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学术会议论文报告与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12-06 08:31

  【摘要】学术会议上所接收的论文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学术领域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笔者收集了中国国家汉办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11届会议所接收的论文,對这些论文题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下一阶段国际汉语教育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综述研究将11届的文章归纳为16个不同主题,它们分别是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汉外对比、教材、文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汉语水平测试、语汇和语汇教学、口语、教师、汉语习得、对外汉语建设、写作。不同主题出现的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关注点的差异。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一、前序与研究背景


  学术会议是很多学者展示自己研究结果和获得同行反馈的重要平台之一,众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汇聚一起,代表不同派别与看法,按照学术会议的主题进行交流与分享。参加学术会议同时也是许多学者重要的学术发展活动之一,比如了解本学科近期的新发展、与同行进行专项交流等。基于学术会议这种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笔者意图通过对学术会议上已经征集的学术论文题目进行分析,来探讨这些收集了中国国家汉办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11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28年接收的文章,作为案例分析来说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对前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通常被称为回顾性研究,它往往会使研究者对这个领域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本文的研究中,某个领域关注的兴趣点或者说主题来源于几十年会议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以往的经验和主题的性质是否会影响到研究方法,同时也对找到某个会议与其他类似会议的区别点有一定的帮助。基于之前的研究往往能给现在进行的研究提供比较好的建议,除此之外,总结过去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文献的深度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总结该领域的现有发展程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过去几十年,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回顾性研究已经有一些数量的发表,这些发表多针对于期刊文章和一些其他的书面文件,例如专书章节、博士论文等,大部分研究都能揭示研究方法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关注到了经验研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越来越多。在语言教学上,虽然回顾性研究在期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学术会议的回顾性研究依然比较少。可能原因有,一方面相较于期刊类文章,会议报告在学术成就方面会比较低一些,较高的接受率和未经严格的审阅,比方说对于很多学术会议来说,一般只要求学者提供摘要即可;另一方面,学术会议是众学者面对面的学术探讨,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很多学者通过会上即时的反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调整,这是期刊类文章所不能及的。学术会议接受的文章能够为会议组织方提供一定依据,例如通过每一届会议学者们的兴趣点去判断将来会议的主题,同样地通过分析文章摘要可以说明研究趋势和方法。因为感兴趣的主题需要不同类别的文章来说明,它的出现和消失可以作为这一领域趋势指标,通过对参会接受文章数据库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想通过对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11届28年的会议接收的文章进行分析,来探讨以下问题:


  在近30年的学术会议中,汉语国际教育主题有何变化?


  这些汉语国际教育主题的变化所反映出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因为本文想研究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笔者选择了这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也就是中国国家汉办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会议接受的论文有180篇,第一届会议未给出会议分主题,从1987年第二届每隔2-3年举行一次,每次会议均会给出会议分主题,前5届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之后的几届在德国、上海、沈阳、西安等地轮流举行,从第二届逐渐开始显现出参会人员的多样性,参会者就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但是每一届在不同主题上所占的权衡比重是不同的。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平均每届收录到《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的有96篇。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收集了1987年到2012年每一届会议分主题下参与报告的学者的文章摘要,第一届1985年未给出分主题,所以笔者根据后面10届的主题将其进行分类,归入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口语、写作、文化、汉语水平测试、汉语习得、教材、汉外对比、教师和学科建设、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类别当中(第十二届汉语教学研讨会于2015年在中国举行,但是网上还未公布其论文选,所以不在研究之列),在这些分主题下归入4个大主题中。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这几年的发展变化,笔者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口语、写作、文化归入“汉语研究”这个大主题,将汉语水平测试、汉语习得、教材、汉外对比、教师归入“学术研究”,将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归入“其他”类,教学法单独列为一类。


  通过表格1可以看出这28年11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以第九届为分界线,这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985-2005年前8届会议在汉语本体研究部分关于语音、词汇、语法、口语、写作、文化都有涉及到,比较大的变化是该领域的研究从2008-2012年后3届未出现或出现得比较少。前9届学术研究包括汉语水平测试、汉语习得、教材、汉外对比和教师,而在后2届中可以看出少了汉外对比的研究,带*教师部分大量出现。前8届教学法的研究涉及视听法、自觉对比法、语法翻译法、功能法、罗西雅氏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情景法、认知法、听说法、交际法、游戏教学法、知能法、个别教学法、“一对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语块教学,在后面3届有了新的提法:教学现状和创新,第9届大部分关于教学现状,第10届和11届提出了教学创新。在“其他”部分,前9届比较多提及学科建设,后面2届“师资培养”大量出现。


