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欣赏(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8:45

  导读:初等教育论文如何写作?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撰写这方面论文的作者来说,应该都是不怎么清楚自己要写什么样的内容的吧,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初等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基于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初等教育又是教育中最基础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初等教育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其与农村经济内在的部分联系,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初等教育发展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等教育状况,农村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现如今,中国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国民的大国中,农村人口占据8亿之多,可见农村劳动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又一个奇迹的主体,因此对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有效解决。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掀起了政界及学界对于农村整体教育状况的广泛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范畴,而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能够为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向乡村振兴的美好目标努力。


  二、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王德文(2003)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出发,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作了分析。许丽英、袁桂林(2006)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教师收入保障的缺失、农村教育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孟庆瑜,2008)。王雪平等(2008)对全国各地的教育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因果关系,认为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应是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根本保证,从而真正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阶段教育改革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帆等,2015)。


  三、指标评价与理论分析框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起至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农村教育或涉及农村教育的重大政策法规多达十几个,表明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建设重点放在初等教育领域。为对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到以下指标:


  (一)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及专任教师数量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拥有的情况。多年来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出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反映了在农村地区接受并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数量的多少。农村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相比于城镇地区具有更高的辍学率,很多青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中小学招生数量对于反映农村教育发展状况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更具有代表性。


  (三)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回馈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文教活动总支出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支付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于农村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


  (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经费及经费组成反映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一般地,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社会捐赠、学费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各部分教育经费的比重大小,能够反映各部分经费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由此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四、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83年—2017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年度统计数据。


  (二)方法


  本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作图显示所选数据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用Evies软件将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在联系。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村教育资源的变化


  图1、图2分别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趋势。1983年以来,农村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经历了先壮大后快速缩小的发展变化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起的十几年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由1985年的139.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68.2万人,增加了20.57%。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2005年之前减少缓慢,呈现平稳的状态,在此之后,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的数量减少速度加快,到2016年底仅有197.5万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也一直减少,在各图中表现为一条趋势向下的曲线。这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专任教师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是近年来农村农村教育发展迟缓并依旧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


  图3、圖4分别反映的是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和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都为减少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先缓慢增加后突然减少的变化情况,农村初中毕业生数量在缓慢减少和增加之后有大幅度减少的态势。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选择到邻近的城镇中去接受教育,不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数量的减少使得相应的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三)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教育资源数量,即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以及农村专任教师数量存在因果关系。将数据在Eviews软件中进行的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X1表示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X2表示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数量:


  上图的回归结果中,X1前的参数符号为负,表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的经济意义并不符合。当作Y与单个变量X1和X2的回归时,结果显示Y与X1和X2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5371和0.8924。经思考,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存在相关关系,认为模型出现了多重共线性。选择与Y相关系数较大的X2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后续分析。进行回归分析后,通过作出解释变量X2与残差的散点图初步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同时,B-P检验和Glejser检验均5%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修正。给予模型权重为resid的权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经检验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已经不存在异方差性,最终的模型结果如下:


  Y=254.26+3.80X2+m


  该结果说明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与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量相应地会增加或减少3.80个单位。


  (四)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关系


  将2002—2012年的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与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统计数据导入Evie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S表示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Z1表示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


  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313,参数估计量的大小符合经济意义并且通过了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便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散点图以及其他相关检验显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严重的计量经济模型问题,说明模型的估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农村地区人均总产值受到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文教总支出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模型形式为:


  S=-4795.095+10.45Z1+m


  此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初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五)农村教育贡献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很大,各组织团体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从教育经费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教育问题。Eviews回归结果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X1、X2、X3、X4分别代表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生家庭以及其他组织团体对于农村教育所作的贡献: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中明显看出,X4变量前的参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t检验。单独作Y与X4的回归后发现Y与X4的关系不显著,由此认为X4是无关变量,应该从原模型中除去。重新进行回归后,resid与resid(-1)的散点图和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的修正。通过D.W.值计算得ρ的值为0.6178,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最终模型为:


  Y=124210+1.0060X1+0.7909X2+1.1017X3+m


  结果表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學生家庭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都有贡献,其中国家政府和学生家庭的贡献尤为突出,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论及建议


