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5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的实际问题,剖析了当前阻碍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对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近年来,欠发达地区高校凭其庞大的科研力量和创新群体,在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科技创新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区域范畴在中国许多省份呈现出一些相同的主客观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进程滞后、地方财力薄弱、社会事业不发达、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执政理念方式落后等等。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由资源、资金、人才、政策、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和不断滋生的随遇而安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一部分地方和单位只看到自身所处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机遇和希望,缺乏创新的愿望和知难而进的精神动力。由此导致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相对偏少、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成熟度不够或缺乏可行性。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必须有一个结构良好、运行高效的创新体系[2]。对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讲,所谓效能是指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与硬件环境、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财务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是否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投入资源(人、财、物)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与发达地区同处于竞争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开创一条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后来居上。从根本意义说,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机遇,科技和创新为欠发达地区产生巨变提供了保障,科技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1.科技成果固有模式的制约。目前中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开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鉴定→申报获奖,此模式使得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大部分是国家各部委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家通过论证而确定的,该立项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立项课题所组织的专家几乎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获奖成果在技术上不够成熟,仍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阶段,科技专利还须在小试和中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所研究开发的成果未必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二是专家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往往不能真正决定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高校科技就算是转让到有关企业,也往往不能在现实生产中投入运行,浪费许多人力、财力,造成企业不敢引进最新科技专利。
  2.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项成熟的或成功的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中国仅为1∶1.1∶1.5,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则更低,且政府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3]。显然,用于技术应用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据资料显示,发达地区高校如北京、山东、浙江等在投入要素各个指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财”要素的投入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如贵州、青海、宁夏等的30倍、“人”要素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6.43倍 [4];在产出方面,发达地区高校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成果转化方面,因为发达地区高校所处的区域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对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容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此可见,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不佳,科技与经济脱节是主要因素之一。


  3.企业缺乏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应用或生产单位对技术的需求程度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促进作用不是直接干预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行为,而是通过宏观政策间接地干预。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高校的科研与社会生产脱节,高校科研的效益观念、大生产观念和市场观念淡薄,使大量的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目前,虽然欠发达地区政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但银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套措施不全,政府还没真正起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市场外部条件并未真正形成。有些企业包括周边地区企业虽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新技术的使用需要一笔投入,且不一定能保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领导人往往从短期行为出发,由此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利用,影响了企业与高校科技的融合。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融入现实经济建设的程度还有待加强[5]。如何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摆在中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与高校科研人员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1.紧跟时代科技创新步伐,优化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能,首先要认识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提升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欠发达地区高校应与时俱进,改革以行政为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充分放权于院系,淡化行政等级色彩,逐步营造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利于合作创新动机的氛围,加强校企、校际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着力于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的革新,逐步建立实质重于形式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有效而公正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同时,还应着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高校科研部门要树立科研管理的超前意识,提前深入到科研论证、立项及应用前景的调查分析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成果转化的技术可行性论证,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保障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资金短缺是当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障碍。在目前企业不愿投资,银行不想贷款的情况下,为增强中国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政府可以对高校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建立风险基金,对应用前景广阔、能带来巨大效益的项目进行追加投资,促进其转化;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对已介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在新产品试制大批生产、试销销售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税收、资金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如政府可以适当对这些企业增加贷款力度,在税收上实行减免税制等。3.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校企产学研有效互动。技术不成熟、不实用,造成企业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是目前欠发达地区技术缺乏吸引力,难以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孵化是促进技术成熟、实用的关键因素,因此,规避成果转化风险,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必须创建技术孵化体系,并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孵化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孵化基地确实可以减少开发成本,解决人才、资金之所需,如高校有数量众多的高级研究人才,高校的无形资产对于技术孵化成果的评估和转化具有增值效应,高校的研究门类齐全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利用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省际、区域间乃至国际的科研交流与互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形成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总之,欠发达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位及地缘优势,欠发达地区高校除应顺应区域发展实际、夯实特色优势之外,要集中和整合科研实力,构造区域性、特色型优势团队,通过校企对接和校际合作,提高研发实力,提升创新效能,更好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形成众多有科研优势的企业群体,创办更多能带动地方某行业或技术领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4,(4):21-24.
  [2]崔永春,龚荒.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安排[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5-57.
  [3]李玉清,田素妍.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2):37-39.
  [4]周静,王立杰,石晓军.中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110-117.
  [5]王立杰,周静,石晓军.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关键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与区域比较[j].科学咨询,2004,(3):12-16.

上一篇:浅谈 国际金融 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关于学生的诚信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