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由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尴尬”引发的思考探讨

发布时间:2015-08-07 08:50

 一、尴尬——浮于表面,我们焦虑
  1.在组织教学“秋游回味”这一课时
  师:同学们,秋天美丽吗?
  生齐:美丽!
  生1:(举手)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秋游?
  生2:是呀,老师,不组织秋游我们怎么回味呢?
  下面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师:这个我也不知道。
  ……
  (后记:由于以往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秋游时,曾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教育部多次严令各地学校确保秋游安全,学校为了保证不出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了学生集体秋游的机会。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那绝对是一种奢望。因此,他们没有秋游这种体验,更谈不上回味了。)
  2.在组织“小学生活开始了”这一课教学活动时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也就意味着小学生活开始了。那么,你们在家里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呢?
  生:整理书包、刷牙、洗脸……
  师:你们都是能干的好孩子。现在,我们举行一次系纽扣比赛吧?
  生:好!
  可是,全班36名学生只有5个人穿着有纽扣的衣服,并且有的纽扣是1个,有的是2个,还有的是4个的,比赛无法进行下去了。
  师:那改为系鞋带比赛吧!
  生:老师,我的鞋子没有鞋带。我的也没有……
  再低头一看,全班没有一名同学的鞋子有鞋带。
  师无语。
  (后记:现在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同时,甚至是在设计服装的时候,却忽视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被科技所替代,被家长所包办,孩子们于是就不需要扣纽扣、系鞋带了,才会出现上述教师所遇到的尴尬局面。)
  二、思考——面对此景,我们质疑
  1.孩子们离教材到底有多远
  品德教材中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资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了解社会并进行深入地思考。然而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似乎感觉更加遥远。高深莫测的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这一切无不让农村孩子感到新奇,但同时却又是那么陌生。孩子们离教材到底有多远呢?
  2.谁替代了孩子们的感受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当我们走进课堂,思考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时,我们会发现理想的、抽象化的教育指向与具体的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落差。教师在理性上认识到了要引发学生的内心,却仍然缺乏耐心去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而是用教师自己的想法替代了学生的感受。一切以教材为标准,一切以教师个人经验为标准,这种教学思想,在我们目前小学的品德教学中影响甚广。也就在我们勤于课堂灌输时,我们忽略了当今孩子独特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体验。
  三、尝试——立足本土,我们选择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囿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品德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变更和增删教科书上的主题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时,我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范例。我总是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明晰,也使我跳出了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2.让生活在课堂中升华
  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关注生活,关爱生命”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才能展示出它的无穷魅力,品德教学尤其如此。在一堂堂或成功,或遗憾的品德课上,我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与孩子一起共度生命的历程,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与成长。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行为,我认为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才能绽放其无比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几个模式

下一篇:打造“书式”生活,享受数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