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师应注重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发布时间:2015-07-29 09:28

摘 要:文章阐述了德育与体育之间相互促进、互相渗透的关联性,我们认为体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使体育课充满着比赛和竞争,集体荣誉的概念非常明显的显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来掌握学生的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教师 , 学生 ,体育教育 ,德育教育 ,关联性
    一、前言
  我国基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未来的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德育,体育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现代化培养合格人才群体,就必须探寻促进学生德、体、智、美、劳全面提高的最佳科学途径。
  体育与德育同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又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体育教育过程,始终寓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体育教育工作的特性决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其它学科教师无法比拟的,师生之间的接触不仅面广、时间长,而且影响深远广大。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往往使学生终生难忘。不言而喻,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大主渠道。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的特性,如何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体育之中,时刻围绕学生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从而逐渐使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与可行。同时体育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也绝非单一的以技术、技能为中心的体质教育,而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全面教育,能够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故而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在实施中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德育引领体育教育
  将德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德育就可使体育变的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秩序、更加规范。有了德育理念的注入,体育教育就会变的更加有思想,更加理性。让学生在德育的统领下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智、灵活、沉着、冷静、机敏、果断、干练、豁达、谦虚、谨慎等综合意志品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锻炼体格,坚定信心,注重理性,全面发展。
    三、体育搭建德育教育良好平台
    1.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与交流意识,现在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社会及家庭环境,造成了学生易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乏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单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尽情地游戏、活动和竞赛,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游戏和竞赛中都极其需要群体间团结协作,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往往会造成全队的失利、失败。只有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以此为契机增进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学生培养团队精神,树立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2.体育可培养学生“不怕输”、“不怕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体育比赛中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再所难免的。让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即使有99次的失败也会有成功的奇迹,不抛弃,不放弃,坚强勇敢,创造辉煌。
    3.体育教学还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教育有过失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能以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一些经常犯有过失的学生,由于过多地受到指责、惩罚而缺乏自信心,因而也更缺乏集体荣誉感。然而这类学生又往往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如能把他们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就能使他们的余暇精力用于发展运动才能,并能把他们争强好胜的个性导入合理的、有一定约束的运动竞赛之中。由于体育竞赛有一定的规则,违反了规则要受到处罚,这对于培养他们行为的自制力有着显著的效果。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激励教学,对待学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体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造就领袖人才。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建立的各种运动队、体育社团,在组织训练、比赛、交流和参与的过程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从组织开始到进行一场比赛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达到的目的,完成的任务。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在体育教学比赛中,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 ,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然后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3.时机捕捉法
    学生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体育教学的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之一分辨时机,适时做出正确的指引。
    4.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例如体育课中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分组分项练习,都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应不停地学习新的理念,时常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祖国的将来培养有用之才。情感教育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它能调整人的内在动力系统,磨砺内在的学习态度,促使人奋发,促进人的成功。我们应把态度情感作为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学教育与良好培养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这说明态度情感因素在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掘教学中能体现真、善、美的态度情感因素,并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价值体验。
  此外,及时教育是体育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个主战场,牢牢抓住体育与德育并重培养人才这一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既有健康体魄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五、结论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与论证,一个学校如果体育工作搞得扎实,不仅会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有充沛的活力,而且还会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会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良好的校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巧与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培育和熏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体育与德育齐头并进,培育出德、体、智、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因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和良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学生健康的人格自然要以健康的体质与心质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保证。所以努力追求与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文明,这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立平.论德育与体育教学[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2]陈新民.论素质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的关联性[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黄伟辉.体育教学与成材[J].体育教学,1998,(2).
[4]步德寿.体育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上一篇:运用激励手段建立体育差生自信心的探讨

下一篇: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