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道家文化与 中华传统体育理论

发布时间:2016-03-15 11:23

  中国传统体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道家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传统的体育理论中无不浸淫着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方法及体育的目的。

 

  一、体育本质:求道之术

 

  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万物之终、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不可以说,这种宇宙大,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传统的体育不过是我们悟道、求道的手段,武术的最高境界即是

 

  著名的道家作品《列子。汤问〉〉篇通过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射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天下无敌,而是悟道之后的不射之射'飞卫是古代的神箭手,天下无双。纪昌曾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学不眨眼的本领。于是纪昌回到家,整天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双眼死死盯住来回飞动的梭子。两年后,果然练成了不眨眼的本领,飞卫又告诉他:下一步你再练习好眼力就可以了'于是,纪昌在家里又用牛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天天目不转睛地瞪着看,三年以后,小小的虱子在纪昌眼里竟如车轮般大小了。这时,他便尝试着用上好的弓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毛竟没有断绝。纪昌激动地找到飞卫,飞卫听后说:你已得到了射箭的奥妙了!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算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故的,只有飞卫了,于是图谋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羽在半空中相互触碰落地。飞卫的箭先射尽,纪昌还剩一支。飞卫便用荆棘的尖刺来抵挡纪昌的最后一支飞箭,竟丝毫无差。完后飞卫拍着纪昌的肩膀说:你的射术已经超过了我,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去找我的师父吧!

 

  于是,经飞卫的指点,纪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的一座山顶上找到了飞卫的师父——一位老道。两人刚一见面,头顶上正好有一只苍鹰盘旋,纪昌为了显示自己的射术,于是弯弓搭箭,朝苍鹰射去,苍鹰应声落下。老道见状,便倏地跳上了悬崖边一块松动的石头上,随手朝天空一指,结果竟也有一只苍鹰受伤而坠地。

 

  老道告诉纪昌:你的射术虽很高超,可以说天下无双,但你那不过是而已。是还要有所待的,就是还要依靠你的弓、箭及结实的大地,没有这些,你的再高也无从发挥。而真正的高手应是无所待,即无所依靠,不必依靠弓箭、大地,便可以射下苍鹰,这种不射之射才是射箭的最高境界,才是射术的道,'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是最重要的,而射术、武术等传统体育不过是悟道的工具一而已。后来的道教继承了这种观点,把得道成仙看作是身体修炼的最高境界,不过,道教的已被具体化为各种各样的神仙罢了。既然传统的体育不过是求道的工具因此,在道家看来,我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必须做到合乎的运动。那么的运动是怎样的?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言道的运动是往返运动、是循环式的圆圈运动,这种圆圈运动也正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因此,传统的体育项目非常强调圆圈式的运动,强调从圆圈运动中去体悟道。比如从道家养生功夫发展出来的太极拳,就要求打拳时力求非圆即弧从起式到收式是一个圆,阴阳变化是个圆,进退虚实是个圆,打太极拳要触处成圆力求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的观念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往往把境界的提升看得比修炼本身更重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意境,一种与道为一的境界追求,而从不专注于一招一式的雕琢。甚至动作标准与否都无关紧要,因为动作不过是悟道的辅助手段是而已,如果达到了一定境界,这些动作都可以忘却及至抛弃。正是这种对的意境的追求,对动作雕琢的忽略,而使中国传统体育另辟蹊径,发展出了以入为要的静养功夫。

 

  二、体育方法:守静为主

 

  道家文化中,除了这一核心概念外,另一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揩无所作为而是清静无为顺自然以动一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主张守静贵柔致虚极,守静动

 

  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非常强调守静功夫。

 

  1.在传统武术领域,普遍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等等观念。

 

  被称为哲拳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深得道家思想精髓。传说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时,便是因无意中得到一本《老子〉〉书,深为其中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创立了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即是在练拳时,须身心放松自然,心无杂念,所谓体静心静。同时,这种又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自然。用太极拳的话讲,这种说是顺劲而动。即打拳时,必须由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由静而动。就是太极推手,散打,也强调引进落空合即出,合者即将周身之动合到一个点上,这个点才是根本,是动中之静。太极拳难就难在这里,好也好在这里,因此它也最忌讳单摆浮搁妄动之病。

 

道家文化与 中华传统体育理论


  2.入静是传统养生理论的第一要义c

 

  传统养生理论博大精深,溯其根源则在道家,杨朱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其主旨在于重生、贵生,老子讲长生久视,也是贵生的,庄子也讲养生达生,但真正形成养生理论体系的还在于道教。

 

  道教极崇性命之学,因贵生而乐生、好生、养生,可谓养生之教。道教不主张把精神寄托于来世或彼岸,而是积极倡导我命在我不由天,主张用奥妙的修炼方法达到长寿永生。道教的养生功夫,是以静养为主,配以动功。

 

  这种静养为主的修行方式被称为道功或道术,所谓道功,是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则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炼丹、服食等。

 

  概括地讲,道家的静养不但要求清心寡欲,还要配合以闭气缓吸的方法,竭力降低各种运动性损耗。如道家医生孙思邈所言:和神之法,当得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千金方。养性》)经过一定时期的静养后,呼吸心跳皆可减慢,五脏皆可得养。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五百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说明保养、节能、减少消耗是养生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龟、蛇之所以能长生,是因为呼吸缓慢,经常屏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耗氧。静养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体能量,而获得养生、长生之效。

 

  三、体育目的:长生久视

 

  长生久视一词源自老子,《老子》五十九章云: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这里讲的是治国之道,治国要积蓄能量早作准备(早服”)方可保证国家长久生存(长生久视”)后来,道教沿用了老子长生久视的这一说法,但它已由原来的治国之目的一变为养生之目的。道教认为,养生、修身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久视。

 

  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即言道之在我谓之。这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而来。那么如何得道”?道教认为,通过修道养生,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神仙并不是指彼岸世界的超自然物,而是指获得了永生亦即长生久视之肉体。

 

  可见在道教那里道功道术等修身养性的传统武术或气功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肉体的永恒。当然,肉体永恒、长生久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如道家竭力推崇的老寿星彭祖,虽活了八百多岁,不可谓不长寿,但最终还是一命呜呼,并没有获得永生。

上一篇:“体育”概念的发生学研究

下一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框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