  以上两个表总结了1985-2012年14个分主题在会议报告中出现的情况,每一分主题在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比例不尽相同且各有权重,比较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教学”是每届会议中出现的重头戏,保持平均每年28%的比例,但是从2012年第11届后此情况出现变化,可以看出的是11届在会上对“教学”不再作探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科建设”。2010年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探讨所占比重比以往任何年份都大,占当年整个会议报告文章的11.3%。


  从表格中看出2008年之后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汉语本体研究没有专门作为分主题进行探讨,这些讨论是否已经不重要了吗?实际上1996年后关于汉语本体的研究还有,只不过将其与教学和学生等议题相结合了,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汉语本体如何更好地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遇到哪些偏误,也就是说将纯粹的汉语理论知识与实际汉语教学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这些改变背后反映了汉语教学领域一些教育思想的转变,随着汉语教学事业在各国的展开,老师们遇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问题,不是仅简单的汉语理论知识能解决的,所以有了更多关于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学生的教学案例的分析,由此接下来关于汉语理论的建树需要学者们更多关注一线教师从课堂上反馈回来的案例。


  从表格中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变化,“汉外对比”讨论的消失,实际上1998年之后关于“汉外对比”的探讨就已淡出视线,笔者认为对比语言学是一项不可完结的语言研究,随着今后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汉外对比依然继续会出现在各个汉语教学的会议上。关于教师方面的探讨在之前几届是比较少提及的,2008年后的会议中关于汉语师资培养的探讨比例逐年增加,尤其2012年占整个会议内容的94.9%,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评估标准、课程建设到知识能力培养再到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展开探讨,这一新变化的出现是比较明显的。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韩国首尔落成,截至2012年全球已经有358所孔子学院,另外有500所孔子课堂,分布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发展要求大量的志愿者和外派教师来支持这项事业,于是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所以看到2008年后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逐年增加对教师话题的探讨,也有相关研究的出版,比如《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汉语教师应有的认识与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心理心理素质、研究素质和能力等,并且阐述了汉语教师在词汇、语音、文字方面遇到的问题,尤其着重描写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语法问题。


  教学是汉语教学中核心的内容,所以从第1届到第12届关于教学、教学法的内容未曾间断过,以往几届涉及到汉语教学的种种教学法,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到语块教学、“一对一”教学法,到2010年第10届研讨会提出了教学法创新,这其中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等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整个教学法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的理念体现得越来越深刻,从灌输式的教育转向关注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


  四、研究结果与展望


  尽管很多文章对于某一会议主题的发展特点进行过探讨,同时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文所收集数据进行的分析和总结,这个会议的特点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能为后续的会议提供更有意义的支持。从中看出会议文献背后深藏的意义,通过对会议文献的总结分析,不但能够为某个会议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这个领域的会议提供更广阔的导向。对于会议本身,从对过去会议的回顾和总结当中能够让组织方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同类型的会议当中扮演的角色。


  笔者认为未来的会议依然会持续关注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师和学生,近些年为保证教学质量,对汉语教师的素养和基本功探讨不断,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汉语教师,学者们已经有不少好的建议,那么接下来的会议当中,“学生”这个主体也应该有相当比例的探讨,正如过去许多研究揭示了对过去一代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认知,下个研究方向很可能走向临近学科,比如大脑神经系统、神经教育学等领域。过去的几十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通讯科技、代步工具、军事科技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带给教育领域的科技发展又有多少呢,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onferencesubmissiondatatocoverbroadtrendsinlanguageteaching:Acasestudyofoneconferenceover30years[J].LanguageTeachingResearch,2013,17(2).


  [2]陆俭明,马真.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葛娇娜(1993-),女,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哲学与宗教。

上一篇:教改论文期刊的主题意识(共3篇)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