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普通高校社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技术条

发布时间:2015-08-18 08:37

1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概述
  1.1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对于高校专业的界定,学科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规律,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其内容包含了哲学类、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学类、教育学类、体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等。
  1.2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是对一个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职业过程从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技能等方面。
  1.3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虽然同样是大学生,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理科专业学生的一些特点。首先,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在性别构成上以女性为多数。其次,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相对于理工专业大学生在性格特点上更表现出人文气质,更善于自我表露,但又缺乏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综合来说,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更具有女性气质,即善于待人接物和表达情感等,但缺乏男性气质即自信,富有主见等(见表1)。在学习能力上,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都较差。就业习惯上,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位,企事业单位的文职工作、事务性工作,比较回避自主创业,或者尝试其他领域工作。在就业能力上也弱于理工专业大学生。
  以性格特点来分析适合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性格特点\&性格特征\&适宜专业\&研究型\&严谨缜密,勤学好问,善于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喜欢以理性的方式探讨事物。\&心理学、地理科学、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社会型\&热情友善,容易相处,在人与事物之间,更愿意与人相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安学、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艺术型\&敏感深刻,自由奔放,喜欢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借助于音乐、文字、形体、色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追求与众不同。\&艺术类专业、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英语小语种\&事务型\&细致,严谨,自治,认真,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偏爱系统性、条理性、规律性比较强的活动。\&教育学类、护理学类、图书情报与档案馆管理学类\&经营型\&精明自信,乐观进取,对商业信息比较敏感善于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喜欢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成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能力。\&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技术型\&稳重踏实、崇尚实干。\&理工类专业\&]]
  2 我国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我国当前社会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乘上高速运行的列车一般。但是在这当中也不断出现单纯重视发展数字,表面繁荣的现象。对于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就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社科类大学生提出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由腾飞时期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在经历迅猛发展之后转而寻求内部结构优化调整。这就要求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要适应变化调整中的市场职位需求,不能粗浅地了解人才需求,要在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等综合方面不断提升,有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
  在文化方面,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我国目前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的分配不均,贫富分化较为严重。部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文化熏染,不能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的就业态度。在就业困难期,不能及时丰富自我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反而转头将戾气发泄向社会、政府、高校等,出现消极的大学无用论、大学毕业即失业,大量的啃老族等现象,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业心态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2 社科类专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问题
  我国当前绝大部分的高校缺乏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重视不够。很多高校重视的是科研能力,而不是育人的能力。意识的缺乏使得后期的具体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育人思想指导。
  我国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机制。首先,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都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执行,不一定适应所在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僵化。其次,在教育模式上,仍以传统授课为主,常以闭卷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大大限制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时间和能力拓展。这都使得培养出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落后、僵化,动手实践能力低下,缺少独立思考能力。
  我国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只是形式化的存在,并没有真正地形成系统、专业、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教育和就业指导体制。没有结合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乃至每个个体的性格特点、就业意向、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给出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和培养。
 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社科类专业大学就业指导体系起步较晚,更是因为这一重要教育培训环节一直被忽视,导致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匮乏,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缺乏规划,没有方向性,工作履历混乱等,影响了大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2.3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第一,盲目准备。不少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因为其本身专业缺少专业优势所以热衷于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例如:外语证书、文秘证书、计算机技能证书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这其中有小部分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怀有投 机取巧的心理,以造假的方式来寻求职位机会,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这不仅是给自身的诚信带来污点,更使得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受损。
  第二,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入学阶段,大部分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通过高考从高中顺利毕业,那么接下来的就应该去享受甚至是挥霍大学生活,而不是三点一线地埋头学习知识,丰富自己。我国目前社科类专业大学生中有近80%从未有过职业规划。近半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缺乏目标,只有不到10%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
  首先,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自身定位畸形,希望未来的职位是高收入、高福利、高社会声誉的工作。从向往国企铁饭碗,到期待外企的薪资福利,再到近些年火爆异常的公务员报考,都说明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贪图安逸稳定,缺少就业的热情和勇气。其次是部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对自己的定位过高,盲目认为自己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培养的知识分子,要有体面、光鲜的工作,对于大量需求人才的服务业嗤之以鼻。最后在求职中不能够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多限于在校园招聘会或者招聘网站上广泛撒网,或者是“托关系”,“找门路”,不善于“推销”自己。
  3 提高我国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今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以大连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7万人,截至目前(2013年5月31日)签约率仅为50.2%,低于去年同期5.9%。对于目前急需社会各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更是凸显出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急需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3.1 高校培养职能转变
  第一,加强课程教学。在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其他知识,为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大学阶段教育提供完整的具有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加强外语、计算机、商务邮件写作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通过丰富的社团、校园竞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写作、组织活动、团队协调等各方面能力。与用人单位签订实训合作,以实践教学形式让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零距离”感受就业环境,将所学就业技能与实际需求应用相结合。同时要在大学教育中凸出社科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的是具有适应需求不断学习的人才,而不是死读书的应试人才。高校应培养出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灵活而又具有创造力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加强就业指导也是高校提高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就业指导制度,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发布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根据社科类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性格、专业等不同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计划。其次,全员参与职业素养培养应是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始终,不同年级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最后,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可通过就业观念、性格特点和求职技巧训练,市场信息咨询、提供模拟招聘会等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2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个人转变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要注意的两点。一是硬件实力,即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外语能力等。二是软件实力,即沟通能力、就业意向等。
  首先,社科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基本的沟通能力。同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了解该期望职位的相关信息,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市场人才特点或者心仪企业的用人特点等。其次,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当前社会和国际经济贸易的活跃发展,大量的外企在国内不断发展,同时国内企业也不断地学习外企的先进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外语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这也说明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硬件与软件实力同时提升。
  3.3 社会各方面积极推动
  第一,政府应当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其进行无偿的就业指导和低息小额贷款等方式。与本地企业合作,为高校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适当地给予企业和高校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补贴。推动企业与社科类专业大学生间的积极互动。大力推动高校的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同时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在政府相关网站及时的更新市场职位需求。起到快速、高效传达的桥梁作用和推动、带头作用。
  第二,用人企业在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上应多看重社科类专业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而非单纯的某项证书或者必须是985、211的教育背景。尽可能提供给更多的社科类大学生就业机会,为即将毕业的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其进行岗位培训。培养的过程也是发掘应届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其他职业素养的过程,有助于其长期的职业发展,让人才对于企业增加归属感,降低企业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和高换手率。同时,也是企业完善丰富其自身培养体系的过程。
  4 结语
  认真做好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大力推进高校、企业、政府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对于当前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认为优化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改进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自身对待个人职业素养的态度,提高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当前的就业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
  [3]王宁宁.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1,(4).
  [4]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9,(3).
  [5]聂金荣,郑汉慧.中国二本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1.
  [6]李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7]李建英, 许海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述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8]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研究,2008,(8).
  作者简介:程佳琳(1975-),女,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辽宁大连 116023
  周迪,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上一篇:新时期加强高等院校反腐倡廉工作建设的对策

下一篇: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的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