  整体而言,农村初等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教育资源的减少、学生的流失、家庭教育支出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初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进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国家仍需大力扶持并推动农村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充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把农村教育的工作重心放在初等教育上,积极发展农村初等教育,面向农村培养优秀人才。(2)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并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切实保障农村教育充分且使用有效。(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打破教师资源贫乏困境。(4)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可以使农民接受各种教育由可能变为现实。(5)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觉悟,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思想,让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第2篇:师资队伍建设是普及初等教育的根本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贯彻《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极大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问题是教育内部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依靠教师去实现。要彻底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面貌,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就必须抓好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现结合我们榕江县几年来的实践,就抓好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教师政治上的进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我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3285平方公里,全县辖20个乡(镇),268个行政村,27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是一个苗、侗、水、瑶、汉等多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522所。在校中、小学生5829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41679人。全县有教职工2942人,少数民族教职工占74%。这些少数民族教职工,通晓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与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有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精神。我们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对广大教师进行形势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普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县情乡情教育;热情关心和帮助他们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几年来,在教师中发展党员92人,占教师中党员总數的30%;表彰教师476人,其中国家表彰9人,省表彰18人,州表彰36人,县表彰413人;一大批优秀教师被提拔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岗位。


  二、制定规划,开展教师学历达标和能力提高培训努力办好函授和卫星电视


  师范教育,抓好教师在职学历达标培训。我县1985年就建立了中师函授站,1986年开办了电大师资班,1993年下半年又成立了“三沟通”领导小组,安排专人抓教师在职学历达标培训工作。办学几年来,已有101人获得了中师函授毕业证书,24人获得了电大毕业证书。现仍在;参加中师函授学习的学员有90人,参加电大学习的学员有94人。为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我们规定,凡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卫电教育等形式,获得专业合格证的教师奖励80元,获得中师函授毕业证书的奖励150元,获得高师专科毕业证书的奖励300元,获得高师本科毕业证书的奖励400元。


  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短期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近几年来,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举办了师德修养、教育理论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师基本功训练、职业技术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班,共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仅1993年,我县就举办了民族音乐师资、中师函授、卫电师专面授、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小学自然实验教师、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教材师资培训等10期短训班,参加培训的教师达到1200多人次。在培训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送教上门办学等形式,并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的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采取离职进修办法,解决紧缺学科(如英语、生物、史地、职业技术)师资不足问题。每年我们都选送一些中青年教师到省、州教育学院和其他高等院校深造,学成后回原校任教。


  3年来,我县用于师资培训的经费共5万多元。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小学教师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7.6%,上升到1993年的67%,另有33人获得了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初中教师合格学历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4.5%,上升到1993年的70.8%。


  三、广开师资渠道,为边远民族贫困村寨培养“永久牌”教师,逐步实现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地方化、民族化


  每年我们都按照上级招生政策的规定和分配的招生指标,从边远,民族贫困乡选送9名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到州民族师范学校边师班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原来的贫困乡工作。根据农村小学体育师范紧缺状况,县人民政府拨出招工指标,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开办了小学体育师资班,共招收学生70人,毕业后全部定向到农村小学工作。1993年,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县人民政府仍拨出专款和招工指标,开办边师班,从“派不进,留不住”的边远民族乡村招收了60名少数民族学生,到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养,按中师教学计划开设课程3年后要求达到中师毕业水平。边师班学生毕业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长期在边远民族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不准改行和调离。


  四、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有限,但从未出现过拖久教师工资现象。1993年下半年,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缓发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节约奖,唯独只兑现中小学教师的节约奖。很多乡(镇)人民政府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偏僻边远的水尾水族乡,从1992年9月份起,每月给民办教师增加10元工资;平永镇每月给民办教师增加15元工资;苗族聚居的西汪乡空申村,每月给民办教师增加20元工资。自1991年以来,我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达356.8万元(其中乡村集资122.6万元),新修校舍11599平方米,维修校舍6353平方米;添置单人课桌椅8691套,双人课桌椅1843套;为126所小学配备了教学仪器。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县委、县人民政府还作出决定,在农转非、招工、升学、医疗保健、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等方面优先照顾教师。这些举措,对稳定教师队伍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县民族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加快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1992年,全县15一4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率达到了89.1%,经省、州检查验收,成为基本无文盲县;199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2%、巩固率达96.5%,毕业率达95.2%、普及率达88.6%。”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

上一篇: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下一篇:初等教育论文4300字_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