之后,他们便可以对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筛选、排列、变形、整合,最后以别于其他人的文字叙述方式表达,一个用多种互相联系的信息支撑的主题。当然,思维是具有个体和民族性的,这使得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审美属性。对于外国作家来说,他们受自己民族环境、别样教育的影响获得一种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字中便呈现强烈的民族和个性化色彩。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异域的文学色彩,就要抓住一个可以和中国文学呈现方式区别开的阅读立场、角度。而思维便是其中一项。


  以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为例,提到童年的朋友,脑海里即刻浮现的可能是几个调皮而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但作者却以看起来很凶,总是边唠叨边梳一头长发,每句话里都充满宗教色彩的外祖母作为童年的朋友。年纪的反差、性格的反差、趣味的反差,让我们很难将文题中“朋友”一词与一位迟暮老人和一个孩子联系起来。但作者确确实实将船舱作为外祖母与小孙子感情蓄发的背景,在睡和醒的转化抒写中,进行外祖母与小孙子友谊情感的建立,这样的构思是一种思维驾驭的。首先,作者通过一种个体的思维方式对外祖母与我之间的一些事情进行采集、存储,并筛选出一些别致的场景,进行排序、变形、整合,再用一种纤细入微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就孕育了这篇文章。它的别具一格不禁使我们更想反复阅读作者对外祖母的深情、细致的描写。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作者构思文章的思维切入,以这样的角度、立场解读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主题光彩。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会将一个年迈的老人作为童年的朋友?”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许多种,无论深层的还是生活浅层的,无论内心力量的赋予还是身外所在的陪伴。


  二、站在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文学承载着一些社会性的特点,它必须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呈现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生活现象,以这种方式进行当下情感、思想的一个陈述,并以此让后人知晓,在某一段时间节点上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件事引发的影响。当然,事件一旦被文字表达出就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社会背景。对一部分外国文学的解读来说,必须在理解其社会背景,即所说的写作背景之后才能进一步的剖析。


  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这是一篇以一个时代为背景而构思的小说,在落实字词、理清文章情感思想脉络、感受文章写作技巧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背景,即写作背景。对于写作背景来说,它有两个支流,一是时代的大背景,另一个是作者自身在时代大背景下所遭遇的事件,这些事件是连环的个人体验,具有个体性,但因为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孕育的,所以也具有时代和社会性。这两个支流同时汇聚于社会背景,即写作背景之中。这篇小说的素材以1770年7月,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等三分之一以上的法国土地为时代背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中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进行最后一堂法文课的事件作为题材,主要刻画了小学生小弗朗士以及法語教师韩麦尔的形象,借以展现法国人深厚、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这一背景,事件才会显得清晰立体,其中的人物才会从扁平的文字中站起来,完成伟大爱国情感的传递。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些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进行课堂复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大背景与都德个人遭遇的一个联系,获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高度认识。


  三、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阅读剖析


  情感是人异于他人的个性呈现,文章之所以有灵性,就是因为这种个性情感的蕴藉。对于这种个性情感来说,它并不是静止的,而具有流动性、真实性、生命感。可以说,这种情感走向的驾驭是以作者意识形态作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不同,文学创作者所创作出的作品的情感走向也大相径庭。所以,站在情感走向的角度进行外国文学作品剖析,也要观照作者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意识形态,找到文本中的情感脉络,并按图索骥,找到主题的隐藏处。


  以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例,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类似寓言的文章,作者围绕知识是有限的,分别例举“这个人”所遇到,或是看到、听到的发音事物,这个人并没有觉得一切澄明了,反而觉得茫然。即“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证明这一点,是需要情感走向的,首先惊异于鸟的叫声,又遇牧童的笛声,又惊愕小提琴的演奏声,而后是为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感到奇妙及指尖敲击杯子的清脆响声。最后,因为昆虫的嗡嗡声,变得茫昧,又因为铁簧片声感觉自己无所不晓,后又因蝉鸣,陷入无知。这种情感走向是跌宕起伏的,必须有科学作为依据进行,而这正是作者意识形态中所富有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找出这一情感走向之后,还要分析作者的意识形态,这是情感走向的基础。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维护真理,与教会对立,最后遭到教会迫害,终身监禁。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天体,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日心说找到确凿的证据。他的贡献为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基础,并用这种科学化色彩的形态驾驭文字,写出这篇文章。因此,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即事物是丰富的,而我们的知识却是有限的。


