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励志德育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熔美育于德育

发布时间:2015-11-20 09:12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因而我们在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美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发挥美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动力、导向作用,实现德、智、体、美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励志;德育;创新;新模式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争夺战也越演越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一方面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只好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各种励志培训来挖掘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从学历角度看,我国出现了人才多余现象,每年有100多万大学生无法就业。用人单位纷纷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自立能力差,合作精神缺乏,奋斗意识淡薄,害怕吃苦,讲究享受,自私自我,甚至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同时随着社会风气的恶化,如广东佛山2岁小悦悦遭遇两辆车碾压,18冷血路人无人施救;教师扔下学生独自跑路,讨价还价见死不救,纠结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这些现象连连发生,我们学校和家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我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成功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或者走上社会以后,也往往无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适应社会,如何为学生培养可以受用一生的成功品质,如何为社会、为用人单位培养富有德性、敢于善于应对人生各种挑战、努力追求成功的年轻一代、富有自我激励精神,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励志德育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
  1、励志德育教育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志”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须先立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等励志名言,刺股悬梁、映雪读书、卧薪尝胆、铁杵成针等励志故事,一直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发奋求学,立志成才。
  在国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及成年人的励志教育,20世纪中期,戴尔、卡耐基、拿破仑等创立的成功学教育就已经广受欢迎,如今,各种励志教育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球。与此同时,以认识自我潜能、开发个人潜能为特点的成功学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潜能学家和励志演说家。在他们的激励下,全世界千百万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励志”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各用人单位以培养人才,加速人才成长的重要方式。励志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励志教育理应成为广大教育机构的自觉选择,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国外,励志教育大都局限于成人教育和大学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励志教育而且自成系统的学校很少,而在国内,绝大多数学校的励志教育,其教育内容或目标比较狭隘单一,其实践形式也缺乏较为完善的体系,比如请成功人士作一两次报告,或者开展一两次生产训练,或者举行一次拉练活动等,总体上还处于零打碎敲的阶段,因而,我们应该结合我们的思想道德课,使两者向融合,由内而外、长久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励志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学校教育任务回归本源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本科率、重点率、名牌高校录取率、就业率,学生已经被训练成了考试机器和“争分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为了孩子”,变成了“一切为了分数”;教育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消费品!教育目的狭隘化,教育功能的功利化,教育行为的短期化,使我们的教育变了质变了味。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如果我们将所学过的知识都遗忘了,最后留给我们自己的才是教育的本质。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品质,比如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等等,我们称之为成功品质。学校要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一生起着关键作用的这些品质的培养上。
  良好的德育规范只有内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才能成为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学校德育要切实提高实效性,必须激发学生追求成功追求真善美的内在需要,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明确而正确的人生现和价值现。
  (2)、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是无限的。但是,大脑中的神经 元,一生中被积极利用的通常只占7%,人的记忆潜能运用不到10%,大量潜能还没有被开 发利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重要的价值是“所有人的充分发展”。所谓的充分发展,从个体而言,就是指个人潜能的发掘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中的黄金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在这一时期,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潜能,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既是对学生个人负责的态度,更是对社会、民族、国家负责的态度。
  (3)、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
  放眼当今校园,不和谐的现象并不鲜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常常关系紧张,摩擦不断。加上学习压力大,教师和家长教育方法失当等原因,学生心理失调失衡现象较为普遍。学校要通过开展励志教育,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学会调节人我、物我、自我关系,从而提高人际关系和谐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熔美育于德育课堂教学,促进励志与德育的结合
  1、德育与美育密不可分
  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传递社会文化遗产促使受教育者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各自都起着特有的作用。但是,它们各自的特有作用又不是孤立实现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研究德育的本质就必须弄清楚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德育与智育、美育同属于提高学生心理发展层次的教育活动。社会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从宏观上分类,主要是科学、道德、艺术三大领域,而与之相对应 的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和情感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是个体心理结构的综合与对象化: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个体认知结构的综合与对象化;道德作为一种人类行为规范,是个体意志结构的综合与对象化;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个体情感结构的综合与对象化。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智育主要是通过传递科学知识,促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发展.德育主要是通过传递道德规范,促进个体意志领域的发展,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促使个体情感过程的发展。它们的功能都是促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但是,三个领域的价值尺度不同,具体规律也不同。掌握科学知识,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问题,它的价值目标是“真”。掌握道德规范是要解决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对待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问题,它的价值目标是“善”。美育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实质是情感教育,它的价值目标是“美”。德育与智育、美育因各有其特殊规律而相互区别,同时,它们各自功能的实现过程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
  比如培养学生某种道德品质,就必须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规范有所认识。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包括形成道德概念,发展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些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和培养认识能力的方法进行的,这个过程与智育过程是相互交叉的。在这个具体过程中的德育活动,就必须遵循智育的规律。
  2、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
  美育是通过陶冶性情,净化情感欲念,使人高尚起来。它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受教育者在欣赏美的时候,直接的效果是情感体验,但是在情感体验中就孕含着理性的认识。不论是对美的欣赏和热爱,还是对丑的摒弃和憎恶,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理解。经常受到美的熏陶,就会在思想上、情感上“如入云烟之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为其所染”,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趋于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美虽不等于真、善,但可以涵养真、善。所以,美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美育之中包含智育与德育,而且是将智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情感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与认识相伴随,情感又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化与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但是,美育并不等同于德育,美育作为培养受教育与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有它特有的任务与活动规律。
  三、总结
  “美德”是“美”与“德”的结合,自古代开始美与德就是紧密结合在一切的。励志故事也是美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如今人类进入了21世纪,社会经济规模空前,传媒技术傲视千古,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交往范围无限扩大,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相互融合又相互碰撞,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道德景观和人文审美景观。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方面,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正在构筑一种超越过去时代的道德价值包容心态,但是也不可否认越来越严重的道德上的范式危机正在损害着社会公共生活,因此,现实向德育提出的更多的挑战;审美生活方面,由于当代社会对个性发展的重视,对个体自由的尊重,社会和平发展所创造的雄厚的物质财富基础,以及政府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使当代社会寻求艺术化生存的倾向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美育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并显示出无限美好的开拓前景,因而,当代教育更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上,认识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并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二者的关联,使二者能够更好的结合,并利用励志的方式来,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彩珍.论中小学德育的美育化[D].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2]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3] 刘可智.对新时期中学德育改革的思考[D].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4] 高顺发.论制约中学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对策[D].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5] 郭金萍.中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D].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侯海凌.德育和美育的结合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意义[D]. 山东师范大学 200

上一篇:心理情景剧在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孔子的天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