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6:09

  

第1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学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担负着提升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任。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与其中学阶段的校园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诚如战国思想家墨子所言:“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如此看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系青少年本身的终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教学教研设施、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和校园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风格;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教研、校风、学风、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1]。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中学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的思想、艺术、道德和管理制度。本文中的“中学校园文化”是广义的。中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时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极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中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规范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校园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二)调适缓解功能


  1.心理调适。青少年学生在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他们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容易发生与社会和内心世界相冲突的事情。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文化经过选择和提炼,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能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整培养学生的心理品格。


  2.行为调适。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校园文化的行业调适缓解功能是指将违背常规的不正当的行为表现的宣泄形式转移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形式上来,通常采用的文艺体育活动、探险活动、竞赛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学生的躁动性、冒险性和激烈性的活动需求,提供正当释放能量的机会与途径。


  (三)扬弃选择功能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扬弃选择功能,具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行业和价值取向的共识,它一旦在校园中确定,必然会对社会异质文化有较强烈排斥作用。在一个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里,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萎缩;在一个正气弘扬、治学规范的校园里,学习舞弊、不思进取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


  (四)规范约束功能


  优秀的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2]。“硬”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既定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硬性强制学生的行为。如加强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贯彻和养成教育并检查其执行情况,所有这些都能对中学生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硬”约束,从而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言行。“软”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等,可对学生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许多中学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还应看到,目前中学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尽管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顽强,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突出体现在:一是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很多学校,升学率这个“紧箍咒”由显性潜入隐性,文化成为学校的装潢,成了“作秀文化”、“花瓶文化”。二是有的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知识文化、平时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功劳;中考、高考升学率高就是贡献。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意识则考虑得不多或免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那么他在教学法工作中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注重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普遍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一些城区中学,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高档的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等。但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当初的设计蓝图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设备华而不实,管理制度不切实际;有的中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体系不健全;有的中学图书馆藏书很多,学校也非常支持师生读书,也经常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成为一种摆设。有价值的资本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注重活动形式,忽视内容和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模拟社会化,让学生锻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二是给学生留下记忆故事,往往一些庄重的仪式更能打动人心,活化生命,并且提高效率。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学校活动一味追求大场面,或者停留在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了一些会议,开展了一些活动的层面,忽视了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丰盈,效果并不理想。


  (四)注重学校整体统一,忽视班级文化特色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许多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基本一致,每个班都是统一的校训,前后两块大黑板,每月全校统一主题,每班出一期板报,其实各班内容大同小异,但要花不少人力精力。班主任、学生的一些创意,如学科学习方法介绍,好人好事表扬等经常会因为评比而委曲求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为了管理、评比的方便,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创造力。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着眼于实体与活动,勤于建设多方位的对校园人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以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设置报刊栏的形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二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活动中,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跳出来。不要留恋走熟的旧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要接受新的观点,并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


  (二)注重校园文化研究,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量。广大中学教师是开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身到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中来。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召开中学校园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聘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也可以创办有关刊物的形式,探讨中学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建校史馆。校史馆既是学校的编年史,以陈列的形式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也是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通过校史馆的展出,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加强校内建筑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师生职工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规划和创建。一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首先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二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


  (四)建立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绿色”管理体系


  学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有价值。这两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应淡化“管”念,强化“理”念,归根到底,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解放人,让人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的创建。班级文化和特色,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教育、导向、激励的综合功能,产生了整体育人的最佳效应。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总体目标,在全面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情,选择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某一侧面作为突破口,规定目标,分层递进,深化细化教育要求。如有的班级以坚持清晨长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抗御挫折的心理素质;有的班级抓住“勤”字生发开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要求;有的班级提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风度”,全方位设计塑造自己的形象;有的班级感悟到“人生最大的长进就是自觉”,提出自觉、自律。各个班级的切入点不同,抓的重点不一样,表层的目标也有差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在“内化”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第2篇: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同时,教育也离不开和谐的氛围和文化环境的熏陶。中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但还未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形势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目前许多乡镇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够,过于注重教学,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日程上来,以至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思想道德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乡镇中学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乡土民俗建立一种体现学校管理,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在思想品德上积极引导学生的良好文化。


  一、乡镇中学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文化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形式,作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需要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和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1]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发展方式的整合,体现了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在整体上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精神文化和行为引导。


  乡镇中学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概念在理解上并无较大差异。校园文化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来进行划分,乡镇中学校园文化亦可以如此划分。乡镇中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乡镇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乡镇中学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于乡镇学校的物质构成,即学校教学楼、校园内景观设计、雕塑等,可以说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外化或表现;乡镇中学校园行为文化还体现于学校规定的行为准则、基本规范,要求师生积极遵守的规章制度,这些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师生的价值观点和道德观念。