  外国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教师有将其传承的责任,这种传承不仅仅是表面的诵读、欣赏,更主要的是深邃的剖析和领悟。


  作者简介:薛国兴

  第6篇:基于文本细读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众所周知,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主要讲授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概貌,分析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并努力阐明外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外国文学课程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作家作品;二是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文学流派;三是文学史发展的经验和基本规律。就这三个方面而言,最基本的元素是文学作品,离开了文学作品,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更谈不上文学史。因此,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


  我们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进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细读,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概貌,以及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阅读的缺失。本文拟在对当前高校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新批评理论的文本细读,提出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文本阅读的缺失


  由于外国文学课程内容繁多,而开设的课时又有限,近些年还有进一步缩减课时的趋势(如论者所在的学校外国文学的课时就由10年前的144课时下调到目前96课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从论者所接触到的兄弟院校以及网络上所看到的各个院校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来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文学史发展为线索,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其主流教学模式是分时期讲述,先概要讲述每一时期外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各思潮流派兴起发展的原因、特点及一些主要作家的基本情况,并选取相应的代表性作家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代表作家的讲解又往往是按照生平、创作概况、重点作品分析的流程来进行。由于课时有限,作品往往成为教学中讲述思潮流派的具体案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记住文学史上的各种主要的思潮流派,熟记每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和主要的作品,并且掌握每个思潮流派的艺术特征,就能顺利完成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学习。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在课程即将结束的一两周内,整理好相关的课堂笔记,将上述知识点熟记后,就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我们认为这只不过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功能,学生不过是机械地背诵了一些文学史的常识性问题,却没有达到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外国文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并进而借鉴与学习国外丰富的艺术经验、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钻研重点作家作品,尤其要仔细阅读重点作品。因此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突出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对作品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家及相关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特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英美新批评及其倡导的文本细读方法,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二.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新批评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极具影响力的批评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批评流派,它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为大观,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和艾略特的“有机形式主义”文学观为新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兰色姆将“本体论”批评引入到文学批评当中,新批评流派就是因为其《新批评》(1941)一书而得名。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理论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从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燕卜荪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文本细读经典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


  新批评虽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衰败,但是其提倡的文本细读等批评方法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也为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照搬新批评有关文本细读的全部理论。文学毕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对于文学的分析与把握,不能像新批评所主张的那样,完全与时代、社会以及作者等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只是借鉴它重视文本阅读、注重文本内部分析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三.以文本细读为重心的具体教学改革


  1.以作品为侧重点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作品为侧重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作品分析为基础,在具体作品解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家作品的成就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相关文学思潮与流派的特征。与此相对外国文学课程传统的授课模式却以文学史为脉络,注重讲授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而忽视文本本身的分析,即便是分析作品,也是点到即止,并没有真正立足于文本作深入的分析,结论往往依据相关教材而展开。究其原因,就是对文本阅读的不重视。我们认为,外国文学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必须以作品教学为侧重点,以文本细读为方法。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最大难题在于理解。教师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阐释艺术的三个境界,必须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教师梳理或者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而将大部分课时用于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分析的能力的。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状态。当然,教师不能成为观众。教师的角色就像一个导演,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第一就是要选择好文本。外国文学优秀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想在课堂上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文本细读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材,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第二是针对文本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文本细读;第三是在学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局部片段的文本细读。


  3.考查学生鉴赏与分析作品能力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作品为中心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依赖于一张试卷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很难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当然,闭卷考试仍然应该保留,但其比重不宜过高,占课程总成绩的50%左右为宜,而且要适当加大对作品具体内容的考查。此外读书笔记、课程论文是文本细读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


  读书笔记应该成为外国文学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笔记的检查是使文本细读在教学中落实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应该以做读书笔记为起点。课程伊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作品重点内容的摘录,人物关系的梳理,也可以是自己阅读作品时的一些感想。读书笔记虽然简单,但是可以锻炼学生梳理思路、准确使用学术语言的能力。


  课程小论文也是考核学生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考核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文本细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与体悟,提炼成论点,按照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要求写一篇三千字左右的科研论文。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与科研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新批评理论的文本细读方法,加大文本分析在课堂教学与考核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作者:袁盛财

上一篇:神经语言学的学术创新理论方法论文(共4篇)

下一篇:语义学教学应用意识分析研究论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