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

发布时间:2015-07-10 08:45
摘要: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从教育的目的角度分析,如果说学校的设立是为满足儿童求学的需要,那么是学校适应儿童;如果说为方便统治而设立学校,则是儿童适应学校。从学校的教授内容来看,按儿童年龄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制定教学内容,是学校适应儿童的体现;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结构等设置可能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必须修习的课程,则表现出儿童需要适应学校。
关键词:儿童;学校;适应
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这是一个难以下定论的问题。学校和儿童谁主动适应谁并非只有唯一答案,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结论。从宏观角度来说,影响学校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学术因素等。从微观角度看,教师是影响学校与儿童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学校。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与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是一种权利,必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必须由一种体制来运作和实现。只是教育的形式多样并且经常杂糅于其他生活行为当中。而学校就是将教育这种行为提炼出来的机构。但是学校很难提取教育行为的全部,它只能提炼一部分,所以问题总是集中于它提炼的是哪一部分行为和内容、根据什么人的意愿、为了什么人以及参考了什么环境因素和知识本身的因素。WwW.lw881.com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出现了学校,但无需过分追究也可发现那时学校和现在学校的种种不同。即使从横向上比较,同处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学校,不同学龄段的学校、不同科目的学校也有很大差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同,而即使同样的需求,很多其他因素也有可能使学校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相似的是,学校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必然是为了受教育者而存在,尽管不可能所有的儿童都是受教育者。
(二)什么是儿童。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儿童”定义为较幼小的未成年人。这是从人的成长阶段来定义,或者说这个关于人的概念是从时间上定义的,而没有突出和学校的关系。和学校的关系更为紧密的相关概念,应该是学生。但是“儿童”相对而言范围更广,并且带有那么一点点脱离学校教育的独立意味。这一点独立性,使我们可以偶尔将儿童和学校教育对立起来,而不仅仅在一个场域内分析。
(三)什么是适应。
适应也就是适合客观条件和需要。学校适应儿童,也就是学校适合儿童的客观条件和需求;儿童适应学校,则是儿童适应学校的客观条件和需求。
儿童的客观条件范围很大,比如认知、记忆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差异、外貌特征、成长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而需求可能既包含某个儿童的兴趣需求又包含许多儿童的统一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而学校的客观条件也很多,比如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生源、学校文化、管理模式等。而需求基本体现在对上述客观条件的种种要求等。
(四)学校与儿童的关系。
学校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法律关系、契约关系、教育关系等等,最典型的关系是教育关系,因为学校和在学校的儿童都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学校和儿童的教育关系,是不可能平等的,是很难达到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的教育理想境界。学校提供了儿童与儿童之间平等交流的空间,但是,更为主流的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学校是教育者的代表,而儿童则是受教育者的集合。
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
概念的解释使得回答这个问题更加困难。
因为每一个词背后的含义都是丰富的,而“适应”二字两边的内容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唯一和对等。例如同样是从学校存在的目的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同。如果说学校的设立与存在是为满足儿童求学的需要,那么是先有儿童的求学欲望,后有学校的产生,应该是学校适应儿童。而如果作为学校是为了方便某一时期对某一阶层的统治而设立,那么学校教育对于儿童来说首先是一种义务,学校的存在只需要儿童适应而并非由儿童选择。那么这种情况则更倾向于儿童适应学校。从学校的教授内容来看,按儿童年龄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制定教学内容,是学校适应儿童的体现;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结构等设置可能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必须修习的课程,则表现出儿童需要适应学校。
适应的两边往往是儿童或学校含义的一部分内容,孰轻孰重本就不好衡量,而且这两边的重要性还在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在不断变化着。
二、影响因素
结论不确定,通常是因有诸多因素的综合。
(一)宏观角度分析。
宏观说来,政治、经济、社会等都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角度分析,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权利,它需要体现统治阶层意志,还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和谐。而学校则是教育意志更为具体的体现。然而学校与儿童毕竟是一个机构和一个人的关系,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是以集体为上的理念,尊重多元还是认同统一的政治诉求和制度都影响到是学校适应儿童还是儿童适应学校。通常情况下专政更倾向于儿童适应学校,而民主制度则更倾向于学校适应儿童。

从经济角度看,教育是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国家行为。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分配也会影响学校与儿童谁主动适应谁的关系。教育资源的来源往往影响着教育的意志和目的。学校适应儿童发展,通常会尊重儿童的多样化发展,其时比较,儿童的多样化发展通常要比儿童的统一发展花费更多的成本。也就是即使存在学校适应儿童的理念,也需要具备学校适应儿童的物质条件,适应行为才能实现。而学校的物质条件既决定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也决定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比例。
从社会角度分析,包含的因素更广泛,有民族心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社会惯性,包括一些不确定因素。现代的发展和环境更倾向于学校适应儿童,但是这种理念未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民族都适用。比如在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集中教育就曾经使美国社会对本国的教育理念产生质疑。在那个阶段,教育的统一集中和苏联集权化的政治制度有关,但是集权制能够在苏联存在,统一的教育制度能够为民众所接受,和一直以来俄罗斯民族重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的意识形态有关。再比如我国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问题。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过渡。社会的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出现也是应时代之需,但是当发展成熟之后,便有了自己的行动轨迹。它或许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但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惯性,要坚持改革的必要性,但也必须给这种惯性保留一定的空间。
影响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则是学术的发展。学校是集中传播知识的阶段,而且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校来说,一般传授的都是有明确定论和基本准确无争议的知识。而这些都要以学术的发展为前提。学术建立的新学科,有可能就是学校教育的潜在内容。学科结构的完善和具体专业的深入,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
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学校和儿童之间关系的因素更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教师的作用。
学校和儿童不是直接的互相作用,他们之间有一个中介,就是教师。教师是连结学校与儿童的纽带,对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是各种宏观因素的综合,体现特定环境下政治、经济、社会、学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都和具体的学校与儿童产生团体关系。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他是学校教育集合中的一员。从每天的工作任务来说,尽管目的不同,但他和儿童每天所接触的事物和发生的行为是一致的,与儿童的关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之后,教师也自然被制定成为某一个学生团体的一员,和其他班级形成平行关系。所以,具体的“适应”活动其实是由教师来直接完成的,而自然状态下的“适应”活动,也应该由教师来平衡和把握。
学校与儿童这两个都是含义很丰富很复杂的概念,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环境而给出学校和儿童谁主动适应谁的结论,是很难客观而必然引起争议的。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概念又很难独立而纯粹,它不仅和教育的内容有关,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适应”的两边承载着随时变化而很难平衡的儿童和学校的重量,而要随时调整这个天平,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

下一篇:“以意逆志”辨——试论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