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2 13:53
作者:李云捷 伍永亮 黄海霞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社会化
  内容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基本社会化、大学生活的融入、经济原因、心理压力、失恋、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等方面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9月27日至2004年2月13日,中国教育网展开了“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共有1786名读者参与了调查投票。调查结果表明,604票即34.94%的读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造成的;有538票即31.12%的读者认为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属于敏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等为主要原因的分别为216票,169票、129票,占投票总数的12.5%,9.78%,7.47%。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探究。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基本社会化的不成功。人生下来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社会化的类型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几种方式。基本社会化也就是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社会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基本社会化经常有以下问题存在:(1)家庭成长环境缺乏关爱和沟通。家庭是基本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品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跟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而是父母能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充分。家庭的气氛是民主或者专制;父母的关系是和谐或者紧张;父母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或者消极;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孩子从小是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能与父母充分沟通,一般都心理健康。相反,生长在专制家庭气氛中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心理懦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问题家庭、单身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常常被发现出生于这样的家庭。(2)应试教育使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心智水平的低下和素质的单一化。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思考问题的角度片面和狭隘,“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许多家长对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以为这样就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但实际上,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另外,这种“一元化”应试教育还造成孩子们的素质“一元化”:只会考试。尤其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外部环境本来就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这种单纯的“一元化”教育下,几乎没有培养出任何课余兴趣、特长,除了考试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干。当升人大学以后,这些孩子们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自卑感。
2.无法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如前所述,基本社会化指的是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而继续社会化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它的过程遍及人的一生。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的,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大学生习惯于将其他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参照群体”即人们对自身进行评价时进行比照、参考的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无法融人自己的参照群体,人就会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3.经济弱势因素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一般将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另据宁夏大学近日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弱势也易造成学业弱势。比如,大学生通常需要使用与学习相配套的学习设备,如单放机、电脑等,他们由于没有能力购买,天长日久下来,容易造成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较差。严重的经济弱势也会造成大学生的营养不良,出现身体弱势。这几种弱势结合起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4.各种压力的存在,特别是就业压力。对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因此在进人大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进人大学后会有增无减:首先是经济压力,其次是成为“精英”的自我期望,再次是自己作为贫困的家庭里唯一希望所带来的“使命感”。再加上融入大学文化、城市生活的艰辛、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等,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变得异常困难。
5.失恋的阴影。一分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失恋而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因素的前三位。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择偶标准、人生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中间最流行的恋爱名词是“来电”“浪漫”“激情”,可见他们更重视的是感性认识和表面形式,在恋爱问题上表现的简单、幼稚、随意。个别大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或者调节象牙塔内枯燥的生活,甚至只是盲目从众。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之下,恋爱结果可想而知。失恋之后,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女方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被抛弃感”,产生长久的心理压抑,甚至走上伤害别人或者自己的道路。
6.人际关系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淡化矛盾、减少隐患,恶劣的人际关系则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根据河北大学近日对12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五成多的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四成以上的同学却感受到现在大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是“互为对手、平等竞争”的关系;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顾”,甚至“互相提防、暗中拆台”的关系。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使得孩子夸大了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并将之潜移默化,导致从小就对旁人产生一种提防心理,学不会理解、宽容和原谅别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校,生活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他们措手不及,在心理不平衡的同时,又会滋生出自卑心理,影响到同学之间的交往,甚至走向极端。人际关系不睦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温床。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性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复杂程度。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需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规律的作息和求助于学院心理辅导机构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孩子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朋友;对社会来说,应该加大素质教育开展的力度、完善贫困生助学贷款制度、健全大学生心里辅导机构等。只有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读书疗法”

下一篇:论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