  二、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目前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校园文化建设在乡镇中学教育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塑造人、提升人的育人方式不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发挥,有助于学校师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乡镇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自然环境优势,通过物质、精神、行为等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上注重绿化校园环境、雕塑、教学楼建造等;在精神层面上从学生特点出发选择校园文化精神的链条,即校歌、校风、班风等的宣传;在行为方式层面上,通过中学生行为准则的宣传,以及从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努力整合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各类中学都注重把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也能更好地实现与时俱进。当前,许多地区乡镇中学在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充分结合社会文化,达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不断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大程度上中学各方面的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空间狭小


  在乡镇中学发展过程中,某些地区学生人数分配不够均匀,学校人数较多,校园拥挤,难以有效管理学生,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校人数不断增多,校园面积无法扩建,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要想短时期内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变是很难做到的。


  (2)校园文化建设让位于应试教育


  绝大多数乡镇中学在教学理念上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在整体规划和制度建设上缺乏完善的机制,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学生长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即教室—食堂—宿舍,大量的时间被投入到课本的学习上,学生在此过程中无法获得乐趣。


  (3)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文化缺失


  乡镇中学在地理条件上受到限制,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上远不如城市中学。许多乡镇中学在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硬件设备上力求改头换面。但是,在学校面貌大改变的状况下,却忽略了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精神面貌上没能跟上硬件设施改善的步伐,无法实现隐性校园文化与硬件设施的结合。在学校里缺乏相应的弘扬本校学习和劳动精神的观念,师生在精神思想上缺乏凝聚力。许多乡镇中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业余时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忽略了学校校园文化的档次,无法实现隐性校园文化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作用。


  (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所学校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结合自身特色营造的一种氛围。但就目前许多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往往忽视了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只是盲目地追随其他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个性,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反映本地区的现状和特色。


  三、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


  1.经济基础薄弱


  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和改善的力度不够。首先,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与城市差距比较大,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较少。由于生活条件和收入方面的差距,许多骨干教师不断向上级流动,优秀师资力量不断流失,影响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另外,学校基础设施配备相对比较落后,物质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思想意识落后


  就目前看来,许多学校领导或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上并没有长远的认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实践活动,这主要是由陈旧的观念和文化偏差导致的。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把校园文化建设归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并没有将其放到本学科教学中来进行。许多教师还片面地认为教学本身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有较好的升学率就是自身的贡献,而忽略了在教学工作中应有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文化教育。在许多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其往往变成一种简单的口号,素质教育在升学率面前只能作为一个空架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表现。


  3.外来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有序开展


  中学生身心发展还未趋于稳定,很多时候表现出叛逆、追求新奇事物、追求独特的特点。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他们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一些外来的非主流文化在中学生身上的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欧美流行的圣诞节,日韩的小说、漫画等在中学生中备受喜爱。长期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学生的关注点出现了错位,非主流的外来文化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反倒成了主流。在农村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许多正处于叛逆阶段的中学生因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在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这些非主流文化不仅冲击着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许多乡镇中学并未把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以及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上缺乏文化性质和文化精神。由于其固有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乡镇中学虽然有一套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规划,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并未充分发挥过其作用,甚至只热衷于做表面工作。一些乡镇中学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仅仅是把学校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文字标语展示到墙上,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规章管理就是通过罚款来实现的。这种较为僵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加大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确,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城乡差距比较大。要实现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就需要从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乡镇中学要从学校的布局、校舍的建造、校园环境的美化、教学资源设备的配备等层面作有效规划,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并充分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积极的、与时俱进的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施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和塑造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价值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需要有效地发挥其引导人、熏陶人的功能。目前,校园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获得普遍认同,但在广大的乡镇地区,许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还留存着原有的、固化了的思想观念,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文娱活动,在他们的认识里升学率是主要的。因此,只有在乡镇地区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师生、家长心目中树立起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理念,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在乡镇中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3.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心理波动较大的阶段,在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这就需要积极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其心理、生理方面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依托于积极向上、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文体活动知识讲座来进行,如:以演练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拒绝毒品、拒绝诱惑的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社团等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开展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激发了其拼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外来低俗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4.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开展,必须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制度作为依托。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只有建立在完善的管理机制上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乡镇中学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其规划体系中来,充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对此,一份结合实际、凸显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方案对于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要有完善的体系,并且切合实际,不仅要有时效性,还要保证长期性,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做好准备,积极开展,全员参与,而不是把实际行动和方案的建立背离开来。


  道德的生活方式比单纯的课堂道德、规范化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因此,拥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仅是学校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其自然地理优势,也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性,切实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凝聚力。


上一篇: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研究论文(共2篇)

下一篇:中西方历史文化比较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