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3-12-11 19:53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通过融入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使得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欠佳。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一、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辞海》(1989)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念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叫“理念”。(先有意念,然后正确的意念成为观念,观念再换一换,成为理念)“理念”决定了人如何选择自己所需要行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因此,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


  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的需求基于传统思政课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合时宜,在某些方面已经阻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所谓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是针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再改造,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重教轻学”。这种理念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信息获得渠道单一,学生的信息抓取只有依靠教师教授的信息总和。而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大数据、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的信息源处于多元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急需创新。现代思政课教学理念应该树立“以生为本”、基于“学而教”的思想,明确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组织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接受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具有适应性。


  (二)从学科发展的维度,树立“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观”。


  大学生思政课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一体,在学科的视野上从单一走向多学科,具有开放性。传统中封闭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拓展了人的时空概念,“互联网+”时代把思政课推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狭小的课堂已经撑不下大学生们对海量信息的抓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鼓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担任思政课的教授任务,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


  (三)从高校内涵建设的维度,树立“全员育人”、“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核心在于发挥管理体制的效能,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结合,产生协同效应。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教学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大数据化管理迫在眉睫。打通从教学制度设计到评价反馈的快速、通畅、有效的通道势在必行。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用好现代化的工具,有效改进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旨归。


  (四)从教师职业发展的维度,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资源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


  引入大数据应用平台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沟通,加快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帮助教师诊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帮助教师规划课程建设。帮助教师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教师帮助计划(源自: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有计划、有步骤地干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先解决教师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目前思政课的现状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依旧展现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度知识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形成了学生长期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听的惯性思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形成了思想滯后、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精神。


  (一)完善高校教学体制,提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创新教学方法意味着改变过去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舒适思维,寻找新的路径。这必将带来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对所讲授的知识从课堂设计到实施效果都要进行深度的思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于参考知识内容也要突出重点,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学生讨论确立。故此,提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在于高校教学体制、机制的完善。


  “教学体制是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教学方法体制创新是指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部门、决策部门从顶层设计和规范的意义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配比、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为了加大专业课和实践课课时,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时,由小班上课改为100人至300人的大课,更有甚者把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学生放在一个课堂上,这样不仅教学组织困难,而且不利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导致思政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鸡肋”。因此,要想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各级教学管理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培养教师发展自觉性。


  作为思政课教师不同于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知识更新、自我素质提升是永恒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的魅力往往会影响一批人的三观形成,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思政课显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三)运用现代科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在大数据时代,教学方法改革离不开现代化的工具,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意味着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专业的处理工具。翻转课堂、MOOC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对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把原本枯燥、静态的知识变得生动、富有情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那么,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要经过详细的教学设计与论证、资料的查找和搜集、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后期制作的查证以及效果的评价,每一环节都涉及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应用过程一方面是对制作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更是对教师的现实考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媒体的播放时间、播放长短、问题导入以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问题把控、知识引导等等都使得每一堂课都在考验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应变能力。建立一支德艺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创建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多媒体教学的思政课课堂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为此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就是思想的传承,选择一些不同民族的具有代表性、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作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设计中,以多媒体的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开发创新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问题探究课程。


  既然是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传授、传承的环节,也有反馈、反思的过程。不是把相关的微课简单地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看,而是始终伴随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针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可以将《十二木卡姆》的经典片段采取多媒体的方式播放,播放之前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哪个时期?流传于哪些区域?第二,《十二木卡姆》反映出哪个民族的哪些生活方式?哪些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现实中是否依然存在?具有哪些现实意义?通过这样一堂课,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翻阅大量有关《十二木卡姆》的资料,不但提升教师的文化传统意识和知识含量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美学素养。另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了解新疆历史文化,传承和强化优秀的道德观念,激发爱国热情,达成文化共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构建以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活动资源。


  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趣味性、生活化和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形成文化认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建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资源库,集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文化传承。然后,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建立公众信息发布账号,发布课程学习资源,并定期维护和更新。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文字;第二步,放入幻灯片;第三步,插入图片或者音像资料;第四步,制作切换动画;第五步,添加音乐并导出,形成课程资源库;第六步,上传网络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形成网络课程资源。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增进沟通,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和落实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挖掘、推广具有情感、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师生共情、文化认同的优秀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9.1367. 

  [3]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11).103-107. 

  作者簡介:段玉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上一篇:结合生活教育理论 强化班级德育教育

下一篇:功能对等理论下英文歌曲中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